木槿
木槿(拉丁学名:Hibiscus syriacus),别名喇叭花、朝天暮落花、荆条、木棉、白花木槿、鸡肉花、白饭花、篱障花、大红花等,属于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树皮呈灰褐色,分枝多。叶片呈卵形,不裂或中部以上3裂;基部为楔形,叶片边缘有不规则缺齿。花单生于叶腋,花冠为钟状。花色有白色、淡紫色、淡红色和紫红色等。木槿盛开于夏秋时节,花期很长,在7~10月,朝开暮萎,是温带地区常见的园林观赏植物。果实呈深灰褐色,矩圆形,9~11月成熟。木槿原产于中国中部及印度,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华东及华南地区较为常见。木槿花于1945年被韩国定为国花,象征历经磨难仍然坚毅勇敢和充满朝气的民族精神。
形态特征
植株
木槿属于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6米。分枝多,小枝幼时密被黄色星状绒毛,随后逐渐脱落。
叶
叶子呈菱形或三角状卵形,长3~10厘米,宽2~4厘米,有深浅不同的3裂或不裂,叶尖钝,基部呈楔形至圆形,有明显3主脉,叶片边缘有不整齐齿缺,叶片背面沿叶脉部分有些微绒毛或者无毛;叶柄长5~25毫米,上面被星状柔毛;托叶呈线形,长约6毫米,表面覆盖稀疏柔毛。
花
木槿的花期在7~11月,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具短花梗,花梗长4~14毫米,被星状短绒毛;小苞片呈线形,长6~15毫米,宽1~2毫米,密被星状疏绒毛;花萼钟形,长14~20毫米,密被星状短绒毛,裂片呈三角形;花冠呈钟状,直径5~6厘米,花瓣呈倒卵形,长3.5~4.5厘米,外面疏被纤毛和星状长柔毛,花色有紫、白、红等;雄蕊柱长约3厘米;雄蕊和雌蕊均呈瓣状,柱头呈萎蔫状。
果实
果实呈卵圆形,直径约12毫米,密被黄色星状绒毛,具短喙,一月成熟,果期9~11月。种子呈肾形,背部被黄白色长柔毛。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木槿花原产于中国中部和印度,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对其研究与栽培多集中在美国的夏威夷、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和昆士兰州以及马来西亚、韩国等地,主要用于观赏栽培。
中国分布
木槿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以华东及华南地区较为常见,包括台湾、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湖南省、湖北、安徽、江西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陕西省等省区。
生长习性
木槿适宜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重黏土中也能生长,喜欢肥沃、湿润、中性至微酸性的土壤。生长的适宜温度是15~28℃。较耐干旱、瘠薄、半荫蔽、寒冷,忌涝,喜光。萌芽性强,砍去枝干后也能够重新萌发新芽,耐修剪。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木槿具有兼性异交的繁殖特性,其繁育系统为部分自交亲和。木槿异交需要传粉者帮助,在自然条件下,木槿能借助风媒和虫媒传粉,使木槿的座果率达到83%,而通过人工授粉的实验说明自然授粉的座果率大于人工授粉的座果率,也能证明在传粉者的帮助下,木槿的传粉效率更高。
人工繁殖
木槿的人工繁殖方法有播种、压条、扦插、分株,在实际运用中较多的方法是扦插繁殖和分株繁殖。
压条繁殖
压条繁殖的步骤是先将枝条压倒在地,再用土把枝芽处压实,浇水后待梢头自然翘起,期间保持压芽处在适当的湿度下,待霜前剪断根部,最后将须根连土装入盆中即可。压条繁殖方法在5~8月均可进行。
扦插繁殖
插繁殖是较易成活的一种方法。一般于冬春季枝条开始落叶或枝条萌发前,选取成熟、健壮的枝条,插于沙床中,或压于花盆、种植槽中,需要保证入土深度至少要达20厘米,否则易产生倒伏或发芽后因根浅而易受旱害。浇水保湿后约30天发根出芽即可移植,同年夏、秋季节即可开花。
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的步骤是在早春发芽前,挖出生长旺盛的成年株,以3根主枝为1丛,按株、行距50厘米×60厘米进行栽植。
栽培方法
露地栽培
定植、施肥:春季的4月末~5月初,适当修剪木槿部分枝梢及根须,以便木槿成活。定植时需要在植穴施基肥,一般施用少量复合肥即可,以后可不施肥。为提高生长质量,在夏季开花前应对树势较弱的进行再次追肥,并结合除草培土施于基部。
浇水、修剪:开花期遇干旱要注意灌水,秋末应把晚秋梢、过密枝及弱小枝条、枯枝剪去,以便通风透光、保持株型及待装盆入室。
室外花期:第一次开花在9~10月。10月末,需在霜冻前移植回盆中,搬回室内,休眠40天左右,而后开始生长发芽。
室内栽培
上盆、换盆:盆土可用泥炭土或腐殖土少量的基肥或河沙配制,也可用沙壤土。可根据苗高来待定盆的大小,以促进分枝。木槿生长较快,应每年换盆1次,以增加盆里的养分,并进行修根剪枝,以保持株型。因为室内光线不强,为了保持良好的株型和多开花,可在最初使用较大的盆。
水肥及修剪:室内盆栽的木槿生长快,水肥需求量大。盆中基肥的营养不能满足木槿生长的需要,应施复合肥。在木槿的花蕾期及开花期,需要在叶面喷施磷钾复合肥;花后修剪恢复期可喷施尿素溶液。为了保持株型,一般花后需要进行修剪,主要剪掉弱枝和枯死枝。
室内花期:第二次开花在12月~次年1月。4月中旬~6月中旬休眠,休眠期60天左右。
病虫害治理
病害
炭疽病、叶斑病、白粉病等是木槿主要发生的病害。
防治方法如下:
(1)炭病:在木槿患病时需要清理病原,收集落地的病残叶进行销毁,也可以喷施粉锈宁或甲基硫菌灵进行防治。
(2)叶斑病:在秋末冬初清理患病的木槿病残体,进行集中深埋或焚烧,也可以喷施代森锌或波尔多液进行防治。
(3)白粉病:在患病期间需要喷施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同时还需要增施磷、钾肥和叶面肥用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减轻病症。
虫害
防治方法如下:
(1)蚜虫:针对蚜虫,在春季时,喷药毒杀,对已形成虫子或秋季蚜虫,可以适当加大药剂浓度。
(2)卷叶蛾:针对卷叶蛾,应在美国白灯蛾初孵时或在危害状态下的卷叶未落地之前,喷药防治。
(3)尺蠖:针对尺蠖,在幼虫发生期喷药毒杀,保护和释放寄生蜂。
(4)刺蛾:刺蛾小幼虫多群集危害,可以人工消灭,比如可以用采摘、敲击、挖掘等方法收集虫茧,并挖坑深埋,可有效减少虫口密度。或者也可利用其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
功用价值
观赏价值
木槿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花期一般从5月下旬到10月中旬,是传统夏季观赏花木之一。晋代已经作为重要的观赏花木普遍栽植,到明末清初逐步北移,栽培亦由露地发展到温室盆栽,由药用栽培发展到庭园观赏栽培。后来常在中国南方露地栽培,在北方作庭园点缀及室内盆栽。
食用价值
木槿的食用开发最晚在晋朝时期,清人陈元龙《格致镜原》引用晋人顾微《广州记》:“花可食,甜滑无子”,说明在晋或更早古人开始采摘食用木槿花朵。直至今日,浙江省、安徽、福建省、广东省和赣州市等地区居民依然保持采摘木槿花食用的风俗,因此木槿在中国皖南山区称为“面花”,在闽西北称为“饭汤花”,在广东称为“鸡肉花”。
绿化价值
木槿叶片表面多有绒毛,能吸附烟灰粉尘、稀释、分解、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有毒气体,还可释放阴离子,与空气中的病毒、病菌以及各种阳离子结合,使其失去活性,达到清洁空气的作用。木槿对氯、氯化氢、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有较强的抵抗性。
相关文化
国家象征
木槿花是韩国的国花。韩国人对其有特殊的感情,把它称为“无穷花”,用以象征历经磨难仍然坚忍不拔和充满朝气的民族精神。 韩国不仅将木槿花的形象设计在了国徽上,1995~1999年间还发射了三颗以木槿命名的卫星。
相关节日
南太平洋岛国斐济在8月设立的“木槿花节”是斐济三大传统节日之一,为此首都苏瓦会举办为期一周的游行活动。在节日期间,整个苏瓦市都被鲜花装扮得五颜六色,全城的人们身着艳丽的节日服饰跟着游行的游车前行。游车上都是参加“木槿花皇后”竞选的漂亮姑娘,到了节日的最后一晚会宣布当选“木槿花皇后”的结果。
典籍记载
木槿的最早记录是在《诗经》中,《诗经·郑风》有言:“有女同车,颜如芳华。”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极问》记载:“夫木槿杨柳,断枝之更生,倒之亦生,横之亦生。生之易者,莫过斯木也。”
宋朝人罗愿《尔雅翼》:“木堇作饮,令人得瞑,与榆同功。其花用作汤代茗,可以治风。然茗令人不睡。木堇令人睡,为异尔。”
清人陈元龙《格致镜原》:“汇苑槿花有红白,叶可捣和水洗女子之发,以去垢。”
参考资料
木槿.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2-10-15
木槿.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202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