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属秋沙鸭属的一种鸟类,因胁羽上有黑色鱼鳞状斑纹而又名鳞胁秋沙鸭。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被誉为“鸟中活化石、鸟类大熊猫”,单型种,无亚种分化。中华秋沙鸭主要生活在生态环境优良的水域,被视为检验水质的敏感指示种,对湿地保护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由于栖息地丧失和人为干扰的影响,种群数量呈持续下降,且种群数量小,全球约2400~4500只,被列入《》ver3.1-濒危(EN ),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中华秋沙鸭属候鸟,繁殖地主要在中国东北部、俄罗斯东南部和朝鲜;大多数在中国中部和南部地区越冬,少数越冬于日本韩国、缅甸和泰国,极少个体越冬于俄罗斯东南部和朝鲜。中华秋沙鸭是典型的森林溪流生态系统指示种,栖息于湖泊、山溪、水塘、河滩;白天活动,夜间露宿于树上;常以家庭混合小群分散活动;潜水捕食鱼类;普遍存在混合育雏现象。中华秋沙鸭体长49~64厘米。冠羽长,成双冠状;嘴形侧扁,前端尖出。雄鸟头和上背均黑;雌鸟头棕褐色,上体蓝褐色。

中华秋沙鸭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二。在中国、俄罗斯朝鲜的一些重要繁殖地,建立了原始森林保护区,如俄罗斯的锡霍特-阿林生物圈保护区、拉佐夫斯基国家保护区、博奇金斯基国家保护区,以及中国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2008年,俄罗斯提供了200多个人工巢箱,增加了洪泛平原沿岸的栖息地容量。截止2023年,中国长白山地区一共悬挂了362个中华秋沙鸭人工巢箱。

命名与分类历史

命名

1864年,由英国人Gould在中国采集标本并命名拉丁学名为Mergus squamatus,因胁羽上有黑色鱼鳞状斑纹,而又名鳞胁秋沙鸭。后由鸟类学家郑作新教授正式定名为中华秋沙鸭。中华秋沙鸭英文名叫Scaly-sided Merganser,Chinese Merganser。

分类历史

中华秋沙鸭,属鸭科秋沙鸭属下的一种,单型种,无亚种分化。属于自然历史残留下来的子遗物种之一,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1000多万年。与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齐名,被誉为“鸟中活化石、鸟类大熊猫”。

形态特征

中华秋沙鸭稍小于绿头鸭,体形与罗纹鸭相似。体长49~64厘米,体重800~1170克。鼻孔位于嘴峰中部。冠羽长,成双冠状。虹膜褐色。嘴侧扁,暗红色;前端尖出,具钩,淡黄色。跗(fū zhí)橙红色。

雄性成鸟:头、羽冠和颈的上半部黑色,具绿色金属反光。上背黑;下背和腰白色,每条羽毛具两个同心黑色横斑。初级飞羽和覆羽黑褐色;最外侧三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的白色部分组成翼镜,三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具黑色边缘。下体乳白色,沾橙红色。两胁具有明显的黑色鳞状斑。尾羽灰色,尾上覆羽白色。

雌性成鸟: 额、头顶、枕、羽冠至颈的前半段为棕褐色。后颈及其两侧和上背等为褐色,羽端淡蓝色。两翅大都黑褐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肩、上体两侧、胸、腹、尾下覆羽白色。两肩和下体两侧有两条明显的黑色同心带斑,形成鳞状斑。尾羽黑褐色、带灰。

亚成体:外观近似雌鸟,但头部和上身颜色更偏褐色,两肋灰色,鱼鳞状斑纹不明显。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中华秋沙鸭繁殖地主要在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地区,以及俄罗斯东南部和朝鲜。核心繁殖栖息地有2处,即俄罗斯锡霍特—阿林山脉和跨越中国和朝鲜的长白山区域。大多数在中国中部和南部地区越冬,少数越冬于日本、韩国、缅甸和泰国,极少个体越冬于俄罗斯东南部和朝鲜。在越南可能已经灭绝。

栖息环境

中华秋沙鸭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对水质变化和人类干扰较敏感,倾向于选择远离干扰源的生境。是典型的森林溪流生态系统指示种,喜好将湖泊、山溪、水塘、河滩等作为栖息地。除繁殖生境需要额外考虑巢址因素外,越冬期和繁殖期对生境的选择几乎一致,其生境多具有较高的乔灌木密度、高度、盖度,草本植物也呈多样性分布。活动水域,水质清澈无污染,中间有突起的沙洲、石滩、滩涂等河流景观。中华秋沙鸭对人类干扰较敏感,倾向于选择远离干扰源的生境。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中华秋沙鸭白天活动,夜间露宿于树上。在越冬期,时间分配次序大多为取食、游泳、休憩、理羽;在生长期和繁殖期,则是休息、理羽、取食占据主导。

觅食行为

中华秋沙鸭在繁殖季节主食石蛾幼虫,非繁殖季节以小鱼为主食,兼食其他小型水生动物。中华秋沙鸭有特定的捕食物和捕食地,会根据食物丰富度改变食物来源。如在长白山,6~7月水生昆虫丰富,中华秋沙鸭主要捕食石蛾,其次是鱼类;9月份石蛾已过,鱼卵发育长大,中华秋沙鸭主要捕食鱼类。

中华秋沙鸭常见觅食方式有2种,一种是在浅水区通过埋头游动的方式觅食体型较小的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另一种是在深水区通过潜水的方式觅食体型较大的鱼类。此外,中华秋沙鸭还有群体合作的觅食方式,即群体分工协作,采取踩水冲浪、水面轻潜等行为将鱼群赶至浅滩后再捕食

迁徙行为

中华秋沙鸭属候鸟。大多数中华秋沙鸭一般在9月末至11月初迁往越冬地,次年3月返回繁殖地。其迁徙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从陆地经河北省到达最终越冬地的陆上路线,另一条是从东北地区出发经黄海进入山东省再到达长江流域的海上迁徙路线。其中,海上路线是中华秋沙鸭最主要的迁徙路线。中华秋沙鸭迁徙连接较弱,会先集群然后再分配成小的越冬群体,因此同一巢中的中华秋沙鸭可能会出现在不同地区越冬。

行动方式

中华秋沙鸭具有较强的潜水能力,时间可达112秒,潜水深度约2米,潜水距离约15米。越冬期80%的时间于水中度过,气温较高时在水中长时间地静息呆游。

防御行为

中华秋沙鸭具有极强的警戒行为,睡眠或休憩时身体趴伏或半蹲于水边,把头埋在腋下羽毛中,但是每隔数十秒会环顾观察一次。逃跑时倾向于向上游逃亡。受惊后常昂首缩颈不动,随即起飞或急剧游至隐蔽处。当发现危险物靠近时才迅速飞出。在育雏前期,雏鸭个体较小,成体雌鸭为保护雏鸭的安全性,警惕行为占比较多;随着雏鸭逐渐成长为亚成体,受威胁性减小,成体雌鸭警惕性降低;到了为南迁做准备时,成体的警惕性再次变高。

社会行为

在越冬环境中,中华秋沙鸭常以家庭混合小群分散活动,个体数量在2~8只左右,也有孤鸭单独行动,大群集体觅食很少见。

生长繁殖

求偶

繁殖期通常是每年的4~6月。非“一夫一妻制”。通常强壮的雄鸭会占有一个以上的雌鸭。在长白山地区,中华沙秋鸭的求偶与繁殖行为多出现在4月份。求偶交配行为通常是由成年雌性发起。雄鸟围绕着雌鸟不停的游动嬉戏,引诱雌鸟。如果雌鸟有意向,就会主动靠近。结成配偶的两只个体成对活动,遇其他个体靠近,一般是配偶中的同性个体积极驱赶。求偶交配的标志性行为是雌性头颈平水,成年雄性通常会采用各种维持行为,如啮咬、梳理羽毛等,这个过程持续几分钟到半个小时。最后雄性踩背雌性,衔冠毛以完成交尾。交尾结束后各自分开。

营巢

巢洞与巢位的选定取决于雌鸭,但寻找巢洞过程中常伴随雄鸭。据长白山的观察,中华沙秋鸭在4月初结成对以后,经常出现于河流两岸老龄树木间寻找适宜的天然树洞。寻找时雄鸟在前,雌鸟紧随其后。雄鸟找到适宜的树洞后,雌鸟入洞察看,雄鸟在一旁守候。如不满意,再继续寻找。通常偏好于有足够树龄的阔叶树树洞,具有沿用旧巢的习性。雌鸟较警觉,在选择树洞时,若有人靠近,一般不会进洞,或进入附近其他的洞。当年若是繁殖成功,第二年一般会再次利用同一个树洞。巢内不加修,惟一的巢材是雌鸭的绒毛。

产卵孵化

产卵在4月初~4月中旬。通常1天产1枚,产最后1枚通常间隔1天。年产1窝,每窝平均产卵10枚。若是卵丢失,会再次筑巢。卵呈卵圆形,白色,光滑无斑,均重61.9克。

孵卵工作由雌鸟独自承担。每天孵化22~23小时,孵化28天左右。孵化初期,雌鸟很容易被惊动飞出巢。但是在孵化后期,雌鸟受到威胁时仍然不会飞出。在幼鸟出壳前2~3天,雌鸭外出频繁,为后期储备能量并观察地形。

育雏生长

雏鸟破壳后,雌鸟用喙将卵壳的坚硬部分啄碎。育雏工作由雌鸟独自承担。在幼鸟出壳前2~3 天,雌鸭外出频繁,为后期储备能量并观察地形。雏鸟留巢期为 24~28 小时,出巢后随雌鸭快速进入附近河流。中华秋沙鸭普遍存在混合育雏的现象,一只雌鸟可抚育超过30只幼鸟。2017~2020年,根据长白山西麓的研究显示,中华秋沙鸭大部分(83.3%)的窝雏合并发生在雏鸟30日龄以前,原因是亲鸟的抢占或者雏鸟的意外走失。

幼鸟出壳时全身被满绒羽。头呈棕红色,颈和喉米黄色,背灰色。肩和腰部两侧各具一大形白斑。两翅和下体白色。嘴黑褐色,嘴甲白色。跗蹠石板青色。一周以后头部羽色沾灰;肩部和腰两侧的白斑逐渐不明显,与背同色。颈、喉变成灰白色。一年经历两次换羽。繁殖成功的雌鸭在育雏过程中换羽,而雄鸭完成交配后远离繁殖地,大部分在淡水区、小部分在海水区换羽。未繁殖成功的雌鸭与雄鸭类似。在中国东北地区,5月初亚成体开始换羽,雌鸭与其幼鸟在 7 月中下旬开始换羽。但是,在中国东北繁殖地的雄鸭以及未繁殖成功的雌鸭换羽地点未知。

保护

种群现状

据Bird Life International(2012)估计全球成年个体数量在2400~4500只。截止2016年,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可能正在持续快速下降。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在俄罗斯繁殖对的密度增加了一倍多,但自那以后就已稳定下来(Solovieva et al. 2006)。而中国长白山繁殖种群可能在增加,但西方种群(发现于中国兴安和俄罗斯泽雅-布雷亚)已迅速下降。2022年,吉林省全省监测发现中华秋沙鸭总数600余只。

致危因素

外在因素

中华秋沙鸭致危的外在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具有偶然性,如长距离迁徙导致死亡率较高。生物因素包括种间胁迫和人为因素。其中,种间胁迫分种间竞争和天敌猎食,如鸳鸯是食物、巢穴竞争者;豹猫雀鹰棕黑锦蛇等是猎食者;紫貂黄喉貂黄鼬既是食物、巢穴竞争者,又是猎食者。

中华秋沙鸭在俄罗斯,主要威胁有人类非法狩猎、被渔网误捕淹死,以及河流的污染和天敌猎食;在中国,威胁包括大坝建设、砍伐森林、非法狩猎、人为干扰以及使用毒药和/或炸药捕鱼;在朝鲜,由于建筑和疏浚、造桥活动、河岸加固和道路拓宽计划等活动,导致栖息地生境退化。另外,在长江流域和锡霍特-阿林越冬后的中华秋沙鸭群体,雌鸟和蛋含有较高的重金属,导致孵化率降低。

内在因素

中华秋沙鸭的mt 脱氧核糖核酸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会遭受到生活力减退和遗传力衰竭的威胁。其次,中华秋沙鸭是树洞营巢鸟,自己不会啄洞,完全依靠天然树洞营巢繁殖,容易受到生物和环境因素的严重制约。同时它又专以鱼、水生昆虫和其他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食物比较单一性。随着环境条件的恶化,会影响到种群数量的下降。

保护措施

中华秋沙鸭被列入CMS附录二。在中国、俄罗斯朝鲜的一些重要繁殖地,建立了原始森林保护区,如俄罗斯的锡霍特-阿林生物圈保护区、拉佐夫斯基国家保护区、博奇金斯基国家保护区,以及中国的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可以在保护区通过定做人工巢穴、建设保护围栏等方式为其提供更好的繁殖环境。在2008年,俄罗斯提供了200多个人工巢箱,增加了洪泛平原沿岸的栖息地容量。截止2023年,中国长白山地区一共悬挂了362个中华秋沙鸭人工巢箱。

保护级别

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物种(EN )。

2021年2月5日,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物种对比

中华秋沙鸭与普通秋沙鸭、红胸秋沙鸭为相似种。

主要价值

中华秋沙鸭是中国特有鸟类,由于羽毛颜色艳丽,可供观赏。中华秋沙鸭作雁鸭类成员之一,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主要生活在生态环境优良的水域,被视为检验水质的敏感指示种,对湿地保护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中华秋沙鸭作为珍稀濒危鸟类,受到了科研机构、民间团体的广泛关注,但是截止2022年,在中国的大多数研究仍集中于对其生态基础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参考资料

中华秋沙鸭.Species 2000.2023-04-26

Scaly-sided Merganser(Mergus squamatus).IUCN.2023-04-26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9-04

..2023-04-26

Scaly-sided Merganser Mergus squamatus.BirdLife International.2023-04-27

中华秋沙鸭.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4-26

..2023-04-26

..2023-04-26

..2023-04-26

..2023-04-27

中华秋沙鸭 中国国宝鸭.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6-03

..2023-05-29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11-16

附件: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11-16

中华秋沙鸭.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4-26

Scaly-sided Merganser (Mergus squamatus) .inaturalist.2023-04-27

中华秋沙鸭.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19

..2023-05-23

..2023-05-25

..2023-05-23

..2023-04-27

..2023-05-25

..2023-04-26

..2023-06-22

..2023-05-29

..2023-04-27

..2023-05-29

中华秋沙鸭繁殖季 多措施为中华秋沙鸭提供更好繁殖环境.央视网.202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