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拉丁学名:Sousa chinensis),别名为印度·太平洋驼背海豚,海豚白海豚属哺乳动物。其身体粗壮,成体体长可达280厘米,体重可达250~280千克,刚出生的幼豚大约100厘米。在非洲水域,雄性的平均体长约为226厘米,雌性较小,平均约为216厘米。在中国香港附近,几乎无明显性别差异。中华白海豚的背鳍较大,呈三角形,鳍肢较宽,梢端圆;其颜色会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变化。幼体暗灰色,亚成体为灰色和粉红色相杂,成体为纯白色,但常由于充血而透出淡粉色,有些成体的身体上有暗色斑点。
中华白海豚的分布区域为东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的近岸水域,北至中国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东南至马来群岛,西至孟加拉湾及印度半岛南侧。中华白海豚喜欢生活在水温超过15℃、平均深度为20米的温暖水域,通常出现在靠近海岸的海湾、红树林、沙洲、岩石、珊瑚礁以及大型河口附近。
1988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把中华白海豚确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1年,中华白海豚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入附录Ⅰ,同时受到《迁移物种保护公约》(CMS)的保护。2015年,中华白海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物种(VU)。中华白海豚可以依靠回声定位系统迅速且准确地检测到前方物体的密度结构、大小以及形状等特征,这种特殊的功能已被生命科学部门以及军事部门进行仿生学研究。
名称由来
1751年,瑞典的牧师彼得·奥斯贝克(Peter Osbeck)在中国广东省的珠江口发现中华白海豚,将其记录在自己的游记中,并将其命名为中华海豚(Delphinus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 Osbeck)。1870年,英国科学家弗劳尔(Flower)首次使用Chinese White Dolphin这一英文名来表示中华白海豚,但是现今国际公认的英文名是Indi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印度·太平洋驼背海豚)。
研究历史
发现历史
1637年,英国探险家彼得·文地(Peter Mundy)在探险途中经过中国香港、澳门以及珠江口水域时,发现了中华白海豚,并记载为“海豚百余,牛奶白色或者淡红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报道中华白海豚。中国对中华白海豚的研究开始于1960年,是由福建水产研究所展开的,学者王丕烈等人通过对西江和长江口的两头中华白海豚进行骨骼对比,分析出中华白海豚在中国的分布状况。
分类研究
早期分类学只用形态学比较来作为界定标准,所以中华白海豚及其近缘种由于形态相似,最初均被归为真海豚属(Delphinus),后又被归入到侏儒海豚属(Sotalia)中。英国人格雷(Gray)以糙齿海豚属(Steno)的亚属形式提出了中华白海豚所属的驼背海豚属(又名:白海豚属)(Sousa)。1934年,澳大利亚学者艾尔代尔(Iredale)和特劳顿(Troughton)首次将Sousa列为属级别。1968 年,美国学者谢弗(Scheffer)和里瑟(Rice)首次将中华白海豚归入驼背海豚属。
白海豚属内物种分类一直存在争议,2014年,杰弗逊(Jefferson)等人认为白海豚属至少存在四个物种——印度洋驼背海豚( S.plumbea)、大西洋驼背海豚(S.teuszii )、中华白海豚(S.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和澳大利亚驼背海豚(S.sahulensis),但由于基础资料缺失严重,许多地区缺乏调查研究与数据样本,无法确定物种分类。关于中华白海豚的分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形态特征
中华白海豚的身体粗壮,成体体长可达280厘米,体重可达250~280千克;刚出生的中华白海豚大约100厘米。在非洲水域,雄性的平均体长约为226厘米,雌性较小,平均约为216厘米。在中国香港附近,几乎无明显性别差异。
中华白海豚的颜色会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变化。幼体时为暗灰色,颜色随年龄增长逐渐变浅。亚成体为灰色和粉红色相杂,成体为纯白色,但常由于充血而透出淡淡的粉红色,有些成体的身体上还会有暗色斑点,少数个体在呼吸孔后的颈部有暗色斑点形成的环。
中华白海豚的喙中等长,下颌前端稍比上颌长,喙与额隆间无深凹痕为界;上颌骨后缘与上枕脊之间有较宽的缝隙。下颌联合很长,其长约占下颌骨长的21%~28%。其背鳍较大,略呈三角形,其后缘略微凹陷;背鳍基部形成增厚的脊;鳍肢较宽,梢端圆。尾叶宽,具有较圆的梢端,后缘中央的缺刻部形成互相交叠的一对弧形瓣;尾柄有比较发达的背脊和腹脊。其头骨的吻突又长又窄,边缘凹陷。窝和翼骨较大,两侧的腭骨在腭后部的中线相接,相接部插在两翼骨之间,隔开两侧翼骨内缘的前端约10毫米,其余翼骨内缘部分游离,两侧翼骨的间距由前向后逐渐加大,至翼骨后三分之一处开始显著增大,在翼骨后端达50毫米左右。上颚有31~39颗牙齿,下颚有29~38颗牙齿,分布在西部的中华白海豚的牙齿的平均数量比分布在东部的多。其呼吸孔位于头部,出水呼吸时从呼吸孔喷出水汽,伴有声音。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中华白海豚分布于东印度洋以及西太平洋的近岸水域,北至中国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东南边到马来群岛,西至孟加拉湾以及印度半岛的南侧。在非洲,主要分布于东部沿岸水域马普托湾(Maputo Bay)、阿尔哥亚湾(Algoa Bay)、纳塔耳湾(Natal Bay)和理查兹湾港(Richards Bay);在阿拉伯水域,主要分布于阿拉伯海、也门湾、阿拉伯湾以及红海;在缅甸、斯里兰卡、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巴基斯坦等水域也有分布;澳大利亚水域中的中华白海豚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东部的沿岸水域,从东部的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交界处至西澳大利亚的宁哥路礁(Ningaloo Reef)。
中国分布
在中国东海分布于上海市(横沙岛)、江苏省(长江如皋江段)、浙江省(乐清市)、福建(厦门、九龙江、宁德、连江、金门)、台湾(苗栗、台中、桃园),在南海分布于广东(汕头市、西江、珠江)、北部湾、香港。中国的中华白海豚一共被划分为8个地理种群。
亚种分布
中华白海豚被分为2个亚种,分布如下:
栖息环境
中华白海豚喜欢生活在温暖的水域,通常水温要超过15℃,平均深度为20米,很少游到25米以上的水域。中华白海豚经常在海湾、河口、红树林、沙洲、岩石、珊瑚礁以及大型河口的附近出没,通常靠近海岸,但是如果水深较浅,偶尔也会冒险游到更远的地方。中华白海豚的首选栖息地与其分布地有很大关系,例如:澳大利亚附近水域的个体通常出现在岛屿或者礁石周围的浅水中;在印度和中国沿海水域的种群主要出现在河口和深水航道中;而在阿拉伯和非洲地区水域中的个体通常出现在河口和近岸水域、底质多为岩石的地方。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中华白海豚主要食物为鱼类,各分布区域的食物会有些许不同,非洲的中华白海豚的重要食物有章鱼和鱿鱼;阿曼南部的中华白海豚以头足纲、甲壳亚门为主要食物,也有少部分会食用石首鱼科()的鱼类;分布于澳大利亚的中华白海豚的食物为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在中国厦门,中华白海豚主要捕食鱼(Mugil sp.)、长勒鱼(Ilisha elengata)、黄鲫(Setipinna taty)等;而在北部湾主食斑鱼(Clupanodon punctatus)、锤氏小沙丁鱼(Harengula nymphaca)等;珠江口水域的中华白海豚主要捕食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银鲳(Stromateoides argenteus)、鲚鱼(Coilia mystus)、乌鳢等。其捕食高峰多出现在早上,晚上也会有次级捕食高峰出现。中华白海豚觅食时个体之间相隔一定距离,较为分散,常跟随着作业渔船进行捕食,多跟随双拖网渔船,其次为掺增船,再次为拖虾船。摄食时则会用尾巴击打水面形成浪花。
社群行为
中华白海豚大多都是集群活动,少数为个体单独活动。在一些中国水域,有30~40只个体聚集在一起;而在阿拉伯和马来西亚水域,有超过100只个体的群体。在一个群体中有各种年龄的中华白海豚,其中,成年个体通常占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群内的个体组成经常会发生变化,联系度非常低,但是在母豚和幼豚之间的联系度非常高,如果幼豚被捕获,母豚往往不会离开,被恐吓也要徘徊在附近。
迁移行为
中华白海豚在不同时间和地区对栖息地的空间利用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非洲的中华白海豚最远的迁移距离可达上百公里,其对非洲的理查兹湾港(Richards Bay)、马普托湾(Maputo Bay)以及阿尔哥亚湾(Algoa Bay)的忠诚度较低,经常进行迁移,例如在夏季对于非洲阿尔哥亚湾(Algoa Bay)有较高的迁入迁出行为;在澳大利亚克利夫兰湾(Cleveland Bay)呈现出年际间的迁出到迁入模式;在中国珠江口和厦门市水域的中华白海豚呈现不规则迁移。
其他行为
中华白海豚为躲避船只,会采取下潜、改变方向游开一段距离后重新浮出水面等方式。其浮升行为较明显,每隔40~60秒就会进行浮升,但也可在海下停留数分钟,出水角度为30~45度仰角,吻部明显露出水面,有时也露出整个头部。潜水时,其背部明显拱起,尾鳍会扬出水面。一般情况下,游速较为缓慢。
生长繁殖
繁殖
中华白海豚求偶时,会在水中高速围着求偶对象绕圈,或者在空中转体、拍动胸鳍,有时也会浮窥,有的会背滚式空翻,年龄较小的中华白海豚常跃起击浪。在3~5岁时即可达到性成熟,当其尝试交配时,一头中华白海豚会仰游或仰跳,而另一头海豚在其上方水平游动或水平跳跃,雌性雄性相互追逐、进行身体接触。
中华白海豚常年都可进行交配,发情期多在每年4~9月,妊娠期为10~11个月,产子期多在3~5月份,每胎可产仔一只。初生幼豚体长约为1米。生产时,和其他陆生哺乳动物不同的是中华白海豚幼豚都是尾部先从母体内露出,防止出生过程中幼豚呛水而夭折。
哺育
中华白海豚出生后,母豚就会教其学习游泳。哺乳期为8~20个月,通常幼豚在6个月左右就可以吃固体食物了,但在2岁左右才能完全断奶。整个哺乳期母豚和幼豚基本上形影不离,母豚保护周到,幼豚的成活率相比于其他水生动物高。幼豚会和母豚一起生活3~4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海域存活的中华白海豚数目大约为160头;南非海域的纳塔耳湾约有160头、理查兹湾约有170头、阿尔哥亚海湾约有460头。2003年中国珠江口水域约有1000头中华白海豚。而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厦门湾,其种群数量已不足100头。2018年调查估计,厦门湾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约为72头,且其中成年个体的数量小于50头。据推测,全球截止到2021年,现存有大约6000头中华白海豚,其中中国的种群数量大约在4000头~5000头。但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物种延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保护级别
1972年,印度把所有的鲸豚类列入第一批《印度野生动物保护法》。
1988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把中华白海豚确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991年,中华白海豚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入附录Ⅰ,同时受到《迁移物种保护公约》(CMS)的保护。
2008年,中华白海豚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由“数据缺乏”(DD)提升为“接近濒危”(NT),其中台湾西海岸种群为“极危”(CE)级别。
2015年,中华白海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物种(VU)。
致危因素
中华白海豚属于近岸性分布的物种,比较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在非洲,中华白海豚易受到防鲨网的伤害,而在阿拉伯地区易受船只航运、海水养殖以及渔业误捕的影响,在澳大利亚容易受到流刺网的伤害,在中国易受重金属、船只航运、沿岸工程以及人类水下作业的影响,尤其中国台湾的种群因为人类活动影响而面临着灭绝的风险。
保护措施
澳大利亚:1995年建立新南威尔士州科学委员会,致力于研究如何有效保护中华白海豚等濒危物种。
非洲:南非为保护阿尔哥亚海湾(Algoa Bay)地区的中华白海豚而建立东开普自然保护区;1971年,莫桑比克建立巴扎鲁多海洋国家公园,并在热带东非沿海的保护区中对中华白海豚进行长期的保护和管理。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于1996年建立沙洲及龙骨洲海岸公园。1997年8月25日,中国厦门建立厦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1999年11月17日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广东省建立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并于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18年起,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将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妈祖诞辰日定为“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
主要价值
中华白海豚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其辨别物体主要依靠回声定位系统,依靠鼻塞肉的开闭发声,并在前额隆起处按一定的频率进行发射,声音碰到不同的物体进行反射,传递回不同的频率信号,再通过下腭的一个凹槽进行接收,传入内耳进行定位。中华白海豚的回声定位系统虽较为复杂,但迅速且准确,可以检测到前方物体的密度结构、属性、大小、以及形状。这种特殊的功能已被生命科学部门以及军事部门进行仿生学研究。
相关文化
风俗、寓意
清代著作《广东新语》中曾提到中华白海豚:“南海岁有风鱼之灾。风,飓风,鱼谓暨鱼也。有乌白二种,来辄有风,故又曰风鱼。暨作忌。谚曰:乌忌白忌,不劳频至。”广东省一带的渔民认为中华白海豚预示着风雨即将来临,且中华白海豚会吃掉渔民的渔获,所以视其为不祥之鱼,因而“乌忌”代表灰色幼豚,“白忌”代表白色的成年中华白海豚。而在中国厦门和台湾,渔民们视中华白海豚为吉祥之物,将其信奉为“镇江鱼”“妈祖鱼”。
影视作品
2022年6月6日~7月6日,中国江门市自然资源局联合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等单位,制作名为《江门生态名片——中华白海豚》的专题宣传片。
吉祥物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香港各界庆祝回归委员会的会徽就是中华白海豚,会徽图案主要是一条卡通化的中华白海豚跃出水面。
参考资料
Sousa chinensis (Osbeck, 1765).COL.2024-08-25
中华白海豚.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11-0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