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勒
罗勒(Ocimum basilicum L.),为唇形科(Labiatae)罗勒属(Ocimum)一年生草本植物,有香气,又名香草、九层塔、零陵香、金不换等。罗勒常见于海拔240~1800米较干燥的缓坡矮草地上,偶尔生长在地边及菜园中。罗勒原产于印度及西亚,非洲至亚洲温暖地带也有分布,在中国多个省份均有栽培。
罗勒高20~80厘米。主根圆锥形,上有密集须根。茎直立,钝四棱形,上部有细小的槽,常带红色或紫色。叶卵圆形至卵圆状长圆形,全缘或疏生锯齿,两面近无毛,背面有腺点。总状花序顶生于茎、枝上,每轮有花6朵;苞片倒披针形或卵形,无柄或有短柄;花梗在花时和果时不等长,先端下弯;花萼钟形,萼齿5枚,呈二唇形;花冠淡紫色,或上唇白色,下唇紫红色,雄蕊4枚,分离;花丝基部有毛,花药卵圆形,汇合成1室;花柱高于雄蕊,先端2浅裂等长;花盘平顶,具4齿。小坚果卵珠形或长圆状卵状,黑褐色,穴陷处具腺,基部有1个白色果脐。花期7~9月,果期9~12月。
罗勒叶片为常用香料,茎、叶可提取芳香油。全草及果实入药,具有发汗解表、祛风利湿、散止痛的功效。种子还可加工为饲料。
研究历史
罗勒原产于印度及西亚,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就被誉为“香草之王”。罗勒在中国的栽培历史也相当久远,西汉的《赋·叙》中曾记载”罗勒者,生昆仑山脉之丘,出西蛮之俗“,这是对罗勒最早的记载。晋朝的《博物志》、北魏的《齐民要术》都记载了罗勒的栽培和采收方法。
罗勒在中国的药用历史已有2000多年,历代医书中有多种别名:香佩兰、西王母菜、翳子草、香菜、零陵香等。罗勒药用的记载始于唐朝的《食疗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中也有“石虎讳言勒,改罗勒为香菜。今俗人呼为子草,以其子治翳也”的记载。
形态特征
植株
罗勒为一年生草本,有香气,高20~80厘米。
根
主根圆锥形,上有密集须根。罗勒为深根植物,根可入土50~100厘米。
茎
茎直立,钝四棱形,上部有细小的槽,光滑或有短柔毛,基部无毛,绿色,常带红色或紫色,多分枝。
叶
叶卵圆形至卵圆状长圆形,长2.5~5厘米,宽1~2.5厘米,先端微钝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缘或疏生锯齿,两面近无毛,背面有腺点,中脉与3~4对侧脉在正面平坦,背面明显;叶柄长约1.5厘米,近于扁平,有微柔毛。
花
花轮集成间断的总状花序,顶生于茎、枝上,长10~20厘米,每轮有花6朵,下部轮伞花序远离,彼此相距可达2厘米,上部轮伞花序靠近,花序梗密生柔毛;苞片细小,长5~8毫米,倒披针形或卵形,先端锐尖,无柄或有短柄,边缘有毛;花梗在花时和果时不等长,花时长约3毫米,果时伸长至5毫米,先端下弯;花萼钟形,长4毫米,宽3.5毫米,外面及边缘被疏柔毛,萼齿5枚,二唇形,上唇3齿,中齿最宽大,近圆形或宽卵形,内凹,边缘下延至萼筒,两侧的齿较小,宽卵圆形或正三角形,先端锐尖,下唇2齿,披针形或狭三角形,边缘有毛,果时花萼明显增大,下倾,长8毫米,宽6毫米,脉纹明显。
花冠淡紫色,或上唇白色,下唇紫红色,伸出花萼,长约6毫米,外部唇片被微柔毛,内面无毛,冠筒内藏,长约3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宽大,裂片4枚,近圆形,有波浪状皱曲,下唇长圆形,下倾,全缘,近扁平;雄蕊4枚,分离,插生于花冠筒中部,花丝基部有毛,花药卵圆形,汇合成1室;花柱高于雄蕊,先端2浅裂等长;花盘平顶,具4齿。
果实
小坚果卵珠形或长圆状卵状,长2.5毫米,宽1毫米,黑褐色,穴陷处具腺,基部有1个白色果脐。
物种分布
罗勒原产于印度及西亚,非洲至亚洲温暖地带也有分布,如马达加斯加、斐济、墨西哥、美国、德国、菲律宾等国家及地区。在中国安徽、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河北省、河南省、湖北、湖南省、江苏省、江西省、吉林省、四川省、台湾、新疆、云南省、浙江省均有分布,多为栽培,南部各省区有逸为野生的。
生长习性
罗勒常见于海拔240~1800米较干燥的缓坡矮草地上,偶尔生长在地边及菜园中。罗勒适合温暖潮湿的生长环境,不耐寒,不耐涝,可耐轻度干旱,适合水分充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罗勒主要依靠蜜蜂属授粉。花期7~9月,果期9~12月。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罗勒种子发芽温度应保持15~30℃,最佳生长温度为20~30℃。罗勒种子发芽率低,可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NAA、GA3、IBA、和6-BA等)浸种,可以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罗勒一般在4月中下旬进行播种,苗期浇水次数不宜过多。
组织培养繁殖
罗勒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培养可以为细胞培养及植株再生提供材料来源。以罗勒顶芽、茎尖或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均可诱导愈伤组织和丛生芽。
扦插繁殖
选取罗勒枝条基部3~4节,去掉下部叶片,将枝条的1/2斜插入透气性强的基质中,浇透水后扦插。插对环境要求较严格,需要保持基质湿润,并适当遮阴,以利于生根。
栽培技术
育苗基质选择
罗勒育苗基质可采用泥炭、蛭石、珍珠岩按一定比例配制,生长初期基质保持湿润,然后在蓄水池中配制营养液。营养生长阶段宜采用标准浓度的高氮型营养液。
无土栽培
罗勒水培对环境要求不严,1年内可多次栽培,成苗速度快,成活率较高,但需要及时换水。将长出4片真叶的罗勒洗净放入水培容器,清水缓苗长出新根后加入低倍营养液。
病虫害防治
罗勒苗期主要病害为猝倒病和立枯病,播种时及时清除病株,并用苗菌敌或猝倒立枯灵拌干草木枯灰撒在苗床内。苗期主要虫害为蚜虫,通常采用氧化乐果或一边净进行防治。
功用价值
食用价值
罗勒叶片有特殊的香气,可直接食用,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常用的香料,常用于烹调意式、法式、希腊料理,在印度、泰国菜肴中也经常使用,可用作比萨饼、意粉酱、沙拉等多种西餐的调料及餐盘装饰也可凉拌、油炸或做汤。罗勒干燥叶片磨粉后可用于加工调味料、罐头、焙烤食品,或作为软性饮料、酱、醋、糖果及糕点的食品添加剂
。嫩叶可泡茶饮。
药用价值
罗勒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芳香油、酚酸、黄酮、脂肪酸、香豆素类、萜类及甾体类物质。全草及果实入药,果实的药物名为“光明子”。罗勒性温,味辛,具有发汗解表、祛风利湿、散瘀止痛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头痛、胃痛、消化不良、肠炎腹泻、跌打肿痛、风湿关节痛,外用可治蛇咬伤、湿疹、皮炎。
经济价值
罗勒茎、叶含芳香油,可提取精油,具有驱蚊和杀蚊虫作用,对皮肤无刺激性,可调制化妆品或香精。罗勒种子还可做饲料添加剂,促进牲畜发育,减少疾病。种子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与鱼油相当,可制作鱼饲料代替进口鱼油。
分类地位
变种
罗勒在中国的种下等级包括2个变种:
罗勒疏柔毛变种(Ocimum basilicum var. pilosum),又名薄荷、薄荷草、薄荷树、香佩兰、香草、矮糠、草木樨、萝艻。分布于中国安徽、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河北省、河南省、江苏省、江西省、四川省、台湾、云南省、浙江省,作为芳香植物栽培,间或有逸为野生的。非洲至亚洲温暖地带也有分布。与罗勒原种的区别在于茎多分枝,叶小,长圆形,叶柄及轮伞花序密被柔毛,总状花序延长。全草入药,功效同罗勒。
罗勒-大型变种:(Ocimum basilicum var. majus),又名千层塔,北京、上海市及广东均有栽培。与罗勒原种的区别在于叶卵圆形,叶及花萼均较大,总状花序延长。
相关品种
罗勒在中国本土培育的过程中,形成了多个品种,常见的有:
甜罗勒:一年生草本植物,矮生,高25~30厘米。叶片亮绿色,长2.5~2.7厘米。花白色,花茎较长,分层较多。栽培最为广泛。
斑叶罗勒:一年生草本植物,高25~30厘米。茎深紫色至棕色。叶片具有紫色斑点。
花紫色。
莴苣罗勒:叶片巨大,长5~10厘米,卷曲,波浪状,表面有褶皱。花密生。
茴香罗勒:茎黑色。叶脉紫色,叶绿色,椭圆形至卵圆形,具茴香气味。
矮生罗勒:植株矮小症、密生。叶片小。花白色。
绿罗勒:植株绿色,有特殊的芳香气息,花量大,簇生,花色玫瑰色至白色。适宜于盆栽。
密生罗勒:植株繁密、枝条多,翠绿色,呈圆球状。
紫罗勒:植株密生、矮小。茎叶深紫色,叶片沿中脉上折,卷曲、有褶皱。花淡紫色至白色。
东印度罗勒:又名丁香九层塔。植株高50~60厘米,从底部分枝,形似金字塔,具有浓郁的柠檬香气。叶片长椭圆形,先端尖,具锯齿。花淡紫色,顶端有不规则的穗状花序。
灌木罗勒:又名希腊罗勒。植株呈圆形且紧凑,具有浓郁的香辣气味。叶小,卵圆形。
相关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罗勒提取物在改善心血管系统方面的作用显著,可降血压、降血糖、抗血栓。
参考资料
Ocimum basilicum L..sp2000.2022-11-09
罗勒Ocimum basilicum L..植物智.2022-11-09
World Plant.worldplants.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