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学名:Viola philippica Cav.)又名辽堇菜、野堇菜、光瓣堇菜等,为堇菜科(Violaceae)堇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越南、俄罗斯、韩国、朝鲜、菲律宾、印度、缅甸等均有分布。常生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田间、荒地、山坡草丛、林缘或灌丛中。在庭园较湿润处常形成小群落。
紫花地丁高4~14厘米,果期时高达20余厘米,无地上茎。根状茎短,垂直。叶多数,基生,莲座状;叶片下部者通常较小,呈三角状卵形或狭卵形,上部者较长,呈长圆形、狭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托叶膜质,苍白色或淡绿色,2/3~4/5与叶柄合生。花中等大,紫堇色或淡紫色,稀呈白色;萼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花瓣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距细管状;子房卵形。蒴果长圆形;种子卵球形,淡黄色。花期4~5月,果期5~9月。
紫花地丁全草入药,味苦、辛,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紫花地丁可做草坪草,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观花地被植物。其嫩叶可食用。
形态特征
植株
紫花地丁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4~14厘米,果期时高达20余厘米,无地上茎。
根状茎
根状茎短,垂直,淡褐色,长4~13毫米,粗2~7毫米,节密生,有数条淡褐色或近白色的细根。
叶
叶多数,基生,莲座状;叶片下部者通常较小,呈三角状卵形或狭卵形,上部者较长,呈长圆形、狭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5~4厘米,宽0.5~1厘米,先端圆钝,基部截形或楔形,稀微心形,边缘具较平的圆齿,两面无毛或被细短毛,有时仅下面沿叶脉被短毛,果期叶片增大,长可达10余厘米,宽可达4厘米;叶柄在花期通常长于叶片1~2倍,上部具极狭的翅,果期长可达10余厘米,上部具较宽之翅,无毛或被细短毛;托叶膜质,苍白色或淡绿色,长1.5~2.5厘米,2/3~4/5与叶柄合生,离生部分线状披针形,边缘疏生具腺体的平邑雪萝树状细齿或近全缘。
花
花中等大,紫堇色或淡紫色,稀呈白色,喉部色较淡并带有紫色条纹;花梗通常多数,细弱,与叶片等长或高出于叶片,无毛或有短毛,中部附近有2枚线形小苞片;萼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7毫米,宽0.7~1.8毫米,先端渐尖,基部附属物短,长1~1.5毫米,末端圆或截形,边缘具膜质白边,无毛或有短毛;花瓣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侧方花瓣长,1~1.2厘米,里面无毛或有须毛,下方花瓣连距长1.3~2厘米,里面有紫色脉纹;距细管状,长3~8毫米,末端圆;花药长约2毫米,药隔顶部的附属物长约1.5毫米,下方2枚雄蕊背部的距细管状,长3~6毫米,末端稍细;子房卵形,无毛,花柱棍棒状,比子房稍长,基部稍膝曲,柱头三角形,两侧及后方稍增厚成微隆起的缘边,顶部略平,前方具短喙。
果实和种子
蒴果长圆形,长5~12毫米,无毛,成熟后3瓣裂;种子卵球形,长1.8毫米,淡黄色。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紫花地丁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越南、俄罗斯、韩国、朝鲜、菲律宾、印度、缅甸等国家和地区。
中国分布
紫花地丁在中国分布于甘肃省、安徽、江西省、陕西省、福建省、海南省、四川省、湖北、吉林省、浙江省、重庆市、黑龙江省、山西省、广东省、辽宁省、山东省、云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贵州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台湾、河南省、江苏省等地。
生长习性
紫花地丁常生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田间、荒地、山坡草丛、林缘或灌丛中。在庭园较湿润处常形成小群落。适应性强、耐寒、耐旱,喜阳光充足,也耐阴。紫花地丁对土质要求不高,任何土质都能生长,对肥水条件要求也不高,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紫花地丁具有独特的繁育系统,早春可形成开花受精卵的开放花,夏秋季可形成闭花受精的闭锁花。开放花为虫媒花,具有紫色花瓣,通过异花授粉产生后代,传粉者主要为蜂类,常见的有东方蜜蜂;闭锁花无花瓣,花萼包裹着雌雄蕊,通过专性自交产生后代。闭锁花的结实率显著大于开放花,并且形成持续开花、持续结实、持续散布种子的现象,闭锁花产生的种子可作为种子库储存。花期为4~5月。
紫花地丁自然繁能力很强,种子成熟后不用采,依靠蒴果开裂产生的机械弹射力进行散布。其种子表面有油质体,吸引蚂蚁进行二次散布。果期为5~9月。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在紫花地丁的果尚未完全成熟,即颜色稍白或开始逐渐转黑时采收。用干净的纱布裹紧进行晾晒后,存放于通风干燥处。5月份采收后可直接播种,能快速萌发出苗;也可在12月上旬于温室内播种,次年2月可出苗,3月定植。
紫花地丁种子小,进行播种时用小粒种子播种器或用手将种子均匀撒在床土上,覆土不应太厚,以盖没种子为宜。着床后,室内温度控制在15~25℃。播种和培养过程中补充水分,保持床土湿润。7天左右出苗,保证光照充足,幼苗长出5片叶子以上即可定植。
分株繁殖
紫花地丁在生长季节都可进行分株,但在春季分株会影响开花,在夏季分株时要注意遮阴。雨季移植易成活且不影响来年的花数量,因此最好在雨季进行分株移植。在园林绿化上尽量采用中小型植株进行移栽,小株紫花地丁较大株缓苗快,成活率高,且绿色期长,从移植第三年起其开花率便达到或超过大型紫花地丁。
组织培养繁殖
紫花地丁的子叶、下胚轴、茎尖、叶片或叶柄等可作为外植体,经过灭菌处理,接种到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分化产生丛生芽后,进行继代增殖、生根培养,最后移栽。移栽紫花地丁试管苗最佳的基质是腐殖土+蛭石(1∶1)。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紫花地丁全草入药,味苦、辛,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春、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常有堇菜科堇菜属其他植物也被当作药材“紫花地丁”来用。
药用相关研究
紫花地丁主要含黄酮、香豆素类、有机酸、酚类、生物碱、皂苷、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糖类、植物固醇、类和木脂素等多种有效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抗炎药、抑菌及抗肿瘤活性。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疔疮肿毒、尿路感染、蜂窝织炎、乳房炎、咽炎、痢疾、黄疸、目赤肿痛、毒蛇咬伤等。
园林观赏价值
紫花地丁具有抗逆性强、繁殖快、绿期长、花期久、植株低矮且花色艳丽、花型美观等优点,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地被植物,也是布置广场、花坛及点缀草坪、道路的良好材料,不仅具有草坪的部分功能,更具有观花地被植物的功能。
食用价值
紫花地丁含蛋白质、可溶性糖、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嫩叶可食用,味道鲜美,为绿色无污染蔬菜。《救荒本草》中也有关于其可食用的记载。
延伸文化
紫花地丁的花语是诚实。
相传,拿破仑·波拿巴极爱紫花地丁,他的追随者们以紫花地丁作为党派徽记。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时,发誓要在紫花地丁花开时重返巴黎。1815年3月,女子们身穿堇色华服,将大把的紫花地丁花朵撒向皇帝的必经之路。每年2月,在法国的图卢兹都会举办“紫地丁节”。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三大代表作之一《古都》,以京都为背景,讲述了失散20年的孪生姐妹千重子和苗子彼此相思、偶然相认、最终相离的故事。书中,紫花地丁被人格化,两株花在小说中出现了4次,从开放到凋谢再到枯黄,象征隐喻了两姐妹的悲伤命运。
物种对比
紫花地丁与早开堇菜(Viola prionantha Bunge)相似,但紫花地丁的叶片比早开堇菜狭长,通常呈长圆形,基部截形;花较小,距较短而细。紫花地丁的始花期通常比早开堇菜稍晚,可作为区别依据之一。
紫花地丁与早开堇菜鉴别:
参考资料
紫花地丁.植物智.2022-11-11
A complete, synonymic checklist of the Higher Plants of the World.World Plant.2022-11-11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sp2000.2022-11-11
【每日一花】紫花地丁.搜狐.202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