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海南鳽

海南鳽

海南(拉丁学名:Gorsachius magnificus),又称海南虎斑鳽、白耳夜鹭,是鹈形目鹭科(Ardeidae)鸟类。因其第一个模式标本于1899年由英国人采自海南岛的五指山而得名。海南鳽的体型和大小近似于鹭(Ardeidae),是中型涉禽,其体长为54~60厘米,体重540~605克。海南鳽的头及羽冠为黑色,眼后有白色纹,颈侧为淡黄褐色,胸具有矛尖状皮黄色长羽,羽缘深色。翅膀上的覆羽为灰色,并带有少许白色的斑点。

海南鳽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南部地区,栖息于高山密林中的山沟河谷中,白天多隐藏起来,喜欢夜晚活动,是全球被记录次数最少的鸟类之一,也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海南鳽喜欢单独行动,以小鱼、蛙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每年的3月至7月是海南鳽的繁殖期,整个繁殖的过程包括寻觅配偶、搭建爱巢、孵蛋育雏。

2016年,海南鳽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物种(EN),属全世界30种最濒危的鸟类之一。2021年,海南鳽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当中,属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形态特征

海南鳽体长为54~60厘米,体重为540~605克,其体型和大小近似于鹭(鹭科),是中型涉禽,其具有典型鹭科鸟类的“三长”特征,即嘴长、颈长、脚长。海南鳽头及羽冠黑色;眼睛大,虹膜为黑色,眼周黄绿色,眼后有明显白纹,也将其称为“白耳夜鹭”;嘴尖且为黑褐色,下嘴基部为黄色;颈侧淡黄褐色;上体暗褐色,下体具褐白色相间的条纹;双爪黄绿色。

雄性成鸟的头顶及羽冠黑色,眼后具一白色条纹,延伸至耳羽上方,颊黑,颏、喉白色,中央杂有一条黑斑纹,颈侧棕黄色,后颈色浓。上体棕黑色,羽干色稍淡。下体白色、有黑棕色羽缘斑,呈斑驳状,尾下覆羽几白色。雌性成鸟的头顶及上体不及雄性色深,冠羽也不及雄性明显。下背、腰及翼上覆羽的羽端均具有白色点斑。后颈棕灰色,颏、喉白色,下体余部与雄性相似。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海南鳽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该物种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在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安徽省、广东省海南省浙江省四川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云南省等地均有分布。其在海南为留鸟,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等地为夏候鸟或旅鸟。

海南鳽分布分散,在全球的确切发现与采集地点仅35处,且互相不成片。海南鳽只在广西南部、广东车八岭、江西九连山和浙江千岛湖有较为稳定的繁殖小种群

栖息环境

海南鳽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主要栖息于高山密林中的山沟河谷中,白天多隐藏起来,喜欢夜晚活动。海南鳽的栖息活动地类型主要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灌木林和灌木丛。海南鳽对其生活环境要求要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林木覆盖率一般在50%以上,灌、草层盖度在70%以上。

海南鳽红细胞体积大、数量少、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浓度低,其血液携氧功能可能较低。这种特点可能决定了海南鳽较适于生活在低海拔、中低纬度地区,也限制了其飞行的高度和距离。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海南鳽是典型的夜行性鸟类,喜欢单独觅食,鲜少成群活动,不喜欢鸣叫,其非常怕生,极易受惊吓。海南鳽主要会在能够提供鱼、虾等水生动物的水域湿地处觅食。其以小鱼、蛙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不食植物性食物。

海南鳽的口腔和咽腔宽大,食管较长,且具有较强的收缩性和易于扩张。这主要与海南鳽的捕食方式有关。海南鳽常常能将比食管管腔大几倍的小动物整个吞下。另外,海南鳽的食管没有食管腺,这可能与其捕食的动物类型有关,水生动物的身体表面本身带有许多水分,像鱼和青蛙的体表还带有黏液,这些都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运送。

海南鳽的摄食量大,其摄食量通常占体重的1/5~1/3左右。

筑巢行为

海南鳽倾向在坡度陡、一定海拔的地区营巢,这能尽量避免人类活动的干扰,保证巢址的隐蔽和安全性。海南鳽对巢树和周围植被的物理性状有一定的要求。巢树以高大、枝较多、枝叶繁茂的阔叶树或针叶树为主,巢址也主要是在阔叶林及针叶、阔叶混交林中,植被覆盖度一般在80%以上。这些因素比较容易保证巢的稳固性及隐蔽性,以达到保护巢窝的目的。

海南鳽筑巢的时间一般持续2周左右,大多数的巢都选择筑于分叉松树枝上,较粗的主干与地面平行。巢主要由较细的松树枯枝构成,呈浅盘状。海南鳽的巢址一般选择离食物来源的浅滩很近的地方,但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巢与觅食地的分离有利于巢的隐蔽,以保证巢和雏鸟的安全。海南鳽偏好于选择具有较好隐蔽条件的地点,因为较高的松树盖度能够减少被来自天空的捕食者发现的危险。

生长繁殖

交配产卵

每年的3月至7月是海南鳽的繁殖期,其实行一夫一妻制,每年春季海南鳽会陆续飞临越冬地,在那里寻觅配偶、搭建爱巢、孵蛋育雏。海南鳽自筑巢至早成雏出飞,整个繁殖期约为4个月。海南鳽的卵呈淡绿色伴有白色斑点,产卵3~5枚,卵长6.3~6.7厘米,宽3.4~3.6厘米。

孵化发育

海南鳽整个的孵化期约24~26天。但并不是所有的卵都能够成功孵化成幼鸟,孵化期较长可能会为海南鳽的繁殖成功率增加风险。雄鸟和雌鸟会在整个孵化阶段轮流孵卵。当一只亲鸟在巢时,另一只会安静地站在附近的枝条边。在白天,雄鸟和雌鸟都不会外出觅食;在夜间,雄鸟和雌鸟会轮流出去觅食。当亲鸟回巢时,幼鸟会很快伸出脑袋探入成鸟的嘴巴取食。伴随幼鸟的成长,双亲的取食频率明显增加。在幼鸟出生后约2周时,亲鸟在白天的反喂食次数迅速减少至0。幼鸟孵化一般为连续出壳,一天一枚。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海南鳽是中国特有的鸟类,没有亚种分化,全球野外成年个体种群数量低于1000只。因为海南鳽的种群非常小,且分布分散,由于狩猎和森林砍伐以及人类对木材和农业用地的需求,该种群数量持续减少。20世纪60年代后,在海南省、安徽省、福建省、浙江省等地的反复调查中,均未能发现海南鳽的踪迹,因此曾一度被认为是已经灭绝的物种。直到1990~1993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隆安、武鸣县重新发现了其踪迹。海南鳽的分布范围不断缩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区形成相对稳定的繁殖种群。2019年,在贵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发现海南鳽的幼鸟,推断海南鳽在贵州雷公山地区应该至少有1或2个繁殖种群,是海南鳽在中国贵州省的首次繁殖记录。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期间,哀牢山新平环志站和赵雪冰研究团队在云南哀牢山发现了一只海南鳽,这也是他们在哀牢山连续4年发现海南鳽。

生存威胁

海南鳽是夜行类动物,人类夜间的渔业生产活动使其更易被人类发现和捕捉。

海南鳽以水尘动物为主食,在电鱼、网鱼、捕鱼等对水库、池塘的持续利用活动中,鱼类被过度捕捞捕捉,给其生存构成了威胁。

从对海南鳽的救助记录来看,其被收救的主要原因是非法猎捕、疾病和体弱导致的受困。两广地区有着猎杀、嗜食和消费野生动物的传统陋习,人类的野外猎捕行为会危害到海南鳽的生存。

海南鳽主要栖息于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由于短期经济效益的影响,多地选择毁掉阔叶林,导致其栖息环境被破坏。大量的乱砍滥伐也会导致海南鳽栖息环境的丧失,从而影响了海南鳽种群的生存。

海南鳽食谱狭窄,由于人类生产活动范围不断地向森林扩展,单一的农业环境,不能给海南鳽提供多样性的食物,造成其食物短缺。环境污染和极端天气如台风、暴雨和连续干旱等灾害的频发,也会对海南鳽的食物资源造成影响。

种间竞争力相对弱的海南鳽在与其他广食性鹭科的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当食物短缺时,其受到的影响会更大,生存压力也会变得较大,这是海南鳽导致处于濒危状态的原因之一。

保护举措

海南鳽喜欢生活在隐蔽的场所中,对植被有一定的要求。中国实行贯彻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的政策,恢复其原有的生态环境,满足了海南鳽对营巢地生态环境的需要。

人类的盗猎行为导致海南鳽受伤死亡。中国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在中国组织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加大对野生动物迁徙繁衍地、活动区域的巡护检查力度,全力确保野生动物资源安全,为海南鳽的生存提供了保障。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

海南鳽.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4-08-25

Gorsachius magnificus.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2-11-2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福建清流首次发现海南鳽,系世界级最濒危鸟类之一.中国数字科技馆.2022-11-23

..2022-11-23

世界上最神秘的鸟”海南鳽现身贵州黔西南.贵州日报.2022-11-23

云南哀牢山发现“世界最神秘的鸟”,野外仅千只!对话发现者:连续4年在哀牢山发现.红星新闻-腾讯网.2024-10-17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鳽养伤两月后重归大自然.中国新闻网.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