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日本竹筴鱼

日本竹筴鱼

日本竹筴鱼(拉丁学名:Trachurus japonicus),鲈形目鲹科动物。又称竹筴鱼、巴浪、大目鲭等。日本竹筴鱼一般体长20-35厘米,体重100-300克。体呈长纺锤形,稍侧扁。背部青褐色,腹部白色,体被圆鳞,侧面为大型棱鳞。日本竹筴鱼一般寿命为6年,4龄前生长较快,世代长度大约为3年,自然死亡率大约为0.48。

日本竹筴鱼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和东南亚沿岸的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包括从日本南部、朝鲜半岛至东海的区域。深度范围为0至200米。其是上层洄游鱼类,以摄食浮游生物为主、兼吃小型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

日本竹筴鱼有较高的经济、食用、药用价值。但由于捕捞渔船马力增大拖力拖速和渔网的扫海面积增大,全国捕捞总产量增加,同时造成渔业资源受到破坏。日本竹筴鱼201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NT)物种。

形态特征

日本竹筴鱼一般体长20-35厘米,体重100-300克。日本竹筴鱼头近圆锥形。眼大,发达的脂眼脸可以遮盖眼的前缘与后部。眼径比吻长。口大而倾斜。两颌各具一行细牙。犁骨牙发达,呈丁字形,腭骨及舌上牙呈狭带状。鳃盖后缘有一黑色斑点。

日本竹筴鱼体呈长纺锤形,稍侧扁。背部青褐色,腹部白色。活页背部深蓝色。体被圆鳞,这些圆鳞极易脱落,侧面为大型棱鳞,侧面鳞片形成一个隆起嵴。前段的棱鳞比后段的狭窄。背鳍两个,第一背鳍有1枚向前平卧的棘和8枚鳍棘,棘间有鳍膜相连,第二背鳍具1鳍棘30-32鳍条,后部无分离小鳍;胸鳍长而大,镰形;腹鳍较小,位于胸鳍基下方;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且相对,前方具2游离小棘,后部无分离小鳍;尾鳍叉形。胸鳍、臀鳍、尾鳍黄褐色,2个背鳍和腹鳍颜色较浅。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范围区域

日本竹筴鱼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和东南亚沿岸的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包括从日本南部、朝鲜半岛东海的区域。日本竹筴鱼的主要分布区域因种群不同和季节不同而有所差异。

东海区域季节分布

东海日本竹筴鱼春季主要分布在东海外海深水海域,此时也是日本竹筴鱼的产卵季节。夏季,产卵后的日本竹筴鱼有一部分鱼群明显向东海西部移动,并沿着中国大陆一侧由南向北洄游进行索饵育肥;但主要部分仍在韩国济州岛以南海域、东海中部和东海南部等海域进行索饵。秋季,日本竹筴鱼的主要分布区有5处:中国大陆的舟山渔场、东海中部渔场、东海南部渔场、台湾省的西北部海域、韩国和济洲岛南部。冬季,日本竹筴鱼进入了各自的越冬场。越冬场明显有3处,即韩国的济洲岛东南部和中国的东海中部及东海南部海域。

南海区域季节分布

南海日本竹筴鱼春季主要分布在北部湾北部、粤西近海、珠江口至粤东近海。夏季日本竹筴鱼分布比春季分布有向外、向南移动的趋势。秋季,日本竹筴鱼大部分分布于外海。冬季的分布较散。

东海区域体长群体分布

靠近中国东海海域的群体分布与体长有关,体长15-23厘米的小型个体栖息于较冷水域,体长23厘米以上的个体栖息于暖水中;最大的个体则出现在分布区的南部。

栖息环境

日本竹筴鱼是暖温性中上层鱼类,分布深度范围为0至200米。其主要分布水深在60-100米的海域,其次为100-150米水深的海域,而小于水深60米和大于150米的海域竹荚鱼数量较少。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日本竹筴鱼性贪食,以摄食浮游生物为主、兼吃小型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的广食性鱼类。摄食对象有甲壳亚门(Crustacea)幼体、甲壳类中的桡足类桡脚类)、端足目(Amphipoda)、介形亚纲介形虫)、糠虾类(Mysidacea)、磷虾(Euphausia);以及被囊类(Tunicate)、软体动物门(Mollusca)中的翼足类(翼足目)和头足纲(Cephalopode)、鱼类、多毛纲(Polychaeta)、有孔虫类(Foraminiferea)、毛颚类(Chaetognatha)等。

日本竹荚鱼能为其同类的摄食声所吸引,说明听觉在其摄食中也可以起一定的诱导作用。

日本竹筴鱼春、秋两季摄食强度较高,夏季摄食强度中等,冬季摄食强度最低。在产卵前摄食强度高,产卵盛期摄食强度普遍较低,产卵后摄食活动频繁、摄食强度提高。

趋光行为

日本竹筴鱼有趋光性,但厌强光,所以可进行光诱。其在光明处向同一方向等间距行动,在较暗处分成许多小群,在黑暗处四处分散。因此一般在6-7月份以灯光网捕捞日本竹筴鱼。

节律行为

日本竹筴鱼在产卵期及幼鱼索饵时期,均具有集群洄游的习性。日本竹筴鱼每年于生殖季节游向近岸。其游泳力强而迅速。

日本竹筴鱼白天栖息水层较深,晨昏起浮于上层。天气晴朗、潮流缓慢时常起群上浮。逆汛时鱼群受光的影响比较大,有逆汛移动习性。

生长繁殖

交配产卵

日本竹筴鱼性成熟早,性成熟最小年龄为1龄,2龄鱼以上全部发育成熟。

日本竹筴鱼不同个体的产卵数有很大差异,体长200-300毫米的个体怀卵量为30万-68万粒,一般约40万粒左右。卵浮性,卵径为0.81-0.93毫米。卵黄有龟裂,油球一个,油球径0.19-0.24毫米。

日本竹筴鱼每年春季游向近海作产卵洄游。产卵的适温范围通常为16-17℃,产卵期在黄海为5-6月,东海为2-5月,南海为12-4月。南部沿海,性成熟较早。沿岸日本竹筴鱼产卵期西部的最早,向东逐步往后推移。

日本竹筴鱼主要的产卵和育苗地是东海陆架断裂区,特别是在台湾南部附近的地区。除此之外,南海北部陆架区也有三处日本竹筴鱼的产卵场:粤西外海产卵场、珠江口外海产卵场和粤东近海产卵场。

幼鱼生长

日本竹筴鱼卵在水温20-26℃时,约40小时孵化。初孵仔鱼卵黄尚未完全消失,肛门形成,头后至肛门上方背缘、尾部中央背缘、消化道上缘、肛后至尾端下缘有数个星状色素。一段时间后前鳃盖骨出现6棘,头较高大,头后出现枕骨嵴。之后两颌生细牙,第一背鳍基出现,背、臀和尾鳍相连,尾鳍下叶出现少数鳍条,背缘色素集中在背鳍基下,臀鳍基及后缘、尾下骨有许多星状色素。之后稚鱼胸鳍出现鳍条。

日本竹筴鱼4龄前生长较快,一般寿命为6年,世代长度大约为3年,自然死亡率大约为0.48。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韩国日本和中国的日本竹筴鱼捕捞量统计显示,日本竹筴鱼捕捞量在1960-1965年间达到顶峰,之后急剧下降。自1980年以来,渔获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尚未达到历史最高渔获量(2017年6月之前)。在2006-2015年中,粮农组织统计的总渔获量下降了27%,然而,粮农组织2015-2018年的数据显示,捕捞量又略有增加。日本竹筴鱼种群数量呈减少趋势。

致危因素

一方面人类捕捞导致日本竹筴鱼数量下降。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未来日本竹筴鱼种群数量下降。在东海南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变化,海面温度一直在显著上升。由于该物种在该地区产卵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水温,因此气候变化可能影响日本竹筴鱼的种群数量。

保护级别

日本竹筴鱼201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物种。

保护举措

在中国,日本竹筴鱼作为重要经济鱼类,对其实施最小可捕标准及幼鱼比例管理,最小可捕规格为叉长大于等于150毫米,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均为此标准。中国北纬12度以北的海域在单网次或单航次渔获物中,幼鱼重量不得超过该品种总重量的20%。在日本,政府于1997年引入了日本竹筴鱼总允许捕获量(TAC)限制。在韩国,自1999年以来渔业一直采用日本竹筴鱼TAC限制进行管理。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日本竹筴鱼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产量大、价格低、生产快,捕捞量居全球单一捕捞品种的第三位,在世界海洋渔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农业农村部也将其列入远洋渔业重点捕捞和研究对象。

食用价值

日本竹筴鱼的蛋白质和血红素含量丰富,且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a、E,及钙、锌、铁等矿物质。还含有丰富的牛磺酸,牛磺酸对人体有预防胆固醇积蓄的功效,并有降血压的作用等。除此之外,日本竹筴鱼刺少、口感柔中带韧。

药用价值

日本竹筴鱼捕获后洗净、去皮、去内脏,可取其鲜肉入药。适量日本竹筴鱼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主治疮。

参考资料

日本竹荚鱼.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12-04

日本竹荚鱼.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2-04

中国海洋捕捞渔业发展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门户网站.2022-12-04

..2022-12-04

关于公开征求《农业部关于实施带鱼等15种重要经济鱼类最小可捕标准及幼鱼比例管理制度的通告(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门户网站.2022-12-04

..202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