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
金瓜(Trichosanthes costata Blume),异名Gymnopetalum chinense (Lour.) Merr.等,俗名越南裸瓣瓜、裸瓣瓜等,是葫芦科(桑科)栝楼属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植物。金瓜原生于南亚次大陆,中国南部、马来西亚和越南;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贵州省、云南省等省区。常生于海拔400~900米的山坡、路旁、疏林及灌丛中,耐热、耐阴、不耐潮湿。
金瓜根近木质;茎和分枝柔弱,五棱柱形,具长柔毛或糙硬毛,老后逐渐脱落;叶柄较叶片略短,被毛;叶片呈卵状心形、五角形或3~5裂几达中部,两面粗糙,近轴面深绿色,远轴面淡绿色;雌雄同株;雄花单生或3~8朵生于总状花序上,花序梗稍纤细,花瓣白色;雌花单生,子房长圆形,具纵肋;果实橙红色,长圆状卵形,具10条凸起纵棱;种子狭椭圆形,表面具网纹。
金瓜以根或全草入药,可活血调经、舒筋通络生骨胶囊,主治月经失调、关节酸痛等症;其嫩叶可作为蔬菜鲜食或煮食;其含油量≥30%,有作为非粮油脂植物开发的前景。此外,金瓜可用于园艺观赏。
2013年金瓜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维管植物卷),评估为易危(VU)物种。
形态特征
植株
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长可达6米。
根
根近木质。
茎
茎和分枝柔弱,五棱柱形,具长柔毛或糙硬毛,老后逐渐脱落。卷须纤细,近无毛,不分歧或2歧。
叶
叶柄较叶片略短,长2~4厘米,被长柔毛或糙硬毛;叶片膜质,呈卵状心形、五角形或3~5裂几达中部,长4~8厘米,宽4~8厘米,中间裂片窄三角形,较大,侧面裂片则为三角形,较小,先端渐尖,边缘具细小或不明显的齿,基部心形;叶近轴面深绿色,远轴面淡绿色,两面粗糙,均被毛,尤以脉上较密,叶脉隆起。
花
雌雄同株。
雄花:单生,具3~7厘米长的花梗,或3~8朵排成总状花序,花序梗长10~15厘米,稍纤细,中部以上常被稀疏棕黄色长柔毛,下部近无毛;每朵花具1枚叶状菱形苞片,长10~25毫米,常3浅裂,基部狭;花萼筒长管状,长18~20毫米,上部膨大,直径3~4毫米,苞片和花萼均被棕黄色长柔毛;裂片线形,长6~10毫米;花瓣白色,长圆状卵形,长15~20毫米,宽10~12毫米,全缘或稍作波浪形,或多或少生长柔毛;雄蕊3枚,花药长7毫米,药室折曲,花丝粗壮,长0.5毫米。
雌花:单生,花梗长1~4厘米,较单生的雄花短;子房长圆形,长10~12毫米,直径5毫米,具纵肋,两端近急尖,外被棕黄色长柔毛;花柱长5~8毫米;柱头3枚。
果实
果实橙红色,长圆状卵形,长4~5厘米,直径2~3厘米,表面光滑,两端锐尖,具凸起的纵棱10条。
种子
种子狭椭圆形,淡褐色,长7~8毫米,宽2~3毫米,高约1.5毫米,表面具网纹,两端钝圆。
物种分布
金瓜原生于南亚次大陆,中国南部,马来西亚和越南;在中国分布于台湾、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西南部及云南省南部等省区。在2018年启动的中国福建省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及福建本土植物清查与保护项目调查过程中,金瓜为新纪录种之一,这也是金瓜在中国华东地区的首次记录。
生境
金瓜主要生长在潮湿的热带生物群落中,常生于海拔400~900米的山坡、路旁、疏林及灌木丛中。其耐热、耐阴、不耐潮湿,喜生长在高温、湿润、向阳至略荫蔽之地,生长适宜温度20~30℃,适宜光照50%~100%。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在马来西亚,金瓜全年均可开花结果,花通常在晚上开放,第二天早上枯萎;在中国,金瓜花期7~9月,果期9~12月。
人工繁殖
可采用播种法,以春季为宜。栽培基质以腐殖土或沙质壤土为佳;茎蔓达30厘米以上时摘心1次,以促分侧枝;春、夏季生长期施肥2~3次;若叶片生长旺盛,减少氮肥,增施磷、钾肥,以利于开花结果。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金瓜以根或全草入药,可活血调经、舒筋通络生骨胶囊、化痰消,主治月经失调、关节酸痛、手脚缩、淋巴结结核(颈淋巴结结核)等症。
相关研究
金瓜叶提取物中含有酚类化合物、单宁、皂苷、黄酮和糖苷等物质,对化脓性链球菌和变形链球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作为天然抗菌剂,在细菌感染的治疗上发挥重要作用。
食用价值
金瓜的嫩叶可鲜食或煮食,是中国海南省五指山、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区少数民族常用野生蔬菜。
经济价值
金瓜主要含油部位的含油量≥30%,具有作为非粮油脂植物发展的潜力。
观赏价值
金瓜可作园艺观赏植物,用于花架、攀缘篱墙、栅栏的美化。
物种保护
2013年金瓜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维管植物卷)。
评估等级:易危(VU);评估说明:安全种;分布区域狭窄。个体少,中海拔,果实鲜艳,受到人为采摘干扰;致危因子:直接采挖或砍伐。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国植物.202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