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爪鱿

中爪鱿

中爪鱿(Mesonychoteuthis hamiltoni),俗称“巨型鱿鱼”(Colossal squid),属于小头鱿科,是分布于南极地区,生活在深海中的一种巨型头足类。中爪鱿体重可达495千克,体长可达10米,是已知最重与第二长的无脊椎动物(体长仅次于大王乌贼Architeuthis dux,不包括一类深海栉水母的触须长)。中爪鱿的触手上长有巨大的钩子,可以用来伏击猎物。中爪鱿的生态、行为、发育等方面的信息相当匮乏,这一物种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发现历史

1924年-1925年冬,汉密尔顿(E.Hamilton)船长受福克兰群岛(Falkland Islands)政府的请求,对位于南极半岛以北120公里的南设得兰群岛(South Shetland Islands)海域中的鲸类进行调查。在考察过程中,汉密尔顿在一只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的胃中获得了两个巨大的头足类动物残骸,并将其交给了大英博物馆动物部(Zoological Department of the British Museum)进行研究。

大英博物馆的研究者罗布森(C.G.Robson)发现这一头足类触手腕部远端光秃,其末端四分之一处,两个吸盘之间的位置存在4-9对巨大的钩子,并认为这两具残骸不属于当时任何已知物种。根据其形态特殊的触手,罗布森将这一新物种定名为汉密尔顿中爪鱿(Mesonychoteuthis hamiltoni,简称“中爪鱿”“汉氏中爪鱿”),属名由表示“中部”“爪子”“鱿鱼”的三个希腊语词拼成,种名以其发现者汉密尔顿船长命名。

形态特征

中爪鱿最大总长可以达到10米,湿重可达150千克,是最重的无脊椎动物。中爪鱿胴长(即头足纲躯干背面前端至后端中线的水平长度)可达2米,最大胴长可达2.5米。2007年,“San-Aspiring”号捕获的中爪鱿全长10米,重495千克,是另一类著名的巨型头足类大王乌贼的两倍。

中爪鱿的标志性特征是其腕部中央位置长着4-9对爪状的钩子,“中爪鱿”一名也来自于这一特征。最初对其进行描述的罗布森认为,这些钩子是“可怕的武器”,现代研究则认为这些钩子主要用于在伏击中抓住猎物。

中爪鱿与大王乌贼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眼睛与眼球。此外,中爪鱿眼睛的另一个特点是其两只眼睛的腹侧表面各长有一大一小两个细长结构,其中较小的一个位于虹膜前部,较大的一个呈月牙形,位于虹膜外侧边缘。这两个细长结构是中爪鱿的发光器官,中爪鱿可以通过这一器官帮助自己捕获猎物。

分布与栖息

分布范围

中爪鱿分布于南冰洋靠近极地的区域,主要在南极辐合带的南部,但未成年个体会出现于亚热带辐合带中。具体分布地点包括南极洲大陆、南乔治亚岛、南桑威奇岛、马尔维纳斯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阿根廷南非澳大利亚智利所在海域。中爪鱿分布纬度位置主要在南纬70°以南海域,但偶尔会出现在南纬40°的位置,最北甚至曾经在南非出现。

栖息环境

中爪鱿栖息于南大洋的冷水中,栖息深度最深处可达2000米,最浅的位置距海面20米。浮游的次幼体(头足类的幼体因不存在变形发育过程而被称为“次幼体(paralarva)”)在20~500米的上层水体中出现。自幼年期晚期阶段以后便开始生活在海洋中层到深层,主要栖息水深在500~2000米。

行为

捕食

在南极地区生活着另一种大型鱼类南极齿鱼(Dissostichus eleginoides,又名巴塔哥尼亚齿鱼),在南极齿鱼与中爪鱿同域分布的地区,除罗斯海之外均捕获了被中爪鱿留下伤口的南极齿鱼,在南极齿鱼的胃中则发现了中爪鱿的喙部、触手等残骸,因此南极齿鱼与中爪鱿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捕食的情况。从发现伤痕的南极齿鱼的数量来看,双方均将对方作为日常捕食的对象,二者之间的捕食行为可能不会发生在健康的成年个体之间,而是健康的成年个体去攻击对方的幼年或虚弱的个体,或是以被其他猎食者捕食后剩余的中爪鱿残骸为食。

除了南极齿鱼以外,中爪鱿主要以中层水体中的鱼类(从灯笼鱼科到魣蜥鱼科物种),以及其他头足纲为食,可能也存在头足类中常见的同类相食的情况。中爪鱿攻击同类的方式可能是瞄准胴体以避开对方的喙部,此外通过对中爪鱿代谢率与能量需求的计算,研究者认为中爪鱿的主要捕食方式并非通过高速运动追捕猎物,而是漂浮在海中埋伏猎物。

迁徙

关于中爪鱿的垂直迁徙行为的资料很少。少数幼体发现于水深500米以内。在幼年期晚期,中爪鱿个体似乎会下降到约2000米深的位置,据此推断,中爪鱿可能会在南冰洋中深度到深海区域度过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幼年期晚期、亚成年以及成年)。尚无证据证明中爪鱿具有昼夜垂直迁移的行为。

其他行为

中爪鱿是一种大型的远洋生物,与其他顶级掠食者共享或是竞争相似的生态位,其巨大的眼睛可能赋予了中爪鱿一种优势,尽管探测距离不如抹香鲸的声呐远,但中爪鱿仍然可以依靠视力在足够自己逃跑的距离发现抹香鲸。

生长繁殖

中爪鱿的生活史同样资料匮乏。中爪鱿达到成年与繁殖的时间比其北部的同类更长,成体长至少1米,重在30千克以上。由于生活在极地和冷水区的生物一般可能拥有更长的寿命,因此研究者估计中爪鱿的寿命比分布在温带热带头足纲更长,远超12-18个月,但因材料不足尚不能准确计算中爪鱿的年龄。

成熟雄性中爪鱿的精囊肠道可达17~27厘米,截至2022年,没有发现过中爪鱿的卵团,也没有报道过中爪鱿的孵化行为。渔船曾经在比中爪鱿栖息水深更浅的位置捕获过雌性中爪鱿,因此推测雌性中爪鱿可能会像小头鱿科其他成员那样迁移至较浅的水域产卵。

物种保护状况

种群现状

中爪鱿的总数仍然未知,其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也因信息匮乏而无法判断,仅能通过估计的方法估算其总生物质量为九千万吨。

自首次报道后,中爪鱿虽然很少被发现,但偶尔会从鲸目的胃中发现残骸或被捕猎南极齿鱼的延绳钓捕获。1961年,《南极条约》生效,生活在南极地区的中爪鱿受到该条约的保护。2007年,渔船“San-Aspiring”号在罗斯海捕获了一只中爪鱿,这是已知保存最好的中爪鱿标本(保存于新西兰国家博物馆)。截止2022年,共发现了12具中爪鱿完整标本(6具为亚成年个体或幼体),4具仅保存鳍、躯干或腕部的残缺标本,以及55个喙部,没有发现过中爪鱿的卵。中爪鱿并非渔业捕捞的目标,仅可能在人类捕获齿鱼时被意外捕获,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截止2022年,人类对中爪鱿的了解和研究均较少。

保护级别

2014年,中爪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收录,保护级别为无危(LC)。

其他

天敌

中爪鱿是南极地区许多物种的捕食对象。截止2022年,研究人员已经在17种动物的胃容物中发现了中爪鱿的残骸,包括抹香鲸长肢领航鲸领航鲸属 melas)、南象海豹(Mirounga leonina)、南瓶鼻鲸(Hyperoodon planifrons)、信天翁(Diomedeidae)、鳞睡鲨等,其中在凯尔盖朗岛海域66%的睡鲨胃中都发现了中爪鱿的残骸。中爪鱿的幼体也会被信天翁与南极管鼻(Thalassoica antarctica)所捕食。海洋生物体内氮15越富集,表明该物种在海洋中的营养级(即在生态位中的地位)越高,而成年中爪鱿的氮15含量始终保持较高的富集,因此尽管幼体乃至成体会被多种动物捕食,但氮同位素分析的结果表明,中爪鱿仍然是南极海域的顶级掠食者之一。

食用价值

渔业者中传说中爪鱿的肉质“质量上乘,肉质鲜美”,但并未得到证实。2015年,研究者弗拉迪米尔·拉波蒂克霍夫斯基(Vladimir Laptikhovsky )曾煮熟一根中爪鱿的触手并进行了品尝,他描述中爪鱿“味道鲜美,类似阿根廷鱿鱼与太平洋褶柔鱼,与枪乌贼菱鳍乌贼不同,比美洲大赤鱿(又名美洲大鱿鱼)和南海鸢乌贼味道要好很多”。

参考资料

中抓鱿.IUCN.2024-08-17

中抓鱿.ITIS.2024-08-17

南极中爪鱿.eol.2024-09-09

自然|鱿鱼、墨鱼和章鱼,傻傻分不清?.中国科普网.2024-09-09

..2024-08-17

..2022-12-15

渔业和水产养殖 - 粮农组织主要渔区. FAO.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