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宋初官修的小说总集,由赵光义诏令李昉扈蒙李穆徐铉等大臣共同编。《太平广记》的编纂受到政治、文化和统治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开始编纂,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完成。因成书于太平兴国年间,因此取名《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全书正文500卷,目录10卷,收集汉代至宋初子部中以小说家为主的各种杂书、野史传记及部分释藏、道经著作等,引书有数百种。全书按题材分92大类,又分150余子目。

《太平广记》被称为“小说家之渊海”,保存了前代的各种小说文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说的地位,推动了小说文体观念的明确化,也启发、促进了小说的创作。此外《太平广记》在史料、传记、艺术等领域也有影响,是十分有用的百科资料集。该书也在国际上广泛流传,深刻影响了朝鲜等国的小说发展。

成书背景

政治背景

《太平广记》成书于赵光义时期。有关其成书的政治背景,南宋王明清曾说“太平兴国中,诸降王死,其旧臣或宣怨言,太宗尽收用之,置之馆阁,使修群书,如《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之类,广其卷,厚其禄,赡给以役其心,多卒老于文字之间云。”宋代建国以后,有不少前朝臣子怀念旧朝,宋太宗安排他们编纂《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书,安抚人心,稳定政局。鲁迅也认为编纂《太平广记》等书是统治者为安抚有名气的前代旧臣而采取的政治策略,“此在政府的目的,不过是利用这项事业,收养名人,以图减其对于政治上之反动而已”。巩固统治是《太平广记》编纂的重要原因。

文化背景

《太平广记》的编纂与当时的文化背景也有关系。赵匡胤建国后,推行“以文靖国”的文化理念,确立起了有宋一代“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赵光义也承继了这一文化政策,重视书籍的作用,他认为“夫教化之本,治乱之源,苟无书籍,何以取法”,认为书籍有利于教化百姓,治理国家。宋太宗也重视书籍的搜集与整理,想要“蓄天下图籍,延四方之士”,《太平广记》的成书受到了当时重视书籍和书籍搜编的文化背景的影响。

《太平广记》的编纂也与小说文体的发展有关。小说问题发展到宋朝,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和成熟的文体形式,数量可观,据当代学者宁稼雨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中的统计,唐前小说一百八十余种,唐五代小说三百三十余种,合计约五百二十种,小说已经成为了不容忽视的文类。同时,以小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也发展迅猛,在民间占据着越来越重的影响力。《太平广记》汇集历代小说也是小说发展的趋势。

统治者个人背景

《太平广记》的编纂是在赵光义的支持下完成的。宋太宗喜好读书,起居录和史书中多记载他嗜好读书之事。如《宋朝事实》卷三中记载:“太宗尝谓侍臣曰:‘朕万几之暇,不废观书。’”又载:“太平兴国九年,太宗谓宰相曰:‘朕每日所为,自有常节,晨间视事,既罢,便即观书,深夜就寝,五而起,盛暑尽日亦未尝寝。’”太宗喜好读书,一有闲暇往往手不释卷。因此,太宗也格外重视《太平广记》等书目的编纂工作,与《太平广记》同时期编纂的《太平御览》又叫《太平总类》,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太宗曾说:“朕性喜读书,开卷有益,不为劳也。此书(《太平总类》)千卷,朕欲一年读遍,因思学者读万卷书,亦不为劳耳。”赵光义不仅下令编纂,自己也阅读了《太平总类》等书,宋太宗对编纂工作的重视也是《太平广记》成书的重要背景。

编纂过程

编纂时间

关于《太平广记》编纂时间的记载主要保存在李昉王应麟等人的文字中。据王应麟《玉海》卷五四《实录》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三月戊寅(公元977年)下诏,命李、扈蒙等人编纂《太平御览》和《太平广记》,“三年八月(公元978年)书成,号曰《太平广记》”。从下诏修书到完成编书,大约用时一年半。“六年(公元981年)诏令镂版”,到太平兴国六年,《太平广记》正式雕版印刷。李昉的《太平广记表》中也说《太平广记》是赵光义太平兴国三年完成编纂的,并在该年的八月十三日进献给皇帝,八月二十五日奉诏送到史馆。

近现代学者对《太平广记》的编纂时间也有讨论,如邓嗣禹认为《太平广记》早于太平兴国三年八月完成,张国风认为《太平广记》就是在太平兴国三年八月完成的。一般就将太平兴国三年视作是《太平广记》最终成书的时间点。

参纂人员

《太平广记》体量庞大,前后多人参与编纂,据李昉《太平广记表》记载,前后有李昉等十三人参与编纂,王应麟的《玉海》卷五四中记载最初有十四人参与编纂,后李克勤、徐用宾、阮思道因改他官中途退出,又增补了王克正、董淳、赵邻幾等三人,前后都是十四人参与编纂。两人的记载相差一人为舒雅,据张国风研究,舒雅也在中途退出了修纂团队,因此李昉的《太平广记表》中并没有记载舒雅的名字。

参考文献

内容

《太平广记》全书五百卷,近三百万字,收录了中国先秦时期到宋代初期的各种故事,并在故事末尾处附上出典。据燕京大学图书馆索引所编纂的《\u003c太平广记》引书引得》统计,《太平广记》中引书共达475种。王秀梅、王泓冰编的《太平广记索引》中则认为大约引书五百二十三种。由于古今图书的失传和《太平广记》中异名同书现象的频繁发生,难以准确统计《太平广记》中引用书目的具体数量,只能笼统说多达数百种。

全书按小说的题材分类辑录,共分九十二大类,下面又可分一百五十多小类。部分类目下有附类,附类与九十二大类属于平行关系,如俊辩类中附有幼敏类十条,幼敏既可独立成大类,也可附到大类之后,主要是为了平衡章节结构而进行的调整。一些大类下又依据具体内容的不同详细分类,如畜兽类、鸟纲类等。具体分类情况如下:

参考文献

道家故事内容

《太平广记》将道教及相关故事列在最前面,包括神仙、女仙、道术、方士、异人等共八十六卷,卷数颇多,故事整体数量也在全书中占据着相当重的分量。这几卷中除异人类中有部分内容与和尚、巫师相关外,其余多是道家的人物或故事,集中体现了道家的思想。

佛教故事内容

《太平广记》中也有大量与佛教相关的故事,包括异僧、释证、报应、再生、悟前生等五类共六十二卷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讲述佛教人物和相关的佛教故事,也宣扬了佛教的教义、思想和观念。有关佛教的小说故事也是《太平广记》内容之一大宗。

儒家故事内容

《太平广记》中保存了很多儒家的思想故事,大体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主要宣扬儒家的天命思想和谶纬之学,包括征应、定数、感应、谶应等类目共二十九卷的内容;第二类主要记载儒生的事迹,诠释儒家的传统思想,包括名贤、儒行等十九类三十八卷的内容;第三类主要记载儒生的为人处世,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处世之道,包括从交友至酷暴十三类三十五卷的内容;第四类主要记载下层人的生活和情感,包括妇人、情感、童仆奴婵等六卷内容。

民众生活与文化活动

《太平广记》中乐、书、画、算术、卜筮、医、相、伎巧、博戏、器玩、酒、食等类目记载了人们的艺术、娱乐、技巧、饮食等生活与文化活动。虽然故事性不强,但有利于了解古代的生活与娱乐。

巫文化

《太平广记》中从梦至灵异等十一类和冢墓、铭记两类共九十八卷内容记载了与巫文化相关的故事,这类内容集中体现了神、鬼思想,也是《太平广记》中的重要内容。

自然万物

《太平广记》中也记载了天气、地理和各种生物,包括从雷至昆虫十五类八十七卷的内容。

少数民族

《太平广记》中的蛮夷类四卷记述了各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及奇闻异事,虽然体量小,但也有重要价值。

杂传杂录

《太平广记》的最后两类分别为杂传记和杂录,共十七卷。其中杂传记九卷,包括《李娃传》《东城老父传》《长恨传》《无双传》《霍小玉传》《莺莺传》《周秦行记》《冥音录》《东阳夜怪录》《谢小娥传》《杨娼传》《非烟传》《灵应传》等,绝大多数是唐传奇中的名篇。杂录共八卷,主要记述历史人物的逸闻轶事。

特色

叙事细致

《太平广记》中收录了一些“记叙委屈”的唐传奇作品,如《太平广记》卷四八七的《霍小玉传》,鲍十一娘给李益、霍小玉撮合的一段文字描写细致,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虽然尚未能与后来的作品相比,但已经初步有了叙事的意识,对后来的宋元话本以至明清小说有着深远影响。

想象丰富

《太平广记》中的许多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建构出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太平广记》中的想象空间包括人界,即现实世界;天界,即道教所追求的神仙世界;冥界,即佛教敬畏的鬼域世界;意界,即幻想中的假象世界。这种杜撰故事的形式,为后来的小说戏曲创作开辟了视域。

影响

中国影响

《太平广记》被称为“小说家之渊海”,对后世的小说有着深远影响。首先,《太平广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宋代以前,小说地位不高,如唐朝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序中认为小说难以品读,更难以诗、史、子等书籍相比。而到了宋代,宋敏求在《春明退朝录》中记载:“李世民诏诸儒编故事一千卷,曰《太平总类》;文章一千卷,曰《文苑英华》;小说五百卷,曰《太平广记》;医方一千卷,曰《神医普救》。”记载小说的《太平广记》和记载故事的《太平总类》、记载文章的《文苑英华》等书同时编纂,小说上升到了与故事、文章相当的地位,推动了小说文体观念的明确化。

《太平广记》也促进了小说创作的繁荣。对于民间说话艺人来说,《太平广记》中记载的内容是他们表演的重要素材来源。据宋人罗烨《醉翁谈录》卷一《舌耕叙引·小说开辟》中的记载,当时的民间说话艺人,从小就读《太平广记》,熟记其中的小说故事。在小说创作时,文人也常取用《太平广记》的材料,如洪迈的志怪小说集《夷坚志》,其中很多故事都改编自《太平广记》。宋代以后,这一做法也被延续,如《三言》《二拍》中的作品,有一部分也是依据《太平广记》敷衍而成的,如《喻世名言》卷六中的《葛令公生遣弄珠儿》,来源于《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七的“葛从周”条。

《太平广记》同时也保存了丰富的小说文献,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前代许多小说或小说集,由于各种原因已经失传,部分内容由于《太平广记》的记载才保存到现在,后人也便于在此基础上展开各种研究。如鲁迅,依据《太平广记》选辑出了《唐宋传奇集》,后汪辟疆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增益,编成《唐人小说》一书,近人王汝涛编辑《全唐小说》时,也从《太平广记》中选辑了不少。后人校勘时也常以《太平广记》为重要参考书,如鲁迅校勘《虬髯客传》时就参考了《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也保存了其他门类的资料,如天文、地理、医药、卜筮等,为各方面的研究保存了古代资料,推动了研究。

国外传播

《太平广记》的国外传播主要是在朝鲜半岛韩国闵宽东认为《太平广记》传入朝鲜半岛的时间大概是在高丽时期,即1100-1200年间。《太平广记》传入后受到了广泛的传阅和学习借鉴,朝鲜世祖六年(公元1492年),学者成和仲辑刊《太平广记》的节缩本《详节太平广记》五十卷,收录了八百四十三篇作品,分一百四十三个项目。后又参考了《太平广记》样式,选取了《太平广记》出版以后的中国作品和朝鲜半岛作品,编成了《太平通载》八十卷。朝鲜明宗二十一年至宣祖年间(公元1566年-公元1608年),又有《太平广记谚解》五卷刊行。

《太平广记》还影响了朝鲜半岛古典小说的创作,如金时习的《金神话》受《太平广记》卷五十中的《裴航》故事的影响,金万重的《九云梦》受《太平广记》卷四一九《柳毅传》、卷一七九《王维传》的影响。

不足

《太平广记》经多人编纂,编修时间较短,因此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虽然绝大多数故事都在末尾标注了出处,但仍有100多个故事没有标明来源,因此难以考察。

二是相同故事出现在多个类目中,如《太平广记》卷一三七中“征应”类中的《陈仲学》故事与卷三一六“鬼”类中的《陈蕃》的故事内容完全相同,只是题目不同。

三是部分内容来源记载有误,如卷四三四的《斗牛》,实际来源于《博物志》,而记载来源为《异物志》。再如《太平广记》中记载有14个故事来源于《神异录》,而实际其中6篇源自《神异经》。

版本流传

宋本

《太平广记》成书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六年奉旨雕版,但由于“言者以为非学者所急”,部分学者认为《太平广记》不需要立刻刊印,致使“墨板藏太清楼”,没能即时刊行。约在南宋高宗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至十四年(公元1144年)间,《太平广记》才得到刊印,现已失传。

明谈恺刻本

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的谈恺刻本,是现存的最早刻本,但该书有几种印本,且有不同。

甲本缺二百六十一至二百六十四卷,二百六十五卷有“刘祥”等二十一条,二百六十九卷有“胡元礼”等十四条,二百七十卷有“洗氏”等十八条,均标注了出处。

乙本缺二百六十一至二百六十四卷,二百六十五卷和二百七十卷各有一段识语。二百六十五卷只有十五条,大部分与甲种本文字不同,且没有出处。二百六十九卷只有九条,“李绅”条与甲种本不同。二百七十卷只有十一条,与甲种本文字不同,也没有出处。

丙本补充了二百六十一至二百六十四卷,二百六十五、二百六十九、二百七十卷都与乙种本相同。

明活字本

该本主要以谈刻的乙种本为底本。

明沈与文野竹斋钞本

沈与文是嘉靖时著名藏书家,他的钞本与残宋本很接近,有不少文字相同。该本第一百四十一、一百五十、二百六十一、二百六十二二百六十三、二百六十四、二百六十五、二百七十卷有所缺失,又分割别卷的条目冒充缺卷,造成了混乱。现该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即北京图书馆,该馆于1998年更名为中国国家图书馆

许自昌刻本

该本成于明万历年间,兼采谈刻的甲种本和丙种本二者之长,仅有个别文字不同。

孙潜校宋本

孙潜清代学者,康熙十七年(公元1668年)二月至三月,孙潜据赵构时的传本校勘《太平广记》,该本现存四百八十六卷、目录十卷,四十八册,卷四百八十七至卷五百缺。

陈鳣校宋本

陈鳣也是清代学者,他的校勘本以许自昌刻本为底本,参考了宋刻本,该本中有多处没有校笔,可见宋本已残缺。总目录的第一百四十一卷也缺了。据陈鳣校笔,可知宋本每页二十六行,每行二十字。现该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清黄晟刻本

该本是清代主要的《太平广记》版本之一,成于清代乾隆年间,该本书前有序,末署“乾隆十八年岁次癸酉秋八月天都黄晟晓峰氏校刊于槐荫草堂”。

《四库全书》本

该本也是清代主要的《太平广记》版本之一,据张国风在《文渊阁四库本\u003c太平广记\u003e底本考索》考证,文渊阁四库本所据底本就是黄晟本。

民国时期版本

民国时期,主要有三种版本:一是1922年上海进步书局《笔记小说大观》石印本,该本以黄晟刻本为底本。二是1923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原序称所据乾隆间袖珍本,即黄晟刻本,但内容错乱,价值有限。三是1934年北京文友堂影印的谈刻本,以谈乙本为底本,有卷第二六一至二六四的内容。该本也成为以后通行的谈刻本。

汪绍楹校点本

汪绍楹校点本以甲、乙、丙三种谈刻本为底本,用陈鳣校宋本、沈与文野竹斋钞本校勘,并参考了许自昌刻本和黄晟刻本,并加断句。该本195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61年中华书局修订重印。

张国风会校本

张国风会校本也是《太平广记》的重要版本,该本共20册,以繁体字刊行,该本附有校记、篇目索引、引书索引等,总数不下500万字。

参考资料

李庆禹.国家图书馆.202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