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博物志

博物志

《博物志》由晋朝博物学家张华232年300年)原撰、后人搜辑而成的志怪小说集。

《博物志》共十卷,分类记载了山川地理、飞禽走兽、人物传记、神话古史、神仙方术等内容。流传版本有两种,一种是常见的通行本,收在《广汉魏丛书》《古今逸史》《博物记校正》,共十卷,分为38类;另一种是黄丕烈刻《士礼居丛书》本,也是十卷,但没有分类,收在《指海》《龙溪》《博舍丛书》中。

《博物志》是继《山海经》后,中国又一部包罗万象的奇书,填补了中国自古无博物类书籍的空白。为研究中国晋代以前社会状况、古代礼仪风俗、艺术史和文献学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创作背景

原作者张华对于经纬之学、子史之学都是颇有造诣的。他曾经任太常博士、佐著作郎、长史兼中书郎、中书令等与文史相关的职位,与荀勖一起,依据刘向别录》整理典籍。张华对于各种文章制度非常熟悉,这是他撰《博物志》的基础。而太始二年汲冢书出土之后,引起晋朝一些知名学者的重视,张华对汲冢书的关注从《博物志》中得以体现。张华的个人学识修养和他的职务之便是成就这样一部书的两个重要因素。张华精熟儒学,推崇格致之学,他认为《博物志》对于人们认识事物、拓宽见识有很大作用。张华撰《博物志》的目的,在卷一的“序” 中已经说了,他看《山海经》及《禹贡 》《尔雅 》《说文 》《地志》等书籍,虽然内容算齐全,但也各有缺少记载的情况。他撰写《博物志》的目的在于补传世文献的不足。

内容简介

概要

今本《博物志》为十卷,其内容多采摘晋以前典籍中的材料,内容驳杂、材料丰富,包括山川地理、飞禽走兽、历史佚事、人物传说、神仙方术、奇闻异事等等,融神话、古史、博物、地理、杂说为一炉。前三卷是记地理和动植物,第四、五两卷记方术家言,第六卷是杂考(包括人名、器名、物名等),第七至十卷是异闻、史补和杂说。从科学史的角度看,该书也记述了不少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知识,其中有些条日在物理学史上颜有价值,如自燃现象、静电火花、凸透镜点火、羽毛衍射等。

光学释例

冰透镜点火

【原文】《博物志.戏术》: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则得火。

【注释]艾:艾草,此指艾叶制成的艾绒。此条所载的取火法,类似古代的“阳隧取火”,即用铜制的凹镜向日取火。

[译文]取一块冰,削成圆形,拿起来朝向太阳,再把艾绒放在下面承受日影,就能取火。

[诠释]除了水晶、玻璃质地的凸透镜之外,中国人早在汉代就创制了冰透镜并用以点火,这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光学成就。汉代淮南王刘安撰《淮南万毕术》写道:“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后来,晋张华《博物志》、宋苏轼《格物粗谈》都有类似的描述。张华写道:“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则得火。”

比较张华和刘安关于冰透镜的记述,两者仅差二字,在张华叙述的冰透镜点火中,“以艾于后承其影”一句比刘安的《淮南万毕术》多“于后”二字,固然有传抄之可能,但如不亲自实验是不能多添此二字的。虽然只加两个字,却反映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透镜折射的认识变得深刻多了。

用珠取火

[原文]取火法,如用珠取火,多有说者,此未试。

[注释]用珠取火:古代有一种宝珠,名叫火珠,又叫火齐(音“记”)珠,可以取火。《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林邑》:“(贞观)四年,其王范头黎遣使献火珠,大如鸡卵,圆白胶洁,光照数尺,状如水精,正午向日,以艾承之,即火燃。”

[译文]取火的方法,有一种是用珠取火,谈论的人很多,但这种方法尚未试过。

[诠释]这里涉及的“火珠”记载,大都是玻璃珠或水晶珠,是可以折射光线而聚焦点火的凸透镜。这种称为“火珠”的点火透镜,无论是水晶珠或玻璃珠,都可以用来点火。后来,人们才弄清楚阳燧与火珠是不同光学性质的两类取火工具,而且指出了火珠的光路。

光的衍射现象

[原文]《博物志·佚文》:交州南有虫,长一寸,大小如指,有廉槾,形如白石英,不知其名,视之无定色。在阴地色多绿,出日光中变易,或青或绿,或丹或黄,或红或赤,女人取以为首饰。宗岱每深以为物无定色,引云霞以为喻,故托此以助成其说。今孔雀毛亦随光色变易,或黄或赤,但不能如此虫耳。

[注释]交州:汉代时指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越南北部区域。有廉槾:表皮光滑。缃绿:黄绿色。变易:变化。宗岱:与张华同时代的人。每深:常常。喻:比喻。托此:借此。助成其说:证实他的说法。

[译文]交州南部有一种虫,长一寸,大小像手指头,表皮光滑,颜色像白色的石英石,不知道它的名称 这种虫没有固定的颜色,在阴暗的地方多为缃绿色,出现在日光下就会变化,或青绿,或丹或黄,或红或赤,女人把它捉来做首饰。宗岱常常认为此物没有固定的颜色,就拿云霞来比喻,本来就是借此来证实他的观点。现在,孔雀的毛其颜色也会随着光变化,或黄或赤,只是不能像这种虫那样变化多端罢了。

[诠释]在古代中国,方以智之前,各种衍射色彩和光环多次被人们观察记载,此处张华对此虫和鸟羽毛的衍射色彩做了极好的描述,实在难能可贵。当然,那时尚不知有光的衍射这一概念。

作品流传

流传版本有两种,一种是常见的通行本,收在《广汉魏丛书》《古今逸史》《博物记校正》,共十卷,分为38类;另一种是黄丕烈刻《士礼居丛书》本,也是十卷,但没有分类,收在《指海》《龙溪》《博舍丛书》中,此版本是毛晋影抄宋连江叶氏刻本,连江叶氏刻本因体例不分明,流传并不广泛,,到明代已经不传。

《晋书· 张华传》载张华撰《博物志》为十卷,与今传《博物志》明弘治贺志同刻本系统和黄丕烈刻本系统相合,且与所见 《博物志 》诸版本中的内容数量是一样的,但是唐宋古注、 类书中保存了很多今本《博物志》中没有的材料,学界对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不同说法。

一是“ 删书” 说。后人认为十卷本《博物志 》并非张华原撰,而是经过删节或辑佚而成。 删书之说首见于王嘉拾遗记》卷九中说《博物志》原有四百卷,张华把它呈给司马炎,司马炎阅后认为张华的教训可以与伏羲孔子相比,但指出《博物志》书中有太多的虚浮妄想的内容,太过惊世骇俗,怕是会对后世产生不良影响,指示张华将此书删减为十卷。唐殷文奎也同意这种说法。后人多沿用此种说法,但也有人置疑这种说法,如《文献通考》《古今伪书考 》。余嘉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 》也不同意原书为“ 四百卷”之说,他认为王嘉《拾遗记 》所记载的事,是杜撰的无稽之谈,没有一句话有实在的根据,因此 “张华删书说”也并无根据。据《北史· 常景传》所载的“常景删书说” 比较少遭到质疑。据考,在晚唐时候流传着比较完整的《博物志》本子,宋时张华旧本及常景删本尚并存。

二是”脱落“说。胡应麟认为《隋志》所著录的《博物志》即是张华删本,自隋流传至宋散失很多,今本乃是后人辑佚而成,这是毫无根据的。 这种说法否定了唐宋以来《博物志 》的版本流传有承继性。实际上,刘昭注《后汉书》不仅引用三十四条,晚清马国翰辑刘昭《汉志注》所引《博物记 》一卷五十四条,此外裴松之《三国志注 》也引用了两条。宋代之后类书中对《博物记》往往有所引用,但对这书的来源却不明确。“《博物记》别为一书” 的观点对《博物志》的辑佚工作影响很大。今见《博物志》诸版本中除数条材料与《博物记》内容相近之外,基本上不收录刘注《博物记》的内容,存在刘昭注将引用书名的“志”字写成“记”字的可能性。

作品影响

《博物志》撰写所用体例开了有关博物学著作撰写体例的先河,对后世编著博物学书籍起到样本示范的作用。书中有关一些技术的记载,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博物志》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晋代以前社会状况和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研究中国古代礼仪风俗、艺术史提供了的重要资料;书中记载的有关古代文献典籍及其收藏状况的资料,是研究文献学史的重要参考史料;其重要价值还体现在它记载了大量的科学技术知识,范围涉及技术发明、医学、养生、畜牧业等各方面。技术发明,如“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其影,则得火,”这里记载了利用制冰透镜以取火的技术。此外,《博物志》对于天文学、地理学、植物学、军事学、文学、训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作品评价

《博物志》的文章短小精悍,文字简约,语意完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令人神往。可以说,它是一部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很强的鸿篇巨著。《博物志》以其轻松随意的特点,为人们开创了一个消闲自在、寓学于乐的著作体裁,即笔记体小说,为中国古代文化树立了一块丰碑。

衍生作品

出版书籍

综艺节目

参考资料

博物志.豆瓣读书.2024-01-14

博物志.豆瓣读书.2024-01-12

博物志续博物志.豆瓣读书.2024-01-12

广博物志.豆瓣读书.2024-01-12

博物志校证.豆瓣读书.2024-01-12

穆天子传.神异经.十洲记.博物志.豆瓣读书.2024-01-12

《读书》 20231026 张华 《博物志》 古人的奇幻世界:《博物志》.央视网.2024-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