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小䴙䴘

小䴙䴘

小(学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又称水葫芦、油鸭、王八鸭子等,是鸟纲䴙䴘目䴙䴘科小䴙䴘属的一种水鸟。小䴙䴘雌鸟平均体长约25厘米,雄鸟略大于雌鸟,体重约200克,体型圆润矮小扁平,夏羽颈部呈红栗色,背部黑褐色,腹部灰白色,冬羽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颈部羽毛颜色变淡,前胸和两胁处为淡黄褐色,虹膜黄色,喙呈黑色尖细且直似锥形,几乎无尾,有少数绒毛,两腿铅黑色,四趾有宽阔瓣蹼,跗和趾均为石板灰色。

小䴙䴘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一般认为全球共9个亚种,中国分布3个亚种,分类标准还需进一步完善。其在温暖地区多为留鸟,其他地区为夏候鸟,小规模集群生活,多选择沼泽、沟渠、水库等环境栖息,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水禽。小䴙䴘基本以小型鱼虾蛙类为食,次要食物是昆虫等。小䴙䴘是单配偶鸟类,每年5-8月前后是繁殖期。

由于环境污染、生境破坏等原因,小䴙䴘种群数量明显减少,2000年中国国家林业局将其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9年最新修订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对该物种评估为无危(LC)。

形态特征

小䴙䴘体重约200克,雌鸟平均体长约25厘米,雄鸟略大于雌鸟,平均体长约26厘米,体型圆润矮小扁平,是最小的䴙䴘之一。成鸟全身羽毛蓬松,夏羽(繁殖期)下喉、双耳、颈侧红栗色,前胸和次级飞羽尖端、后胸和腹部、两腋和翼下白色,其他部位呈黑褐色,冬羽(非繁殖期)腰两侧、颊、双耳、颈侧、前胸和两胁呈淡黄棕色,颏、喉、下体白色,上体灰褐色并带有栗、白斑纹,而早成雏体色比成鸟淡,还有褐色和淡褐色斑纹,虹膜黄色,喙呈黑色尖细且直似锥形,左右侧扁,前端呈象牙白色,基部呈米黄色,几乎无尾,尾长23毫米左右,有少数绒毛,翅短约100毫米,两腿铅黑色,四趾有宽阔瓣蹼,跗跖34-37毫米,跗跖和趾均为石板灰色。

中国分布的3个亚种有细小的形态差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亚种T. r. capensis 内侧初级飞羽基部和次级飞羽呈白色,具灰褐色外缘;台湾亚种T. r. philippensis 喙较长,上喉和眼下呈黑色,上体较暗;普通亚种T. r. poggei 喙较短,喉部黑色区域扩大,眼下呈红褐色,上体较淡。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小䴙䴘在全球范围内共9个亚种,如表所示,除极地环境和少数岛屿外,广泛分布于欧亚洲大陆中部和南部,非洲南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中国夏时遍及全国各省市,秋冬季由北向南迁徙集中分布于南方大部分地区。

栖息环境

小䴙䴘栖息地的选择受植被、食物、水深、水质、外界干扰等因素影响,优先选择水质清澈、食物丰富、水生及湿生植被繁茂、隐蔽性好、干扰小的生境,在小区域种群密度过大的情况下才占居次级生境。普遍选择池塘沼泽、清泉湖谭、排水渠、江河水库及过水的稻田等环境,巢址场所一般选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等植株高且较稀疏,多为水深不超过1米的浅水区,以保证鱼类和底栖动物数量丰富。筑巢材料有芦苇、水草、腐朽树枝、藻类、羽毛等,巢穴呈倒圆锥状浮于水面,高出水面5-6厘米,水下部分系于水草或芦苇上,巢外径约45厘米内径不超过15厘米,窝深2.5厘米左右。小䴙䴘喜欢的温度范围在20-32℃,且能根据外界温度变化自行调节到适宜温度。

生活习性

活动节律

小䴙䴘常隐匿于草丛间,特别是在夏季繁殖期几乎看不见其活动。中国浙江省天目溪生境中小䴙䴘科通常以1-4只小规模集群活动,在繁殖期成对生活,集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性,仅气温较低的2月集成20只以上的大群最多,可能是为了相互取暖和求偶炫耀行为。

四川省内小䴙䴘春季游泳行为时间分配较高,觅食和休息行为时间较冬季减少。因其胆小机警易受外界环境和人为因素干扰,观察和休息行为在17时后呈下降趋势,而觅食高峰则在晨昏出现,可能是为了补充能量。阴雨天相较于晴天空气湿度更高,外出活动的小鸊䴘数量明显减少,且阴雨天理羽行为发生的频次较高。

云南省内小䴙䴘冬季最主要行为是觅食以积累能量,高峰期都在上午为7:30-8:30和11:30-12:30,最低值在14:30-15:30,接着依次是游动、休息、理羽、争斗、振羽、飞行、起舞。游动行为一般避开早时段且伴随起舞。休息行为曲线呈波动周期为3.3小时的周期性波动,理羽行为在午时段频次最低,理羽和休息一般发生在觅食后。当遇到恶劣天气,减少能量消耗大的活动几乎全部处于休息状态。

觅食行为

小䴙䴘基本以小型鱼、虾、贝、蛙类为食,次要食物是水生和陆栖昆虫及其幼虫等,偶尔采食水草等水生植物。常在白天活动觅食,通过潜入水中用嘴啄取食物,可潜水10-25秒,潜水深度一般在1米左右不超过2米,潜水时全身不见或仅在水面露出嘴尖和眼睛,略似鳖状,别名“王八鸭子”便由此而来;或头颈伸入水中获取植物上或水面小型生物,整个冬季每天需进食7-9小时,恶劣环境下在背风处潜水觅食甚至放弃觅食待在庇护点,存在潮汐的生境下生活的小䴙䴘会选择淡潮期间浅水时以及涨潮时到新的浅水环境觅食。

鸣叫行为

小䴙䴘的鸣声是一长串急促的近似“Λ”形态的单音节重复。在乞食、觅食、游动、外界干扰情况下会发出鸣叫,当有天敌出现或人类干扰时,发出急促的“ttee-ee-ee……”叫声召唤同伴逃逸躲藏或激烈争斗。

其他行为

休息行为:颈部后转,头埋于背部羽毛下休息;雏鸟趴在亲鸟翼下或背上、趴卧在巢中或巢边,颈部正常活动或观望或闭眼休息。

理羽行为:用喙部整理身体各部位羽毛,轻微抖动或伸展开翅膀。

飞行行为:飞行时全身伸直斜向前方,两脚伸向后方或下垂,状如船舵。水上飞行时身体常与水接触,陆地起飞时必须在水面扑打翅膀涉水助跑一段距离后才能起飞,飞行能力弱,飞行时间短。

生长繁殖

雌雄配对

小䴙䴘是单配偶鸟类,不同地区水生植物生长情况和水位差异导致繁殖期存在变化,大多地区每年5-8月是其繁殖期。雄鸟活动增强主动靠近雌鸟游水、潜水求爱,雌雄鸟配对成功后,雄鸟爬上雌鸟背部,雌鸟身体下沉仅留头部在水面以上,同时摆动尾部,雄鸟尾部向下斜垂紧贴雌鸟尾基部多次交尾,结束后雄鸟从雌鸟背部跃下,交尾活动从营巢持续到产卵结束。

异步孵化

5月下旬是产卵高峰期,即在巢穴建成后1-3天,每天产卵一枚,卵呈钝椭圆形,初呈灰白色、绿白色或纯白色,外壳坚硬,随后颜色逐渐变为暗黄褐色,卵平均尺寸大小约36.5*25.2毫米,产卵结束后每窝卵数约3-6枚。雌雄鸟轮流交替孵卵,雌鸟对雏鸟的保护和警戒投入较多,总育雏时间长于雄鸟;雌鸟产卵和孵卵同时进行,孵育过程中当亲鸟离开巢穴时,会用巢边腐烂植物或偶用新鲜植物覆盖卵以保护不受捕食者破坏和维持巢内温度。孵育期19-23天,卵是按顺序孵化的,雏鸟破壳过程需要24-36小时。

雏鸟发育

早成雏初孵出时全身绒羽,平均重10.6克,早熟,出壳后几小时即可离开巢穴跟随亲鸟潜泳觅食;1日龄全身黑色带有白色纵纹,腹白嘴红,眼不能完全张开,只能在巢里爬行,多数时间在亲鸟羽翼下休息取暖,只能等待亲鸟归来后乞食;3-5日龄体色加深,颈部可以伸直,能发出微弱单音节叫声乞食,在亲鸟翼下休息时间减少,能跟随亲鸟在水中短距离游动且头伸入水中觅食,可短时间站立和理羽,对外界有所感知并做出伸颈观望的回应;6日龄模仿亲鸟学习游泳、理羽、潜水、捕食、鸣叫等行为,乞食时早成雏互相推挤竞争,个体较大的追逐啄咬个体小的争抢亲鸟口中食物。13日龄以自主觅食为主。15日龄后全身羽毛丰满,发育完善状如成鸟。20日龄后活动范围基本远离家巢。30-40日龄可独立觅食。雏鸟和亲鸟之间存在交互行为,亲鸟发出警戒鸣叫召唤雏鸟爬回背部,雏鸟用喙帮助亲鸟整理羽毛,不会游泳的雏鸟爬到亲鸟背上或翼下由亲鸟带着游动或漂浮,外界干扰较强时雏鸟爬到亲鸟翼下或背上后一同潜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15年,全球估计约61万-350万只;欧洲估计约12.9万-20.8万对,即25.8万-41.7万只成熟个体,小䴙䴘物种数量稳定。尽管全球范围内该物种数量统计不完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

致危因素

小䴙䴘对禽流感病毒易感,其面临该病毒爆发的威胁;小䴙䴘适宜温暖的环境,而在欧洲地区冬季寒冷,觅食等活动受到巨大影响,物种数量经常波动;人类活动造成的天然湿地破坏、污染或改造使该物种生境范围不断缩小;部分地区经常猎杀该物种将其加工成食品以及制作标本等用于商业用途。

保护级别

2000年中国国家林业局将小䴙䴘物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19年修订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小䴙䴘物种为无危(LC)。

保护措施

小䴙䴘物种受《伯尔尼公约》(附录二)的严格保护;欧洲范围内该物种被列入1997年发布的《格里布斯状况调查和保护行动计划》;法国利用水生植物吸引该物种进入新的人工栖息地(如砾石坑);欧洲拟议采取监测和保护,以确保减轻对湿地生境的破坏,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加以预防。

参考资料

小䴙䴘.物种2000.2024-08-27

小鷿鷈.iucn.2024-08-30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09-10

..2024-09-10

..2023-01-20

..2023-01-20

..2023-01-20

..2023-01-20

..2023-01-20

..2023-01-20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03-04

..2023-01-20

..2023-01-20

..2023-01-20

..2023-01-20

..2023-01-20

..2023-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