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
淡竹(学名: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别名粉绿竹、花斑竹、黑壳竹等。为禾本科(Poaceae)刚竹属(Phyllostachys)中型或大型竹。主产于中国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各地,1926年由中国南京市引入美国栽培。淡竹常生于有水源条件的山谷、山坡、河滩;公园、庭院多有栽培,是常见的栽培竹种之一。
淡竹竿高5~12米,径2~5厘米;新竿密被白粉,呈蓝绿色,无毛;老竿绿色节下有白粉环;竿环与箨环均中度隆起。笋淡紫红色;箨鞘淡红褐色或黄褐色,脉纹紫色,有稀疏紫褐色斑点和斑块;无耳和毛;箨舌紫色;箨片条状披针形,绿色,脉纹紫色,边缘黄色,平直,下垂。每小枝有2~3叶;叶片带状披针形,背面基部有毛。花枝呈穗状。笋期4月中旬至5月底,花期6月。
淡竹可应用于庭园绿化供观赏;竹材优良,韧性强,整材可做农具柄、篱、晒竿、瓜架、搭棚架等;篾性好,易劈篾,可编制各种竹器;笋味淡而鲜美,供食用。
淡竹竿高5~12米,径2~5厘米,幼竿密被白粉,无毛,呈蓝绿色,老竿灰黄绿色,节下有白粉环;节间最长可达40厘米,壁薄,厚仅约3毫米;竿环与箨环均稍隆起,同高。
笋淡紫红色;箨鞘背面淡紫褐色至淡紫绿色或黄褐色,常有深浅相同的纵条纹,无毛,具紫色脉纹及疏生的小斑点或斑块,无箨耳及鞘口繸毛;箨舌暗紫褐色,高约2~3毫米,截形,边缘有波状裂齿及细短纤毛;箨片线状披针形或条状,开展或外翻,平直或有时微皱曲,下垂,绿色,脉纹紫色,边缘淡黄色。末级小枝具2或3叶;叶片带状披针形,背面基部有毛;叶耳及鞘口繸毛均存在但早落;叶舌紫褐色;叶片长7~16厘米,宽1.2~2.5厘米,下表面沿中脉两侧稍被柔毛。
物种分布
淡竹主产于中国,1926年由中国南京引入美国栽培。淡竹在中国为黄河流域中、下游栽培最普遍的乡土竹种。在陕西省中部、河南省淮河以北、山东省东南沿海和沂蒙山、蒙山、山西省中条山、河北省太行山有栽培;北京市、辽东半岛有引种。
生长习性
淡竹较耐寒,适应性强,分布高度可达海拔1250米。适生于温带湿润气候,在年降水量9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0℃以上的低山、平原、河旁滩地、微酸性至微碱性土壤均可生长。淡竹是阳性竹种,喜水好肥,有强大的地下茎(竹鞭)和根系,固着力很强,适生于背风向阳,土壤深厚,疏松肥沃、排、灌条件良好的地方。笋期4月中旬至5月底,花期6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淡竹是多年生1次开花结实植物,开花周期是45年左右,在第1年开完花之后,半花半叶竹株第2年仍继续开花,花芽可以生长在前一年开过花的枝条上,也可以生长在前一年没有开花的枝条上开花前停止出笋和换叶。常零星开花,很少成片发生;花期较长,授粉率极低,很少结实产籽,成熟的颖果易散落。
淡竹的无性繁殖能力较强。竹鞭的鞭笋生长,春季开始,夏季最旺,9~10月后逐渐停止。淡竹的鞭上侧芽,冬末春初开始萌动,4月中旬至5月上旬成笋出土,经历30天左右的拔节生长,抽枝发叶,便成新竹。淡竹出笋量大,败退也多,退笋率可达40~60%。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淡竹秋季结籽成熟,成熟的颖果应及时采收,采后晾干,除去颖片,选择疏松肥沃沙质壤土地,冬季深耕后,翌春整地筑床,平成低床,播种前进行催芽,点播。
母竹栽植
淡竹通常采用移植母竹栽植,母竹的年龄以1~2年为好,栽植时间一般以春季为优,雨季亦可。栽植母竹时根据根盘大小对种植穴进行修整,穴底要平,穴宜略大。栽竹应掌握比原入土深度深几厘米为宜。栽植时做到不紧不松,鞭与土密接。同时要注意竹鞭的方向性,以保证早日郁闭成林。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
选地整地
选择疏松、透气、肥沃的土壤,尤以土层深厚、透气、保水、保肥能力良好的乌砂土、砂壤土为好。普通红壤、黄壤也适应栽培。土壤有效土层厚度要求在40厘米以上,pH值以微酸性至中性为好,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为宜。栽植地可随整随栽。整地之前首先清除林地内乔、灌木及树桩、石块、禾本科杂草等,然后按一定株行距,三角形配置开挖栽植穴。挖穴时把表土和底土分别放于穴的两侧,栽植时表土填于穴下部。
施肥排涝
淡竹施肥,不拘肥种,但为了更好地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应以有机肥为主,并结合肥源和劳力条件,在夏季把青草、幼枝、树叶等进行堆肥,均匀施放林地上。淡竹常绿根浅,蒸腾快,需水量大。春天要早浇迎春水,出笋后要浇拔节水,夏季要浇行鞭水,立冬前后要大水浸灌,渗透土壤下层,起保温防冻作用,生长期中应随灌随排,避免积水滞留,防止泥浆淤地,浇水后还应锄松表土,减少地面蒸发。雨后林地积水,也应及时排除。
阶段抚育
淡竹在幼林成活阶段抚育的重点是适时浇水、除草松土、合理施肥、及时补植,新栽竹林的二年内最好间作,以耕代抚,对农作的中耕施肥,可以促进竹鞭生长。在鞭梢伸展方向,开沟埋肥,诱鞭外窜,可以加速满园成林。同时搞好竹林保护工作,防止人畜遭踏。一般淡竹在造林二、三年内可郁闭成林,第四年冬即可首次采伐,此后便可以四年为周期皆伐一次。
病虫害防治
病害
竹竿锈病。多发生在竹竿基部,发病严重时,竹竿中、上部甚至小枝也会被害。对发病较轻的竹林,应用煤焦油、柴油液或粉锈宁乳油原液,涂于病株冬孢子堆上,并结合每年常规砍伐,彻底砍除病竹,以减少侵染来源,避免病害迅速蔓延。
竹丛枝病。病竹生长衰弱,发笋减少,在发病严重的竹林中,病竹常大量枯死,引起整个竹林生长衰败。注意及时疏伐过密竹林,使其透光良好,减少发病机会;发病前后,及时喷波尔多液保护健叶,预防发生与蔓延,并清除装叶深埋成烧之。
竹黑痣病。病害发生严重时,叶部组织变黑,逐渐枯死。故应按期采伐老竹,管理中不宜施肥过多,另外,可用波尔多液、百菌清或甲基硫菌灵等喷洒治疗。
虫害
淡竹的虫害有竹笋夜蛾、竹笋泉蝇、竹螟、竹小蜂、细胸金针虫等。针对竹笋夜蛾、竹笋泉蝇可用敌百虫喷杀;竹、竹小蜂可用敌敌畏毒杀;细胸金针虫可用乐果乳油、辛硫磷乳剂灌根或养鸡啄食害虫。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
淡竹竿细长而节疏,壁薄,质地坚韧,材质优良,纹理通直,易劈蔑,为华北地区良好的编织材料,可编制各种竹器,凉席等竹制工艺品,也可整材使用,作农具柄、晒杆、烤烟杆、瓜架等用,还是制作工艺美术、乐器和文化用品的好材料。
园林价值
淡竹竿形端直,姿态挺秀,竿色黄绿,枝叶潇洒,清雅宜人,叶、枝、竿四季常青,青翠多姿,根系发达,是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改善生态境区的优良绿化竹种。淡竹适宜造园密植,具有“幽童环绕,万玉森森,日出有清阴,月照有清影,风来有清声,雨来有清韵,露凝有清光,雪停有清趣”的独特意境。在中国北方地区主要用于园林绿化,适于片植,也可制作小品(园林景观中的构成之一)。
食用价值
淡竹笋味淡,鲜美食用,可食用。
相关变种
变竹(Phyllostachys glauca var. variabilis J.L.Lu)为变种,与本种区别在于幼竿无白粉或微被薄白粉,分枝以下各节的箨鞘背面具云雾状淡褐色纵长斑纹。产中国河南博爱、沁阳市等县。
筠竹(Phyllostachys glauca f. yunzhu)为栽培型,与本种不同处在于幼杆绿色,以后竿面渐次出现紫褐色斑点或斑纹。产中国山西、陕西省和河南省等省。笋味淡;竿色美观,篾性韧,致密,为河南博爱“清化竹器”的原材料,适宜编竹器及工艺品。
参考资料
淡竹.植物智.2023-01-19
淡竹.自然标本馆.2023-01-19
淡竹.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1-19
淡竹.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1-19
淡竹.中国植物物种信息库.2023-01-19
变竹.植物智.2023-01-19
筠竹.植物智.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