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
大豆(学名:Glycine max (L.) Merr.),又名菽、黄豆、大豆黄卷,是豆科(Fabaceae)大豆属(Glycine)的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中国各地均有栽培,最著名的属东北地区,在世界各地亦广泛栽培,主要有美国、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大豆喜光,喜温,适合生长在酸碱值适宜、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的土壤里。
大豆植株高30~90厘米,茎粗壮且直立,密被褐色长硬毛。叶通常具3小叶,托叶呈宽卵形,小叶纸质,宽卵形,近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基部呈宽楔形或圆形。通常有5~8朵无柄且密生的花,花呈紫色、淡紫色或是白色,苞片呈披针形,花萼常深裂成二唇形。荚果呈长圆形,黄绿色。种子呈椭圆形、近球形,卵圆形至长圆形。花期为6~7月,果期为7~9月。
大豆富含营养,可供食用,亦可作酱、酱油和各种豆制食品,榨出的豆油除了可以食用以外,还是肥皂、润滑油等的重要原料。大豆的黑色种子常用于治疗体虚多汗、头晕目眩等;大豆的黄色种子常用于治疗疮肿毒、消化不良等;大豆成熟种子常用于治疗暑湿感冒、湿温初起等。
栽培历史
大豆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与油料作物,栽培大豆原产于中国。学界普遍认为,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祖先种,现在种植的大豆是以野生大豆为基础经过改良驯化而来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典籍中,关于大豆起源、分布以及栽培技术等资料非常丰富,大豆在中国古代称为“菽”,地理书籍《尚书·禹贡》中就有提及“河南省,宜五谷”,而五谷即“稻、麦、菽、稷、黍”,菽就是大豆。在殷卜辞研究中,于省吾、彭邦炯两位学者考证在甲骨文中确有关于大豆的记载;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诗经》中也多次提到“菽”。从《诗经》对菽的记载来看,中国栽培大豆的历史已有3000年左右;在《管子》《周礼》《逸周书》《淮南子》等文献中亦有关于菽的记载;此外,金文、秦汉简犊中关于“菽”“大豆的记载”亦经常见到,如《金文文献集成》《郭店楚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等。
除文字记载外,考古发掘的大豆遗存也丰富了人们对大豆起源与传播的深入认识。有学者根据考古遗址发掘的资料统计,大豆的布范围从黄河中游的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山东省中部地区,时间大致从龙山时代至周代;同时,根据商周时期出土炭化大豆遗存的遗址和大豆数量逐渐增多的特征认为,大豆作为一种农作物,可能已经在当时居民的饮食生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形态特征
植株
大豆植株高30~90厘米。
茎
茎直立而且粗壮,或者上部接近缠绕状,上部多少具棱,密被褐色长硬毛。
叶
叶通常有三小叶;托叶长度为3~7毫米,呈宽卵形,渐尖,具纹脉,被黄色柔毛;叶柄长度为2~20厘米,幼嫩时散生疏柔毛或具棱并被长硬毛;小叶纸质,呈宽卵形,近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顶生一枚较大,长5~12厘米,宽2.5~8厘米,先端渐尖或近圆形,稀有钝形,具小尖凸,基部呈圆形或宽楔形,侧生小叶较小,呈斜卵形,通常两面散生糙毛或者下面无毛;小托叶呈铍针形,长度为1~2毫米;小叶柄长1.5~4毫米,被黄褐色长硬毛。
花
总状花序长的多花,短的少花;总花梗有10~35毫米长或者更长,一般有5~8朵紧挤、无柄的花,植株下部的花有时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间;苞片呈披针形,有2~3毫米长,被糙伏毛;小苞片呈披针形,长2~3毫米,被伏贴的刚毛;花萼有4~6毫米长,密被糙伏毛或长硬毛,常深裂成二唇形,裂片5片,呈披针形,上部2裂片常合生到中部以上,下部3裂片分离,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长4.5~8(~10)毫米,呈紫色、淡紫色或白色,旗瓣呈倒卵状近圆形,前端微凹并且通常外反,基部具瓣柄,翼瓣呈状,基部狭,具瓣柄和耳,龙骨瓣呈斜倒卵形,具短瓣柄;雄蕊二体;子房基部有不发达的腺体,被毛。
果实
荚果肥大,呈长圆形,长4~7.5厘米,宽8~15毫米,黄绿色,稍弯,下垂,密被褐黄色长毛。
种子
种子有2~5颗,长1厘米左右,宽约5~8毫米,呈椭圆形或近球形,卵圆形至长圆形,种皮光滑,有黑、褐、黄、淡绿等多种颜色,因品种而异,种脐明显,呈椭圆形。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大豆在世界各地广泛栽培,主要有美国、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
中国分布
大豆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主要产区有北京、天津市、辽宁省、黑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陕西省、广东省等省份,以东北地区最为著名。
生长习性
生境状况
大豆喜光,适宜的光照条件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大豆喜温,种子在10~12℃开始发芽,大豆发芽的最适温度为15~25℃,生长旺盛期平均温度在18~22℃最适宜,开花期以25~28℃最适宜,低温下结荚延迟,低于14℃不能开花,温度过高植株则提前结束生长。大豆发育的不同时期对水的要求不同,发芽时要求水分充足,幼苗期水分略少,开花期需水量大,结荚期需要充足水分。大豆适合生长在酸碱值适宜、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的土壤里。大豆花期为6~7月;果期为7~9月。
共生关系
根瘤菌与大豆植株属于共生关系。根瘤菌具有固氮的能力,可给大豆植株生长提供所需的氮,促进大豆植株生长;同时,大豆的光合作物给根瘤菌提供生长繁殖需要的营养。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大豆为自花授粉作物,花朵开散之前花粉就已经落在柱头上完成授粉,所以天然杂交率很低。在干燥的情况下,花冠可能在花粉和柱头成熟之前开放,异花传粉率可能增加。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大豆可以在春、夏或秋天播种。春大豆多集中在4月播种,夏大豆的播种期在6月,秋大豆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播种方式可以是点播、条播或者使用机器播种等。用木犁把土翻转,推平,选择颗粒饱满、完整的优良大豆种子,在疏松、肥沃的土地进行等距离播种,然后覆土。
栽培技术
田间养护
大豆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适合生长在酸碱值适宜、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的土壤里。大豆在秋翻或者种植前施用一些有机肥,适当搭配化学肥料。在大豆的花芽分化到初花期时,需要进行追肥,以氮肥为主,可以适当搭配磷肥和钾肥。大豆在不同生长期需水量不同,在播种前灌溉可以保证大豆发芽对水分的要求,开花结荚期时对水分的需要量大,此时灌水量宜大。水分过多对于大豆生长来说极其不利,所以在土壤水分过多时要适当采取排水措施。大豆发育期间,还要加强苗期管理,间苗、借苗、补苗,确保苗全苗壮。大豆生长期间要进行中耕培土,对于杂草可以使用化学药剂,抑制杂草的生长。
病虫害防治
病害
灰斑病
灰斑病,属于真菌性病害,能够侵染大豆的多个部位,发病时对大豆叶片影响最大,发病时大豆的叶片会呈现圆形、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的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红褐色。严重时病斑汇合或布满叶片,导致叶片提早干枯脱落。防治方法为种植前选择有抵抗灰斑病能力的大豆品种;轮作期间,避免大豆出现重茬或者迎茬;及时翻耕土壤,将病株残体深埋土里或者烧毁,减少越冬菌源;发病初期可喷洒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进行防治。
褐斑病
褐斑病主要侵染大豆叶片,多发生在植株基部叶片,病斑多角形,红褐色,严重时病斑汇集呈红褐色斑块,导致叶片干枯脱落,病斑上生小黑点。防治方法为种植时选择具有抗病能力的大豆品种;收获大豆之后,及时清理病株残体,深翻土地,将病株残体翻入土内,减少菌源;注意田间排水,防止积水;还可以选择播美或退菌特进行喷洒。
虫害
大豆蚜
大豆蚜(学名: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其对大豆的叶面影响最大,大豆蚜吸食叶面汁液,导致大豆叶片卷缩,植株矮小症,分枝、花芽少。在发现大豆蚜时进行药剂防治,可以使用六六六粉、乐果粉或进行喷洒。
食心虫
食心虫(食虫类: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mura),其会影响大豆植株,幼虫会蛀入豆荚咬食豆粒,豆粒会形成虫孔、破瓣,严重时整个豆粒被吃光。可以选用抗虫或者耐虫的大豆品种进行种植;喷洒适量的百治屠粉剂、敌敌畏等药剂进行防治,或者可以根据农田的实际情况引进大豆食心虫的天敌赤眼蜂来防治。
功用价值
营养价值
大豆的营养价值很高,是数百种天然食物中较受营养学家推崇的食物。大豆中含有约40%的蛋白质,20%的脂肪,还有丰富的维生素。
大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组成大豆蛋白的氨基酸达18种,且氨基酸的比例较接近人体所需的理想比例,其中赖氨酸和色氨酸含量较高,分别占6.05%和1.22%。大豆中含有20%的脂肪,大豆脂肪容易被消化吸收,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对神经活动也有重要作用。大豆中有较为丰富的维生素,主要为B族维生素。大豆中还含有丰富的钙质,以及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经济价值
大豆中含有丰富的油脂,可以用于提供食用油,除此之外,豆油作为防滑油、肥皂、油漆、防腐剂等的重要原料,具有重要作用;在榨油之后的残渣中还可以提取用于食品工业以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大豆还能用来做黄豆酱、酱油等调料以及制成各种豆制食品;大豆的茎和叶是肥料以及牲畜饲料的重要原料。豆粕加工之后可用于塑胶工业、人造纤维、人造肉、火药等。
药用价值
大豆种皮的颜色有黑、褐、黄、淡绿等,因品种而异。青仁黑豆是大豆的黑色种子,具有祛风、活血利水、益精明目、健脾益肾、解毒等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体虚多汗、头晕目眩、水肿尿少等疾病。黄大豆是大豆的黄色种子,具有消肿解毒、健脾宽中、利水等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疮痈肿毒、消化不良、疳积泻痢等疾病。大豆黄卷是大豆成熟种子发芽后晒干所得,具有清热祛暑、除湿利气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暑湿感冒、湿温初起、骨节酸痛等疾病。
相关研究
大豆中的异黄酮和大豆皂苷在抗癌方面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异黄还在抗辐射、抗氧化、抗菌、降脂、预防骨质疏松症等方面有开发潜力。大豆皂还能保护心血管、抗氧化、保肝等。
转基因大豆是世界大豆主产国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1996年,美国转基因技术取得突破,获得了第1代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品种,转基因大豆育种技术加速发展。转基因大豆的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通过国家的大力支持,中国在转基因大豆研发工作上取得了巨大进展,转基因大豆育种技术逐渐成为体系化,一些关键的功能基因得到挖掘。但相较而言,中国培育的转基因大豆品种多数为单个基因,因此,亟需提高中国转基因大豆育种水平。
相关贸易
大豆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世界大豆种植面积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是巴西、美国、阿根廷、印度、中国,1970~2020年,巴西、美国、阿根廷大豆产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是巴西,2020年巴西大豆产量为13300万吨,出口量达8500万吨,中国和印度大豆产量呈稳定增长趋势。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和消费国,进口主要集中在美国、巴西、阿根廷,2021年至2022年大豆贸易量从154.4吨到167.1吨。中国大豆进口格局正在快速调整,自中美贸易争端之后,中国对美国大豆的依赖性逐步减小。中国正在大力拓展新的进口来源,阿根廷、俄罗斯、加拿大和乌克兰等国对中国大豆出口占比正在进一步提升。2022年,中国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积极扩种大豆,大豆的生产量也由2021年的355.4吨增加到2022年的394.6吨。
参考资料
Glycine max.植物智.2023-02-03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2-03
作物介绍——大豆.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2025-03-05
大豆.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2-03
被多次提及!不仅是保油料生产,持续扩种大豆还有这层功效.今日头条.2025-03-05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王贵荣解读粮食生产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3-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