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
潮剧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又称“泉潮雅调”“潮音戏”“白字戏”,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享有"南国奇葩"美誉。潮剧流传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
潮剧起源于宋元时期的南戏,吸收和合潮汕地区民间传统音乐素材和民俗文化孕育而成。明宣德年间,已经出现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演出本。清朝时期,潮剧逐步发扬光大,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潮汕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以后,潮剧衰落。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潮剧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代表剧目《杨令婆辩本》《扫窗会》《闹钗》,代表人物有姚璇秋、陈鹏、方展荣、郑舜英等。潮剧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此后,揭阳市申报的潮剧项目,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23日,福建省云霄县申报的潮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历史沿革
孕育
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南戏雏形,形成于北宋末期。南宋灭亡、元朝建立后,大量的北方人流迁徙至南方,包括很多北方戏曲的表演者,令南戏进一步吸收了中原地区北杂剧的文化,更加成熟完善。并且在宋元二百多年的流传发展中,南戏也不断南传,流传到各地并形成地方声腔剧种,潮剧就是南戏吸收和糅合潮汕地区民间传统音乐素材和民俗文化从而孕育成一个独立且富有特色的地方剧种,由于用潮州方言演唱,故潮剧又称“泉潮雅调”“潮音戏”“白字戏”等。
形成
关于潮剧的具体形成时间,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因明戏文嘉靖本 《荔镜记》 ( 1566 年) 刊本坊告中有 “潮泉 二部”字样,并且其戏文中有八支曲子明确标明了 “潮腔”,因此一些学者将其刊刻的年份认定为潮剧发展的起点。但林淳钧认为潮剧的起源应该从1975年12月潮安区古墓中出土的明代宣德抄本《刘希必金钗记》算起,即“明宣德六年”(1431年),认为潮剧可能已经有580多年的历史。后中山大学教授、戏剧专家吴国钦也发文认同林淳钧的观点。《刘希必金钗记》曲牌瑞安鼓词和道白中夹杂不少潮州方言和俚语,还有一些唱词及道白是押潮州方言韵的,说明这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演出本。明朝嘉靖、万历时期出现的潮州市戏文开启了“以土音唱南北曲”的潮剧贴近乡土、贴近民众的优良艺术传统。
发展
清乾隆时期,以正字戏、外江戏、西秦戏等为代表的外地声腔与戏班涌入潮州,对潮剧的剧目、唱腔、表演、教习诸方面起到积极影响。潮剧在清朝鼎盛时期,“潮音班”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两百个。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潮剧班去到泰国曼谷的演出,部分戏班选择了扎根泰国发展,有知名度后又将潮剧发展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潮剧根据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和兄弟剧目进行本土化改编,剧目题材丰富,剧目数量更是多达七八百个。在光绪年间,潮州还建立了“潮音梨园会所”,后来发展为“潮音联谊社”。
五四运动前后,潮汕地区以及侨居东南亚一带的知识分子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潮剧舞台上开始出现“文明戏”。例如20世纪初出现的《林则徐烧英鸦片》。20世纪30年代,童伶制名伶辈出,一批集编剧、导演、作曲和教习于一身的“教戏先生”,对潮剧艺术贡献很大。这时期潮剧舞台上一大特征是文明戏与古装戏交相辉映,舞台装置、伴乐乐器、服饰等等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期还出现潮剧唱片的大量制作与流行。同时,在1920一1940年期间,国内经济的下滑,戏班生存困难,艺人星散流落,使得部分戏团成员选择到东南亚国家发展,东南亚当地的潮剧团数量也因此不断增加。
抗日战争时期,潮剧衰落,班社寥寥无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童伶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潮剧,“改戏、改人、改制”之后,整理排演了一批优秀剧目,如古装剧《荔镜记》《苏六娘》,折子戏《扫窗会》《井边会》《柴房会》《南山会》等,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潮剧演员如姚璇秋、范泽华、洪妙等,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1952年,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大会在武汉举行,这是潮剧第一次与众多剧种交流。1956年-1966年出现了“黄金十年”。1958年,广东省潮剧院建立,潮汕地区各市县也相继成立潮剧团,业余社团遍布城乡。潮剧团曾先后多次赴京沪地区演出,获得了著名评论家的肯定,潮剧也成为全国知名地方剧种。各地专业与业余的潮剧团发展到近200个,涌现出广受好评的第一代“五朵金花”。“文化大革命”期间,潮剧剧团全被解散,直至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才恢复。
1975年中泰建交后,政治环境的变化使潮剧焕发生机。中国潮剧团于1979、1981、1982年3次赴泰演出,潮剧的精彩节目在当地引发巨大反响,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掀起了“潮剧热”。在泰国潮州会馆的倡议和支持下,泰国潮剧团成立,赴海外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潮剧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种新娱乐方式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潮剧同其他中国传统戏曲一样,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在艰难中前进,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亟待保护和扶植。与此同时,潮剧在探索路上也有收获,20世纪80年代,随着海外潮人的足迹,潮剧远徙到欧美和大洋洲。90年代至今,陈学希、张怡凰、林燕云等潮剧演员获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张春郎削发》《葫芦庙》《东吴郡主》等新的潮剧涌现。
艺术特点
潮剧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规范,又注重技巧的发挥,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潮剧是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其他地方特色形成的戏曲。潮剧唱念做打行当齐全,表演细腻,语言特色鲜明,戏服考究。潮剧曲牌很多,板式多变,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音乐艺术
唱腔
潮剧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合体制,唱南北曲,柔美婉约,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潮剧唱腔有独特的风格,演唱用真声,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演唱出字行腔讲究“含、咬、吞、吐”,演唱主要表现在唱腔的用调上。曲牌唱腔或对偶曲唱腔一般都应用四种调即欢快跳跃、轻松热烈的[轻三六调]、有庄穆、沉重、激动的[重三六调]、行腔委婉深沉、典雅华丽的[活三五调]、轻松明快、谐趣的[反线调],此外还有[锁南枝]调、[斗鹌鹑]调,以及犯腔犯调。
帮声是潮剧唱腔艺术的一大特色,帮声的运用,大大增强了唱腔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的感染力。帮声在全国各地方剧种中并不多见,而潮剧唱腔历来就有帮声的传统,这种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在《荔镜记》《荔枝记》《金花女》等明代潮腔刻本中,就已经有早期帮声形式的存在了。“帮声”是潮剧演唱的一大特色。“帮声”早期表现形式以女声帮唱为主,也有男声帮唱、男女声混合帮唱;之后发展形成多种特色鲜明的帮声形式,例如句末帮唱、拖腔和高音区帮唱、重句与衬句帮唱、同台合唱、后台歌等。
语言
潮剧传统剧目的语言特色: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形象比喻生动。但由于过去的童伶制,使得潮剧的文学性不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有不少新文艺工作者进入潮剧团担任文化教员,帮助艺人学习文化,参与编写剧本,促使潮剧的文学品位有所提高。作者设计潮剧戏文的语言多为诗和民俗音乐的融合,近于“本色”。但同时,由于潮汕地区语言难懂,因此潮剧比其他地方剧种推广难度更大。
乐器
潮剧音乐婉转悠长,一唱三叹。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最富有潮剧特色的是伴乐部分,伴乐在保留唐宋以来古乐曲的基础上,添加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和民间小调乐,曲调优美动人。
潮剧中管弦乐和打击乐相互配合,曲调和谐婉转,善于表现剧中人物感情的变化并能推进叙事的发展。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潮剧中传统的剧目又分为文武畔、锣戏、小锣戏、低音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善于表现低沉气氛、悲怨情绪,小锣轻巧,苏锣气氛庄严。
潮剧伴奏通过独奏、合奏、重奏及协奏在表演中到托腔保调、衬托表演的作用,伴奏乐器有潮乐弦乐、弹拔乐、吹管乐、打击乐和代表剧种特色的乐器。以前潮剧乐队的编制基本是几大件配上打击乐,现在则融入多种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
潮剧伴奏的乐器除了“头手”的二弦、唢呐之外,弓弦乐器还有椰胡、提胡、大胡等。吹奏乐器除唢呐之外,还有竹笛、箫等。弹拨乐器有扬琴,或用潮州市特色的“瑶琴”,还有琵琶、三弦琴等,偶尔也用月琴和古筝。1920年以前,竹弦为领奏乐器,乐器有竹弦、唢呐、椰胡和月琴。1920年到1930年,二弦取代竹弦,扬琴取代月琴;增加大笛和小笛。1940年开始,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
表演艺术
角色行当
潮剧行当齐全,角色众多,包含生旦净丑,俗语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来形容一个演员阵容齐全的标准。生:小生、老生、武生、丑生(花生;三花生)。旦:青衣(乌衫)、闺门旦(蓝衫)、衫裙旦、彩罗衣旦(花旦)、乌毛、白毛(老旦)、武旦。净:文净、武净、丑乌面。丑:官袍丑、项衫丑、踢鞋丑、武丑、裘头丑、长衫丑、褛衣丑、老丑、小丑、女丑。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角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有其独特的技法。如生行的帽翅工、子工、口功;旦行的水袖功、手帕功、伞功;丑行的折扇功、梯子功、椅子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潮剧的丑行表演艺术,挨打科,裘头丑的草猴动作科,吸取自然景象或某些动物的活动形态,不拘泥于形似而力求神似,使表演富于写意,达到情、理、技的统一。
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特色技法(双棚窗)
潮剧常用“双棚窗”这种传统手法的形式来吸引观众。一般在角色不多的折子戏中运用,由两组演员同台同时表演,把不同人物在不同环境中发生的,却有着共同命运的事件集中在同一个舞台上,交叉进行演出。如“双柴房”“吴汉双杀妻”等,以显示该戏班的演员阵容雄厚,唱做齐整,这种艺术手法,既可以避免场次重复,收到话分两头交代故事,还能取得互相衬托感人更深之效。
《扫窗会》两组演员唱同样的曲牌,同腔同调,说一样快慢的道白,由乐队司鼓统一指挥,处理节奏感。但形体动作却要左右对称。它的好处是适应农村广场演出,四面八方观众都能看到人物;其次是训练童伶的舞台感、节奏感等。过去只有一些行当较齐全的大班才能演双棚窗,故有“好戏双棚窗”的俗语。遇喜庆请戏,若演双棚窗,还要加倍戏金赏赠。
舞台美术
服装造型
潮剧戏服十分重视身份区别、官阶区别和等级区别,反映在服装的式样(款式)、颜色和图案花纹上。潮剧的戏服都是以明代的生活服饰为基础,按其基本式样,归为35类左右,通过图案、色彩的变化,组合成为上百套常用的角色服饰,适应于各个朝代的不同阶级,文武官员、男女老少、贫困或富贵等人物的穿戴。潮剧戏服有身份区别,却无寒暑四季之分,不论是朝官的蟒袍,还是百姓的项衫、短衣,一年四季均可穿戴,并无季之别,这也是潮剧舞台戏服的一个特点。
就式样来说,皇帝穿龙袍,朝臣穿蟒袍,地方官(州县府官)穿官袍。学士、公子、儒生穿项衫;皇太后及各级夫人穿蟒袍;公主、皇妃穿宫衣;贵族小姐穿古装;老妇穿十团帔、中青年妇女穿对襟花帔村姑、婢女穿彩罗衣裤等。
就颜色来说,金黄色为皇帝(或地位最高的神仙)专有,其他人物不得用,比中蟒袍,常有黄、红、青、白、黑五色,舞台上根据同类人物,也有用红、深蓝、紫红、银灰等的色蟒。
就图案和花纹来说,等级十分严格。比如潮剧的官袍,在前胸和后背上各缀上一块彩绣叫“补子”,文官“补子”绣上鸟纲,武官绣走兽。潮剧戏服的等级标志,有严格的界限,不能逾越。故戏班历来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规矩。
舞台装置
潮剧初时的演出规制只是席地而演的“涂脚戏”,经过在田野中草草搭台演唱的“摔桶戏”阶段以后,才渐次出现戏棚为“六柱”、“九柱”、“十二柱”、“十四柱”……甚至“二十四柱”的“竹帘戏”,这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广场戏的雏形。
广场戏的戏台有固定和游动两种。固定戏台一般为土台或石台,呈四方形,三面敞开,一面设上下场门,观众围观,一般建在关帝庙、妈宫前或私人庭园中,如揭阳北门关帝庙古戏台和潮州廖围卓兴庭院戏台等。现在固定戏台已成古迹,无实用价值。游动戏台一般多为12柱,深均为16米,高8米,竹棚顶,舞台周围加用谷笪圈严,只露舞台正面,两侧加悬素色帐幛,多临时构筑于乡镇广场或野地高埠之处,有时亦搭于村前秋收后的田埕上,演过即拆。
潮剧演出的舞台装置,从初期到现代,由简单陈设到布景灯光的运用,经过多次变革的漫长历程。清代的潮剧戏台,制式一直延续至上世纪二十年代。这种挂锦屏藤演戏的古老舞台装置,有元明南戏的遗风,戏台由细杉木搭建而成,台中挂竹帘,台前摆一桌二椅,台口左右侧各安放燃豆油的灯盏二盆作照明。20年代至30年代初,舞台面改为三门四柱式帐幔,这时台口改吊华丽的大光灯3支作照明或者舞台上以绣缦代替竹帘,显得华丽。
代表剧目
传统剧目
传统剧目可以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由南戏和明清传奇改编的剧目、本土化的传奇剧目和文明戏。20世纪50年代初,从国内六大潮剧戏班和在野艺人的收藏中,收集到新中国成立前各戏班演出的剧本1300多个。《潮剧剧目汇考》收集截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潮剧上演过的剧目约2400个。其中《杨令婆辩本》《扫窗会》《闹钗》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三块宝石”。
改编剧目
源自南戏的剧目有《蔡伯》和《苏六娘》遗存《桃花过渡》和《杨子良讨亲》两折。出自明清传奇的若干名剧有出自《珍珠记》的《扫窗会》、出自《蕉帕记》的《闹钗》、出自连台本戏《狄青全传》的《杨令婆辩本》、出自《白兔记》的《井边会》、出自《贩马记》的《赵宠写状》等。
《蔡伯喈》只保留了《墓前别》《琵琶上路》《奏皇门》和《蔡伯喈认像》等几个折子。其中《蔡伯喈认像》也是《琵琶记》中的一个折子戏,在宋元南戏都习惯以剧中主角的名字作为全剧名称,《蔡伯喈》是潮剧源自南戏的佐证。
本土剧目
由于使用潮州话改编,因此同一内容剧目有若干名称不同、内容稍异的演出本。如《珍珠塔》《赵氏孤儿》《玉堂春》《破窑记》等,都有若干不同的版本。其中《赵氏孤儿》讲述了春秋时期,晋侯听信谗言,命臣屠岸贾带兵抄了相国赵盾家,灭了赵家满门。幸得程婴冒险救助,赵氏孤儿得以幸免,十六年后,程婴将事情告知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才大彻大悟,报仇灭了屠岸贾。
文明戏
20世纪初潮汕地区和侨居东南亚一带的青年编剧,把成为社会热点的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编成剧本,称为文明戏。如《林则徐烧英鸦片》,写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故事最后是三元里平英团将英军将领飞天龙打败,大长国人志气。还有《徐锡麟》《袁世凯》《黎元洪反正》等传播共和意识政治色彩浓烈的戏。
新编剧目
新中国成立后,在当地政府扶持下,潮剧得到了蓬勃发展,曲目也涵盖了传统戏和现代题材戏,如《老兵回乡》《丝路潮声》《沙家浜》《石榴花》《西汉官》《葫芦庙》等。
《老兵回乡》讲述了潮汕解放前夕,农民杨福顺(方展荣饰)被中国国民党军队抓到金门后到台湾当兵,自此杨福顺与妻子何翠喜天各一方,音讯断绝。直到祖国改革开放,向台湾打开迎亲大门,杨福顺始得返回乡里与久别的妻子及亲人团聚。该剧围绕着杨福顺一家的悲欢离合,以写实抒情手法,着力表现人物命运的历史性变化,形象地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共同渴求祖国统一、骨肉团圆的意愿和心声。《老兵回乡》曾获广东省精神明文建设第三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
《丝路潮声》,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潮籍华侨真实生活为创作原型,追寻潮人华侨当年“下南洋”创业的足迹及荣归故里的感遇。
《沙家浜》讲述了新四军某部18名伤员由地下党员阿庆嫂负责,安置在沙家浜的革命群众家休养。阿庆嫂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群众,以开茶馆的身份为掩护,抓住敌人的弱点,利用胡、刁之间的予盾,进行了紧张复杂的斗争,终于使十八个伤病员安全转移。
《石榴花》描写了香儿和山牛数十年生离死别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纠葛,揭示了人性的真、善、美,塑造了一个像石榴花般美丽、历经磨难却又坚韧不拔的潮汕农村女性形象。
代表人物
保护与传承
发展困境
当今社会城市文化的气息越来越浓,传统的戏院开始减少,因此表演潮剧的演员也就无法靠表演而生存,渐渐的就放弃的潮剧的表演,另谋出路。城市传统戏院的缩减给剧团的发展与生存带来了困境,只能下乡演出,开辟农村市场。但是目前的潮剧剧团广场演出的状况与历史中的江湖卖艺极其相像。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潮剧越发萧条,处在艰难发展的状况之中,亟待保护和扶植。
保护措施
潮剧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艺术,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传承与保护。汕头市、潮州市申报的潮剧项目,已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后揭阳市申报的潮剧项目,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23日,福建省云霄县申报的潮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2年9月24日,第四届潮剧节在汕头开幕,潮剧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汕头启动实施潮剧振兴工程,2021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了《汕头市潮剧保护传承条例》,以潮汕揭三市统一步调的联动立法,开创了全国文化领域地方协同立法的先河。
2022年,广东潮剧院与汕头大学联合主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首届国际潮剧文化研修班”,以国际潮剧文化为主要研修内容,是潮剧史上第一个国际文化专项研修活动。
潮剧著作
价值影响
艺术价值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潮汕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总结,到明代中叶,潮剧形成了独特的唱腔和完整的表演形式。潮剧的声腔受方言影响,与全国其他剧种有较大的差异,形成了第五大声腔,称“泉潮雅调”,是中国丰富的音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潮剧是地域性的文化产物,蕴含着潮汕文化的深厚内涵和传承,成为潮汕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同时,也成为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成为连结海内外潮人乡情的精神纽带。
社会价值
作为地方戏曲剧种,地域性不仅是潮剧表演艺术的特色,更是潮剧表演艺术的重要支撑与主要亮点。潮剧主要流行于广东东部、福建省南部、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上海市,以及东南亚、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讲潮州话的华侨、华裔聚居的地区 。1980年民间自发成立的以潮剧为主题的国际潮团联谊年会,自1981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成为海外潮汕地区侨胞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侨”字号国际盛会,是潮籍乡亲交流合作、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展示潮籍乡亲形象、凝聚广大潮籍乡亲力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资料
非遗|广东·潮州·潮剧.百家号.2023-08-03
是非遗“守”艺人丨绵绵潮人韵 代代潮剧情.百家号.2023-08-03
展一代潮剧名伶风采——“姚璇秋先生艺术回顾展”澳门开展.新华网手机版.2023-09-08
潮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2-14
潮剧.古往今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23-07-31
四届潮剧节开幕 潮剧启动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02-14
诞生580年逢未有之机遇,潮剧将迎来新的“黄金十年”?.南方+.2023-08-01
潮调潮腔婉转悠扬 南国奇葩四海流播.广东潮剧院.2023-08-03
502 Bad Gateway.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8-03
潮剧.广东省文化馆.2023-08-29
福建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单.福建文化和旅游厅.2023-08-29
概说中国戏曲文化.搜狐网.2023-07-31
潮剧: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 全国十大剧种之一.联想搜狐奥运频道.2023-07-31
“为人民抒情”之潮剧:用400年老戏讲爱国 这个剧种有点儿“潮”.云南网.2023-07-31
【潮剧】潮州人的家乡戏.央视网.2023-07-31
诞生580年逢未有之机遇,潮剧将迎来新的“黄金十年”?.今日头条.2023-07-31
追溯潮剧源流.广东潮剧院.2023-09-08
戏曲·潮剧|“潮调潮戏”传承经典.百家号.2023-07-31
“失手破镜”谱新篇.大华网.2023-09-08
非遗广东|“潮调潮戏”——潮剧.百家号.2023-08-01
“一带一路”背景下潮剧“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以潮剧《情断昆吾剑》为例.参考网.2023-09-08
传承创新:新起点上探索非遗保护之路.网易.2023-08-01
2020年南粤古驿道“Hello 5G杯” 定向大赛潮州站赛前采风(3):民俗篇.南方+.2023-08-03
有大海就有潮声 有潮人就有潮剧.人民网.2023-02-13
一曲潮音,难忘花落波清夜.新浪网.2023-08-02
潮剧用真声演唱,唱念用古朴“二四谱”.广东潮剧院.2023-08-01
“为人民抒情”之潮剧.今日头条.2023-08-01
潮剧《观灯》将亮相央视元宵晚会.今日头条.2023-08-01
您当前的位置 : 海南省潮汕商会成立 > 潮商文化 > 潮州潮剧.海口网.2023-08-01
潮剧是最具世界性的剧种——谈潮剧申报“世界非遗”的意义.戏剧网.2023-08-01
好戏要耐品.光明网.2023-08-02
返回潮州新闻网.潮州新闻网.2023-08-03
潮剧与潮汕俗语(一).大国人文.2023-08-01
潮剧(中国戏剧).汉程网.2023-09-08
“瑰宝”背后的中国故事.今日头条.2023-07-31
中国十大戏曲剧种之一——潮剧.搜狐网.2023-08-01
What can I do to resolve this?.参考网.2023-08-01
漫说非遗 :潮剧服饰那些事儿.搜狐网.2023-08-01
漫说非遗 :潮剧服饰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平台.2023-08-01
“三下乡” | 夏日炎炎,潮剧调研.微信公众平台.2023-08-01
微缩版“老戏台”重现昔日演出场景.广东潮剧院.2023-08-02
杨令婆辩本.大华网.2023-08-02
《蔡伯皆》残本:提供剧目研究第一手资料.广东潮剧院.2023-08-29
潮汕民俗.潮汕民俗网.2023-08-29
《赵氏孤儿》.广东潮剧院.2023-08-29
《丝路潮声》.广东潮剧院.2023-08-02
《沙家浜》.广东潮剧院.2023-08-02
《老兵回乡》.广东潮剧院.2023-08-02
《石榴花》.广东潮剧院.2023-08-02
《西汉宫》.广东潮剧院.2023-08-02
姚璇秋.广东潮剧院.2023-08-02
陈鹏 - 广东潮剧院.广东潮剧院.2023-08-02
匠心筑梦 | 潮剧代表性传承人——陈鹏.微信公众平台.2023-08-04
名家新秀.方展荣.广东潮剧院.2023-02-14
郑舜英.广东潮剧院.2023-08-02
吕创辉: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传承人郑舜英.网易.2023-08-04
张长城.广东潮剧院.2023-08-02
一代潮剧老生人去曲未终.大华网.2023-08-04
林柔佳 - 广东潮剧院.广东潮剧院.2023-08-02
国家级非遗(潮剧)传承人林柔佳应邀做客《薇姐有约》.微信公众平台.2023-08-04
李廷波.广东潮剧院.2023-08-02
唐龙通 - 广东潮剧院.广东潮剧院.2023-08-02
首页 > 非遗中心 > 传承人 > 唐龙通.广东省文化馆.2023-08-02
陈联忠 - 广东潮剧院.广东潮剧院.2023-08-02
非遗潮剧传承人陈联忠:“须生”四十年,演绎粉墨人生|“寻师访匠”看揭阳⑩.南方+.2023-08-02
郭粦书 - 广东潮剧院.广东潮剧院.2023-08-02
首页 > 非遗中心 > 传承人 > 郭粦书.广东省文化馆.2023-08-04
张怡凰.广东潮剧院.2023-09-08
第四届潮剧节开幕 潮剧启动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08-01
让非遗之美融入市民生活,汕头全力打造特色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南方日报官方账号.2023-08-02
潮剧论著.广东潮剧院.2023-08-03
潮剧.中国台湾网.2023-08-03
弘扬传统文化 繁荣潮剧艺术.南方+.2023-08-03
走近揭阳“非遗”|潮剧:浮沉岁月里,声歌不曾息.南方+.2023-08-03
经典潮剧,一代文化的精神传承!.今日头条.2023-08-02
潮剧是联结海内外潮人的文化纽带.大华网.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