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让·尼古拉·阿尔蒂尔·兰波

让·尼古拉·阿尔蒂尔·兰波

阿尔蒂尔·兰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 1854-1891),法国诗人,象征派先驱。

兰波出生于沙勒维尔,由母亲抚养长大,于沙勒维尔中学毕业后结束学生时代。兰波从小喜爱诗歌,并很早就表现出创作才华,从15岁就开始在报纸上发表诗歌并获得奖项。多次离家出走后,兰波前往巴黎投奔保尔·魏尔伦,也因《母音》《醉舟》等诗歌获得其他诗人的赞赏与结交。1872年,兰波因与魏尔伦的流言被迫返回沙勒维尔,后又与魏尔伦前往伦敦,两人于1873年决裂。1875年后,兰波停止了写作,开始他的冒险生涯。他曾去到爪哇国、埃塞俄比亚、非洲等地,经营过皮货与咖啡,也贩卖过武器。1891年,他因骨癌病逝于马赛。

兰波的诗歌创作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不仅开拓现代诗的新天地,还影响了超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流派。诗歌理论方面,兰波不仅继承了夏尔·波德莱尔在诗歌创作中采用的通感与象征手法,还进一步提出了“通灵人”(Le Voyant) 和“语言炼金术”(LAlchimie du verbe) 的创作主张。代表作品有《地狱一季》《彩图集》等。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阿尔蒂尔·兰波(1854-1891),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先驱。1854年10月20日,兰波出生在法国的沙勒维尔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他的母亲维塔莉·居伊夫是农场主的女儿。他的父亲弗雷德里克·兰波是位上尉军官,常年服役军中。兰波还有一个哥哥,名为弗雷德里克,以及两个妹妹,名为维塔莉、伊莎贝尔。1864年前后,兰波的父亲抛妻弃子出走他乡,自那以后,四个孩子全靠兰波母亲以一己之力抚养长大。兰波自小孕育反抗心理,常因母亲的不肯通融与母亲发生激烈的冲突,在1870年至1871年间,兰波曾三度离家出走。

教育经历

小时候,兰波主要在家接受母亲的文化教育。1862年,母亲把兰波与弗雷德里克送到罗萨学校,学习希腊语与拉丁语。兰波在九岁就显示出了引人瞩目的描写才能与洞察力,以及得心应手的语言运用。兰波因在过小的年龄被迫接受过早的知识学习而对学习很“憎恨”,但对阅读怀抱极大的兴趣,最喜欢读童话与冒险故事。

1865年,兰波进入沙勒维尔中学读书。兰波学习刻苦,成绩斐然,在14岁夏天的公开考试中打败了比他大得多的竞争者获得一等奖。1868年,兰波将一首六十行的拉丁语六步格诗寄给了皇太子,用于祝贺他的第一次圣餐礼,并收到了皇太子教师的感谢。1869年底,兰波创作并投稿了法语诗《孤儿的新年礼物》,在《大众评论》1870年1月号上发表。同年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1870年他认识了导师乔治·伊桑巴德(George Izambard),伊桑巴德对兰波很赏识,并指导他的阅读和创作。兰波的思想深受这位进步老师的影响。1870年5月,兰波给诗人邦维尔写信,附上《感觉》《奥菲丽》《一致的信条》三首诗,希望能在《现代巴拿斯》杂志发表。为了更顺利地毕业,兰波在伊桑巴德指导下参加学院竞赛并再次获得头奖,在学校考试中,除了两个奖项外,也获得了属于其年级的其他所有一等奖。兰波的学生时代在这一年结束。

游历生涯

普法战争后,兰波与兄弟姐妹的生活变得沉闷起来,兰波与母亲的关系也更加紧张。在哥哥弗雷德里克跑去参军并成功被征召为志愿兵后,兰波也制定了出逃计划。1870年8月,兰波登上了去往巴黎的火车。当时巴黎处于戒严状态,兰波由于在公共汽车上没有买票而被巴黎火车站拘留,并被关进马扎(Mazas)监狱。在写信求助后,他最终得到伊桑巴德的解救而出狱,到了杜埃,住在了伊桑巴德的姨妈家,于9月底回到沙勒维尔。

很快,在同年10月7号,兰波第二次离家出走,来到比利时,本希望在找到一份记者工作,却一直没能实现计划。伊桑巴德的朋友与他会面,并请他返回杜埃,伊桑巴德正在那里等着他。他在寄给伊桑巴德的信中曾写道:“我执着地追求自由。”在这次旅行中,他写了十几首诗,包括《山谷沉睡者》《在绿色的小酒馆里》《机灵的女人》《我的放荡生活》等,于11月返回沙勒维尔。两次“出逃”失败后,他不得不等待时机。在此期间,他在市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的社会主义作品、18世纪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催生了他的反抗意识。1871年2月25日,兰波再次乘火车来到巴黎。此时的巴黎处于被围困的状态,兰波只能在街上游荡,直至半个月后他走到了沙勒维尔。

1871年5月,兰波把《通灵者》两封信分别寄给伊桑巴德及其朋友、诗人保尔·德梅尼。在这两封信中,兰波阐述了他的诗歌理论。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巴黎战歌》《巴黎人口又多起来》,表达了对巴黎公社的情感。同年夏天,兰波写下了《醉舟》,这首诗被兰波在晚宴上公开朗读,并得到一众诗人的赞赏。1871年10月,莱昂·瓦拉德在信中表示“兰波是一个崭露头角的天才。”在9月,兰波与保尔·魏尔伦建立了通信联系,并受魏尔伦邀请,移居巴黎,住在魏尔伦岳父家。他与魏尔伦一起过着波希米亚式的生活。1872年1月,魏尔伦给兰波租了一个房间并与他一同居住,引起魏尔伦妻子的不满,有关他们暧昧关系的传言也在巴黎文化界被传得铺天盖地,于是他们出走布鲁塞尔、伦敦。此间,兰波写了大量诗作。1873年7月,魏尔伦与兰波发生争执并开枪击伤了兰波的手腕。兰波随即离开魏尔伦回到罗什,在痛苦中完成了著名的《地狱一季》。1874年,兰波在热尔曼·努沃的帮助下重抄了《彩图集》中的29首诗。1875年,兰波与保尔·魏尔伦在再次相遇于斯图加特足球俱乐部,这是两人的最后一次见面。

尽管兰波早期作为一名诗人获得了成功,但他在21岁时就停止了写作,并在余下的岁月里过着不安和流浪的生活。1875年四月,他离开斯图加特去往米兰,然后取道南下,在途中患了日射病,被法国驻里窝那的领事馆送回马赛。1876年,兰波参加荷兰殖民军,随军到达印尼雅加达,因迷路在热带雨林中走了两个星期后,在爪哇的三宝垄港口坐上一艘英国帆船,到达勒阿弗尔。1878年,兰波到达塞浦路斯的拉纳卡,被一个采石场雇佣,在1879年5月底因患伤寒症返回罗什。1885年,兰波计划组织一个商队,向绍阿王国曼涅里克国王贩卖军火。一番游走后,该计划在1888年以失败告终,他随后在大商人塞扎尔·蒂昂指引下到哈拉尔做生意。1891年2月兰波感觉右膝肿痛异常,被迫回法国接受截肢手术,7月出院,乘火车回到罗什。8月由妹妹伊莎贝尔陪侍又去马赛医院,经诊断肿瘤扩散,已告不治。同年11月10日,兰波病逝于马赛,享年三十七岁。

兰波一生留下诗篇六十余首,散文诗专集《地狱一季》和《彩画集》两种,以及大量零散诗作、书信等。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影视作品

《地狱的季节 Una stagione all' inferno》 (1971)

本片是由尼洛·里西执导,特伦斯·斯坦普让-克洛德·布里亚利出演的意大利影片。本片主要讲述17岁的兰波为了追求梦想来到巴黎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兰波传 Arthur Rimbaud - Une biographie》(1991)

1991年,由导演理查德·丁多(Richard Dindo)创作的兰波传记影片问世。影片以兰波去世几年后的调查为主要线索,重游诗人当年生活的地方,描述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影片中既穿插着他的亲属和朋友(包括他的同性情人保尔·魏尔伦Paul Verlaine)的叙述,也介绍了诗人创作的诗歌和信件。

《心之全蚀Total Eclipse》(1995)

本片是关于两位法国象征派大诗人魏尔伦和兰波的传记片,由导演阿格涅斯卡·霍兰携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拍摄。影片讲述了兰波与魏尔伦从相识、相爱到最后关系破裂的悲情故事,于1995年11月3日在美国上映。

音乐剧作品

《兰波 Rimbaud》(2018)

本片由李心毅执导,尹熙京担任编剧,系首部中韩联合制作同期上演的热门作品。音乐剧《兰波》以19世纪诗人兰波的真实经历为蓝本,并且穿插引用了《元音》《高塔之歌》《流浪》《皓月》《绿》《泪流在我心底》等数十首兰波和保尔·魏尔伦的经典诗歌及书信内容。此剧以综合了“文字、旋律、肢体、幻想”等多重感官的形式展现出通灵者兰波的故事。

创作风格

虚幻性

这主要体现在兰波的散文诗创作中。他在《地狱的一季》和《彩图集》中描绘的是一个虚幻的世界,无法与现实产生直接的联系。《洪水之后》的情景很难断定是发生在阿尔卑斯山脉,还是在普通的小村庄。诗中提到了“在蓝胡子家里”,令人想到了童话故事,诗集中果然还有一篇童话与此对应,里面的王子把后宫的美女全部杀死。诗人描绘的城市也是虚无缥缈、难以捉摸的。城中的桥上,“搭着破旧房舍”,桥的护栏摇摇欲坠:城市耸立在高山之中,火山喷出烈焰,周围生活着巨人;城堡由白骨堆成。兰波所描写的世界,或者是他的梦境中出现的图景,或者是他的幻觉与想象,或者是童话和虚构织成的画面。总之,这不是真实的世界。

批判性

在阅读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后,兰波的反叛性格日益发展,也对社会的丑恶与不平等有了更多的感悟与愤懑。巴黎公社失败后,兰波开始描写这个城市遭受的灾难。从1870年9月至1871年5月,我们都可以在兰波创作的诗歌中找到同情被压迫者和下层人民的痕迹。例如在《铁匠》中,兰波以一个铁匠的视角,向路易十八叙述1792年人民攻入杜依勒里宫的震撼情景:“噢!人民不再是妓女。只三步路,我们大家便把巴士底狱化为粉末。”在《恺撒的癫狂》中,兰波则以皇帝的口吻大言不惭地说:“我轻轻地吹一下自由,就像吹灭一支蜡烛一样!” 除了对上位者的嘲讽外,兰波也在诗中为受难的平凡人鸣冤。在《山谷沉睡者》中,他描写了普法战争中的受难者:在风景如画的山谷中,“一个年轻士兵,嘴张开,没戴帽, 脖子没在鲜嫩的蓝色水田芥中”“两个红色窟窿洞穿他的右身。”在《惊呆的孩子》一诗中,兰波描写了五个可怜的孩子围在面包房的气窗上取暖,冻饿而死的悲惨景象,抨击了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困。

自由体

自由诗的理论最早提出于19世纪最后20年,由勒内·吉尔和居斯塔夫·卡恩倡导,然而最终由兰波率先实践。兰波首创的两首自由诗出自于《彩图集》,分别为《海洋风景》和《演变》。《海洋风景》描写了大地与海洋的混沌;《演变》写的是人类通过科学和技术,朝着人的解放迈进。这两首诗的词句和意象构成的“犁地”和“运输”,在兰波的语汇中代表了劳动和漂泊。从形式上看,这两首诗一短一长,但都是以诗歌的节奏、词语的对称结构、音调的起伏变化而具有浓郁的诗意。短的诗行只有三个音节,长的则可以达到20个音节。长短句的巧妙结合,显示出兰波创作思想的自由洒脱和形式的舒缓自如。

创作理论

通灵者

“通灵人”最早是一个宗教词语,指受神启示,具有超自然能力、未卜先知的人。此词后被浪漫主义借用,用来指代天赋极高、深谙宇宙奥秘的诗人。兰波借用了这一概念,并在给老师伊桑巴尔和友人德莫尼的两封《通灵者书信》中阐述了他关于诗歌的新想法。在他看来,诗人就像是一位先知,有着引导人们走向未来的使命。他们往往拥有全面知识,可以了解人类的命运与宇宙事物之间的通感关系。如果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通灵人,首先应该必须探寻自身的精神世界。此外,在探索过程中,应当打破所有事物的界限,解放自身固有的感知系统,从而达到对自我宇宙的探索效果。反映在作品中,即为用幻觉代替现实,把混乱作为宇宙的中心,着重表现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兰波主张采用长期地、广泛地、理智地打乱一切感官感受,经过各种形式的情爱、痛苦和疯狂,在迷狂状态中记录这些感受和状态。

作客观的诗

兰波认为诗人作为一名通灵者,应该作 “客观的诗”。他把不以“探索未知”为创作目的的作品称为“主观的诗”,这是因为19世纪的诗歌,会出于各种目的屈从于公众意见和权力,把表现主题作为诗歌创作的首要任务,即使主题空洞,也要尽力使作品变得可以被人们接受;又或是基于超越自我,只关注表达个人情感与沉浸于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然而兰波认为诗歌应该是客观的,并且这种客观性基于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诗人要创作出客观的诗歌,首先要接收外界的信息,然后根据梦中的意象或产生的幻觉,把这些信息奇异地组合在一起,从而在诗中再现一个重塑的、未知的、新的世界。这种诗歌也叫“通感”艺术,避免了“我”与“非我”的分离,有着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寓意。

我即他人

“我即他人”(Je est un autre)是兰波首创的一个诗学概念,也成为他本人诗学思想的重要组成。在他看来,诗人忽然袭来的创作激情实际上来源于别处,也就是说诗歌文本的诞生是创作者人格分离的结果。兰波认为,他那个时代的诗之所以演变至僵化的程度,是因为“老朽的人们只能找到它的虚假含义,找不到'自我'”——这是兰波对异化现象的描述。 具体而言,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需要摆脱束缚、与生命中最隐秘的部分成为一体。此时诗人必须开发“另一个自己”,从而将自己最隐秘的潜意识予以充分表达。而这位 “另一个自己”不仅表达人的潜意识,还与客观世界、现实社会都有所联系。因此,此时的 “另一个”是全人类,也是历史与未来,反抗与神秘,文化与信仰,即兰波所说的 “普遍的灵魂”、 “普遍的智慧”。

诗歌炼金术

语言是诗歌的中心问题, 兰波对当时语言在诗歌创作中的功能提出质疑,认为应该用语言炼金术去发明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类似于世界语,可以让全世界乃至全宇宙的生命都能相互交流,兰波称之为“宇宙语言”。这种语言集香、声、色于一身,包罗万象,能让心与心、思想和思想呼应相通并激发出新的可能。此外,这种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意识交流的工具或思想的简单表示,而是一种文字和图像的混合,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人的精神状态。同时,这种语言炼金术又要“打乱一切感官”。兰波的语言往往看来彼此没有联系,但最终能创造一种充满活力的形式,通过各种古怪奇特的意象形成让人始料不及的组合。例如“在大海和北极花织成的丝绸上,血淋淋的肉造成的旗帜。”“愁惨的大洋把天空蒙上阴森之极的黑烟”等。这种语言炼金术,打破了传统语言的组合规律,展现出光怪陆离、意象纷呈的奇特美感。

影响与成就

兰波为现代诗开拓了新天地,同时代的象征主义和二十世纪的超现实主义都直接受到他的影响。他与拉福格和斯特凡·马拉梅共同击破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堡垒。在他们以后,诗人们开始探求诗歌创作的新语言以及新的生存意识。兰波的诗歌证明潜意识和童年模糊的感官记忆中储存了大量可用于艺术的丰富材料,他在诗歌创作中将这种虚幻的感受予以呈现,提升了诗歌令人联想的力量,这为文学打开了一片广阔的田地。可以说,兰波至少在法国开启了人性中潜意识层面的文学创作之先河。

兰波的诗歌更是影响了后世的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流派。安德烈·布勒东公开表示崇拜兰波,把《醉舟》视作新艺术的经典之作。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观与兰波的诗歌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认为诗歌和诗人一样,必须超越善恶的判断,致力于从文学和艺术中扫除道德禁忌。此外,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寻求对民俗音乐的诗学品质的认可。而兰波后期的许多韵诗都以简单、淳朴的民歌为模板写成,这正是无意识民谣象征主义的形式之一。

此外,兰波在诗中传达的直截了当的信息也为读者打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兰波诗中所表现出的野性的激情、强烈的直觉和热忱促使他的作品全集成为许多并不在意文学史和诗歌艺术的人的枕边爱书。他对文明现有面貌的憎恨、对虚伪和装腔作势的反感,引发了大众的共鸣。今天,许多人都能在兰波的理念中找到与自己呼应的观点。

人物评价

19世纪

兰波年少成名,同代诗人对兰波褒贬不一。有的人称赞兰波俊美的外表,亦或是惊羡于他的诗才,但也有人表达了对兰波的轻视与抨击。保尔·魏尔伦曾在回忆录中记述初见兰波的印象:“他个子很高,很健美,像个运动员,生着流浪天使般的鹅蛋脸,一头梳理得不太整齐的栗色头发,一双有点惴惴不安的湛蓝色的眼睛”,这是兰波初到巴黎的形象。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兰波很快获得了魏尔伦的肯定“(兰波是)一位具有绝对独特而有非凡情趣和神奇的语言能力的大诗人。”斯特凡·马拉梅则从新奇的诗歌艺术角度来定位兰波天才诗人的形象:“(诗作)所产生的效果是极为神奇的,也是很经典性的,用一种激情缤纷的杂沓,人们难概括他精神的域外情调。”

然而在身为法兰西院士的巴纳斯诗人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兰波的轻视之情。在他们眼里,兰波不过是一个讲话带着语病且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让-吕克·斯坦梅茨在《兰波传》中也两次提到同代诗人弗朗索瓦·科佩对兰波的抨击,袁俊生在翻译时补充了科佩批评兰波《元音》而写的十行诗,其中称兰波是“成功的玩世不恭者”,甚至嘲讽兰波为元音附上色彩的做法是“颓废者夸夸其谈也枉然” 。值得注意的还有,让·莫雷亚斯 1886年发表的那篇《象征主义宣言》里也没有出现兰波的名字,这是让人十分讶异的。

综上可见,在同代人眼里,兰波并未广受欢迎。借助同代人的目光,我们也能获得在时空上比当代学者更为贴近兰波的视角,还原当时较为真实而复杂的兰波形象。

后世

本国评价

1886年,与象征派交往甚密的费利克斯·费内翁盛赞《彩图集》中的文字“已超越了文学”;后期象征主义诗人也同样钟爱兰波,保罗·瓦勒里等人反复抄写兰波的诗歌,并将其奉为《圣经》一样的文学圣物。

超现实主义作家安德烈·布勒东公开表示崇拜兰波,把《醉舟》视作新艺术的经典之作:“这种模糊的、富有特点的手法,标志着兰波的全部手段和全部美学。”诗人阿拉贡表示,“兰波之所以是近代最伟大的诗人,那是因为他写出最伟大的诗篇。”

外国评价

此外美国的“垮掉的一代”作家们也宣称自己继承了兰波的诗风,其中的代表艾伦·金斯伯格甚至在1982年追寻到兰波故居,并称在此看到了兰波的灵魂;亨利·米勒视兰波为"自己的密友";阿尔伯特·加缪在其短篇小说《叛逆者》中表达出对兰波的创造力的钦佩。

此外,中国诗坛也对兰波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天才般的创造力表示了肯定。学者梁宗岱对兰波的诗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兰波)是天才底太空里一颗怪宿,虽然只如流星之一闪(他底诗都是从十四岁至十九岁作的),但它猛烈逼人的intense光芒断非仓促间能用别一国文字传达出来。”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坛也始终关注着兰波身上的反抗性与革命性。翻译《兰波作品全集》的王以培在译后记中做出了他的评价:兰波不仅是象征派诗人,而且是诗人的象征。在他看来,“兰波生命中的岁月与他的诗文一样,时时闪现出革命的光辉。”

形象流变

兰波形象也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流变。1980年后国外对兰波的研究短暂达到一个高潮,兰波的形象主要体现在各类传记之中。学者郑克鲁认为,在国内外十几个版本的兰波传记中,妮德·斯塔基的版本对塑造全面的兰波形象很有启发性:她不是一味片面地歌颂兰波,而是客观而毫不掩饰地挖掘体现兰波多面形象的生平材料,比如有人称兰波是肮脏的同性恋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黑奴贩子等。可见各界研究的深入,兰波形象也逐渐变得清晰,但仍保持众说纷纭的复杂性。

进入后现代,人们开始将目光聚焦于兰波和保尔·魏尔伦的同性之爱。这便放大了兰波被诟病的性别身份。同性恋在19世纪欧洲被定义为“病与罪”,这不仅导致魏尔伦入狱,也成为兰波充满争议的原因之一。但随着 20世纪 60年代文化研究兴起,性别问题被推置台前来讨论,兰波的“酷儿形象”也由被诟病的边缘化转为性别研究的新课题。

后世纪念

博物馆展览

为了纪念兰波,法国北部的沙勒维尔(CharlevilleMezieres)城中为兰波设立了一个博物馆(Musée Arthur Rimbaud),选址在曾经的老磨坊,全年展出兰波的作品真迹及相关照片、图画。

为了纪念兰波逝世一百年,法国不仅开展座谈会音乐会、戏剧表演及雕刻展出,还特别发行兰波诗集的有声唱片。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奥赛博物馆”(Museed’Orsay),举行一项超过三个月的“亚瑟·兰波作品及行谊专展”。

墓地

兰波的墓地位于他的故乡——法国东部沙勒维尔-梅济耶尔。尽管兰波已经去世一百余年,在他坟墓前的黄色邮箱仍然收到大量诗迷的来信。当地邮差每周要探访兰波墓地两到三次,投递人们写给他的信件。其中一封信写道:“兰波,虽然你已经不在,请知道我永远爱你。”

人物轶事

兰波在16岁的时候就致力于去做极为可怕的事。母亲刚刚把家搬到圣巴泰勒米街31号时,兰波开始对弹钢琴感兴趣。于是他背着母亲,想方设法让人把租来的钢琴搬到他家里。然而他的演奏十分难听,一位邻居对此极为不满,极力想阻止他弹钢琴。兰波夫人本来不想满足兰波的要求,但为了表明自己的权利,于是便决定把钢琴买下来,放在自己家里,来满足阿尔蒂尔的愿望,同时也折磨折磨邻居们。听到这个消息后,保尔·魏尔伦马上画了一幅讽刺性的速写:兰波像弗朗茨·李斯特一样披头散发,狂热地弹着琴键。他母亲赶紧逃走了,而楼下的住户用手捂着耳朵。疯狂的弹钢琴者浑身冒汗,高声感叹道:“这些十六分音符真是太难了,弹呀!”图画的标题是:“音乐改变人的习俗。”

参考资料

地狱的季节 .豆瓣.2023-04-22

兰波传 .豆瓣.2023-04-22

心之全蚀 .豆瓣.2023-04-22

兰波 - 音乐剧 .豆瓣.2023-05-06

音乐剧《兰波》中文版:文字炼金者的终极实现.上海大剧院.2023-04-22

法国19世纪诗人兰波墓地仍收信 .新华社新媒体.202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