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昰
赵昰[shì](1269年-1278年),临安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
赵昰生于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宋恭帝德二年(公元1276年)6月14日,被立为皇帝,改元景炎,派将领收复失地。但在扬州市失守后,真州、南通州等地相继沦陷。赵昰等人便向南逃亡,先是逃到秀山。在广州失守后退到井澳(今中山市南海中),途中赵昰溺水,落下了疾病。后又因元兵的追击,退到了碙[náo]洲(今江门新会)。
宋端宗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赵昰因病去世,年仅九岁。葬于永福陵,庙号端宗。谥号为裕文昭武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
人物经历
出生
赵昰于宋度宗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出生,是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帝的长兄。母亲是宋度宗的淑妃元献皇后。
封王
在度宗去世后,谢道清召贾似道等人进宫商议立新帝,大臣们认为赵昰最为年长应当为新帝,但贾似道为了把持朝政主张立嫡。结果赵㬎[zhào xiǎn]被立为帝,赵昰为吉王。在元兵兵临杭州市时,宗亲请求下令让二王出阁。于是赵昰被封为益王,福州市、福建省安抚大使,赵昺[zhào bǐng]为广王,由杨镇、杨亮节二人负责护送到婺州[wù zhōu]。但元朝已经进入临安,丞相伯颜便派范文虎赶到婺州让杨镇带二王回临安。杨镇没有服从命令,而是让杨亮节等人带赵昰逃跑。在去往温州市的路上,陆秀夫、张世杰等人推举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在进入福建后,将领刘俊、宋彰、周文英等人也前来归附。
登上皇位
宋恭帝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初五宋恭帝赵㬎在临安皇城里宣布投降、退位。五月一日,陈宜中等人便在福州市推举赵昰为宋主,改元景炎,册封杨淑妃为太后。封陈宜中为左丞相兼都督,李庭芝为丞相,陈文龙、刘敝为参知政事。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命令吴浚[wú jùn]、傅卓、翟国秀等人分道出兵。建造临时政府,改福州为福安府,温州市为瑞安府。同时招纳天下义士抗元复国。
八月漳州叛乱,张世杰派兵援助在兜零作战的宋军,结果失败。十月在元军围攻韶关市后,守将刘自立投降。十一月,福州、兴化军等降元。十二月广州市、泉州市、汀关等失守降元。
在元兵的进攻下,赵昰等人往南逃亡。宋端宗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十二月,赵昰逃到秀山,得知广州失守后退到井澳(今中山市南海中)。途中海上起飓风,船只不稳,使赵昰溺水几乎身亡,但也落下了疾病。飓风刚过,元将刘深又率兵来攻,张世杰打不过对方,便逃到七星洋。三月文天祥攻占惠州,凌震、王道夫攻取了广州。因元军追兵逼近,赵昰便退到碙洲(今江门新会)驻扎。
因病去世
赵昰在流亡过程中屡受颠簸,加上旧疾。宋端宗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九岁的赵昰在碙洲病死,葬于永福陵,庙号端宗。
其谥号有二,《通鉴纪事本末·卷八十八》记为裕文昭武愍孝皇帝。另有《文天祥全集·卷十七·纪年录》作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
人物关系
家庭成员
父亲:赵禥赵禥[zhào qí],咸淳十年(1274年)去世。
兄弟:宋少帝赵,俞修容所生。
文臣武将
李庭芝:右丞相。
陈文龙、刘敝:参知政事。
张世杰:枢密副使。
陆秀夫:签书枢密院事。
人物争议
永福陵位置
景炎三年六月宋末行朝移到崖山,赵昰遗体也被运到崖山,九月下葬永福陵。但永福陵的确切位置是个谜。
因为附近山上刻有“宝安黄石来”的巨石,“来”字又像“台”字像是陵墓的暗记,出现了“在崖门镇旧石屋村”的猜测。但清康熙《新会县志》卷五将此记为“仙人字画”古迹,爱新觉罗·旻宁《新会县志》中认为意思是“宝安区人黄石来过”,这个推测不合理。
有旧史说是在寿星塘,清代《广东新语》记载“新会寿星塘”,《崖山志》《广东新语》也记载旧时寿星塘有五处陵迹,但宋朝遗民和崖山民宗为保护皇陵没有说出永福陵的具体位置。据宋末跟随流亡的大臣邓光荐在《填海录》记载,永福陵在崖山。
参考资料
宋端宗永福陵.中华赵氏网.2023-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