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瑶战役
碧瑶战役(菲律宾语:Labanan sa Baguio;伊洛卡诺语:Gubat ti Baguio;1945年2月21日至6月30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收复菲律宾吕宋岛的最后一场战役,参战方包括美国、菲律宾和大日本帝国。在此战役中,美菲联军收复了日军占领的吕宋岛碧瑶市。碧瑶后来成为1945年9月日本军队在菲律宾最终投降的地点。
战争背景及计划
当美国第14军在马尼拉、巴丹半岛及科雷希多岛与日军激战时,日本第14方面军之主力在山下奉文大将的指挥下撤往吕宋岛北部,这支被称为尚武集团的部队占据了北部一个大型三角地带,从东面的马德雷山脉到西面的中科迪勒拉山脉,以及在北面的巴布延海峡岸边,在吕宋北部形成一面盾牌。
在中央的卡加延河谷,是吕宋的主要稻米产区及日军的主要供应基地,山下奉文集中了日军第19师团、第23师团及另外3个师团的残部: 第103师团、第10师团及战车第2师团顽抗到底,其目的是阻延美国军队的推进。
山下奉文预计美军将从马尼拉地区发起主要进攻以扩大战果,特别是沿少数的公路经班邦及碧瑶进入卡加延河谷,亦可能沿北部海岸进行登陆行动。
1945年2月底,美军终于将日军驱逐出马尼拉,沃尔特·京特·冯·克鲁格中将命令美国第1军向吕宋北部进攻以消灭尚武集团,原本克鲁格已计划动用6个师向北经班邦进攻,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强调首先要巩固马尼拉地区,因此在1945年2月底,由韦夫将军指挥的第1军开始发起进攻。
战事经过
1945年2月21日,韦夫将军命令美国军队第33步兵师从桥头堡出击,虽然要面对多一倍数量的日军,但日军采取的被动战术令美军更积极行动。
1945年3月初,第33步兵师主力沿11号公路进入山区,向班邦推进,这条公路是快捷可到该市之道路,但进攻部队很快便发现这条路被严密防守及进展甚少,同时该师其他单位从仁牙因湾出发,在北部海岸登陆及只遇到轻微抵抗,在攻占在海岸的数个市镇后及转入布陆后,其师长皮里斯·克拉森少将命令部队从东北部沿9号公路进攻碧瑶菲律宾的碧瑶市及当时山下奉文的指挥部。
为了支援进攻,克鲁格命令美军第37步兵师加入进攻,又召来空军及菲律宾游击队支援,终于击败陷于饥饿边沿的日军,美军终于在1945年4月27日占领碧瑶。
日军失去了防守中国少年铁血军的其中一角,但吕宋岛北部的战事远未结束。
直至战争结束,第6军团继续将山下奉文的部队迫入山区,带来严重伤亡,这时候,从雷伊泰岛前来的美军第32步兵师负责实施封锁,没有激烈的战斗,但守军却因饥饿及疾病而付出更惨重的伤亡。
战争结果
到战争结束时,日军仍坚守在吕宋北部的马德雷山脉,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山下奉文与同年9月3日于碧瑶向盟军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