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耀如
卢耀如,男,汉族,1931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中国共产党党员,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师范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矿业大学教授。
卢耀如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环境与工程效应、岩溶地质研究。1952年9月本科肄业于清华大学。1952年9月到1953年8月在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学习,顺利本科毕业获学士。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1月到2011年10月担任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科学领域专家组组长。2003年3月到2011年10月担任同济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年10月起担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
卢耀如先后获评援外工程的高级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奖。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地矿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先后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经济管理》《中国喀斯特——奇峰异洞的世界》《卢耀如自传》等图书。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卢耀如1931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小职员家庭。1935年—1937年在福州私立文山女子中学幼儿园学习。1937年9月至1943年7月在福州私立文山女子中学附属小学学习。
1943年9月至1946年6月在福州市立初级中学读初中。1947年2月至1950年1月在福州私立鹤龄英华中学读普通高中,卢耀如每学期都以优秀的成绩列在全高中前六名之内,顺利得到奖学金。随后到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福州市工作委员会南台办事处 ( 福州市南台学联 ) 工作,期间突击复习并带病参加高考。
卢耀如在填报志愿时,先填了清华大学的地质系,考虑入校后转系,并在1950年10月入学后选修为数学系和物理系学生开的数理课,地质系主任袁复礼教授对卢耀如说:“地质人才缺乏,国家急需,你不要想转系。”后来参加了治淮工程,才安下心来决心为工程地质而献身,1952年9月本科肄业。1952年9月到1953年8月在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学习,顺利本科毕业获学士。
工作经历
卢耀如1953年9月至1954年1月在地质部东北工程地质队水文地质组担任组长。1954年4月至1954年10月在地质部新安江工程地质队水文地质组担任组长,,负责库区水文地质调查,调查千岛湖是否存在喀斯特渗漏问题,以及比较坝区 ( 一级及两级开发)的水文工程地质条件。1954年负责调查了新安江水库库区喀斯特渗漏与方案比较问题;1954年11月至1956年2月在地质部931地质大队2分队担任队长。1956年负责研究周总理关怀的对京、津构成威胁的官厅水库大坝渗漏与塌陷问题;1956年3月到1957年3月担任官厅水库地质研究队助理研究员。1957年4月到1961年3月1957年为南津关研究组长,1958年初起兼地质部三峡工程地质队南津关坝区技术负责人,负责石灰岩比较坝区的勘测研究工作,为三峡坝区选择提供主要的依据。
1961年1月到1963年1月担任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黄河龙门枢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队助理研究员,研究坝区喀斯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1963年3月到1966年8月担任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喀斯特矿床水文地质及地下水动力学研究室副研究员。
1974年8月到1981年8月担任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工程地质研究室和矿床水文地质研究室副主任,期间,担任有关岩溶课题负责人,并协助组织了有关矿区水文地质调查研究。1980年4月11日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授予卢耀如高级工程师职称。1981年到1987年卢耀如负责中国南北方岩溶研究,并指导一系列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方面调查研究,包括乌江、清江、南盘江、红水河、黄河等水利水电建设,以及岩溶地区重要城市的有关水资源与环境地质方面的调查研究。1983年到1991年担任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1月到2011年10月担任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科学领域专家组组长。2003年7月,卢耀如针对上海市地区建设工程中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有关情况以书面形式向上海市领导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对此作了重要批示。2003年3月到2011年10月担任同济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年10月起担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
社会任职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综述
卢耀如建立了岩溶发育与工程环境效应系统理论,参与实践及指导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镇工程勘测研究;指导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上水利水电枢纽及铁道长隧洞等大型工程勘测、研究与基础处理工作,取得较多经济与社会效益。提出了地质生态环境新认识,为中国西南地区脱贫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积极研究地质灾害,为防灾兴利提供决策依据。
查明官厅水库渗漏与塌陷问题
卢耀如在查明过程中,揭示了震旦系雾迷山矽质灰岩的喀斯特发育规律,将其喀斯特划分出:溶蚀;溶蚀和潜蚀喀斯特;溶蚀、潜蚀和冲蚀喀斯特;冲蚀喀斯特。并将官厅地区喀斯特发育划分为三带,分析出三个库水渗流带,对坝体和砂卵石层基础造成潜蚀管涌而诱发塌陷的机理,保证了后来几十年官厅水库的安全。
长江三峡碳酸盐岩坝区的勘测研究
卢耀如全面负责南津关坝区的勘测与研究工作,兼任长江三峡南津关坝区技术负责人。从南津关至石碑进行广泛调查研究,重点抓了碳酸盐岩喀斯特发育规律及有关喀斯特水文地质条件, 对比南津关坝段和石牌坝段共七条坝线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钻探、硐探、物探、地下水示踪试验、压水与抽水等水文地质试验,并进行了喀斯特水动态监测;还由回国不久在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工作的陈宗基先生协作进行野外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大型试验;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许涓铭教授配合进行了坝基地下水动力学模型试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赵树森协作进行了有关坝基渗流量的计算。提出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阶段工程地质勘测报告》。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溶蚀的试验研究,分析钻孔中岩芯的化学成份及喀斯特地下水水化学成份的变化。
岩溶发育规律研究
卢耀如负责研究贵州省岩溶发育规律,并研究岩溶水动力特征与有关水文地质工程地特性。在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召开的“全国喀斯特学术会议”上,作了喀斯特水动力条件的学术报告,打破国外学者有关分带的理论约束,提出了十二种水动力条件,得到学术界的欢迎,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根据岩溶发育规律的综合研究结果,在这会上尚交流了卢耀如执笔编写的《喀斯特名词草案》,得到肯定与广泛应用。
主要论文
卢耀如先后发表论文100多篇,以下为部分论文。
主要著作
卢耀如先后出版图书十多本及图系多套。
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
讲座交流
1994年卢耀如在中国台湾进行学术交流,先后在台湾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台湾成功大学、中兴通讯等十个单位讲学。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影响
《卢耀如自传》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于2022年2月在北京出版。
卢耀如2019年4月11日向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了360万元,设立卢耀如生态环境与地质工程激励基金,用于支持中国生态环境和地质工程领域各学科的发展。
人物评价
中国工程院表示:“卢耀如由于在岩溶(喀斯特)研究上的突出贡献,被中国国内外学者誉称‘喀斯特卢’。”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表示:“作为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领域的学术泰斗,卢耀如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他一生勤勉钻研,矢志报国,谱写了一首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
参考资料
卢耀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3-02-28
卢耀如.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2023-02-28
卢耀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8
卢耀如.贵州师范大学.2023-02-28
声誉国际的“喀斯特卢”.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8
卢耀如自传.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