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山
《魔山》(Der Zauberberg),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的代表作之一,这部长篇小说作品于1912年开始撰写,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直到1924年才最终发表。
故事发生在瑞士的一个疗养胜地。主人公名叫汉斯·卡斯托尔普,他来到高山肺病疗养院探望表兄,不料自己也染上了肺病,只好留下治疗。在疗养院里,他遇到了各种人物,包括病人、医生、护士等,有意大利自由派人文主义者塞塔姆布里尼、愤世嫉俗的反动分子犹太人纳夫塔、不拘小节的俄罗斯女人肖夏太太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人生观。在各种讨论和争论中,他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在此期间表兄弟病死、肖夏太太离去,这使他身心俱疲,后来卡斯托尔普在疗养院修养,一住就是七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卡斯托尔普走向参军的道路,之后战死沙场。
《魔山》是作者根据时代背景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长篇教育成长小说。小说中的疗养院是一个时代与社会的缩影,主人公卡斯托尔普的内心成长和变化,展现了一个人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成长过程。其语言和文字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深度探索了人类存在、自由意志、道德责任等根本问题,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和情节设置,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该作品是一部针对西方精神世界与生活相结合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德国文学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是德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其衍生作品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呈现故事内容,如电影《魔山》、话剧《魔山》、舞台剧《魔山》。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托马斯·曼在完成《魔山》这部作品的时间在20世纪初,此时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欧洲列强之间的不和谐使得整个欧洲弥漫着一种虚无主义与焦虑感,人们对西方世界以及西方文明的失望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寻求新知识和新希望的渴望与追求。1914年—1918年欧洲征召了超过6000万士兵,同时伴随着同盟国与协约国的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托马斯·曼的《魔山》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作者背景
《魔山》是作者托马斯·曼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长篇教育小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局势日渐动荡,托马斯·曼与兄长亨利希·曼的政见思想逐渐发生分歧,两人的关系也逐步分裂恶化。由于世界局势的紧张与家庭关系的矛盾,对托马斯·曼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德国的战败使托马斯·曼从之前的反理性主义转向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并开始反对战争。
1912年,托马斯·曼陪同肺部感染的妻子去瑞士达沃斯疗养院。三个星期的疗养生活,让托马斯·曼对此处的衣食住行、病人的救治过程有了深刻了解,感触颇多。封闭的疗养院看似远离尘世,但也俨然成为了一个微型的欧洲社会,为《魔山》的创作提供了原始素材。托马斯曼的创作初衷,是想写一部以幽默的风格表达对死亡的迷恋的喜剧。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创作《魔山》产生很大影响,次年托马斯曼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在战前不久开始写一部中篇小说——一个具有教育和政治意图的故事。情节发生在山中的一所肺病疗养院里,在这里,一个年轻人遇到了极大的诱惑,遇到了死亡,并且滑稽而可怕地经历了人道与浪漫主义、进步与反动、健康与疾病的矛盾。但与其说是为了要解决什么,倒不如说是为了理解和获得认识。这一切具有幽默的虚无主义精神。” 此之后《魔山》的创作断断续续,托马斯·曼常常被政论文章、演讲、学术报告等活动打断,这些活动也为他创作小说提供了素材,例如, 作者在1922—1923年间在慕尼黑的招灵会上的记录,先是以《神秘的经历》为题发表在《新观察》杂志上,后来收进《魔山》第七章;以及书中荷兰绅士的形象,是一次和作家盖哈特·霍普特曼聚餐时,看到他豪饮醉酒产生灵感,创作出佩佩科恩这一形象写进小说。
托马斯·曼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内心也饱受了战争的洗礼,因为他的亲人很多都奔赴战场献出生命,所以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对时代的呐喊 ,其塑造的人物不是捏造的而是对生活与社会的观察所得。直到1924年,这部以高山疗养院为背景的小说在才完成。
内容情节
故事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十年。《魔山》主要讲述了刚刚大学毕业的贵族青年汉斯·卡斯托尔普前往位于阿尔卑斯山脉中的一个疗养院探望他的表哥,结果意外地染上了肺病。在疗养院里,汉斯遇到了各种人物,包括病人、医生、护士等,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故事和人生观,如:具有人文主义传统的意大利人塞塔姆布里尼,极端军国主义者和种族主义者纳塔夫、妩媚的俄罗斯女人肖夏太太等。
小说《魔山》的前半部详细描述了卡斯托尔普的爱情经历,他与肖夏太太的故事。卡斯托尔普初到疗养院时,就对肖夏太太产生了特别的兴趣。她美丽、优雅且神秘,让卡斯托尔普为之倾倒。两人之间的互动逐渐加深,从一开始的浅浅交谈到后来的心事倾诉,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越来越紧密。卡斯托尔普体验到了爱情的甜美与苦涩,同时也伴随着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分离的恐惧。这段爱情情节展现了卡斯托尔普在疗养院期间内心的变化和情感的纠葛,也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开始思考自己的责任和未来。在小说中,卡斯托尔普与肖夏太太的故事在前半部分突然中断,转向了对其他情节的描述,直到小说的后半部分,这段爱情故事才再次浮出水面。
除了与肖夏太太的爱情故事,卡斯托尔普在疗养院还遇到了两位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导师。这两位导师分别是塞塔姆布里尼和纳塔夫,他们都是资深的病友,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特的见解。塞塔姆布里尼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洞察力的人物。他善于观察和分析人性,他的话语常常带有一种哲学性的深度,让卡斯托尔普在思考中获得了成长。纳塔夫与塞塔姆布里尼不同,纳塔夫更注重实践和行动。他鼓励卡斯托尔普积极参与疗养院的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身体和意志。这两位导师的存在对卡斯托尔普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引导卡斯托尔普成长,帮助他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卡斯托尔普与他们交往,听到了许多关于生死、爱情、人生意义的讨论,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观产生了质疑和反思。在各种讨论和争论中,他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七年时光转瞬即逝,表哥因病离世,曾经的挚友也各奔东西,现实无情地击碎了他的幻想,让他陷入痛苦和孤独之中。世界大战的炮火惊醒了他,回首过往,卡斯托尔普认为自己在“魔山”上虚度了七年光阴,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前线的征程。最终,他决定离开疗养院,回到现实生活中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角色介绍
小说《魔山》以一个疗养院为中心,描写了欧洲许多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人物。托马斯·曼通过卡斯托尔普在魔山疗养院的经历和与塞塔姆布里尼、纳塔夫、肖夏太太等人物的交流,串联起了一个个形象鲜明的角色,如:充满活力的汉斯、富有理想主义的塞塔姆布里尼、现实主义者纳塔夫等等。这些充满矛盾色彩的人物、制度、时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社会的写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人们的精神状态。
汉斯·卡斯托尔普
在小说中,主人公卡斯托尔普是一个刚刚完成工程师学业的年轻人,他从德国汉堡市来到瑞士达沃斯疗养院,并计划停留三周之后便去汉堡的一家船坞场工作,可是他在疗养院一待就是七年如果不是战争爆发他还能继续待下去。卡斯托尔普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但他也有着许多缺点和矛盾。他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希望,但又常常感到迷茫和无助。在《雪》一节中,汉斯·卡斯托尔普遭遇了暴风雪晕过去后,作者描绘了一场充满幻想和富有象征意义的梦境,当他醒来后得出结论:为了爱和善,人不应由死来主宰自己的思想。这也是书中反映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得出的结论。
在某种程度上说汉斯·卡斯托尔普可以看作是作者托马斯·曼的替身,是其倾注全部希望的角色,在书中以角色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以塞特姆布里尼和纳夫塔为代表的人道主义和激进主义都将卡斯托尔普认定为各自的学生,卡斯托尔普也在两人之间寻求精神出路,逐渐地找到了自己的道德与生活、精神与现实的平衡与协调。
塞塔姆布里尼
在小说中,塞塔姆布里尼是一个新潮的民主主义者,学识渊博且思想开阔。他的祖父是一位为希腊人民的独立而奋斗的革命家,父亲也是一位人文主义者,所以他从小就受到进步和革命的思想灌输,在后来他同样成为了一位人文主义者,并在《魔山》中被称为“文明文人”。他对主人公汉斯产生了重要影响,鼓励汉斯最终得以重生。塞塔姆布里尼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与激进的反革命、反对民主、信奉虚无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耶稣会会士纳夫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托马斯·曼的话说,塞塔姆布里尼是作者的传声筒但不是作者本人。
纳夫塔
在小说中,纳塔夫是屠夫家庭出生的基督教神学,信仰精神至上与非理性主义。他大力鼓吹战争的合法性,主张用恐怖手段解决一切问题。他是一个激进的反革命,一个反对民主、信奉虚无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耶稣会会士,总是回望中世纪宗教综合体,哀叹欧洲背弃信仰。书中精彩的“塞纳之辩”指的是塞塔姆布里尼和纳夫塔的思想辩论。塞塔姆布里尼和纳夫塔都是学问家、思想家、雄辩家,而他们的立场和观点却针锋相对,辩论的话题则包罗万象。塞纳之辩断断续续地争论了几百页,堪称一场芝加哥马拉松赛式的辩论赛。
肖夏太太
在小说中,肖夏太太是一位美丽的俄罗斯少妇,她住在疗养院里,是主人公汉斯·卡斯托尔普的邻居。她喜欢与汉斯·卡斯托尔普聊天,谈论生命、爱情、艺术和哲学等话题。肖夏太太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思想,她对人生充满了热情和追求,同时也对爱情有着深深的渴望。肖夏太太不仅在思想上影响着汉斯·卡斯托尔普,也在感情上对他产生了吸引力。然而,由于肖夏太太患有严重的肺病,她注定无法拥有长久的生命。在故事的最后,肖夏太太因病去世,这也让汉斯·卡斯托尔普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时间与死亡
《魔山》是作者托马斯·曼《威尼斯之死》的姐妹篇,小说内容中贯穿了很多时间情节。主人公卡斯托尔普在山上疗养院期间,时间与死亡是紧扣在一起的,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不断目睹了病人的离去包括自己的表兄弟约阿希姆。卡斯托尔普经历了他人的生死后,整个“魔山”在他心中看上去就是一座孤岛,为他提供生的机会,同时又将他禁住。此外,书中三位主人公为了逃避生活的痛苦而向往死亡的同时,也悟出了生与死的真谛,能够直面与超越死亡。“死亡”常常是托马斯·曼小说的主题,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对死亡的描写,并且也表现了主人公对死亡的思考、渴望、直面以及超越。
托马斯·曼深受阿图尔·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死亡是痛苦的解脱。在现实历史中《魔山》写于1912年,完成于1924年,在这十年间历史翻天覆地变革着,作者本人在精神与身体上都经历着震荡。从本质上说《魔山》中的时间主题也体现了作者对体验节奏的沉思。
时代主题
《魔山》是一部“时代小说”,从时代的角度来说,小说中的疗养院只是一个时代与社会的缩影,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社会的病态与死亡,针对时代社会关系的批判,从疗养院的各种病态现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主人公卡斯托尔普在山上的各种思想状态迷惘到混沌叠加在一起,展现了整个欧洲社会在战争笼罩下的复杂。大多数人面对疾病或战争带来的危机,都表现得很淡定,只是通过一些无聊的娱乐、调情和争辩来消磨时间。
成长主题
《魔山》是一本成长小说,但是又不同于以往的成长小说,主人公卡斯托尔普无意也无需摆脱原有的生活,但作者托马斯·曼依旧注重对故事情节的层层推进以及人物思想与行为方式的发展与转变,让卡斯托尔普踏上旅程的动机不同于十九世纪作品中主人公身上常见的对于变革的渴望。
卡斯托尔普对高山环境从不适应和局促无措到逐渐适应。在疗养院中的肖夏太太、塞塔姆布里尼、纳夫塔等这些人是当时混乱社会的缩影,对主人公卡斯托尔普提供了增加见闻的作用,卡斯托尔普最重要的转变成长是他决定下山回到世俗世界,这一切都源于其自身的顿悟,疗养院的经历对他的人生改变起到了辅佐的作用。最后,通过讲述者之口,卡斯托尔普知道这只是他人生开始转变的迹象,他并没有获得幸福,也没有为未来做好准备。他的问题没有解决,而是消失在了战火中。他的命运仍然不确定,留下了一个悲剧性的怪诞结局。
虚无主义
《魔山》充斥着虚无与颓废的气息,这与历史氛围分不开。作品在死亡与疾病的描写中突出表现了笼罩现代世界的虚无主义主题,感性与理性的冲突共同形成了文本鲜明的二元对立结构,作者托马斯·曼通过爱与音乐试图解决两者的矛盾,表现了一个人道主义作家的精神关怀。此外,“魔山”上的人们为了摆脱这种虚无主义在魔山上举行神秘仪式,而主人公卡斯托尔普也屈服于这种仪式,可以说是讽刺可笑的,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艺术特色
《魔山》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丰富的象征和隐喻、反讽、独特的叙事方式、精炼而细腻的语言以及深刻的人物塑造等方面,使《魔山》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风格的文学作品,对欧洲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反讽
《魔山》中一个独特的艺术特色就是无处不在的反讽,在这里作者托马斯·曼认为反讽不再是修辞手法而是具有客观性的,叙事艺术的精神就是反讽精神。托马斯·曼追求着一种“极度自由、冷静而求实的态度”而他的反讽来源于怀疑主义,是一种超然的心态。主人公卡斯托尔普对疗养院的各种人物既好奇又警惕,对他们的态度既有欣赏又有反抗。他那看似天真的提问和回答,以及他中立的立场,都表明他绝非平庸之辈。托马斯曼非常善于利用这种反讽,他把在那个时期内心的矛盾以及新奇与困惑的思想在疗养院中展现出来。在小说中个人主义与集权主义,科学与艺术,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交杂并存,但始终保持悬疑姿态。托马斯·曼在创作的过程中采取观乎其外的态度,一边写作一边反省让整个小说夹叙夹议。
象征
《魔山》中一大重要的写作手法——象征,其中以主人公卡斯托尔普为主线,以疗养院为中心基点。作者广泛运用了象征手法。从小说标题到人物、情节和语言,处处都充满了象征意义,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了更深的层次和内涵。首先,“魔山本身就是一个象征,用一个山庄疗养院象征战前的欧洲社会。” 故事中描绘的疗养院里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特定的时代和社会的象征意义。“表兄、‘好样的士兵’ 约阿希姆代表德国军国主义的普鲁士王国精神。荷兰绅士佩佩科恩是富有生机的世俗生活的象征。”亚洲人,柯尔克孜族少妇肖夏太太象征着性爱、偏懒、散漫、没有时间观念,静止、无为、无所事事的东方方式。
其次,全书共有七章,主人公在“魔山”中迷失了长达七年的时间,而疗养院餐厅里恰好只有七张桌子,卡斯托尔普也只有七个朋友,疗养院的测温时间也是七分钟。这个“七”的设置具有独特象征意味,因为上帝“创造时间”也是七分钟,在作者心中,整个疗养院就是整个世界的象征。
在《魔山》的世界里,一方面,文本借助象征体系来对卡斯托尔普施加影响和控制;另一方面,卡斯托尔普同样也借助着象征体系自由地穿梭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之外。因此,他同时成为了被影响者和局外者,扮演了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角色。
对话
卡斯托尔普作为主角,在小说《魔山》中实际上被托马斯·曼设定为一个功能性人物。他在小说中起到了连接各个角色和情节的作用。托马斯·曼通过卡斯托尔普的视角,展现了山上疗养院中各种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和碰撞。《魔山》中的对话并非聚焦于人物本身,而是更注重思想和理念的碰撞。对话在小说中占比非常之重,几乎占了一半文字。通过对话,各个角色的命运走向被引导,而卡斯托尔普也在对话中完成了蜕变。尤其是塞塔姆布里尼与纳塔夫之间的对抗性交流,塞坦布里尼和纳夫塔都是学问家、思想家、雄辩家,他们的立场和观点却针锋相对。
作品影响
本国影响
社会影响
《魔山》中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问题,通过人物之间的思想冲突,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种批判精神对 20 世纪的社会和社会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批判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等。
文学影响
《魔山》是作者托马斯·曼第二部最重要的作品,在国际上影响之大不亚于《布登勃洛克一家》。有的评论家甚至认为他之所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魔山》对世界文学的影响。《魔山》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小说中运用了意识流、象征主义等现代主义文学技巧,探索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精神世界的奥秘。这种文学风格在 20 世纪的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魔山》是德国现代小说的里程碑,可以说是矗立在德国文学中的地标。托马斯·曼曾说:“我热爱传统但又试图瓦解传统”,而《魔山》这部作品用犀利的文笔颠覆了传统的成长小说,用戏仿形式给德国的成长发展小说画上了句号。同时《魔山》也是对德国后来的同类型小说有重要的影响,为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通过主人公汉娜的经历,揭示了当时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不同思想观点的对立。
世界影响
《魔山》作为世界报20世纪百大书籍、德国著名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人文意义。它以其宏大的场面、磅礴的气势、细腻的心理分析和精辟的哲学思想,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揭示了人类精神困境和人生意义等深刻问题。
《魔山》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人文价值的文学作品,它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德国和德语世界,更是对整个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具有普遍性,能够跨越国界和文化,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因此,《魔山》被广泛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整个欧洲文学的历史地标之一。
此外,《魔山》在各国文学及影视作品中也有所涉及或提及,如:宫崎骏电影《起风了》中提到了《魔山》,该电影由一个名叫汉斯·卡斯托尔普的德国人扮演。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常在晚间、睡前、失眠时捧起《魔山》阅读 。在美国传记作家罗恩·切尔诺(Ron Chernow)的非小说类文本《银行家之死:伟大金融王朝的衰亡与小投资者的胜利》中也提到了《魔山》这部小说。
作品评价
作者托马斯·曼本人对这部作品也十分珍爱,他在1935年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魔山》专题演讲时,曾说:“这部小说对我来说是一部交响乐……谁第一遍读完《魔山》,我就奉劝他再读第二遍,它那特殊的吸引力和风格,使读者在浏览第二遍时感到更大的兴趣和满足。”
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对《魔山》的评价很高,他说:“我觉得《魔山》是整个欧洲生活的精髓。”
德国作家埃伯尔哈尔德·希尔歇尔在《论托马斯·曼》一书中评价:托马斯·曼的《魔山》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它同时具有三重象征内容:首先我们在《魔山》中看到后期资产阶级社会的象征。《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资产阶级腐朽没落问题,不但在这里以新的生活形态重复出现,而且场景有所扩展在山庄疗养院的狭小天地里,我们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种人物,既有许多德国人和俄国人,又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人和其他欧洲人,他们优哉游哉,无所事事,在作者心目中,这批人无疑是伊万·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这个圈子里的人没有工作,没有职业,没有配偶,没有家庭,没有子女,没有政治的和经济的生活现实。总之,这个培养疾病的豪华大饭店里,住的全是那些不从事生产劳动的社会阶层的人。
德国评论家汉斯·迈耶在1980年来中国讲学时曾高度赞誉《魔山》,说它是现代德国文学的范本。
衍生作品
1983年8月,同名电影《魔山》上映,该电影由德国导演乌祖拉·安东尼娅克执导,改编自托马斯·曼的同名小说。此外,还有由德国巴斯蒂安·哈特曼导演的话剧《魔山》、由德国80后导演巴斯蒂安·克拉夫特指导的舞台剧《魔山》,皆改编自托马斯·曼同名小说。
其中,话剧《魔山》通过四位演员扮演十几个角色,克拉夫特将原作的精神内涵和人物特色展现出来。这种表现方式不仅展现了演员的精湛演技,也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原作中的人物和情节。同时,通过表演与投影的互动、黑暗与光明的对比,舞台上的“高山”形象地呈现出了原作中的场景和氛围,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原作中的情感和思想。该剧作为2023年第十届乌镇戏剧节特邀剧目在【文学舞台】 From 文学 to Theatre单元展示,时长约140分钟。
舞台剧《魔山》由塞巴斯蒂安·哈特曼同时担任导演与舞美,来自柏林德意志剧院。作为柏林戏剧节评委会公布的2021年“十大最值得关注剧目”之一,曾在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上映。
参考资料
魔山(德)托马斯·曼(Thomas Mann)著 .中国国家图书馆.2023-03-06
《世界报》评选20世纪最佳的100本书.豆瓣.2023-10-31
传奇之家:托马斯·曼一家的一生.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2023-04-06
《魔山》: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 收官之作(李劼).中国作家网.2023-10-31
魔山.豆瓣电影.2023-03-29
魔山Der Zauberberg.豆瓣.2023-12-20
魔山 Der Zauberger.豆瓣.2023-12-20
二十世纪德国象征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史.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2023-04-07
魔山.中国国家图书馆.2023-03-05
危机时刻:德国保守主义革命 352页.豆瓣阅读.2023-04-07
评《魔山》:整个欧洲文学的历史地标.中国新闻网.2023-04-08
危机时刻:德国保守主义革命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2023-04-08
起风了.豆瓣电影.2023-12-20
銀行家之死.豆瓣.2023-12-20
乌镇48小时 | 在水乡,做一场十年不醒的戏梦.界面新闻.2023-12-25
2021柏林戏剧节 “十大最值得关注剧目”有何看点?.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2023-12-25
连续三个周末,柏林戏剧节四部影像将在京免费放映.新京报.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