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柷
唐哀帝李柷[zhù](892年9月27日—908年3月26日),京兆府长安县(今西安市)人。原名李,是李晔李晔第九子,生母何皇后,为唐朝末任皇帝。
干宁四年(897年)二月,李祚被封为辉王,天复三年(903年)二月,担任诸道兵马大元帅。天祐元年(904年)8月,在朱温的授意下,蒋玄晖假传诏书,封辉王李祚为皇太子,并改名为李柷。三天后,李柷在李的灵柩前登基。天二年(905年)二月,朱温于九曲池杀害德王李裕为首的诸宗室。同年六月又于滑州白马驿杀死三十余名朝中大臣,史称“白马之变”。十二月,朱温又将李柷生母何太后杀害。
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自立为帝。朱温封李柷为济阴王,徙曹州(今山东省曹县西北)。次年(908年)李柷被朱温杀害,年仅17岁,历近290年的唐王朝正式灭亡。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柷是李晔的第九子,早年被封为辉王。当时唐朝内忧外患,唐昭宗李晔被宦官劫持,辗转各地。李柷也跟随父亲李晔四处奔波。
天祐元年(904年)正月,朱温将太子李柷的少傅崔胤[cuī yìn]以及京兆尹郑元规、威远军使陈班杀害,并迁都于洛阳。同年二月,皇子李祯被封为端王,李祁为丰王,李福为和王,李禧为登王,李祐为嘉王。同年八月,唐昭宗驾崩。
被朱温架空
天祐元年(904年)八月,李柷继位。天佑二年(905年)二月,朱温将德王李裕、棣王李、虔王李禊[lǐ xì]、遂王李祎、景王李秘、祁王李祺、琼王李祥杀害。
李柷继位后,朝中大事小情都由朱温做主。天祐二年(905年)9月,他想将王姓乳母加封为邵仪和郡夫人,被宰相否决。群臣认为,在当下的局势下,不宜变动礼仪事宜,可以把王氏封为福圣君。同年11月,李柷想举办祭天仪式为唐朝祈福,依旧失败。
天祐二年(905年)十二月,李柷的生母何太后找到朱温的心腹蒋玄辉,请求他在朱温称帝后,保全她与李柷的性命。王殷和赵殷衡得知此事后,向朱温表明,蒋玄辉已有异心,恐怕会在日后光复唐室。于是,朱温将蒋玄辉和何太后一同处死,何太后被贬为庶人。
白马之变
天祐二年(905年)六月,朱温在亲信李振和柳璨的鼓动下,把三十多名朝堂中的清流官员集中到了黄河边的白马驿处死。这些清流一派的臣子有裴枢、孤独损、崔远等人。这件事在历史上称为“白马之变”。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表达了对“白马之变”中裴枢、孤独损等“清流”之死的惋惜。但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裴枢等人并非清流之辈,他们在国家危亡、奸逆跋扈的形势下,没有考虑如何复兴唐朝,只在乎个人在士大夫中的“流品”和地位。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些人担不起清流之誉。
朱温夺帝
天祐四年(907年)3月27日,在朱温的逼迫下,李柷把帝位禅让给了朱温,在诏书中,李柷先是陈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又对梁王朱温的功勋和才能进行了陈述,说朱温有帝王之相,具备非凡的才能、英明的谋略以及胸怀天下的仁义。李柷说,既然自己配不上皇帝之位,但是帝政不可以久空,而朱温正是这个位置的合适人选,于是决定将帝位让给朱温。
朱温继位后,把国号改为梁,史书中记载为“后梁”,唐哀帝被封为济阴王,改去曹州生活。唐王朝也已走到了尽头。
李柷被废后,李克用、李茂贞、杨行密、王建等人以李柷的名义,号召天下勤王。梁王为了限制李柷的行动,派人在他的居所围上了荆棘,让李柷寸步难行。
死于毒杀
梁开平二年(908年)2月21日,为除后患,李柷被朱温毒杀,年仅17岁。李柷死后被加封为“哀皇”,葬于如今的山东定陶县。后来,李嗣源追谥李柷为昭宣光烈孝皇帝,所以后世称李柷为“唐昭宣帝”。
施政举措
内政
李祝在位期间,处处受制于权臣朱温,下达的诏令也多是朱温的意思。905年,李柷在朱温的授意下,颁布了诏书,把曾经的宰相裴枢以及出身高门、由科举入朝为官的30余人,赐予自尽。
经济
据《新唐书》记载,唐朝末年,政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从李漼以来,朝堂之中流行奢靡之风,农业灾害严重之时,依旧增加赋税。
家族成员
父亲:李晔李晔
母亲:何皇后
兄弟:
姐妹:
人物评价
学者欧阳辉纯在《儒家“三纲”伦理的现代反思》中认为,唐哀帝李祝在位时没有实权,受制于权臣朱温这件事,后世学者认为是对“三纲五常”中“君臣”一轮的背叛。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种伦理关系,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个意识形态起于汉代,对社会的影响深远。君臣一伦早在魏晋南北朝,就遭受过冲击,那时由于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儒家奉行的“三纲”被众人抛之脑后。其中典型的一件事是元善见时代,高澄在陪孝静帝喝酒时,一时不快,骂孝静帝是“狗脚朕”,并让手下打了孝静帝三拳。孝静帝第二天赐给了打孝静帝手下百匹绸绢致谢。
欧阳修认为,末代和亡国的皇帝,未必昏庸无能,也不一定是暴君。祸患在来临之前,已经经过了多年的积累,在大势已去之时,即使有智慧和勇谋的人出现,也对此束手无策。李晔与李柷父子即使有雄心壮志,无奈外患已成气候,内部又缺少贤臣辅佐,只能眼看着局势更加危乱。唐朝灭亡之后,后遗症影响到了五代十国,在此之后的五十余年,全国四分五裂,持续崩坏。
轶事典故
没有祭天权利的皇帝
李柷登基后,想要按照惯例举行祭天仪式,祈求国泰民安。大臣们看到朱晃反对此事,便不再继续支持李柷祭天。这件事情也就因此作罢。
封屈原为昭灵侯
在晚唐时期,许多文人和士大夫公开表达对屈原的敬慕之心。这是因为屈原所在的时期,昏君与佞臣沆瀣一气,导致朝纲败坏、民不聊生。这种情况跟晚唐很相似,有报国之心的人怀有很深的爱国情愫,很容易与屈原的爱国精神产生共鸣。
出于这种原因,增修屈原祠堂的现象也在各地发生。在天祐元年(904)年,唐哀帝李柷下诏封屈原为昭灵侯,赞赏他在做官时为人正值,有报国的赤子之心。
学者李金坤认为,这则诏书激发了朝臣的忠君爱国之心,许多人开始协力抵抗朱温的势力。虽然在三年后,唐朝还是覆亡了,但唐哀帝封屈原为昭灵侯的诏书,为当时关于“屈骚”的争论画了一个句号。
唐代皇子的结局
李晔一共有10个孩子,除了九子李柷之外,其他9位都被权臣朱温所害。唐后期因谋反、政变死亡的皇子有14位,唐前期有24位,合计38位。这种现象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另一个就是唐昭宗和唐哀帝时期。
后世纪念
唐朝的21位皇帝中,有19位以庙号记录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只有武则天和唐哀帝没有庙号。唐哀帝没有庙号的原因,是“少年行事”,不符合称宗的规仪。直到李嗣源追谥李柷为昭宣光烈孝皇帝时,李柷的陵墓才被称为泉州市”。
研究书目
《新唐书》纪第十·李晔 哀帝
《旧唐书》本纪第二十下·哀帝
《资治通鉴》
参考资料
史话曹州5|离不开曹州的唐末帝李柷.网易.2024-04-18
新唐书(全二十册).豆瓣读书.2024-04-27
旧唐书(全十六册).豆瓣读书.2024-04-27
资治通鉴.豆瓣读书.202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