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实存主义,是关于人的生存问题的哲学流派,诞生于二十世纪左右,起源于德国,兴盛于法国,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具代表性的哲学思潮,成为20世纪时代精神的一个表征。存在主义又名生存主义、实存主义,是有关人的生存问题的哲学,是西方资本主义处在全面危机下的时代的产物。

存在主义是把存在放在本质之上的一种哲学学说,作为哲学流派的存在主义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代表人物是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二人继承了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借鉴胡塞尔现象学理论创立了存在主义学派。在此之前的克尔凯郭尔、弗里德里希·尼采、胡塞尔等人被誉为存在主义先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开始在法国盛行。代表人物是马塞尔和萨特,其中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存在主义之父“的索伦·克尔凯郭尔最大的哲学贡献是提出“孤独个体是存在”,卡尔·雅斯贝尔斯对生存的解释是个体人的存在状态和生活方式,同为基督教存在主义者的马塞尔赋予存在超越性的意义,即信仰和希望,海德格尔认为唯一本体的形式是人的存在,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

德国海德格尔1926年的《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最早提出存在主义称谓,法国马塞尔是最早用文学艺术创作去解释存在主义理论的人,法国萨特最早提出存在主义概念,其于1945年发表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标志着向全世界正式推出存在主义运动。存在主义哲学核心理念包括存在的分类、自由与选择、存在先于本质、向死而生、世界的荒谬性等。存在主义在文学、艺术、戏剧领域均有较大影响,存在主义文学,将存在主义哲学赋予具体形象,阐述存在主义理论,兴盛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和五十年代之间,是关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文学思考。存在主义艺术将存在主义的忧虑、荒谬、焦虑、自由等主题以视觉化形式融入艺术创作,是一种思想和心境的物化,重塑了20世纪青年的生活方式,影响了服饰、绘画、音乐等流行文化。在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方面,存在主义也颇有建树,作为临床治疗手段,它通过分析个体存在来探求人的存在意义和恢复存在完整性;它反思和回应人的存在状态,为解决人的存在性焦虑提供方案,促成生活政治这一新政治形式的形成;它在与社会工作的结合过程中彰显了人本主义,关注个人当下生活中的痛苦和矛盾。

起源

渊源

在思想史上,存在主义是现象学、生命哲学思想的延续,作为哲学思潮的特征是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存在主义者首先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主张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德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崇尚人类追求尊严、自由、热爱自然,强调人的存在。而存在主义也重视自由和存在,关注人的生存问题。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奠定了存在主义的非理性基调,以其哲学的否定特征反对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被认为是存在主义的先师,存在主义创始人。他把孤独个体看作唯一实在,把人的主观心理体验看作是人的真实存在,将人看作哲学的出发点。尼采对基督教的批判、对虚无主义的分析影响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尽管雅斯贝尔斯作为基督教存在主义者,也多次在著作中引用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哲学思想。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提出现象学还原法,通过对现象、本质、先验的还原获得纯粹的自我,影响了其学生萨特和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海德格尔和萨特也受到胡塞尔影响,采用了现象学还原,从客观事物“还原”到 “自我”,从自我的存在出发,创造出存在的世界。

背景

资本主义发展导致内部矛盾激化,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危机空前激化,加剧了政治、经济、战争、意识形态危机,人类丧失尊严,后果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战争剥夺了西方文明的自由和个人尊严,存在主义者主张研究人,恢复人的本性。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主义的盛行使整个世界充满危机与动荡,集种族主义、领袖原则、生存空间论为一体的法西斯主义思想内核是对“人”之存在意义与价值的根本否定,是对人文主义传统的彻底否定。提高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民主制度和科学技术在战争中加剧了人类的不幸,欧洲面临物质毁灭和精神毁灭的双重威胁,理性、绝对或精神、乐观主义受到人们质疑,存在主义者们企图从理论上回答人的精神危机所提出的对人生意义、前途、命运的思考的存在主义应运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类的痛苦、不幸和绝望,使得悲观厌世、反理性、成为当时的流行思潮,客观上推动了存在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西方资本主义全面危机这个特定时代的产儿,资本主义现代化加深了人的异化,促进了存在主义的传播。

概念

存在主义最直接的定义是美国学者库恩的定义:把存在放在本质之上的一种哲学学说,是一个唯心主义派别。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将存在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集中思考,与其说是一种具体哲学,不如说是一种从事哲学研究的方式,把对人类生存的反思放在核心位置。狭义特指萨特的自由存在主义理论。

存在主义由存在派生而来,形容词是“生存的”“存在的”,加上后缀“isme”成了”存在主义“,是一种肯定存在至上或存在为第一性的理论,是个人主观自我意识的精神活动,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存在不是指客观世界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 , 而是指人的存在,存在主义拉丁文是Existenia,意思是实际存在,注重自由和存在,将人的生存作为论题,从哲学理念来说,是有关人的生存问题的哲学,是法国人改造德国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后形成的哲学,把精神的存在当做唯一的真实的存在,即把孤独个人的非理性的情绪体验的存在当作唯一真实的存在。

发展流变

德国

作为哲学流派的存在主义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时代起点是1933年,这一年国际社会格局突变,战争促进了对“偶然性”“非理性”“虚无”的概念反思。德国存在主义思潮起源于卡尔·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二人继承了索伦·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借鉴胡塞尔现象学理论创立了存在主义学派。

海德格尔最先在1926年发表的《存在与时间》一书中使用了存在主义的字样,正式提出存在主义的称谓,主张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用现象学本体论解释存在的意义,将哲学关注点转移到个人生存当中,建立起新的本体论,以时间为线索解决“在的意义”问题,促使存在主义理论系统化、明确化。

雅斯贝尔斯企图借哲学方式解决宗教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存在”的范畴是自我存在、精神交往、自由和信仰等。反对唯科学主义,把哲学变成宗教的哲学。于1919年出版的《世界观心理学》一书提出了其在后来哲学著作中所有的基本论题,在书中试图澄清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然而1932年的《哲学》三卷才是雅斯贝尔斯最具有系统性的存在主义哲学著作。

法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开始在法国盛行。美国思想史学家马克·波斯特将战后法国存在主义思想的迅猛发展归因于 “二战”中法国人的惨败。在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出现在法国的前二三十年里,法国文化属于存在主义时代,萌发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40-50年代达到顶峰,在60年代受到结构主义思潮冲击走向衰落。

法国式存在主义的出现是德国观念论和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战后初期的苦难、孤独、伤痛成为了法国思想中的存在主义元素,当时法国社会弥漫消极颓废情绪,萨特的存在主义因强调个人自由选择而流行。法国存在主义代表人物有加布里尔·马塞尔、让·保尔·萨特,马塞尔首次将存在主义思想带入法国,为法国后期存在主义文学的盛行奠定了基础。萨特是当代存在主义哲学集大成者,存在主义概念是萨特首先提出的,即:是一种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的学说,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真理,采取行动。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又被称为行动哲学,萨特的学说包括自由、他人、想象、责任,真正开启了一个时代。

萨特于1945年发表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标志着向全世界正式推出存在主义运动,并非局限在法国或欧洲。

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哲学重点强调了个人的主观意识和经验判断,分为基督教文化存在主义和无神论存在主义,但在成为哲学流派前,先驱人物索伦·克尔凯郭尔弗里德里希·尼采为其做了理论准备。

先驱人物

克尔凯郭尔

克尔凯郭尔(1813-1855),丹麦神秘主义哲学家,存在主义奠基人,以非哲学方式为存在主义提供了如“生存”“选择”“自由”“虚无”等概念术语,因其开创性工作被誉为“存在主义先驱”。一生游离于体制之外,其很少得到丹麦学界的肯定评价,他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个体如何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保持正统的基督教信仰,所以也被认为是个基督教存在主义者。

他把孤独的个体看作唯一实在,把主观心理体验看作是人的真正存在及哲学的出发点,“孤独个体”的提出是克尔凯郭尔最大的哲学贡献。认为生存首先意味着时间性的人在当下活着的状态,受宗教影响,生存变成一场有限与无限、时间与永恒的两极斗争,人需要信仰来“向死而生”。主张把哲学关注点从抽象的概念转移到人身上,认为人能够通过选择与努力改变现状,用孤独、非理性的个人存在取代客观物质、理性意识的存在。提出非理性的自我存在是唯一的实在、关于选择的问题及质的辩证法,奠定了存在主义基本观点。批判了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哲学的体系与方法、历史哲学以及宗教哲学,放弃思考外在世界,专注于探究个体的选择、 自由、 责任,关注具体的、现实的人,思考人的个体性、 主观性与内在性,确立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第一块基石即存在的概念,认为人并且是单个的个体才是存在,人拥有选择与自由,但也面临着抉择的痛苦,对存在的个人而言,重要的是选择和行动。

在《恐惧的概念》中奠定基督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否定物质世界的存在,否认黑格尔主张的主观精神世界的存在,把个人的心理体验看作世界上唯一的实在,是纯主观性的、最基本的存在。卡尔·雅斯贝尔斯称克尔凯郭尔为存在主义的 “存在” 概念的发明者和首次使用者。

尼采

生于1844年10月15日,是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批评家。尼采的思想内在与存在主义者一致,如在哲学思考中重视人生的意义、主张用非理性主义对抗近代的理想主义哲学、要求个人承担存在的责任等,尼采对存在主义哲学具有启示作用。

弗里德里希·尼采把人的存在分为“本真的存在”和“非本真的存在”,认识到现代社会自我的失落和人的异化,试图在精神领域规划返回自我、人性复归的道路。提出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排斥和否定基督教文化,将物质的生命完全归结为“意志”,将人们的物质行为和精神行为归纳为是一种“意志的释放”,认为意志是人类自身存在的斗争, 带有强烈的唯心主义,指出人类的存在是为了强大的意志。

基督教存在主义代表人物

雅斯贝尔斯

雅斯贝尔斯(1883-1969),卡尔·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哲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德国存在主义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哲学》,系统性陈述了存在哲学。雅斯贝尔斯把生存称作自我存在、本真存在的现实向度,认为生存是人的存在的真正基础。他认为的哲学任务是呼吁个体的自由,这里的个体指作为主体存在和思考,注重把人的生存作为万物的核心。其理论反映中产阶级及知识分子的自由化与动摇的思想状态。

继承克尔凯郭尔的宗教存在主义,主张追求雅威,强调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存在”的问题,“存在“指个人非理性的意识活动。通过人的自我实现揭示生存哲学的基本前提是自我实现,生存实现的条件是对边缘境况的体验和生存交往,把自我实现分成“单纯的此在”“意识一般”“精神”。他认为人类存在的基础是“存在模式”,强调自由、责任、选择和个体独立的重要性,反对唯科学主义的立场,宗教哲学是其哲学中心,把捍卫和论证宗教作为其哲学任务,完成从对宗教的阐释过渡到根据神学的立场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认为人的存在就是虚无,人生面临困境,要靠信仰雅威解救人生苦难。把哲学看作是人的个体存在的一种非客观、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把哲学问题看作是人的问题,具体来说是理性与生存的问题,是对克尔凯郭尔和弗里德里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体现其主观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

加布里尔·马塞尔

马塞尔(1889-1972),法国当代哲学家、戏剧家,萨特将马塞尔和雅斯贝尔斯称为有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塞尔称自己的哲学是具体的哲学,有别于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从本体论的视域内探寻存在的意义,而不是将存在看作是某种认知对象,有别于萨特的唯我论,马塞尔认为存在的价值在于建立起以希望和爱为基础的人际交往,赋予存在超越性的意义,即信仰和希望。

马塞尔对存在有许多定义,如存在是实存、存在是一切思想的基础、存在是爱、存在是上帝的在场等,最终被总结为这样的存在:是作为一切存在物基础的存在、是指向具体人的存在、是指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存在、是指向超越性的存在。

马塞尔创立了存在主义的经验,在宗教意识的基础之上 , 通过直觉的 “ 体验 ” 而达到某种神秘的幻觉,排斥科学逻辑活动,是一种非理性主义,力图把存在主义改造成为宗教化的哲学学说,否定一些存在主义者对现实世界的非神学解释和中立倾向,把反对理性与科学作为自己哲学活动的目标,其哲学被认为是一种希望的哲学,宣扬孤独的人的 存在及其痛苦,认为人只有与上帝“交往”,才能体验到自己真实的存在,带有明显宗教色彩。西方现代哲学评论家费士把马塞尔比作现代的奥古斯丁 , 赞扬他的学说是当代哲学的精华和最高点 。

《存在的神秘》是一本形而上学著作,由马塞尔所著,在书中论述了存在( Being) 与实存( Existence) 的关系,马塞尔认为存在与存在者的存在( 即实存) 并非完全等同,存在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但不能离开具体存在者的实存而单独存在,存在依靠存在者或存在物来彰显自己的存在,因而不能说存在本身就是存在。

无神论存在主义代表人物

海德格尔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其哲学贡献主要涉及现象学、诠释学及存在主义,其主要代表作是《存在与时间》,曾支持纳粹政权,继承尼采无神论思想,肯定尼采“雅威死了”主张,力图在没有上帝的世界里探索人生意义。其理论反映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思想情绪。把存在分为真实的存在和不真实的存在,真实的存在指具有自我决定的主观意向的人,若没有主观精神和主观意志,活着的人也不能称之为存在。

主张把“存在者”分为作为人的存在的“此在”和其他存在者,只有此在才能询问存在的意义,方法是“使存在从存在者中显露出来,并对存在本身进行解释”,将“此在”论证为在世存在,将本质意义上的“人”与世界关联起来,更原始地思考人的本质,反对把人看作是物(即存在者),把自我看作唯一真实的本体,存在优先于存在者,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地位,把人放在神之上,把自己的哲学认为是本体论的存在主义。批判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理论,用“此在”代替人,意思是存在在此,说明了人的生成过程,是作为为时间性的存在者而不是现成实物。海德格尔认为,在世的“在”,本质是“烦”,因而人的生活充满孤独、恐惧、不安、绝望等烦恼,此在分为本真的此在和非本真的此在,前者正视生存结构,认识到世界是痛苦的,在“向死而生”中奋进,自觉地为自由进行选择。人生而痛苦,原因是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一个荒诞的世界,因此感到忧虑和恐惧,而正是恐惧揭示了人的真实存在。海德格尔把畏惧视为达到人本真的途径。

海德格尔认为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要从存在开始,存在和人的本质的联系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完成,思考本身就是一种行动,存在是对存在本身的追问,把自己哲学称为“本体论的存在哲学”,他认为人的存在是最根本的存在,思考“存在的意义”,指出人的悲剧的最终根源在于存在与存在者的分裂,;而萨特没有区分思考与行动,萨特强调人(存在者)的主观自由选择性,存在者通过自由选择决定自己的本质,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个行动的学说,没有研究存在的本真状态。

在1927年出版的 《存在与时间》中,揭示了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反思了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提出了现象学本体论,揭示出始源性现象,揭示了本真此在的时间性和历史性,通过此在的先天的生存结构彰显了存在的意义。

萨特

萨特(1905-1980),是法国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文艺理论家、小说家、剧作家,萨特是当代存在主义哲学集大成者,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又被称为行动哲学。作为法国 20 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存在主义思想受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影响,主张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体的自我塑造,关切人的自由性与超越性,但未能摆脱传统形而上学的梏。

萨特称自己的哲学为“现象学的本体论”,其本体论重要命题之一是“存在先于本质”。描述了人的形而上学存在结构、阐释了人的生存方式、为人的存在提供了方法论,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个体自由创造性、主观能动性,把人的自由选择与创造视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萨特认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等同于人的存在。强调人为性,追求人的选择自由,始终围绕人的问题展开,认为人处于不断形成的过程之中,以超越为目的去存在,自我不断寻求超越就是人的存在方式。晚年萨特认为人道主义是“人 的生存方式,人及其同类的关系和人成为自身的方式”,其实质是一种空想共产主义,一种历史唯心主义。幻想通过自我超越不断完善人的本质 , 实现一个 “ 理想的 ” 人道主义社会 ,其代表激化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

在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出现之前,存在主义曾遭受到多方面的责难:曾被指责为鼓励人们对人生采取无所作为的绝望态度;被指责过分强调人类处境阴暗;被指责否认人类事业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因而萨特于1945年在文中论述了存在主义的含义、原则、思想,以此来回应以上责难。主张人才是世界的本原和真正本体,肯定人的本体地位,阐发现实人的意义和作用,提出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是“结合超越性和主观性”,超越性指超越自我,主观性指关注自身的同时要融入周围环境,萨特认为主观性即意识, 而意识即主体中的客观性,打破了主客二元论

核心问题

自为存在与自在存在

存在分为自为存在和自在存在,自在存在是超越意识的外部存在,是永恒的、绝对的存在,没有被认识和领会,是纯粹的、独立的、自身的存在,自为存在是人类的自我意识,带有不确定性,不断形成否定,通过否定的涌现给予世界秩序,是从存在内部涌现而出的虚无化,人的自为的存在就是不断否定、不断筹划、不断超越,自在与自为相互联系,二者联系的纽带是自为本身。自在与自为是存在的两个不同维度,但萨特更强调自为的功能,自为具有否定性、超越性、谋划性,是自我反思的一种非理性的、本能的意识冲动。

自由与选择

理论依据是因为上帝已死,所以人的行动选择就可以由人自身来做主,并对选择负责。萨特认为人生来注定是自由的,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人首先是虚无的存在,在作出选择时是绝对自由的,人自由地选择和创造自我本质,人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他本身是有责任的,人拥有自由意志的能力,可以做出自主的选择和决定,自由意味着能够超越自身的限制和约束,通过选择和行动实现自己的意愿和目标,但同时也意味着承担对自己的行为和后果负责,个体自由选择的过程既是个体去存在的过程,也是自我选择和为他选择的统一。

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主义的存在与本质相对而言,是一种肯定存在至上或者说存在为第一性的理论,

有神论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先于我们的个别具体的或历史的存在,无神论存在主义者包括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作为存在之存在,然后在世界中和他自己照面,然后对他自己做出筹划。

“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由法国哲学家萨特提出。这个思想主张认为,人的存在是基于人的自由选择和行动的,人在世界上除了只是存在没有任何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先天所拥有的,而是在存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存在先于我们的本质,需要自己决定和塑造自己的本质,而不是被社会、文化和其他外在因素所决定,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这种观点反对了传统哲学和宗教所认为的“人的本质是固定不变的,天生赋予的,我们只需去发现它”。

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一种存在方式,只要人存在着,就要接受这样的存在方式。认为出生与死亡是相对的,时间就是人在没有领悟到死亡之前,领会存在的意义,当对死亡有所领悟时,就会意识到死亡的必然性,就到达了存在认识的起点-领悟死亡,即死是在此在刚一存在就承担起来的一种去存在的方式。这是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

生存首先意味着人在当下活着的状态,死亡代表人的此在的终结,但时间具有有限性,生存也是有维度的,这就造成一种矛盾:生命是有限的,人却想追求永生,但死亡毁灭的是现象而非存在自身,理智上人终究会迎来死亡,通过宗教信仰就可以完成“向死而生”的历程,这是卡尔·雅斯贝尔斯的“向死而生”。

荒谬性

存在主义主张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在无理性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冲突和抗争的,社会充斥着丑恶与罪行,人都在荒谬境遇中经历着生的痛苦和死的恐惧。阿尔贝·加缪把荒诞视为人们对世界中某种状态的质疑,宣扬自由的人应当与荒诞的世界进行斗争,认为存在主义是围绕人展开的,小说创作以荒诞的世界为背景,讲述人类的孤独、忧虑、恐惧。

其他领域衍生

文学领域

存在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美流行的一股文艺思潮,具有现代主义风格,在文学创作上反映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主要流行地在法国,西方20世纪30 年代至70年代的现代派文学的主流是以存在主义文学为中心的,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广泛流行,其主题是描述人的荒诞的生存境遇、描写焦虑、绝望的生存情绪、思考死亡话题、追问人的自由等。存在主义文学里的世界是荒诞的,人是异化的,作家的关注点从外部世界转为人的内心状态,文学创作建立在存在主义自由理论基础上。其通过小说、诗歌、戏剧、绘画、电影等多种形式,影响了社会意识形态各个方面,由一个理论上的哲学派别转而被视为一种哲学思潮,

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有《罪与罚》《第二性》《局外人》等,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既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心理描写,也蕴含存在主义思想基因,启发了后世的存在主义者尤其是萨特的思想,《罪与罚》的关注点是“人”,塑造人物以自由选择和责任为焦点,书中多样化的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启发了萨特对“他人”“自我”的思考。西蒙娜·德·波伏娃代表作《第二性》,吸收了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借海德格尔的“非本真存在处境”理论来说明主人公身为女性的被动性,萨特的“自我---他者”的关系理论影响了波伏娃对男性与女性的自在与自为关系的理解。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所著的《局外人》被认为是荒诞文学的巅峰,主人公以消极的态度表达抗议及挑衅,体现其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书中表现的孤独、个人的日益异化及不可避免的死亡也是存在主义的主题。加缪哲学核心荒谬论是存在主义的重要命题。

艺术领域

存在主义哲学重塑了20世纪青年的生活方式,影响了、绘画、戏剧等流行文化。存在主义艺术是一种充满哲学色彩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思想和心境的物化,而不是一种艺术风格,将存在主义的忧虑、荒谬、焦虑、自由等主题以视觉化形式融入艺术创作,存在主义戏剧创作是哲学家哲学思想的形象化体现,用戏剧创作来解释人的异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福特里埃的雕塑作品《人质》,以支离破碎的肢体形象反映受暴力迫害者,解析当代痛苦,揭示悲剧原委,体现了存在主义思想的“真诚性”,贾科梅蒂于1933年着手创作雕塑《看不见的物》,以“丧子之母”的题材表现自己的丧父之痛,死亡经验引发了作者全新的视觉现象学的经验。其作品蕴含人性冲突和现实主义成分,萨特也肯定了贾科梅蒂的现实主义风格艺术,认为贾科梅蒂的“人道主义”艺术是他美学思想的践行者,贾科梅蒂用作品注解了存在主义美学思想。

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诠释了毫无意义的世界以及人在其中的有限地位,为盛行的存在主义哲学找到了戏剧表达的方式,“戈多”是一种表征,《等待戈多》是一出关于等待的戏,从开始等到最后,两个流浪汉什么也没等到,什么也没发生,就像人的一生,除了死亡似乎什么也没发生,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人类存在的无意义,表达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类的空虚迷茫。萨特的独幕剧《禁闭》,场景预设是死后的地狱,但地狱是一种表征,人人自我禁闭又人人相互监视,不仅是个体生存处境的语言,更象征残酷的政治现实。存在主义哲学成了法国的一份“战后生存指南”。以人物为中心,以人物的选择推动剧情发展,强调个体性,自由选择性,体现“存在先于本质”。

历史影响

存在主义可以被用于心理治疗,出现以存在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的存在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弗兰克尔、亚伯拉罕·马斯洛,以个体存在的主观体验为研究对象,以个体的存在分析为技术手段,以探求人的存在意义和恢复存在完整性为目的,是一种临床性的哲学治疗。

存在主义是社会工作的理论来源,在与社会工作的结合过程中彰显了人本主义,与客体关系学派和自我心理学的融合,推动社会工作从传统心理学的治疗师视角转向服务对象,关注个人当下生活中的痛苦和矛盾。

存在主义影响了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生活政治,这一新政治形式关切人的存在主题,反思和回应人的存在状态,为解决人的存在性焦虑提供方案,其主题在本质上是存在性的,其目标是实现自我的个体化。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生存的孤独性、虚无性及不确定性,其批判现代性、解构主体性、颠覆客观性等观念为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来源。

相关评价

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的 《野性的思维》批判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思潮缺陷: 他们的孤独而伤痛的主体,是一个人为割裂出来的虚构的主体。

学者魏金声认为,通过马塞尔对萨特“虚无主义”的批判,看出不是所有西方人都把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奉为“人类20世纪思想发展道路上一个高耸的里程碑”,著作用词怪僻,描述抽象,是一种悲观主义哲学,前途黯淡。

富尔基埃认为同哲学传统彻底的决裂是整个存在主义的标志,存在主义是一种肯定存在至上的理论 。

沃尔特·考夫曼认为:存在主义不是一种哲学,只是一个标志着反抗传统哲学的种种逆流的标签,甚至标签本身都应当被后世废除,它不应该被归于任何学派或主义,因为显然被认作是存在主义者的人物们在根本的问题上意见都不相一致。

学者王笃志认为: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唯意志论”、萨特的“存在主义”严重破坏坏了青年一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狂热崇尚”自我“,否定人生的社会价值,误入”唯我主义“的歧途。

学者高长、夏延华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积极的生存主义哲学,因为对个人生存的关照而表现为一种对人文历史的关怀。

学者樊莘森、王克千认为基督教存在主义影响了人格主义、“精神哲学”等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

参考资料

纪念波伏娃丨是时候了,让女性为全人类的利益行动.澎湃新闻.202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