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2
维生素B₂(vitamin B₂, VB₂)又称核黄素,属B族维生素,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也是维持机体正常结构与功能的必须营养物质,有多种的生理功能。人体在缺乏维生素B₂时,代谢作用会发生障碍,进而造成大脑学习的能力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贫血、肿瘤等疾病。因此,需同其他维生素B族一样以食物或营养补品进行补充。常见的菠菜、玉米、黄豆、猪心、猪肝以及黄鳝等中富含维生素B₂。
发现历史
1879年,英国化学家布鲁斯(Bruce)首次从乳清中首次分离出黄绿色的荧光色素,称为乳黄素(Lacflavin)。
1913年,奥斯本(Osborne)和门德尔(Mendell)确定了鼠类生长中必需的“水溶性因素B”。
1920年,艾米特(Emmett)用热处理方法从酵母提取液中得到维生素B₂。
1933年,库恩(Kuhn)等人成功从鸡蛋中分离得到核黄素结晶。
1933年,乔治(George)对植物组织、动物肝脏和肾脏进行研究时,从中提取了类似的荧光物质,并分别命名为草黄色(Verdoflavin)及肝黄素(Hepatoflavin)。瓦博格(Warburg)和克里斯森(Christian)从酵母中分离出黄素蛋白复合物(Flavinprotein complex),即黄酶(Yellowenzyme)。
1935年,库恩(Kuhn)等人揭示了维生素B₂(核黄素)的结构,并用化学合成法得到此荧光色素,由于其分子结构中存在五碳糖核糖以及物质本身颜色,故将其称为核黄素。
结构
维生素B₂由异咯嗪加核糖醇侧链组成,并有许多同系物。维生素B₂的化学名最初为6、7-二甲基9-(1′-D-核糖)异咯嗪,随着命名系统的发展,又命名为7、8-二甲基-10-(1′-1-核糖酰)异咯。维生素B2核糖醇侧链5-羟甲基端磷酸化就形成FMN,FMN能进一步转化为更加复杂的化合物,其中以FAD最为常见。维生素B₂的基本结构,见下图。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维生素B₂是一种黄色或橙黄色针状结晶物,有轻微气味,味苦,280℃分解。维生素B₂微溶于水,在25℃下,溶解度为10-13mg/100mL;微溶于醇类,在27.5℃,溶解度为0.0045g/100mL乙醇;不溶于丙酮、三氯甲烷、苯、乙醚、;极易溶于稀碱。油水分离系数logP=-1.46。在酸性或中性条件下,核黄素易吸附于富勒土、DL-乳酸石以及沸石上,吸附后可用丙或吡啶溶液洗脱。核黄素水溶液可发出黄绿色荧光。
化学性质
核黄素结晶在普通条件下不分解,其溶液在可见光或紫外光下易分解;在中性溶液中,如果避光,热稳定性相对较高;在酸溶液和氧化剂存在下稳定,但对碱和光非常敏感。当加热分解时,会释放出一氧化氮(NO)有毒烟雾。其饱和水溶液的pH值为6,解离常数pKa=10.2、pKb=1.7。
合成方法
全化学法
全化学合成法以葡萄糖为起始原料进行合成,其过程中会使用二甲苯等有毒物质,对环境污染严重,目前此方法已在核黄素的工业化生产中逐渐被淘汰。
缺点:工艺繁杂、环境污染严重、成本较高。
半化学法
半化学合成法是在微生物发酵合成D-核糖的基础上进行,随后的合成过程与化学合成法相同。
优点:产量较高、工艺简单、成本低。
缺点:环境污染较大、能耗较大。
生物法
两种具有天然产核黄素能力的棉囊阿舒氏酵母(Ashbya gossypii)和阿舒氏假囊酵母(Eremotherecium ashbyii)自20世纪40年代被用于微生物合成核黄素以来,生物合成法(微生物发酵法)逐渐取代化学合成法,并成为核黄素工业生产的主要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人们发现产生核黄素的菌种有很多。真菌有:棉囊阿舒氏酵母、阿舒假囊酵母、季也蒙假酵母以及酿酒酵母等;细菌有: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节杆菌、棒状杆菌、不动杆菌、冰醋丁梭状杆菌等
生物合成法是直接前体物5-磷酸核酮糖和GTP经过系列的核黄素合成酶作用,通过七步酶促反应,最终转化为维生素B₂。
优点:工艺简单、产出效率高、成本低、环境污染较小。
缺点:菌体粘度较大、后期分离困难、发酵周期长、原料要求繁杂。
生理功能及医学作用
生理功能
维生素B₂(核黄素)是机体许多重要酶的组成成分,主要以FMN和FAD辅酶形式广泛参与代谢的氧化还原反应,并在蛋白质、脂肪、糖类三大营养素的能量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医学作用
吸收代谢
大部分食物中维生素B₂大部分是以黄素单核酸(flavin mononucleotide,FMN)及黄素腺瞟吟二核甘酸(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FAD)形式与蛋白质结合,形成配位化合物而存在,而仅少量以游离形式存在。进入胃内之后,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水解释放出核黄素,并由小肠近端吸收。吸收以主动吸收为主,而未吸收的将由肠道细菌分解。通常情况,来自动物的核黄素比来自植物的核黄素更容易被吸收,乙醇以及抗酸制剂等可干扰核黄素的释放和吸收,某些金属离子(如Zn²⁺、Cu²⁺、Fe²⁺等)可与核黄素络合而抑制其吸收。
维生素B₂进入血液后,一部分与白蛋白结合,大部分与其他蛋白质(如免疫球蛋白)结合运输。在体内,一部分转化为FMN,大部分转化为FAD,最后与黄素蛋白结合。在视网膜尿和奶中有较多的游离核黄素,在肝、肾、心器官中结合型核黄素浓度最高。
体内多余的维生素B₂主要随尿液排出,食物中未吸收的和胆汁中未被重吸收的部分维生素B₂将随粪便排出,汗液中也可排出少量维生素B₂。
营养状况评价
机体维生素B₂营养状况应根据生化指标、临床表现,结合生理情况、膳食摄人情况进行综合判定。常用的检查指标如下:
1)24h尿中维生素B₂排出量。排出量在200 μg/d以上时为正常。
2)4h尿负荷试验。给予维生素 B₂ 5 mg后,4h 尿中维生素B₂排出量,\u003c400 g为缺乏;400 ~799μg为不足;800~1300 μg为正常;\u003e1300μg为充裕。
3)任意一次尿中维生素B₂排出量与尿肌酸酐比值。尿维生素B₂\u003c27、27~79、80~269和\u003e270(μg/g 肌酐)时可分别判为维生素B₂不足、低、适宜和充裕。
EGR 是一个以 FAD 为辅基的黄素蛋白,核黄素缺乏时该酶活性下降。在含谷胱甘脑还原酶的红细胞溶血性贫血试样中,测定加与不加 FAD 时还原型谷胱甘的生成量,以二者比值即 EGR-AC 可反映机体核黄素营养状态。EGR-AC反映的是与蛋白结合的处于功能状态的核黄素水平,所受干扰因素较少,较为稳定可靠。EGR-AC\u003c1.2为正常,1.2~1.4为不足,\u003e1.4为缺乏。
红细胞维生素B₂含量可以反映体内维生素B2的储存情况。目前认为,红细胞维生素B₂含量>400 nmol/L或≥150 μg/L为正常,<270 nmol或100 μg/L为缺乏。
维生素B2的缺乏与过量
缺乏症
维生素B₂摄入不足、酗酒或者某些药物,如治疗精神病的普吗嗦、丙咪嗦,抗癌药阿霉素,抗疟药阿的平等抑制维生素B₂转化为活性辅酶形式,引发维生素B₂的缺乏症。维生素B2作为体内黄素酶类辅基的组成成分,对于促进生物生长,维持生物体内糖、蛋白、脂类物质代谢以及维持正常视觉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当维生素B2缺乏时,会对生物机体内的生物氧化、代谢反应造成影响。
过多症
核黄素溶解度相对较低,肠道吸收有限,肾对维生素B₂的也有一定阈值,大量摄入维生素B2虽无毒性,但可能出现瘙痒、麻痹、流鼻血、灼热感、刺痛等症状。因此大剂量摄入并不能无限增加维生素B₂的吸收,反之会对机体造成一定影响。
合理摄入量
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B₂推荐的摄入量(mg/d)
食物来源
维生素B₂(核黄素)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其中蛋、乳类、瘦肉为主要食物来源,谷类、豆类、绿色蔬菜以及禽畜肝、心、肾脏均含丰富的维生素B₂。中医有用醋浸鸡蛋治疗目疮的记载,就是用富含维生素B₂的鸡蛋治疗核黄素缺乏症。而食物加工使用的碱会使维生素B₂在加热时破坏,由此会造成一部分的维生素B₂损失。
表常见食物中维生素B₂的含量(mg/100g)
食物加工注意事项
维生素在食物原料在加工过程中通常损失最大,尤其是水溶性维生素损失更为明显。为减少维生素B₂的损失,可注意注意以下几点:
应用领域
医药
维生素B₂是常用药物“复合维生素B”的5种成分之一,中国现有上百家企业生产“复合维生素B”片,每年产销量达百亿片之多。常见有维生素B₂片剂、维生素B₂注射剂等,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维生素B2缺乏症,如口角炎、唇干裂、舌炎、阴囊炎、结膜炎、脂溢性皮炎等。
食品饮料
维生素B₂在人体的生长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可或缺。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对维生素B₂的需要量较大,由此国标规定维生素B₂为婴儿配方食品、较大婴儿及幼儿配方食品中所必需添加的营养强化剂。
功能饮料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产品,含有人体必须的营养素和维生素等,其中就包含维生素B₂。
动物饲料
目前我国在家禽养殖过程中多使用玉米-豆粕型日粮,含维生素B₂较低,而家禽自身无法合成维生素B₂,且极易缺乏。因此维生素B₂作为微量元素添加剂,提高了蛋白质在动物体内的沉积,提高了饲料利用率,促进家禽正常的作用。
参考资料
PubChem COMPOUND SUMMARY:Riboflavin .PubChem.20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