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紫式部

紫式部

紫式部(日文:紫式部/むらさきしきぶ,约973年——?),日本平安时代的小说家、歌人及女房,世界最早的长篇叙事小说《源氏物语》的作者

紫式部出生于973年(天禄四年),其所处时代是日本平安时代,受家学影响,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文言文。后嫁给年长自己二十余岁的贵族大臣藤原宣孝,两人育有一女。结婚两年后,紫式部丧夫独居,并很可能在此时开始撰写《源氏物语》。1006年(宽弘3年),33岁的紫式部入宫侍奉一条院(一条天皇)的藤原彰子,并在宫廷中继续她的创作。5到6年一条天皇崩逝后随藤原彰子出宫隐居。关于其卒年,学界多有谈论,一部分学者认为其于1014年(长和三年)逝世,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其逝世于1025年(万寿二年),还有人则认为她至少逝世于1031年(长元四年)之后。

紫式部传世作品有三:《源氏物语》《紫式部日记》《紫式部集》,其中于十一世纪初写成的《源氏物语》代表了日本古典文学的顶峰。紫式部以《源氏物语》开启了日本文学的的“物哀”时代,“物哀”思想不仅支配着平安时代的日本文学,更对后世日本人的文化观和人生观造成了极大影响。

真名由来

古代日本的女性社会地位较低,因此紫式部本名在文献上并没有明确记载,紫式部是她入宫侍奉藤原彰子时的名称。因为出生于藤原可可亚家的缘故,起初她被称作“藤式部”,“式部”之称则源于她的父亲和兄长曾担任的式部丞一职(当时许多日本妇女的名字来源于父、兄官职)。后来鉴于她所创作的《源氏物语》的影响,后世取该小说中的一位女性“紫姬日语:紫姬/むらさきのうへ)”的名字,称之为“紫式部”。其真名根据《御堂关白记》可能为藤原香子。

人物经历

早年生活

973年(天禄四年),紫式部出生于平安京的一个贵族家庭,紫式部的曾祖父纳言兼辅曾居于高位,到紫式部的父辈,他们这一分支家道相对衰落,紫式部的父亲仅是地方上的一名普通官员。紫式部的母亲也出生书香门第。尽管家道衰落,但其贵族出身还是给紫式部创造了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她祖父辈和兄长都是有名的歌人,其父通汉语,且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研究。紫式部的父亲向其兄长讲述《史记》时,紫式部也在一边旁听,过些时日,兄长尚无法成段背诵,而紫式部对《史记》全文已经有所熟悉了,可见紫式部天资聪颖。

家道的衰落,一方面造成了紫式部的迟迟未婚,但另一方面也让她开始寄希望于文学之中,渴望在文学中获得所求。998年(山崎长德四年),紫式部嫁予苦苦追求她的,父亲任藏人时的上司右卫门权佐兼山城守藤原宣孝。藤原宣孝年长紫式部二十余岁,且在古代日本贵族社会中实行一夫多妻制,藤原宣孝的第一个孩子年龄甚至与紫式部相仿。999年(长保三年),二人便有了一个女儿——大贰三位。不幸的是,在婚姻持续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藤原宣孝不慎染上了疫病而与世长辞。丧夫独居的紫式部又开始了依靠父兄的生活。

侍奉宫廷

995年(长德元年),藤原道长和侄子藤原伊周围绕关白之位展开了斗争,藤原道长将自己的女儿藤原彰子嫁入宫中,为了能够让藤原彰子获得一条天皇的喜爱,藤原道长派紫式部作为藤原彰子中宫的女房入宫,负责教育辅佐藤原彰子。1006年(宽弘3年),紫式部入宫。紫式部懂汉字,入宫以后给藤原彰子讲授《日本书纪》和白居易的诗作,宫廷生活为紫式部的创造带来了新的因素,为紫式部创作《源氏物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让她被迫卷入宫廷权力斗争的风暴之中并成为清少纳言的对手,双方假借文学文化之名行政治斗争之实。

出宫隐居

1011年(宽弘八年),一条天皇驾崩,藤原彰子便出宫到琵琶湖隐居,而紫式部作为藤原彰子的女房也陪同皇太后一同隐退至此。

离世

关于紫式部离世的具体时间多有争论。1013年(长和三年),据传紫式部为小野宫实与皇太后彰子私自传递书信。事发,触怒藤原道长,遂被迫从奉侍多年的藤原彰子身边离去。同年,任期未满的越后国守藤原为时辞官,于三井寺出家,可能与当年春天紫式部去世有关。所以一般认为紫式部去世于1014年(长和三年),终年41岁。不过有学者认为紫式部陪同藤原彰子一直生活到1025年(万寿二年),还有学者认为她在1031年(长元四年)前仍在世。

主要作品

紫式部有三部作品传世:《源氏物语》《紫式部日记》《紫式部集》。

《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是紫式部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作品。这部作品成书于11世纪初,全书共54帖,近一百万字,以主人公源氏为中心,围绕权力争夺和爱情纠葛两条线索,展现了平安时代日本贵族世界的生活。

《源氏物语》的故事主要围绕光源氏一家三代人展开,即光源氏之父桐壶帝、光源氏和光源氏的儿子薰,其他人物涉及紫姬、八亲王等众多人物的纠纷。小说通过构建一个复杂且相互联系的社会,揭示人性的共通之处,既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吻合,又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引起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读者的共鸣。《源氏物语》的问世对日本后世历代文学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代以后,《源氏物语》开始走出日本,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传入其他国家。《源氏物语》代表了紫式部的创作成就,是日本物语文学的集大成者,也是整个日本古典文学中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品。

《紫式部日记》

《紫式部日记》是紫式部记述自己从1008年(宽弘5年)到1010年(宽弘7年)在宫中的见闻、经历的日记。共两卷,全文由以下部分构成:顿成、顿良两位亲王的诞生,对宫廷女官的描述以及紫式部所听闻的宫廷轶事。

《紫式部日记》所记载的内容能够还原紫式部本人的生活及其形象,并且记载了其他女文学家清少纳言、泉式部等人,其中一段是对清少纳言的评价“脸上露着自信,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总是摆出智多才高的样子,到处乱写汉字,可是仔细地一推敲,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可能是因为清少纳言是定子中宫那边的人,紫式部出于对竞争对手的不满而略显刻薄,但也反映出她在汉字方面的造诣。

《紫式部集》

《紫式部集》是紫式部所写的一部和歌作品集,完成于《源氏物语》创作完成前后,收集了120余首和歌,这些和歌以年代顺序排列,是紫式部自己整理的家族诗歌集,为后人了解日本宫廷生活提供了史料,也对日本的诗歌等文学形式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创作风格

文化融合

紫式部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紫式部从小学习汉字,在其父亲的教导下,对汉字作品也有所涉猎。《源氏物语》中多处描写表明紫式部的创作受到了唐文化的深刻影响。首先,《源氏物语》中吸收了大量白居易诗文的内容,如书中描写到,“诗中说贵妃的面庞和眉毛似‘太液芙蓉未央柳’固然比得确当,唐朝的装束也固然端丽优雅,但是,一回想桐壶更衣的妩媚温柔之姿,便觉得任何花鸟的颜色与声音都比不上了。”“太液芙蓉未央柳”本是用来形容杨玉环的美貌的,紫式部用在此处来衬托桐壶更衣的美并凸显处桐壶帝的用情之深。紫式部有意识地以和风文化为基点对唐文化进行改造和突破,而不是被诗句本身的意味所局限,这正是紫式部的作品引用了大量他人作品而自身风格独显的原因,这是属于紫式部自己的创作。

其次,我们还能在紫式部作品中看到唐文化的其他身影。在描写源氏公子的居住情况时,《源氏物语》中写道:“宰相观公子居所,清幽明净, 真是‘石阶桂柱竹编墙’,虽极其简朴,却颇具中国风味” 。源氏公子在寂寥无趣时“于珍贵的中国绢上漫笔描画,妙趣横生,贴在屏风上。” 文字中所提到的颇具中国风味的居所以及中国绢,可见紫式部在写作这些要素的时候吸收了唐朝当时的生活时尚及文化。

写实

紫式部将史实和宫廷见闻融入小说之中,以写实的态度进行《源氏物语》的创作。她在《源氏物语》中借角色之口表达了自己主张的“如实”的文学观念,“原来故事小说,虽然并非如实记载某一人的事迹,但不论善恶,都是世间真人真事。观之不足,听之不足,但觉此种情节不能笼闭在一人心中,必须传告后世之人,于是执笔写作。因此欲写一善人时,则专选其人之善事,而突出善的一方;在写恶的一方时,则又专选稀世少见的恶事,使两者互相对比。这些都是真情实事,并非世外之谈。”对当时在物语文学流行参看神话传说、不实事件之风进行了批判,认为物语文学也应该追求一定的真实。也正是秉持这样的观点,《源氏物语》没有大范围地参考没有史料支撑的传说,而是取材于紫式部正经历的宫廷生活,书中所刻画的贵族形象,描写的爱情悲剧以及围绕权力展开的斗争,都能在当时社会中找到影子,反映了日本10世纪左右的贵族社会生活的面貌。《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倾向的三个高峰之一。”

思想主张

物哀

“物哀”与“幽玄”“寂”并称日本三大美学范畴。“物哀”从诞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初期,在对民族、国家、神话的“真实”意识追求中产生了“哀”。《万叶集》出现后,“哀”通常用来表示一种单纯的怜爱的感叹。平安时代中期,紫式部《源氏物语》的出世推动“哀”向“物哀”的转化,“物哀”作为当时审美意识的主题,开始走向成熟。概言之,“物哀”具有以下特征:1、“物哀”是对应“物”的客观对象和对应“哀”的主观感情一致产生的美的情趣。2、主观感情往往是一种夹杂着怜爱、同情、共鸣等各种因素但却以一种平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的情绪。3、“物哀”所面对的对象,最主要的是人但不限于人,也包括和人有联系的各种事物。4、“物哀”是以咏叹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让“物哀”的内涵更加丰富,将原本只是单纯的怜爱的感叹进一步扩充成包含共鸣、同情、悲伤、哀愁、称赞等情感在内的复杂的感动。紫式部“物哀”的创造,受到了外来儒学和佛教文化思想的影响,创造了日本式的浪漫的“物哀”精神。《源氏物语》中以“物哀”为主的审美体系,宣告日本古代文学摆脱了汉文学模式,树立起日本民族特色的新文学模式,使7世纪以来汉风化的古代日本文学实现了日本化。

女性视角

平安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文学家,她们用自己特有的细腻笔触以及大量微妙的心理描写,刻画出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将她们在爱情、婚姻、权势斗争中的挣扎展现的淋漓尽致。不同于欧美文学重矛盾冲突的特点,此时的日本古典文学是通过细腻的性感描写和顿悟去反映一种柔美的美感,《源氏物语》正是这种文风的代表之作。

《源氏物语》第一卷没有从宏观的政治斗争展开叙述,而是从细微处叙述桐壶更衣如何怀着恐惧、孤独而死去来描写桐壶更衣和天皇氏之间的悲剧,开篇便定下了悲伤、柔美的基调。结合当时日本现实,日本平安时期的女性地位很低,尽管出生在贵族之家,她们也难免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平安时代的日本实行一夫多妻制,女性在娘家中从父从兄,婚后从夫,一生沦为男性的附庸。对于此时的日本女性而言,婚姻不过是从一个牢笼到另一个牢笼的通道。而她们的悲伤又受传统礼教的束缚,这一时代的日本女性的哀伤往往是以一种淡淡的方式发泄出来。《源氏物语》中所描写的女性群像正是如此,紫式部在描写她们的欢乐以及在婚姻不美满、憧憬的爱情因种种原因而不得的时候,往往运用散文和和歌等多种文体去充分表现女性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以此推动故事的叙事和情节发展。《源氏物语》全书既克制又唯美,显示出女作家特有的风格。

人物影响

10世纪末到11世纪,日本涌现出一批才华横溢的女性,创造出大量日记文学、物语文学等作品,使得日本文学史上出现了一段罕见而又绚烂的女性文学时期。紫式部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而其长篇小说《源氏物语》更是受后世的推崇,对日本后世的文学创作形成了很深的影响。

《源氏物语》之前的物语文学,往往取材于没有史料证明的传说以及日本古代的神话故事,在叙事上虚无缥缈,对现实生活意有所指但不能如实反映。而紫式部则提倡记录现实,她在创作《源氏物语》时,便多取材于自己在宫廷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史书所载史实,全面地反映出生活的本质真实。紫式部超越时代的“求真”的写作思想,对后世日本文学的创作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源氏物语》让日本自古以来的“哀”向“物哀”思想演变,日本文学进入了“物哀”时代是经紫式部之手完成的。“物哀”的审美精神不仅是对前代文学精神的更新,还支配了平安时代的日本文学审美,更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日本人的审美和文化观。包括夏目漱石、川端康成、宫崎骏在内的大批的日本作家等各个领域的艺术家,都在“物哀”的思想精神中汲取养料,并将这一审美发散到诸如漫画、电影等各个领域,尽管是外来事物,但经过“物哀”文化的洗礼,总能表现出一种日本特有的风格。“物哀”精神更是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继承和发扬,成为日本文化甚至日本人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日本这位古典文学作家紫式部列为世界名人。

日本《朝日新闻》评选揭晓了一千年以来最受欢迎的50名日本文学家,紫式部以3157票之差名列第二,这是千百年来日本女性文学家取得的最高成就。

人物评价

这一位是有才学之人——一条天皇

“特别是在探求人物的心理活动方面表现出来的自然、全面和天衣无缝,不愧为惊世的杰出作品。即使当今擅长心理析分之作家,恐亦无人能与紫夫人相提并论。”“紫夫人诚为女流作家之第一人也。”——1927年和1933年英国泰晤士报》文艺拦载文评论

“紫式部恰逢藤原道长掌权的平安朝中期的文艺复兴期,作为先驱者不仅对当时的文艺复兴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及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即便从今天看来,其洋洋大作就像太阳一样大放异彩,这位生于偏远的东方日本女诗人留下的功绩,也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与谢野晶子

紫式部和清少纳言,还有和泉式部和赤染卫门等著名诗人,都是侍候宫廷的女官。难怪人们一般提到平安朝文化,都认为那是宫廷文化或是女性文化了......这个时期确实让人看到日本王朝文化的鼎盛。——川端康成

后世纪念

日本政府为纪念紫式部的贡献,将紫式部的头像印在2000年发行的2000日元纸币的背面。

紫式部墓地位于日本京都市北区紫野西御所田町。

紫式部公园位于日本福井县越前市

《紫式部日记》原手迹现在作为日本国宝级别文物收藏在藤田美术馆。

日本京都府宇治市于1991年创立了紫式部文学奖,获奖对象是前一年发表文学作品的女性作家。

人物轶事

紫式部与藤原道长

紫式部因藤原道长的政治需要进入宫中,同时藤原道长对紫式部的才能也极为欣赏。关于二人的关系,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在《紫式部日记》中,面对藤原道长的示爱,紫式部曾有拒绝。但日记中还记载了多首紫式部和藤原道长之间的赠答歌,从这些歌中能够看到藤原道长对紫式部的欣赏甚至是钦慕之情,由此,后世竟有紫式部是藤原道长小妾的传闻。用今天的道德标准来评判紫式部并不合适,因为平安时代日本本就实行一夫多妻制,紫式部在丧父后对藤原道长的爱恋绝非难以启齿之事。

平安双壁

紫式部和清少纳言被称作“平安双壁”。两人同在宫中各事其主,且都成为了各自阵营的关键人物。清少纳言是一条天皇皇后定子身边的女官,而紫式部是一条天皇的中宫藤原彰子身边的女官。论地位,定子比彰子要高,但两人后台不同。定子的后台是其兄藤原伊周,彰子的后台是其父藤原道子,尽管两位是叔侄的关系,但政治上水火不容。政治斗争的余波也蔓延到了后宫。在竞争中定子一方逐渐失利,被彰子渐渐压倒。紫式部和清少纳言作为二人手下的女官,也是处处针锋相对。

作为同时代的才女,且分属不同阵营,二人对彼此均颇有微词。紫式部对清少纳言的批评主要在个性与为人方面, “清少纳言是那种脸上露着自满,自以为了不起的那种人......像她那样时时想着自己要比别人优秀,又先要表现得比别人优秀的人,最终要被人看出破绽。”诸如此类略显刻薄的评价实际反映了紫式部和清少纳言所处立场和观念的不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