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香薷

香薷

香(学名:Elsholtzia ciliata (Thunb.) Hyl.),唇形科(Lamiaceae)香薷属植物,又名水荆芥、半边苏、山苏子、小荆芥、土香薷等。香薷为一年生草本,耐干旱瘠薄,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蒙古、朝鲜日本、中国、印度及中南半岛,欧洲及北美也有引入。在中国,几乎产全国各地。

香薷株高0.3~0.5m,具密集的须根,茎无毛或被柔毛,老时紫褐色。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延成狭翅,边缘具锯齿,上面疏被小硬毛,主沿脉上疏被小硬毛,余部散布松脂状腺点。穗状花序轴被疏柔毛;苞片宽卵形或扁圆形,疏被松脂状腺点,具缘毛。花冠淡紫色,被柔毛,上部疏被腺点,喉部被柔毛;花药黑紫色;花柱内藏。小坚果长圆形,长约1mm,棕黄色,光滑。

香薷在古时曾供作生食,并具有治霍乱腹痛,散水肿的药效;现主治夏季感冒、中暑腹泻小便不利、水肿、湿疹、疮。。香薷可用于园林景观营造、地被香化植物、制作香料、灭菌杀毒领域和重金属修复等。

正品考证

“香薷”为传统中药名,其在历史上经历了物种变迁。经考证,宋代及宋代以前主流物种为香薷属香薷Elsholtzia ciliata,此后石荠苎属石香薷 Mosla chinensis因功效显著和栽培的形成而逐渐取代香薷上升到主流地位,并分化出江香薷Mosla chinensis ‘Jiangxiangru’这一栽培品种。在现代,中药“香薷”指:“唇形科植物石香薷或江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而香薷现已被视为中药“土香薷”。

形态特征

根茎

直立草本,高0.3~0.5m,具密集的须根。茎四棱形,多分枝,无毛或被柔毛,老时紫褐色。

叶片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9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延成狭翅,边缘具锯齿,上面疏被小硬毛,下面疏被树脂腺点,沿主脉疏被小硬毛;叶柄长0.5~3.5cm,背平腹凸,边缘具狭翅,疏被小硬毛。

穗状花序长2~7cm,偏向一侧,花序轴被疏柔毛;苞片宽卵形或扁圆形,先端芒状突尖,尖头长达2mm,疏布松脂状腺点,具缘毛。花梗纤细,长约1.2mm;花萼长约1.5mm,被柔毛,三角形,先端针状尖头,具缘毛;花冠淡紫色,约为花萼长之3倍,被柔毛,上部疏被腺点,喉部被疏柔毛;雄蕊4枚,前雄蕊较长而伸出,后雄蕊较短而略与花冠平齐;花药紫黑色;花柱内藏,先端2浅裂。

小坚果长圆形,长约1mm,棕黄色,光滑。

物种分布

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蒙古、朝鲜日本、中国、印度及中南半岛,欧洲及北美也有引入。在中国,几乎产全国各地,产地包括福建省西藏自治区贵州省上海市,湖北,湖南省广东省等地。

生长习性

香薷为一年生草本,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喜温旺湿润、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地上部分不耐寒。生于海拔3400m以下路边、山坡、荒地、林内、河边。花期7~10月,果期10月至翌年1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香薷雌雄同株,由昆虫授粉。

人工繁殖

香薷种子数量多、活性强,较适宜播种繁殖。香薷种子的最佳采收期为9月中旬~10月下旬。香薷秋播、春播均可。大田最好采用条播,便于管理,荒山撒播即可。播种不宜过密,间距要适宜。覆土厚度以1cm为宜,也可不覆土直接镇压使种子与土壤密接,利于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只要温度、湿度适宜,种子可在1~2天内发芽,且发芽率极高。

主要变种

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叶缘具重锯齿。产云南省西北部;生于林中、开旷山坡及沟谷中,海拔2300~3600m。

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穗状花序疏离;苞片外面被微柔毛。产山西省四川省;生于河岸阶地向阳处。

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植株矮小症;花序较疏落。产河北省北部;生于山地溪间石缝中。

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植株自基部多分枝;苞片紫色,无缘毛或缘毛甚短。产河北,云南省朝鲜日本也有。

这一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植株矮小,自基部多分枝;苞片近圆形,具短柄。产四川省西部,西藏自治区东部。

栽培技术

地块选择

香薷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在农田地、荒山荒坡均可种植。结合其生长习性,最好选择背风向阳、土质疏松肥沃土壤或砂壤土地。

水分管理

田间管理关键期为出苗前后,以水分管理为主,过湿种子易腐,过干出苗不整齐。

间苗

苗高达到一定高度后要进行间苗,间苗间距在10~20cm为宜。

施肥

香薷生长期较短,故以施用氮肥为主。可施用腐熟的农家肥,施用后松土培土将肥料埋好。

病虫害防治

虫害:香薷苗期需防治害虫,如遇地老虎,可用敌百虫溶液做毒饵诱杀;如遇红蜘蛛或蚜虫,可用乐果乳剂敌敌畏乳浊液稀释后喷杀。

病害:香薷叶片可能会受害于褐斑病,可喷施退菌特稀释液;在高温高湿季节,香薷易发根腐病,可喷洒多菌灵稀释液。病害一旦发生后,要及时拔除病株,防止蔓延。

除草

在整个生长季,需本着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进行定期除草。

采收

当香薷植株的大部分叶片由绿变黄时即可采收,因是浅根系植物,采收时全株拔起,抖落泥土后置于阳光下晒至全干,并于通风干燥处储存。

功用价值

药食两用

香薷作为古代最先药用的“香薷”,其在《名医别录》被收载于菜部中品,记有:“味辛微温,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云:“家家有此,惟供生食,十月中取干之,霍乱煮饮,无不差,作煎,除水肿尤良。”可见,香薷在古时曾供作生食,并具有治霍乱腹痛,散水肿的药效。在现代,香薷全草作为中药“土香薷”基原,其功用主治为:“发热解暑,化湿利尿。主治夏季感冒、中暑腹泻小便不利、水肿、湿疹、痈疮。”

观赏价值

香薷株型优美、观赏期长、繁殖容易、适应性强,可用于地被、花镜等不同类型的园林景观营造,也可用作路缘、山坡、荒地、林下、河岸等地的地被香化植物。

其他价值

香薷具有特殊的香味,可作为重要的香料来源;同时香薷挥发性物质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特别对葡萄球菌有很强的生长抑制作用,在灭菌杀毒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另外,香薷对Cu、Zn、Cd、Pb(铜、锌、镉、钯)有极强的耐性,是一种良好的可栽种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经济作物。

参考资料

香薷.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3-23

Elsholtzia 香薷属.自然标本馆.2023-03-23

Plants For A Future.Elsholtzia ciliata (Thunb.)Hyl.2023-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