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画
水彩画(Watercolor)是一种轻便、使用范围较广、艺术性很强的画种,同时又是研究色彩较为理想的画种之一。它用水作为媒介来调色,通过“水”和“色”的相互作用,使画面具有透明、轻快、滋润、流畅等特点,能够达到特殊韵味的效果。水彩画的画法有干画法,湿画法,干湿并用画法等。
水彩画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时期,现保存下来的西班牙阿尔塔木拉洞窟画《野牛》、中国仰韶文化晚期秦安县大地湾的原始地画,可以看成是人类最早采用的用水(或胶)调和颜料的彩色绘画。现代意义的水彩画专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的一个画种,15世纪末出现的,到16世纪初才逐步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水彩画,主要是为了油画、壁画或铜版画的成稿所作的底稿。而水彩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是在英国开始的,自17世纪以来,英国水彩画家经过不间断地探索、积累、创新,在使用和改进水彩工具材料方面有了丰富的经验,至18世纪到19世纪,英国水彩画迎来了光辉灿烂的时代,并在世界画坛真正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大量画家涌入画坛,在欧洲艺坛上大放异彩,另一方面也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支持着这种局面。1804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水彩画团体,即“水彩画家协会”,1808年成立了“水彩画家联合会”;1831年又成立了“水彩画家学会”。到了近现代,水彩画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发展,进入了更为广阔的创作领域,中、美、法、俄及欧洲各国都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水彩画家。
水彩画代表人物有阿尔布雷特·丢勒,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特纳,康斯太布尔,詹姆斯·惠斯勒,伊里亚·列宾,瓦西里·伊凡诺维奇·苏里柯夫等。代表作品有《一丛水草》《夜曲--大运河》《瓦令顿的新月》等。
历史沿革
起源
水彩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绘画手段,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使用了这一手段。现保存下来的西班牙阿尔塔木拉洞窟画《野牛》、中国仰韶文化晚期秦安县大地湾的原始地画与南部非洲布兰德山的史前岩画等,可以看成是人类最早采用的用水(或胶)调和颜料的彩色绘画。但是,这种在岩壁上绘制的“水彩画”与现代意义上的水彩画的概念相去甚远。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水彩画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
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出现了两个画种,一是油画;二是水彩画。而水彩画的出现要比油画晚些。15世纪前半叶,经过凡·爱克兄弟改进的油画在欧洲,特别是在尼德·兰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真正意义上的水彩画则是在15世纪末才出现的,到16世纪初才逐步发展起来。16世纪时期,德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他创作了世界上第一幅水彩画《大草坪》。十七世纪欧洲时期,著名画家鲁本斯及其门生安东尼·戴克也经常用水彩画一些习作。因材料、工具、作品售价都不昂贵的水彩画,经由画家刻意制作并在艺术市场上出售。这些水彩画家,包括著名的沙维利,亚维甘蒲,奥斯达特,埃沃汀根等,他们现存的作品有《冰上高尔夫》《在室内玩棋的农民》《山路》等。荷兰这一时期的水彩画,继承前人开端,向独立发展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在运用色彩方面也有所突破,但从水彩技法的角度看,还未完善。由于以伦勃朗为代表的众多油画巨匠的作品的夺目光辉,水彩画几乎完全为历史所湮没,以至后人对荷兰这一时期的水彩画作几乎一无所知。十七世纪,对荷兰水彩画的发展来说,他们的水彩画对继之而来的英国水彩画的兴起,其意义是应予肯定的。
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时期
水彩画取得长足发展,始于十八世纪的英国。英国较早的水彩画,主要用于地形景物测绘学方面的应用,以适应科学研究、航海、军事需要为目的而逐步发展。这种地形图是以素描加水彩的形式,将某地的环境、地貌精确地描绘下来。最初的地形图并不完善,随着画工们不断改进、完善,多种多样的水彩形式也随之带进画面。这种地形图在绘制过程中,逐渐被画家注入感情而各具特色。除了作为工具应用,这些图画同时具有欣赏价值的美丽风景画。保罗·桑德比就是一位出身绘图职业画师的水彩画家。他的水彩画多取材于乡村人物和风景,形式朴素简洁,充满牧歌式的情调。桑德比在水彩画方面的贡献,使他成为英国水彩画之奠基人。十八世纪英国的水彩画坛,可分为写实与浪漫两大派。写实派的代表为桑德比,浪漫派则以柯岑斯为主。前者对景物以如实描写为本,且着重英国本土的风光。而后者以想像力纳入他们理想的构图中。而他们的作品,亦多仿照十七世纪的理想画面。
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前半期,是英国水彩画光辉灿烂的时期,几乎所有杰出的水彩画家都产生在这一时代,在欧洲艺坛上大放异彩。亚历山大·科仁斯(1717-1786),首创“泼色法",与国画的“泼墨法”类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便于想象发挥,有《群山》《罗马神殿》等作品。威廉·透纳(1775-1851)是英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水彩画,给英国艺坛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他大胆地用丰富的色彩来表达光的效果,使水彩画发生了深刻变化,导致了法国和英国印象派的发展。《战舰》《达德利堡与河上货船》等都是他的杰作。1804年,英国还成立了水彩画家协会(简称老协会),1808年又成立了水彩画家联合协会(称新协会),后改称皇家水彩画协会和皇家水彩画学会。水彩画获得与油画同等的地位,在英国成为普遍流行的画种。
十九世纪之前,英国水彩画的主流是风景画,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在当时英国画坛的现实主义运动及拉斐尔前派的推动下,水彩画题材开拓到人物画、风俗画和历史画。新的题材促使画家们摆脱了水彩画的流行画法和观念。技法高超,形象逼真的肖像画及表现众多人物及浩繁场面的风俗画、历史画大量涌现。但在拉斐尔前派画法的影响下,一些水彩画家又把绘画带回到中世纪的描写方法,以惊人的耐力,把水彩画像精嵌细工般填写,其代表人物有罗蒂和琼斯等人。
二十世纪时期
十九世纪时期是英国水彩画在世界艺坛上称雄独美的时代,到了二十世纪,水彩画依旧流传甚广。但二十世纪的英国,大多数水彩画家是较为保守的,他们从写实主义传统的技巧中加以发扬,精益求精,有独到之处,能自成一体。但就其整体而言,英国现代水彩画,不过是十九世纪的水彩画鼎盛时代的回光反照。
其他各国的水彩画发展
俄国
俄罗斯的水彩画蓬勃发展于19世纪到20世纪初。画家有K·布留洛夫,Ji·菲多托夫,A・伊万诺夫,T·舍甫犁科,Π·索科洛夫,等。他们留下了许多水彩技法纯熟的作品。19世纪末,俄国成立了俄罗斯水彩画协会。1956年,在莫斯科举办了首届全苏水彩画展。展览期间筹建了水彩画创作委员会。此后,他们不断在国外展览会上宣传水彩画创作,曾举办过130余次水彩画展,使水彩更为普及,大批新的创作力量加入进来。60至70年代,水彩画的创作特点是从自然描绘过渡到形象概括,从狭小题材过渡到反映重要生活现象,从具象过渡到更深刻广义地理解周围世界的美,从表面写生性过渡到艺术的完整性。水彩画不仅控制了风景画、静物、肖像画,而且有了复杂构图创作。人们称第六届全苏水彩画展为“生活之窗”。
美国
美国的水彩画家,大部分是新一代的水彩画家,风格多样,他们吸收了别的国家的优秀经验,创造出自己的面貌。在美国,水彩画很受重视,并建立起了全国性的美国水彩画协会组织和很多地方性的水彩画协会或团体。在工具材料上还有所革新,压克力水彩绘画的出现就是一例。其中,罗兰·希尔德是第一位领悟以水彩描绘英国冬天景观之美的画家,1923年他的作品首次入选于皇家艺术学院,代表作有《晨光下,退潮中的船》《早晨阳光下的雪》等。詹姆斯·布劳宁·魏斯,塞德斯教授称他为“美国最重要的肖像画家"。他的动物画、风景、静物画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
明代万历年间,水彩画传入中国,但仅限于一些经书插图与挂像,影响尚小。至20世纪初,京、津、沪等地才有专擅水彩画的画家产生。在二三十年代又有一些前辈画家如关广志、杨廷宝、李剑晨等先生先后去国外攻习水彩,归国后画了不少优秀作品,对水彩画的普及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解放以后,水彩画发展成了较为普及的画种,相当的蓬勃与繁荣,在文革时又进入低谷,到七十年代末才逐渐恢复,而后再次呈现出兴旺势头。
艺术特点
工具材料
媒介
水彩画是以水为媒介作画的,水不仅起着稀释颜料,调节浓淡的作用,而且还起着湿润、衔接、冲化、洗涤等功能。经水稀释,水彩画颜色一般都具有透明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透明程度的差异。水可以调节颜色的明度和纯度,用水的多少影响颜色干湿的时间,作画步骤和节奏的把握,一幅水彩画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水分的控制。
画纸
水彩画纸有有粗纹、细纹和各种大小厚薄不同的规格。水彩纸以洁白、坚实、纯净不过分光滑,有适度的吸水性,并有一定的厚度为佳。过分坚硬而光滑的纸排斥着色,附着力差。疏松的纸经不起擦洗,造成加工困难。有的劣质纸着水之后,水色会透到背面,不宜作画。水彩用纸由于较厚被水质颜料湿润后不太容易完全起皱,但根据纸质情况以及纸面湿润的程度、时间不同多少会出现一些皱纹,而影响作画以及最后的画面效果。因而在作画时最好将纸裱在画板上为宜。
画笔
画笔是用具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分圆头(水彩画笔)、尖头(毛笔、国画笔)、扁头(水粉笔、油画笔、底纹笔)等好多种。笔有狼毫、羊毫之分,羊毫含水量多,较为柔软;狼毫弹性好且耐用,但价格较贵。一般也可以国画笔大山水或大白云一支加上一支勾勒用的小笔(如小衣纹或叶筋笔)来代替。另外还可以准备一支中号的底纹笔,可用来润湿画纸或大面积铺色,当然也能用来作画,扁阔一面可涂宽的面,狭长一面,可用以按捺细长的面和线。可再备一支小号油画笔,油画笔的毛质较硬,可用以洗滌或擦洗掉一些多余的层次,或作细小修改之用,但要轻轻地擦,以免伤及纸面。
颜料
水彩色从原料上说是从动物、植物、矿物等各种物质中提取制成的,也有化学合成的.颜料中含有胶质和丙三醇,能附着画面和具有滋润感。从颜料形态上可分为三类:一,胶状颜料,由于其调和和携带方便、表现力强,多以管装形式出现,使用比较普遍;二、液体颜料透明,无颗粒。三、固体颜料色相正.明快,须用水溶化再使用。
其他工具
水彩画还需要用一些其他工具,如海绵,铅笔,橡皮,刀片等。一般用软质的塑料橡皮为好;勾轮廓起稿,以软硬适中的HB、B铅笔为佳。硬度高的铅笔易损及纸面,太软的橡皮会影响色泽;海绵也可用软质泡塑代用,只需剪上一小方块即可用来揩洗柔和的亮部和备作洗涤之用;刀片可用来刮出面积较细小的亮光。
技法
干画法
干画法是指在干底子上着色,由于在干底子上着色,常用分层着色方法,故亦称分层着色法。其特点是:步骤稳当,便于控制水分。平涂、干后重叠、分割等多是在干底子上进行,都列入这一类画法。
平涂
平涂在水彩画着色中比较简单而常见。为表现物象单纯和平展的效果,采用均匀的颜色来描绘。一般不利用水分将颜色渗化,在作大面积平涂时,可以在色彩上逐渐变化。采用此法作画面的部分描绘,表现平面的光度变化不大的对象,亦可适用于体面清楚、明暗色彩对照强烈的物象。
干后重叠
是干面法的主要着色方法,它利用水彩画的透明性特点,层层加色来描绘,使色彩丰富、厚重,但也很容易造成呆板或琐碎等毛病。重叠次数不宜过多。这种方法对幅面大的水彩画或长期作业尤为必要。
分割
从整体出发,在画面上把明暗、色度分割成若干区域来处理,这种方法概括性强,不为细小局部干扰,多少带着一种抽象观念去观察事物,使画面具有单纯、简练的感觉。
湿画法
湿画法是在湿底上着色的方法。趁纸面水、色未干进行连续着色,又名连续着色法,湿时连接、湿时重叠、湿时点彩、沉淀等法,都是在纸面水、色未干时进行,均属于这一类画法。
湿纸着色
也叫浸纸着色,就是把纸浸湿或染湿后着色的方法。将纸面全部或局部染湿,甚至可以在已于的色层上染水,再行着色,是湿画法中常使用的方法.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可使笔触强度减弱。色彩混合呈朦胧状态,给人若隐若现的感觉,有水色淋漓的特殊效果,这种画法适宜表现迷离、虚远、幻变莫测、明暗色彩柔和的景物。如雨景、暮景、远景以及物象虚的部分。着色时要适当控制水分,充分估计纸的湿度、着色时间、用色浓度等,因而难度较大。
湿时重叠
趁画面水、色未干时进行重叠着色,使色彩柔和润泽,笔触减弱,使色彩的补充达到完美地步,适宜表现形体圆润,质地平滑、细腻、明暗接近的物象。在画大体基本色调时亦常用此法。
湿时连接
就是趁湿不断连接色块来表现对象的方法。采用湿时连接法着色,颜色相互浸润、渗透,衔接自然,溶为一体而有变化。既可用于在画面展开铺色,也可用于局部描绘,最适宜速写性的水彩画,有一气呵成和生动活泼的优点。对锻炼敏锐的观察力,捕捉顷刻即逝的形象极有好处。
湿时点彩
是趁水、色未干时用色点作补充,利用水的流动性,使它自然融合,求得色彩变化的效果。点彩宜稀疏交叉布点为好,要适当掌握,视不同的对象而定。
沉淀
水彩颜色各色的质地有差异(包括颜料质地的轻重),经水浮动,有些色浮在上面,有些色沉淀到下层画纸的纸孔里面去,正好为水彩画创造了一种特有的沉淀效果。这种沉淀法对表现大面积的天空或背景色极为有利,能画出空气感和色层的变化。
渐变法
指先涂上部分颜色之后,在水色湿润但并未干时,绘画者根据描绘对象去调整颜色,并让相邻的颜色之间自动进行衔接渗透。颜色渗透的程度和交融的效果取决于颜色中含色量和水量的多少。
晕染法
这种画法是在画面先涂上颜色,随后在颜色还未干的时候进行晕染,形成氤的艺术效果。
湿接法
是指色彩之间的自然衔接与渗透,使用水量相近的颜色相互融合,让颜色在画面上流动,也可以先将已经干透的水彩颜色使用清水刷湿画面,再在画面湿润的时候采取连接,但在第二次衔接颜色时画笔的含水量要少于第一遍的含水量。湿接法表现色彩的要点是对于时间和水分的掌控。
干湿并用法
干,湿画法并用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归纳起来大致上是:先湿后干,远湿近干、宾湿主干、软湿硬干、虚湿实干,即作画开始时铺大调子多用湿画法,画远景和次要的部分,以及柔软光滑的东西也以湿画为宜,邀实差别,尤以虚的部分用湿画法,实的部分用干画法。凡是画近景、主体物象、坚硬结实的东西以及形体结构分明的物体都采用干画法比较恰当。
其他技法
刀刮法
指使用小刀或者尖锐的物体在着色前后的画面先后刮划,通过破坏纸面,营造画面所需气氛的一种特殊表现方法。刮划的轻重要有变化,做出的画面效果才会更加耐看和生动。
刷洗法
通过在湿润的颜色表面清洗掉特殊的图形或者字体,体现出绘画的趣味性,属于特殊的水彩画技法。还是一种修正画面的方法。
艺术类别
绘画体裁
静物
静物,是非常有趣的写生题材.静物写生间接地反映人们的生活,借物寄情,表达一定主题思想,引起人们的联想,陶冶人们的情操。作为美的享受,很多人喜欢把静物画挂在室内观赏并作为装饰之用,我们传统的国画亦把静物作为独具一格的创作题材,如“瓜果器皿”“岁寒三友”之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题材还是同一类的。
风景
风景画是以自然景物为主体描绘对象的绘画,在我国传统绘画中称为山水画,国画山水开始时仅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已出现独立的山水画,五代十国、北宋更趋成熟。西方风景画的出现,比我国晚得多,早期也是作为人物的背景或陪衬,文艺复兴以后的16世纪.自然景物才成为绘画的独立题材。水彩风景画,始于德国而成熟于18至19世纪的英国。
风景风景画具有视野广阔,内容庞杂、光色多变.层次深远的特点,是进行外光训练的必修课题,也是掌握气氛感受、情调表达和意境体现的重要形式,风景画在水彩画中一直是重头,这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自从保罗·桑德比把地形图扩展为水彩风景画,水彩画就成为自然风光的歌手,或许它明快流畅的风格正好吻合了人们流连美景时的心情。
人物
用水彩描绘人物,要抓住形体动态和准确的色彩关系,这是水彩画较难的课题,水彩人物画不仅需要扎实的素描、结构、色彩、技法等基础,而且还需要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水彩人物画是水彩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仅存的为数不多的画作中,汤玛士·罗兰森的《俱乐部协商会议》,人物众多,动态生动,气氛活跃,现场感很强。王维新的人物画与他的风景画一样,结构严谨,表现手法因对象而异,有感而发,运行成风,如意而传神,绝没有固定的程法。
艺术流派
现实主义
就水彩本身而言,它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水与彩的交融,以及对二者的把握,能够使水彩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现实主义水彩在原有的艺术精神升华和发展中,利用水与色的相互融合产生的艺术效果,以及流畅的水色和造型的塑造,使得水彩画出现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现实主义水彩画吸取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等众多流派的优秀表现手法,在色和光影的整体把握上更上一层楼,加上水彩独有的流动性,其精髓跃然于画中。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也称印象派。印象主义对水彩画有着深远影响。印象派绘画的特点是绘画的自由性,画面的构图新颖、场景宏大,特别注重光影变化,将时间和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作为描绘对象。印象派绘画从外部空间和时间中获得大量的自然光色信息,所表达的正是水彩画一直追求的表现效果。受到印象主义绘画特点的影响,水彩画在发展过程中采用直接写实自然光色的创作方法。水彩画风景写生所追求的光景和自然色彩的表现,正是印象派一直倡导的特色。水彩画在表现光影的技法上充分发挥了印象主义对光影的表现和理解。
代表人物与作品
J.M.W.透纳
J.M.W.透纳(J. M. W. Turner,1775—1851年)是英国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开拓了欧洲绘画的传统,也预示着20世纪现代艺术的发展。
透纳早期的水彩风景画深受地志图的影响,1795年创作的《伊莱的民宅》清晰地表现出他在这一时期的绘画特点。18世纪末期,透纳以其精湛的水彩风景获得了顶尖收藏家的青睐。这一时期,透纳创作了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品。由此透纳将风景画作为历史画表现,并把风景画提高到历史画的高度。1842年的《蓝色里吉山卢塞恩——日出》,让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特纳晚期的水彩风景画摆脱了古典主义等因素的影响。透纳的水彩风景画打破了传统的水彩形式,积极探索自己的绘画语言,无法确切地说他就是“现代主义之父”,但其所做的努力和突破足以让后人敬仰。
保罗·桑德比
保罗·桑德比(PaulSandby,1730-1809)是18世纪,水彩画法在英国获得重大发展的重要代表人物。保罗·桑德比长期在皇家陆军军官学校担任美术教师,从事军事地形图的绘制工作。他结合教学需要研究水彩颜料的制造和绘制技巧,提高了水彩颜色的表现力,并借助水彩、水粉表现阳光与空气的特殊效果,使花园、城堡等题材的水彩画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被称作“英国水彩画之父"。他的代表作《阳台上的温莎城堡》凸显了阳光与空气效果,既有古典油画的写实性格,更有诗意温情的浪漫趣味。这种画风不同于欧洲传统油画,却贴近中国画的意趣。
安德鲁·怀斯
安德鲁·怀斯(AndrewWyeth,1917~2009)是20世纪最著名、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继承写实传统,又独树一帜,颇得人们心灵的共鸣和喜爱,作品多表现美国乡村田园生活,造型准确,描绘细致入微,具有超级写实风格,同时又流露出感伤的情调。代表作《海风》《克里丝蒂娜的世界》(藏组约现代美术馆)等,色彩柔和,笔触细腻,刻画精细入微同时带有感伤、凄凉和悲冷的情调。他是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1967年获总统授予的总统自由勋章。他的画风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油画家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誉为美国“怀乡现实主义(nostalgicrealism)”绘画大师。怀斯多用干胶彩和蛋彩,吃透了传统的绘画精神,对绘画有所开创。
约翰·T·萨尔米宁
萨尔米宁是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写实主义画家,其作品主要以城市题材为主。他擅长用水彩去理解和表现生活。萨尔米宁对传统绘画的继承态度十分敬重,但他并没有被传统绘画束缚自己的思想,而是依据画面的内容和题材选择合适的构图形式、色调进行创作,并加以创新将设计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并与时代元素相结合,使作品更加浑厚饱满、写实,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例如水彩画《晨雾》《舒适晚餐》等。
李剑晨
李剑晨(原名李汝骅,1900~2002)著名水彩画艺术家,教授。1926年毕业于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1941年受中央大学之聘从事美术教学。解放后一直在东南大学任教。1957年,他的水彩画《人民英雄纪念碑》获得江苏省美展一等奖。全国各地著名的博物馆都收存着他的作品。中国美术馆存的水彩画有《天壇》《秋帆》《月下修路》等,收藏的水彩画有《情意》《天堑变通途》《钢都在沸腾》等九张。他的艺术生涯,影响着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发展的足音,创作了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优秀作品,为中国水彩画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广志
关广志(1896~1958)是中国现代知名画家兼美术教育家。他擅长水彩画、水粉画、油画和铜版画。在水彩和水粉画方面独树一帜,声名最著。毕业于沈阳美术专科学校,1931年赴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深造,回国后曾在燕京大学、北平国立艺专、台湾辅仁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是我国老一辈著名水彩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留学英国期间,专门研究水彩画和水粉画,曾到法国、意大利、德国、荷兰和俄罗斯考察,研究西方传统绘画,获益匪浅。他一生中创作大量的水彩画和水粉画,有许多作品流传于国外,尤其是描绘中国古代建筑风景的水彩画,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解放后,他以极大热情,以水彩画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画有《武汉长江大桥》《兴安岭伐木场》等作品,1954年全国首届水彩速写画展中,他的代表作品《北京三里河清真寺》被誉为展览会上的精品之一。
价值与影响
价值
美学价值
现代水彩艺术的美学特征除了指绘画形式共有的各种根本构造元素外,同时拥有自己本体语言的艺术。水彩画的表现语言宽阔,表现力比较强。特别是在20世纪后,水彩画家们在造型手法、艺术思想、材料运用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究,使水彩画的表现语言更为深厚,并且形成了极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即以色彩造型为目的,借水作画,以水载色。从而在笔浸彩润的作用中,形成水意的趣味、色彩的概括和用笔的洒脱等特有的随机性、朦胧性与抒情性的审美特征。在表现形式上,呈现抽象性和随意性的特点。水彩画以透明、柔和、流动的特征以及表现力和情感的丰富性,赋予了作品独特的美学价值。
教育价值
水彩画是高校美术学、建筑学与艺术设计等专业都开设的重要色彩画课程,同时又以材料的广泛性与普及性成为高校招生考试中的重要科目。水彩的色彩运用,可以让更加直观地展现色调的冷暖、明暗对比变化,然后通过绘画技巧变现出来。水彩需要从色彩、构图、搭配等要素进行学习。
影响
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水彩艺术起源于欧洲,但真正发展成为独立画种则是在18世纪的英国,此为“现代水彩”。西方水彩画的艺术效果往往理性重于感性,其常用标准的程式化作画方法,有时在精密的铅笔轮廓起稿阶段之后,再进行极其复杂的色彩填充。西方水彩画特别强调所表达物象的时间、光影和空间感等,水彩作品技艺更是精湛。东西方艺术就是互相吸收借鉴。比如现代艺术创始人、西班牙画家巴勃罗·毕加索的作品中,诸多艺术表现注重精神性表达,强调意境创造,这同中国哲学、文学、绘画等一脉融合。
对当代工笔画的影响
水彩作为外来画种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本土化发展,如今又以一种全新的生命力影响着中国传统绘画。它不仅与西方绘画一脉相传,还与中国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当代工笔画的特点和发展状况,水彩的很多特点都可以融入其中。水彩画的探索结合传统工笔画的特点、丰富多彩的外来艺术和时代审美经验的多角度感召,加上当代媒材与技术上的进步,使当代工笔画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资料
浅谈全球49种绘画类型及其从古至今的演变技巧(上篇).网易.2023-10-11
「鉴赏」丢勒的水彩画.百家号.2023-12-26
透纳.豆瓣读书.2023-12-02
东西问丨叶武:中国水彩画为何体现了东西方艺术交融?.百家号.2023-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