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互联网

互联网

互联网(internet),又称国际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指的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互联网可以提供广泛的信息资源、点对点网络、文件共享以及IP电话服务等。

互联网的前身是阿帕网,其诞生于1969年,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远距离的封包交换网络,主要用于军事。1970年,阿帕网开始向非军用部门开放,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始接入。直到1974年,美国科学家温顿·格雷·瑟夫(Vinton Gray Cerf)和罗伯特·卡恩(Robert Elliot Kahn)开发出TCP/IP协议,使得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传输,被认为是互联网的雏形,该协议在1983年成为通用协议。1989年,蒂姆· 伯纳斯-李(蒂姆·李)发明了万维网,统一了互联网内容的显示格式。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商业化。21世纪,拉开了移动互联网的帷幕。

互联网的应用可以分为基础应用类应用、商务交易类应用、网络娱乐类应用和公共服务类应用,包括通讯、社交、网上贸易、云端化服务、资源的共享化、服务对象化等。互联网在工业、医疗、政务等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国际电联年度报告《2023年事实与数据》通过对关键指标的评估来跟踪全球互联互通情况。报告显示,全球互联网用户已增至54亿人,比2022年增长了4.7%。在高收入国家,2023年有约93%的人口为互联网用户;在低收入国家,仅有27%的人口使用互联网。此外,城乡互联网覆盖程度相差较大,81%的城市居民使用互联网,是农村地区互联网用户比例的1.6倍。

相关概念

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指由若干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网络,英文用开头字母小写的internet表示,不是专有名词,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一个大型网络。凡是能彼此通信的设备组成的网络就叫互联网,即使仅有两台机器,不论用何种技术使其彼此通信,就可以称为互联网。互联网是指将两台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

因特网是互联网中最大的一个网络,英文用开头字母大写的Internet表示,是专有名词,但因特网并不是全球唯一的互联网络,例如在欧洲,跨国的互联网络就有“欧盟网” (Euronet)、“欧洲学术与研究网”(EARN)、“欧洲信息网”(EIN),在美国还有“国际学术网”(BITNET),世界范围的还有“飞多网”等。

万维网是指环球信息网,英文全称为“World Wide Web”,简称 WWW。万维网是基于TCP/IP协议实现的,是指在因特网上以超文本为基础形成的信息网,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图形化界面,用户通过它可以查阅 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

发展历程

阿帕网的建立

1950年代至1960年代,是计算机通信的开端,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发展起来,信息革命开始萌芽,各高校也开始建立起计算机科学学科。在这之前,计算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军事应用、包括导弹计算和与军事相关的空间的计算等。

互联网的前身是产生在美国的因特网称作阿帕网,又称ARPA网。1962年,约瑟夫·利克莱德(J.C.R. Licklider)加入美国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并成为其信息处理处IPTO(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fice)的首席执行官,他以网络概念的重要性说服了ARPA的伊凡·苏泽兰(Ivan Sutherland)、鲍勃·泰勒(Bob Taylor)和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劳伦斯·罗伯茨(Lawrence Gilman Roberts)加入研究团队。几乎同时,苏联的维克多·格卢什克夫(Viktor Glushkov)提出苏联计算机网(OGAS)项目,其目的是为苏联的计划经济建立全国范围的统一数据获取、计算机建模和指令性调度系统。

1967年,时任IPTO首席执行官的劳伦斯·罗伯茨着手筹建“分布式网络”,1968年,罗伯茨提交研究报告《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提出阿帕网的构想,目标是使“阿帕”的计算机达到互相连接以共享彼此的研究成果。根据该报告组建的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网”,就是著名的“阿帕网”,劳伦斯·罗伯茨也就自然成为“阿帕网之父”。

1969 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为了防止通信系统在核战争中被彻底摧毁,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远距离的封包交换网络——阿帕网(ARPANET),该网络主要用于军用计算机互连,是互联网的前身。

阿帕网的开放

1970年,已具雏形的阿帕网开始向非军用部门开放,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始接入,同时阿帕网在东海岸地区建立了首个网络节点,当时阿帕网只有四台主机联网运行,甚至连局域网(LAN)的技术也尚未出现。1971年,阿帕网扩充到15个节点,历经几年成功运行后,已发展成为连接许多大学、研究所和公司的遍及美国领土的计算机网,并能通过卫星通信与相距较远的夏威夷州英国的伦敦和北欧的挪威连接,使欧洲用户也能通过英国和挪威的节点接入网络。

1974年,美国科学家温顿·格雷·瑟夫和罗伯特·卡恩共同开发了一个互联网标准通信协议——“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间协议”(TCP/IP),将与美国国防部合作的研究机构的4台计算机连接起来,使得它们可以进行数据传输,这被认为是互联网的雏形。此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成为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深刻的现代信息技术。

1975年7月,阿帕网移交给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管理,此后阿帕网不再是实验性和独一无二的了,大量新的网络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包括计算机科学研究网络(计算机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CSNET)、加拿大网络(Canadian Network,CDNET)、因时网(Because It's Time Network,BITNET)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etwork,NSFNET)。

1978年,UUCP(unix和UNIX拷贝协议)在贝尔实验室被提出来。1979年,在UUCP的基础上新闻组网络系统发展起来。新闻组(集中某一主题的讨论组)紧跟着发展起来,它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交换信息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新闻组是网络世界发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万维网的建立

到1981年,阿帕网已有94个节点,分布在88个不同的地点。1982年,第一个公共广域网(WAN)在欧洲出现,同年,阿帕网被停用原先的交流协议,NCP被禁用,只允许使用Cern的TCP/IP语言的网站交流。

1983年1月1日,TCP/IP开始成为通用协议,这代表着现代互联网的诞生,同年,阿帕网被分成两部分,用于军事和国防部门的军事网(MILNET)和用于民间的阿帕网版本,同年,首次启用DNS。1984年,德国收到第一封电子邮件。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创建了第一个高速骨干网,它被称为NSFNET,是一条T1线路,将170个较小的网络连接在一起,并以1.5Mbps(每秒百万比特)的速度运行。IBM、MCI和Merit与NSF合作创建了主干网,并于次年开发了T3(45 Mbps)主干网。

1989年,皮特·多伊奇(Peter Deutsch)和他的全体成员在Montreal的McGillUniversity创造了第一个检索互联网,他们为FTP站点建立了一个档案,后来命名为Archie。这个软件能周期性地到达所有开放的文件下载站点,列出他们的文件并且建立一个可以检索的软件索引。同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蒂姆· 伯纳斯-李(蒂姆·李)发明了万维网(WWW),开发了HTML(HTML)、统一资源定位器(URL)和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统一了互联网内容的显示格式,并通过超链接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可以浏览的图形化界面,使用户可以查阅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

互联网的命名

20世纪90年代,诞生了两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美国在线公司AOL(American Online)和中国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时空,它们的主营业务是为用户提供电话线拨号上网服务。1990年,阿帕网正式退役。1991年5月WWW在Internet上首次露面,立即引起轰动,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95年3月,雅虎(Yahoo!)成立,推出了搜索功能、门户网站功能和邮箱功能等,同年8月,微软推出微软网络MSN(Microsoft Network)在线服务。

1995年10月,FNC一致通过了一项定义互联网一词的决议:“互联网”是指全球信息系统,该系统通过基于互联网协议(IP)或其后续扩展/后续的全局唯一地址空间在逻辑上连接在一起、能够支持使用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 (TCP/IP) 套件或其后续扩展/后续和/或其他 IP 兼容协议的通信以及提供、使用或公开或私下访问基于本文所述通信和相关基础设施的高级服务。

1998年,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里程碑出现了。由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创立的谷歌,为今天的互联网奠定了基础。搜索引擎的发展——尤其是谷歌的PageRank模型,它使用一种算法从更受欢迎的网站上找到相关的结果,改变了网络格局,把网络变成了信息宝库。中国一些知名互联网公司,例如:网易、搜狐新浪百度集团等也建立起来。从门户网站到搜索业务,互联网开始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浏览者,也是内容的创作者。互联网开始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移动互联网

2008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幕徐徐拉开。随着手机作为应用平台的功能愈加强大,互联网业务快速向移动通信领域渗透,学术界和产业界陆续开展有关移动互联网的研究与讨论,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开始被称作“第五媒体”。移动互联网的登场,使人们对互联网本质的理解进入新阶段。

2012年6月6日,国际互联网协会举行了世界IPv6启动纪念日,这一天,全球IPv6网络正式启动,互联网从此迈入IPv6时代。

2016年4月,美联社宣布,互联网将从以大写字母开头的英文“Internet”改为以小写开头的英文“internet”,这意味着互联网将不再是专属名词,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是像电话和电力一样完全通用的词。

2016年10月1日,美国商务部下属机构“国家电信和信息局”决定正式将互联网域名管理权完全移交给非营利组织“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这一举动宣告美国政府结束了对“域名”这一互联网核心资源长达近20年的垄断。

2019年,是互联网第一个50年的结束,也是互联网新时代的开端,掀起了5G和AI联手的智能物联浪潮。

工作原理

连接到互联网的每台计算机都被分配了一个唯一的IP地址,当一台设备向另一台设备发送消息时,数据将以可管理数据包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发送。每个数据包都分配有一个端口号,用于将其连接到其端点。具有唯一IP地址和端口号的数据包通过从顶层应用层到底层物理层的OSI模型层,从字母文本转换为电子信号。然后,该消息将通过互联网发送,并由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的路由器接收。

路由器将检查分配给每个数据包的目标地址,并确定将其发送到何处。最终,数据包到达客户端,并从OSI模型的底层物理层反向传输到顶层应用层。在此过程中,路由数据(端口号和 IP 地址)从数据包中剥离,从而允许将数据转换回字母文本并完成传输过程。

互联网的结构

拓扑结构

互联网的拓扑结构可以划分为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两大块。边缘部分是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核心部分是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

处在互联网边缘部分的主机又称为端系统,小的端系统可以是一台普通个人电脑和具有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而大的端系统则可以是一台非常昂贵的大型计算机。端系统的拥有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或者某个ISP,边缘部分利用核心部分所提供的服务,使众多主机之间能够互相通信并交换或共享信息,位于边缘部分的主机进行信息处理。核心部分起到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它是一种专用计算机,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网络结构

OSI模型

互联网的网络结构一般是基于开放系统互联(OSI)模型或TCP/IP模型。OSI七层模型由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组成。其中前四层均对应计算机设备,后三层对应的是网络。

TCP/IP模型

TCP/IP模型实际上是OSI模型的一个浓缩版本,它是一系列网络协议的总称。这些协议可以划分为四层,分别为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互联网设施

互联网基础设施是硬件设备、软件应用程序和网络服务的混合体,用于向各种系统发送和接收信息。硬件基础设施通常包括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调制解调器和服务器等;软件基础设施包括监视和管理工具以及操作系统;此外,互联网的网络服务包括 TCP、UDP 和 IP 寻址等网络协议。

硬件基础设施

路由器

路由器在OSI模型的第三层运行,是连接两个或多个网络的硬件设备,在网络间起网关作用,承担着数据信息转发的任务,它通过读取每一个数据包中的IP地址来决定如何传送,可以用来连通不同的网络和选择信息传送的最优线路。

交换机

交换机在OSI模型的第二层运行,交换机上有许多高速端口,将网络中的设备互相连接收连接到其物理端口的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并将其转发到数据包要到达的设备。

集线器

集线器是将多台计算机和设备连接在一起的设备,在集线器中,每个连接的设备都位于同一子网中,并接收发送到集线器的所有数据,然后集线器将该数据转发到所有其他连接的设备,从而创建一个用于在用户之间共享数据的系统。

调制解调器

调制解调器(Modem)是对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进行调制和解调的设备。传统的电话通信信道是传输音频的模拟信道,无法直接传输计算机中的数字信号,为了利用现有的模拟线路传输数字信号,必须将数字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这一过程称为调制(Modulation),在另一端,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要还原成数字信号,这个过程称为解调(Demodulation),由于数据的传输是双向的,因此每端都需要调制和解调。

服务器

服务器,是类似于台式机的高端计算机,具有更大的存储和处理能力。服务器可以由单台计算机、计算机池甚至池群集组成。最终出现在最终用户设备上的数据必须存储在某个地方,互联网的基础设备还需要存储设备,存储设备可以是本地的,即在服务器本身的硬盘驱动器上,也可以是远程的,通过网络连接到一台或多台服务器。

软件基础设施

监视和管理工具

网络监控和管理工具是与网络组件和其他IT系统连接以测量、分析和报告网络拓扑、性能和运行状况的软件平台,其使用交互式地图可视化网络拓扑,实时监控关键指标,并生成临时报告和计划报告,以提供不间断的连接。

操作系统和软件

为了正常运行,服务器必须具有LinuxWindows等操作系统,Apache CXF微软 IIS等Web服务器应用程序以及数据库(例如MySQL甲骨文公司)。服务器配备了此软件,用户就可以在其上安装所需的任何其他附属Web应用程序。

其他设施

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容纳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连接设备。数据中心内的处理器和存储设备网络是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第二个组成部分,该网络以兆比特每秒(mbps)为单位,允许在数据中心的处理器和存储设备之间以及其他数据中心之间传输数据,其最终目标是将信息传递到最终用户的计算机或设备。

网络服务商

network service包括互联网业务提供商和网络内容服务商。互联网业务提供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向广大用户综合提供互联网接入业务、信息业务和增值业务的电信运营商。ISP是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正式运营企业,享受国家法律保护。网络内容服务商(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即向用户综合提供互联网信息业务和增值业务的电信运营商。提供其网站的内容和与之相关的服务,通过其建立的网上站点向用户提供信息,包括各类新闻、科技知识、各行业信息、旅游资讯等,只要某个话题有很多人感兴趣,就会有ICP提供相关服务。

云计算平台

云计算平台包括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等,IaaS利用互联网提供基础架构服务(如存储和虚拟化),用户只需负责操作系统以及任何数据、应用、中间件和运行,提供商提供访问和管理所需网络、服务器、虚拟化和存储的权限。

PaaS主要面向开发人员和程序员,借助PaaS,开发人员可以创建相应的框架来构建和自定义基于 Web 的应用。

SaaS通过Web浏览器交付由提供商管理的整个应用,提供商将负责处理软件更新、漏洞修复及其他常规软件维护工作,而用户则通过控制面板或 API 连接至应用。

网络安全设施

网络安全设施包括防火墙、虚拟专用网络、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网络访问控制等。防火墙是一种软件或硬件,可以阻止可疑流量进入或离开网络,同时允许合法流量通过。防火墙可以部署在网络边缘,也可以在内部使用,将较大的网络划分为较小的子网。如果网络的一部分被入侵,仍会切断黑客与其他部分的联系。

虚拟专用网络 (VPN)通过加密数据并遮蔽其 IP 地址和位置来保护用户的身份。当有人使用VPN时,他们不再直接连接到互联网,而是连接到一个安全服务器,由安全服务器代表他们连接到互联网。

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 (IDPS)可以直接部署在防火墙后面,以扫描传入流量是否存在安全威胁。这些安全工具是从入侵检测系统 (IDS) 演变而来,后者仅标记可疑活动以供审查。IDPS 还能够自动应对可能出现的漏洞,如阻止流量或重置连接。在检测和阻止蛮力攻击和拒绝服务 (DoS) 或分布式拒绝服务 (DDoS) 攻击方面,IDPS 特别有效。

网络访问控制 (NAC)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和授权,以确定谁可以进入网络以及他们在网络中可以做什么。“身份验证”是指验证用户是否是他们声称的身份。“授权”是指授予经过验证的用户访问网络资源的权限。

边缘计算设备

边缘计算采用一种通过在网络边缘(靠近数据源)执行数据处理来优化云计算系统的方法。这减少了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量,从而缩短了响应时间并节省了带宽。边缘计算设备包括物联网(IoT)设备,销售点 (POS) 系统、机器人、车辆和传感器等(前提是它们在本地计算并与云通信),以及边缘服务器、内容交付网络(CDN)。

相关协议

应用层协议

应用层协议包括Telnet、SMTP、DNS、断点续传、HTTP、BOOTP、RARP协议等。

Telnet协议

远程登录服务协议Telnet,能够为用户提供在本地计算机上完成远程工作的能力。该协议定义了数据和命令在Internet上的传输方式,在终端使用者的电脑上使用Telnet客户端来连接到服务器,终端使用者可以在Telnet客户端输入命令,这些命令会在服务器上运行。

SMTP协议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MTP,是一组通信准则,允许软件通过Internet传输电子邮件,用于根据电子邮件地址向其他计算机用户发送消息。邮件服务器和其他邮件传输代理(Qmail)都使用SMTP来发送、接收和中继邮件。

DNS协议

域名系统协议DNS,将网站的域名转换为其数字IP地址,用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消息交换,是一种应用层协议。

FTP协议

文件传输协议断点续传,主要功能是完成从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完整的文件拷贝。同时,它也是一个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它把自己的PC机与世界各地所有运行FTP协议的服务器相连,访问服务器上的大量程序和信息。

HTTP协议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是用于从WWW服务器传输超文本到本地浏览器的传送协议,主要用于网页的传输,浏览器通过HTTP,将Web服务器上站点的网页代码提取出来,并翻译成网页。它是基于请求/响应范式的(相当于客户机/服务器),一个客户机与服务器建立连接后,发送一个请求给服务器。

BOOTP协议

引导程序协议BOOTP,它允许客户端从网络上的服务器查找其IP地址和加载文件的名称,可在网络连接中的每个参与者连接到网络后立即自动为其提供唯一的IP地址,以便进行识别和身份验证

RARP协议

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将唯一的硬件地址转换为以太网局域网 适配器(仅限以太网协议)上的Internet地址。

传输层协议

传输层协议包括TCP和UDP协议等。

TCP协议

传输控制协议TCP,一种传输层协议,为应用程序提供可靠、有序的字节流服务,应用程序字节流通过TCP段在网络上传输, 每个 TCP 段作为 Internet 协议(IP)数据报发送。

UDP协议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一种传输层协议,是一种无连接、不可靠、快速传输的传输层通信协议。能够在数据发送前,不需要提前建立连接,能更高效地传输数据,但可靠性无法保证。

网络层协议

网络层协议包括IP、ICMP、IGMP协议等。

IP协议

网络协议IP,用于将数据包从源发送到目标,其主要任务是根据数据包标头中可用的IP地址将数据包从源传送到目标,定义了隐藏要传输的数据的数据包结构,以及使用源和目标信息标记数据报的寻址方法。

IPv4/IPv6

IPv4是IP协议第4版,IPv4地址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地址格式为32位地址。IPv6 基于 IPv4,是IP协议第6版,其地址格式是一个128位IP地址,以一组8个十六进制数字编写,所以IPv6比IPv4拥有更大的地址空间。

ICMP协议

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ICMP,是一种错误报告协议,当网络问题阻止 IP 数据包传送时,路由器等网络设备使用它向源IP地址生成错误消息。ICMP创建消息并将其发送到源IP地址,指示无法访问互联网网关(如路由器、服务或主机)进行数据包传递。任何IP网络设备都能够发送、接收或处理 ICMP 消息。

IGMP协议

互联网组管理协议IGMP,是一种通信协议,它使节点(接收方)能够通知组播路由器(IGMP 查询器)节点接收特定组播流量的意图。IP网络上的节点和相邻路由器使用 IGMP 通信协议进行交互,并为组播通信建立基本规则,并建立组播组成员身份。

相关技术

接入技术

互联网接入技术是指用户计算机和用户网络接入Internet所采用的技术和接入方式的结构,其发生在整个通信网与用户的最后一段网络。随着互联网接入技术飞速发展,带宽由最初的14.4Kbps发展到100Mbps甚至1Gbps带宽;接入方式也由过去单一的电话拨号方式,发展成现在多样的有线和无线接入方式,接入终端也越来越多样化,智能化。

路由技术

路由技术是互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路由器(Router) 把不同的网段连接到一起,其作用就相当于不同网络间的信息包中继设备,它决定着出入网络的信息包的转发、接收和丢弃。它能够在互联网中为数据选择一条最佳的传输通路,将数据准确快速的传送到目的站点。

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技术是将用户传送的数据划分成一定的长度,每个部分叫做一个分组,通过传输分组的方式传输信息的一种技术。它是通过计算机发送端和接收端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在传输线路质量不高、网络技术手段还较单一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种交换技术。每个分组的前面有一个分组头,用以指明该分组发往何地址,然后由交换机根据每个分组的地址标志,将他们转发至目的地,这一过程称为分组交换。

容器技术

容器技术实际上是操作系统级虚拟化技术的一种,容器共享宿主机操作系统内核,通过宿主操作系统提供相互隔离的运行环境。 每个容器包含括独立的文件系统空间(MNTNS),主机和域名空间(UTSNS),进程间通信空间(IPCNS),进程空间(PIDNS),网络协议栈空间(NETNS),用户空间(USERNS)。

全双工通信技术

全双工数据传输意味着数据可以同时在信号载波上双向传输。例如,在采用全双工传输技术的局域网上,一个工作站可以在线发送数据,而另一个工作站正在接收数据。全双工传输意味着一条双向线路可以同时在两个方向上移动数据。

基本特点

开放性

开放的互联网网络结构是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思想。互联网可以没有障碍进行来自各种类型的网络服务机构的信息服务,对用户、信息服务提供者、网络提供者和未来的改进都是开放的,其架构和技术可以保障开放性。开放性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得到发布在网络上的信息,任何人或组织都不能完全控制互联网,这增强了网络的透明性、平等性和公开性。

互动性

互动性被认为是互联网的根本特性之一。互联网是许多交互性应用运作的平台,包括即时通信、社交媒体、电子商务和网络支付等,用户可以对从互联网上获知的信息即时反馈,进行评价交流。

个性化

任何一个网络的类型、技术选择和活动范围都不受特定网络结构的支配,而是可以通过网络互联结构与其他网络连接,每个网络都可以根据特定的环境和用户特点自行设计和发展。

资源丰富性

互联网具有庞大的信息资源, 几乎能够包含一切信息储存,并能使这种资源实现人类的充分共享。从互联网上充分利用科研领域的最新文献和现实工作的数据图表,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天气情况、交通变化情况、旅游资源共享情况,还可以从新闻时事、经济变化、物价上涨、金融股市或者是体育赛事、娱乐休闲活动的开展,或者说从计算机程序的编辑,再到游戏软件的开发利用等。而且这些网络上的信息可以进行科学的分类,对于使用者来说,查找容易,检索方便。

网络安全

安全隐患

网络安全,是指通过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对网络的攻击、侵入、干扰、破坏和非法使用以及意外事故,使网络处于稳定可靠运行的状态,能够保障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和人民群众利益。从世界范围看,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传导渗透。

网络安全常见问题隐患包括:网络病毒攻击、网络黑客入侵、电信套路诈骗、网络交友诈骗、恶意app“钓鱼”、虚假信息陷阱、公共免费网络陷阱、网络游戏大额充值引诱。

政府治理

自1994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中国采用依法治网,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从2000年至2011年,中国网络立法转向侧重网络服务管理和内容管理。自2012年开始,网络立法逐步趋向网络综合治理,中国制定出台网络领域立法140余部。

美国从1977年开始陆续制定了多部法律来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保护和打击网络犯罪,包括1977年制定的《联邦计算机系统保护法》、1987年制定的《计算机安全法》以及1996年通过的《电信法》等。韩国法律明确了针对网暴和散播谣言等不法行为的处罚规定。韩国《电子通信基本法》规定,任何人利用电子设备散播谣言而危害到公共利益,会被判刑并罚款。根据《信息通信网法》,任何人在网上造谣或发布不良信息造成他人名誉受损,也将被判刑和罚款。

安全协议

SSL/TLS

SSL/TLS协议包括SSL(安全套接子层)和TLS(传输层安全协议),其中SSL的主要功能有:认证用户和服务器,确保数据发送到正确的客户机和服务器;加密数据以防止数据中途被窃取;维护数据的完整性,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改变。TLS是SSL的继任者,主要目标是在两个通信应用程序之间提供隐私和数据完整性。

FTPS

FTPS是在SSL之上的文件传输协议,FTPS协议在它的下层使用了SSL/TLS传输层协议,可以对控制信息和数据通道进行加密。最常见的模法称为显式FTPS,客户与服务器的端口21相连接,并且启动一个普通的非加密的FTP会话,然后,客户请求TLS传输层安全机制——进行SSL/TLS协议规定的握手、数字证书认证、建立加密的命令通道和数据通道。通道建立后,任何敏感的数据就可以在命令/数据通道中被加密而传输了。

HTTPS

HTTPS协议,是HTTP协议的安全扩展,该协议主要用于为网站和 Web 浏览器之间发送的数据提供安全性,其通过具有公钥加密的SSL/TLS工作,分发用于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的共享对称密钥。

IPsec

IPSec是一套相互关联的协议,用于在IP数据包层进行加密的安全通信。其通过在IPSec对等体间建立双向安全联盟形成一个安全互通的IPSec隧道,并通过定义IPSec保护的数据流将要保护的数据引入该IPSec隧道,然后对流经IPSec隧道的数据通过安全协议进行加密和验证,进而实现在Internet上安全传输指定的数据。

SSH

SSH协议,是一种用于在不安全的网络上进行安全的远程登录和其他安全网络服务的协议,通常运行在TCP/IP之上,可用作许多安全网络服务的基础,提供加密、服务器身份验证和完整性保护功能。

VPN

VPN协议是一组规则,用于控制如何在设备和虚拟专用网络(VPN)服务器之间传输数据,其提供身份验证和加密功能,通过加密隧道路由互联网流量,帮助用户建立安全的互联网连接。

DNSSEC

DNSSEC即域名系统安全扩展,它提供了一种使用数字签名和公钥加密来保护DNS数据的方法,允许解析器或名称服务器通过建立对DNS数据源的“信任链”并验证数字签名来验证DNS响应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其主要功能是保护用户免受伪造数据的侵害。

规模发展

2022年底,全球5G基站部署总量超过364万个,全球5G连接用户总数超过10.1亿,5G网络已覆盖全球33.1%的人口;多国加快布局算力基础设施,2022年全球数据中心机架市场规模达到26.683亿美元,服务器市场规模约为480.9亿美元。截止2023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为51.6亿,占总人口的64.4%,其中,47.6亿社交媒体用户,占全球总人口的59.4%。其中,美国有3.113亿互联网用户,互联网普及率为91.8%,并拥有2.46亿社交媒体用户,相当于总人口的 72.5%;中国有10.5亿互联网用户,互联网普及率为73.7%,并拥有10.3亿社交媒体用户,相当于总人口的72.0%;法国有5994万互联网用户,互联网普及率为92.6%,并拥有5210万社交媒体用户,相当于总人口的80.5%;韩国有5056万互联网用户,互联网普及率为97.6%,拥有4764万社交媒体用户,相当于总人口的92.0%。

功能分类

互联网是一个能够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用户可以通过与互联网相连计算机,把需要的文件传输过来,对科技期刊等进行浏览、查询并下载,通过互联网进行即时通信等。互联网也是一个商业化的平台。它为各种商业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电子商务到在线广告,从数字支付到虚拟货币等。此外,利用互联网平台能够将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综上,互联网按照其功能可以分为通讯、社交、网上贸易、云端化服务、资源的共享化、服务对象化等。

应用领域

互联网的应用包括基础类应用、商务交易类应用、网络娱乐类应用和公共服务类应用,应用的多样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互动方式。在行业应用上,互联网在工业、政务和医疗等领域等均得到广泛应用。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是指将互联网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通过数据共享、信息交互、处理分析等方式,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新型工业生态系统。

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包括网络互联、数据互通和标识解析三部分。网络互联实现要素之间的数据传输,包括企业外网、企业内网。典型技术包括传统的工业总线、工业以太网以及创新的时间敏感网络(TSN)、确定性网络、5G等技术。企业外网根据工业高性能、高可靠、高灵活、高安全网络需求进行建设,用于连接企业各地机构、上下游企业、用户和产品。企业内网用于连接企业内人员、机器、材料、环境、系统,主要包含信息(IT)网络和控制(OT)网络。数据互通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描述和统一建模,实现要素之间传输信息的相互理解,数据互通涉及数据传输、数据语义语法等不同层面。标识解析体系实现要素的标记、管理和定位,由标识编码、标识解析系统和标识数据服务组成。

政务互联网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政务服务方式,两者相互结合能够改变社会组织审批和登记的手续和流程,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了跨层级、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一体化服务模式,能够将网上“受理、办理、反馈”的线上服务和实体大厅线下服务的密切配合,有效化解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增强政府利企惠民能力和自身治理能力,大幅改善了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政府内部治理方面,减小信息传递层级过多造成的信息失真和耗损,促进部门协同、条块联动、跨界整合,优化政府内部治理结构,大幅提升了政府自身的治理能力。

医疗互联网

互联网医疗是互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新应用,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和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手段,开展在线健康教育、电子健康档案、医疗信息查询、疾病风险评估、电子处方开具和传输,以及远程治疗、远程康复等多种形式提供健康医疗服务的新兴产业。互联网医疗具有开放、交互、便捷和跨界等特点,有利于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使得就医流程和机制更加便捷,为患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就医方式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经过多年探索,互联网医疗业务已经在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网上药店、门诊预约、网络支付、检查结果推送、健康监测与健康管理等方面取得一定发展。

影响

积极影响

经济影响

互联网的兴起对全球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就中原地区而言,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达到1.91亿个,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中国生产总值比重达34.8%。2019年,全球前十大创新企业中有8个为美国互联网产业和信息技术相关企业,在15年的时间里,数字经济的增速是全球GDP增速的2.5倍。

语言影响

互联网的影响下,诞生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这种语言与传统语言具有明显差异。早在2000年就有学者提出网络语言学的概念,此后,有多国学者和教师纷纷发表了网络语言学的专著。最开始,网络语言主要有个别英文字母、谐音及符号等。随着网络及自媒体快速发展,网络语言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网络交流语言。比如数字型:555(哭)、字母型:GG(哥哥)、同音型:围脖(新浪微博)等等。这种语言具有快捷性、交互性、丰富性和自由性。

全球化影响

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各国在网络空间休戚与共。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创新通信方式和提高计算效率的同时,跨越传统的国家地理边界,在全球构建了一个互联互通的网络空间,数字时代的国际关系正在迈入一个新阶段。对国家而言,大众传播和新媒体等媒介形式促成了国与国之间的“强链接”,互相凝视和话语互动构成了现代国际关系的普遍场景。

网络即传媒

互联网催生了新的传媒形态,传媒模式出现了多元化,新的媒体形式使得人们获得了信息获取、表达观点的双重自由。

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早在1995年开始使用互联网,1997年5月投入编辑力量并重新编排版面,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力。中国的《人民日报》开通微信、微博平台,并且运用其他媒介进一步拓展信息传播平台,以此保持传播地位、加强和用户的互动性等。

电子出版物

互联网使得出版物的传播更广,通过超链接的方式可以把储存的信息量无限制放大,而传统图书受种种因素限制,无法把相关联的信息进行拓展。相对于传统出版,互联网传播信息量更大,速度更快,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多家图书出版商已尝试运用VR、AR等新技术植入纸质出版物,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朗读者》同名图书就尝试使用了AR技术,借助互联网,通过手机扫描封底二维码,下载该书APP,然后打开APP,扫描图书中的任意一张图片,从而将一本静态的纸质图书拓展为一部“可移动的活电视”。

消极影响

互联网的消极影响包括虚假信息、网络欺诈、病毒与恶意软件、色情内容、网瘾、数据丢失、网络爆红、阴谋论、过于暴露和过于商业化等。

不良信息传播

由于数字平台容纳了巨大数量的用户以及创作者,会影响人们每天所接触到的信息。在数字平台上不断放大的虚假信息和仇恨言论不仅混淆视听,甚至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不良信息的散播者失守道德底线,在网络上散播的暴、黄、赌、毒、骗等内容也同样腐蚀着受众,网络上宣扬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封建迷信等思想,也往往使一些网民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缺失。沉迷于网络,会使一些网民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神情倦怠,成为网络瘾君子,这导致其缄默孤僻、冷落、紧张、不合群的心理,人际关系淡漠、亲情疏远,出现网络自闭症,形成“数字化”性格障碍

网络诈骗

此外,网络诈骗手法层出不穷,包括杀猪盘、假网警和刷单等,给受害者带来利益损失,作为万维网的发明人伯纳斯在2009年就遭遇过一起网络欺诈,他在网站定购了一件圣诞礼物,结果礼物和钱财两空。2023年,中国公安部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43.7万起。

信息盗窃

不法分子会利用互联网进行个人信息盗窃。犯罪分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手法复杂多样,如假冒电子商务客服骗取信息、利用黑客技术盗取信息、行业“内鬼”泄露信息、手机APP非法采集信息等。其犯罪链条也环环相扣,窃取、倒卖、推广、洗钱、加工等分工明确,形成了庞大的“地下大数据”产业。

发展趋势

2021年,美国华盛顿大学下属智库发布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指出,在未来10年至20年,区块链、量子技术、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发展将带来互联网重大转型,下一代互联网将为用户创建一种安全、实用的网络环境,并为人们提供沉浸式交互体验。

语义网

语义网,即Web3.0,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它不仅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且可以使人机交流变得如人与人交流一样轻松。语义网是智能网络,它可以说是脱胎于万维网,但与万维网完全不同,万维网面向的是文档,而语义网面向的则是文档所表示的数据。如伯纳斯-李所言,万维网使得所有的网络文件看起来像一本巨大的书,而语义网则使网络上的所有数据汇总成为一个巨大的数据库。语义网时代下,机器可以读取任何数据,网站可以基于数据提供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是,互联网上数据的所有权将是去中心化的,这赋予了个体价值。

元宇宙

元宇宙是一个重构现有互联网信息展现和交互形式的全新互联网形态,同时人们可以通过VR/AR等方式让互联网所见即所得。马修·鲍尔对元宇宙的定义:“元宇宙是一个大规模、可互操作的网络,能够实时渲染3D虚拟世界,借助大量连续性数据,如身份、历史、权利、对象、通信和支付等,可以让无限数量的用户体验实时同步和持续有效的在场感。” 元宇宙是一个让用户获得沉浸体验的虚拟世界,由单独的虚拟空间组成,这些空间可用于各种各样的活动,并且不限于任何特定的用途 。 

能源互联网

“双碳”目标兴起之后,能源互联网开始引起重视,能源互联网的定义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能源体系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二是搭建和更新能源相关的网络信息系统,从而实现低碳节能。能源互联网可理解成通过运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管理技术,将大量由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分布式能量储存装置和各种类型负载构成的新型电力网络、石油网络、天然气网络等能源节点互联起来,以实现能量双向流动的能量对等交换与共享网络。能源互联网能够提升能源综合效率,对提升能源国际合作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网页设计基础知识.清华大学出版社.2024-01-09

网络知识科普【互联网基础知识手册】.喀什大学网络与信息管理中心.2024-01-09

TCP/IP.techtarget.2024-01-08

第一代互联网——阿帕网(ARPANET).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4-01-05

互联网已经三十而立 .ShareAmerica.2024-01-10

创新应基于互联网思维.m.toutiao.com.2022-06-15

三分钟看懂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数字经济观察网.2024-01-10

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科普中国网.2024-01-05

互联网之父温顿·瑟夫(Vint Cerf)参观网络研究院下一代互联网研究成果.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2024-01-16

你的每一次“互联”都离不开他的协议——罗伯特·埃利奥特·卡恩(Robert Elliot Kahn).中国教育在线.2024-01-15

互联网,一个 50 年自由发展的故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24-01-08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萌芽、勃兴与再出发.人民网.2024-01-08

第47次CNNIC报告第三章: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腾讯网.2024-01-09

姜颖 李文超 | 互联网法院案件管辖范围的优化方案.澎湃新闻.2024-01-09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4-01-10

互联网医疗 应用现状 发展趋势.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4-01-09

用好工业互联网创新密码.新华网.2024-01-09

加强全球协作 弥合数字鸿沟(国际视点).人民日报.2024-01-16

互联网:你应该知道的那些事 .中国科普博览.2024-01-10

传媒观察|人类互联网史,50多年波澜壮阔、百舸争流.腾讯网.2024-01-16

计算机网络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24-01-16

信息革命给社会主义提供的历史机遇.人民网.2024-01-17

学科建设.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024-01-17

计算机科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之研究.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24-01-17

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4-01-16

互联网发展历程.齐齐哈尔大学.2024-01-08

internet Backbone.howstuffworks.2024-01-08

Origins of the Internet.internetsociety.2024-01-08

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从“通路”走向“通车”.人民网.2024-01-10

《纽约时报》宣布从6月开始启用小写“internet”.网易手机网.2024-01-10

每日弹幕:悄然推出MX5缩水版!魅族脑壳进水了?.界面新闻.2024-01-10

习近平“4·19讲话”呈现互联网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民网.2024-01-10

从字母“LO”到5G+AI, 50年互联网这样改变世界→.搜狐.2024-01-10

Internet.techtarget.2024-01-08

TCP/IP 协议体系结构模型.oracle.2024-01-16

OSI七层模型基础知识及各层常见应用.西安外事学院.2024-01-16

Windows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the OSI model.Microsoft.2024-01-23

网络模型:七层、五层、四层概念及功能分析.github.2024-01-23

CS_Offer/Network/OSI_TCP_IP.md.github.2024-01-16

The TCP/IP model.Microsoft.2024-01-23

Requirements for Internet Hosts - Communication Layers.IETF.2024-01-16

HTTP 概述.mozilla.2024-01-17

What is Network Infrastructure?.solarwinds.2024-01-08

What is Internet Infrastructure?.EasyTechJunkie.2024-01-08

网络时代路由器的发展变化.IT之家.2024-01-30

What is a network switch?.techtarget.2024-01-30

..2024-01-30

What is a network switch, and how does it work?.NETWORKWORLD.2024-01-30

What is a hub?.Lenovo.2024-01-30

计算机网络概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24-01-30

Top 10 Network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Tools in 2022.Spiceworks.2024-01-31

一种为isp平台客户提供安全防护的防火墙系统.Google patents.2024-01-10

2022年网络内容服务商研究报告.维科网通信.2024-01-10

PaaS、SaaS、IaaS 的区别是什么?.redhat.2024-01-17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安全?.IBM.2024-01-17

What is edge computing and how does it relate to the web?.tutorchase.2024-01-17

Edge Computing.accenture.2024-01-17

什么是边缘计算?.microsoft.2024-01-17

科普连载——漫谈边缘计算(一):起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4-01-17

几种互联网上常见的协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2024-01-10

一种基于Telnet协议的会话解析方法及系统.Google Patents.2024-01-31

RFC1123 INTRODUCTION October 1989.IETF.2024-01-31

Computer Network.javatpoint.2024-01-31

什么是 SMTP?.amazon.2024-01-31

Domain Name System (DNS) in Application Layer.geeksforgeeks.2024-01-17

IBM Documentation.IBM.2024-01-17

Bootstrap Protocol (BOOTP).geeksforgeeks.2024-01-17

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IBM.2024-01-17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IETF.2024-01-17

灵魂拷问:TCP& UDP 彻底搞懂了吗.IT之家.2024-01-16

What is IP?.javatpoint.2024-01-17

DifferencesbetweenIPv4andIPv6.geeksforgeeks.2024-01-16

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techtarget.2024-01-17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IBM.2024-01-17

..2024-01-09

互联网20年:从固网到移动 从拨号到光纤.中关村在线.2024-01-09

互联网的多种接入方式.科普中国网.2024-01-09

..2024-01-17

分组交换技术与分组交换协议(互联网关键技术之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4-01-17

..2024-01-17

What is full-duplex?.techtarget.2024-01-17

..2024-01-09

李伦:作为互联网精神的自由、开放和共享.湖南师范大学.2024-01-23

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与政治文化的变迁.新加坡国际学院.2024-01-23

弹幕互动性的成因浅析.社科网.2024-01-23

Web3.0,勾勒下一代互联网模样.新华网.2024-01-23

【网络安全宣传周】这些网络安全知识要牢记!.澎湃新闻.2024-01-09

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新华网.2024-01-10

国外网络信息立法情况综述.中国人大网.2024-01-10

依法治理网络乱象,净化网络生态.中华网.2024-01-10

SSL 与 TLS 之间有何区别?.AWS.2024-01-31

设置SSL数据加密.华为.2024-01-31

The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TLS) Protocol.IETF.2024-01-31

HTTPS.JavaTpoint.2024-01-31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Secure (HTTPS).TechTarget.2024-01-30

IPsec 基础知识 | Junos OS | Juniper Networks.Juniper.2024-01-31

IPSec基本原理.华为.2024-01-31

The Secure Shell (SSH) Transport Layer Protocol.IETF.2024-01-31

What is a VPN Protocol, How They Work and Which to Choose.Trendmicro.2024-01-31

6 Common VPN Protocols Explained.Forbes.2024-01-31

IBM Documentation.IBM.2024-01-31

《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3》:大国关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5G网络已覆盖全球三成人口.光明网.2024-01-09

认知安全与新型认知环境塑造.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01-09

Digital 2023: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datareportal.2024-01-23

Digital 2023: China.datareportal.2024-01-23

DIGITAL 2023: FRANCE.datareportal.2024-01-17

Digital 2023: South Korea.datareportal.2024-01-17

Internet信息服务及在水土保持文献检索中的应用 .期刊界.2024-01-17

网络支付安全知识指南之一“网络世界的资金快递员”.中国银行.2024-01-17

认清互联网的本质(二).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2024-02-01

403 Forbidden.经济参考网.2024-02-01

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4-01-23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Medium.2024-01-17

如何推动“互联网 + 政务服务”效能升级?.澎湃新闻.2024-01-10

工业互联网包含哪些内容?.新华网.2024-01-09

互联网改变世界才刚刚起步.中国网信网.2024-01-09

网络语言特征及对汉语言文化发展影响.中文期刊.2024-01-09

语言遇上互联网:网络语言学应时而生.中国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2024-01-09

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我国积极参与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新华社.2024-01-09

互联网如何改变国际关系.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2024-01-09

观点 | 邢丽菊、赵婧:新媒体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复旦发展研究院.2024-01-09

新媒体时代,传媒盈利模式的变与不变.人民网.2024-01-09

浅析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媒介融合问题和发展.人民网.2024-01-09

浅析“互联网+”时代传统图书编辑转型.人民网.2024-01-09

浅谈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业的进化与变革.新华网.2024-01-09

互联网诞生20年 10大消极影响 10大积极面.央广网.2024-01-09

互联网10大消极影响:SNS使个人信息过于暴露.新浪财经.2024-01-09

【音频专题】共同应对虚假信息和网络暴力造成的人类公害——专访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方可成.UnitedNations.2024-01-09

网络消极文化的负面影响及治理.人民网.2024-01-09

互联网之父称遇网络欺诈:圣诞节钱财礼物两空.新浪科技.2024-01-09

公安部:2023年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43.7万起.中国新闻网.2024-01-09

盗窃信息、非法采集、倒卖信息……专家支招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线.阳光网科技.2024-01-17

美智库预测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趋势:去中心化的概率约为60%.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24-01-17

万维网技术走到尽头 “语义网”将成下一代网络.科学网.2024-01-10

Web 3.0生态全解析:颠覆性的技术变革.腾讯网.2024-01-10

挖掘元宇宙与Web3的深层联系,究竟谁能勾勒出下一代互联网模样?-36氪.36氪.2024-01-10

互联网的下一站,大概率是能源-36氪.36氪.2024-01-10

【网信知识微课堂】能源互联网.澎湃新闻.202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