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牵风记

牵风记

《牵风记》是当代作家徐怀中早在1962年就开始着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一直闲置到之年才重新拾起,经过四年的时间完成,于2018年发表于《人民文学》,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单行本,2019年8月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牵风记》是以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女主角汪可逾入伍投奔光明却在19岁不幸牺牲的壮烈故事。作品中没有宏大的战争叙事,而是以战争为背景,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三个人、一匹马、一张琴之间的曲折故事。投奔延安市的青年女学生汪可逾,随身带一把古琴,路经“夜老虎团”驻地,因一曲《高山流水》,与知识分子出身的团长齐竞相识,成为他部下的一名文化教员,并与其产生超乎一般战友的革命情谊,后因齐竞的封建顽固思想使得两人越走越远,之后汪可逾在和敌军对抗中跳崖身负重伤,在赶路途中死于一处水溶洞中。

这部作品写爱情、写友情、写人性,写唯美而灵动的生命气象,也写了人与自然的神奇关系。这种内容设定,在中国军旅文学创作中称得上是一种开拓和突破。《牵风记》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长篇小说,薄而不轻、清而不浅,不仅重新树立新时期以来军旅文学的创作高峰,也给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做出了美学贡献。

成书背景

创作背景

《牵风记》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以及一匹马,而这三个人物分别是文化教员汪可逾、独立第九旅旅长齐竞、骑兵通讯员曹水儿以及那匹颇具神话色彩的老军马一“滩枣”。 徐怀中先生出生于邯郸市,1945年参加八路军,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团员、第二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美术组组长。徐怀中先生是中国抗日战争末期、解放战争时期的亲历者,亲身参加了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行动,而《牵风记》正是以这一时期为历史大背景书写出来的。

创作过程

1962年,徐怀中先生在北京西山八大处中国作协创作之家写成了《牵风记》的初稿,这部作品未及时完成出版便被烧毁了,而且当时由于电影剧本《无情的情人》遭遇批判,紧接着又爆发了“文革”,《牵风记》便未发表出来。进入20世纪80年代,徐怀中写作出了《西线轶事》,从创作大环境上来讲,80年代是文学的黄金年代,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作家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大时代的变化促进了个人文学的认知更迭,再加上《西线轶事》取得了广泛好评,促进了他的个人文学认知变化,相应地,徐怀中对《牵风记》的认知也有了全新的变化——他的文学思考是与新时期文学探索同步进行的,既有个人的摸索演变,又有强烈的时代影响。直至进入新时代,徐怀中经历了多年的人世沧桑,对于人性的洞察也更加深,艺术的全面警醒带来了文本的涅变化——对于多年前写就的《牵风记》他已然不满意,于是推倒重来,历时两年有余,写就了现在这一全新的文本。《牵风记》先于2018年年底刊登在《人民文学》上,随后很快就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

主要内容

《牵风记》的故事发生在1947年挺进大别山途中,晋冀鲁豫野战军独立第九团(也就是后来的独立第九旅)突破敌人封锁进行战略转移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女学生汪可逾从太行中学毕业后误打误撞加入野战军第九旅,与旅长齐竞、警备员曹水儿和战马滩枣之间的故事。1947年6月,鲁西南战役打响。投奔延安市的女主人公汪可逾与旅长齐竞缘于对宋琴的共同爱好,建立了超常的友谊。女主人公汪可逾纯洁豁达,自创毛笔字刷标语、为避免落水耽误抢救时间带领全船女民工脱光衣服渡船、被敌军逼上绝路跳崖取义,但未死,在昏迷中被俘,被营救回来5天后才苏醒。齐竞说自己作为一个男人,要知道她是否被敌人强暴,汪可逾愤怒不已,与齐竞断交。汪可逾身负重伤,在赶路途中病死在一处溶水洞,死后肉体不腐、皮肤通透、虫鸟不近。连长和曹水儿宁愿自己犯错误,也要掩护军马"滩枣"仓皇出逃,"滩枣"后来转移完汪可逾遗体后扑地而死。齐竞在看到汪可逾尸体的时候悔恨交加,此后余生都活在在愧疚与后悔之中,晚年功成名就的齐竞回首往事郁郁寡欢,选择主动离开这个世界。而曹水儿的结局也是悲剧,他因为在作战途中跟保长女儿苟且反被告而被判处死刑。

人物介绍

汪可逾

汪可逾乳名纸团儿,3岁习琴,视家藏宋琴为益友并自诩为知音。抗战期间,14岁的汪可逾还是北平市学生,赴延安市途中因交通被日寇阻断而进入长治市太行中学。5年后毕业,到独立九旅当参谋,跟随队伍写标语编草鞋、慰问演出。缘于对宋琴的共同爱好,汪可逾与旅长齐竞建立了超常的革命友谊,之后在作战中被敌人逼入绝境,决心舍生取义,跳崖赴死未果,在昏迷中被俘,被营救回来5天后才苏醒。齐竞因此想探查她是否还是处女,使得汪可逾感到备受侮辱,予以坚决拒绝。之后在撤离路上因跳崖身负重伤死于一处天然溶洞里。

作者通过塑造汪可逾的行为品质寄托着作者对人性中美好品质的憧憬,汪可逾身上那纯洁如“婴儿”般的美好本性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上升到不合常理的“神性”之中,人性与神性的特点在汪可逾身上得以充分融合,达到了一种和谐统一的境界。

齐竞

齐竞,是知识分子是留学归国的军事领导人,接受过良好教育,是野战军部队最有文化、最懂艺术、最有血性、提拔最快的干部。创办了文艺杂志,推出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说、散文,其便是经常撰稿人之一。他没当过副职,没受过战伤,天佑神助,前程似锦,踌躇满志、自视甚高,因古琴曲《高山流水》结识汪可逾,便对汪可逾惺惺相惜,志在必得。

之后因战争的残酷与不确定性,再加上齐竞对待爱情吞吞吐吐、不果断决绝,特别是他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封建礼教(浓重的处女情结),最终使得汪可逾憎恨于他,并离他远去。最后见到汪可渝的遗体后,他自知对汪可渝负债沉重,开始心虚、疑惑、惶恐、畏惧,最后悔恨交攻。他在最后的生命阶段,写完了汪可逾的墓志铭

曹水儿

曹水儿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在作者笔下他是一个富有七情六欲并不完美、有诸多“劣迹”的普通战士形象。曹水儿这一角色出场就与“性”相关,曹水儿追求生命的天性,他在从军途中与众多女性有染,在追求天性的同时,他也是一个坚守本心,能够直面死亡、英勇无畏的解放军战士。他为人忠厚实在,高大雄健,头脑简单,对工作尽职尽责,从无懈怠,任何事情都能细致周到、创造性地完成。这样看来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男性魅力的角色,但沾花惹草是他的一大“特点”。尽管战事艰巨,他也总能找到空隙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聪明能干”,既成全他的风流,也断送了他的性命。跟保长女儿苟且后遭反告"强奸",被判死刑。明知有些冤枉,但谁也救不了他,这样的结局令人惋惜。但值得一提的是他对汪可逾的态度,敬仰且尊重,没有一丝亵渎的想法,他像供神一般供着汪可逾,落在他身上的风流成性,在汪可逾这里完全找不到任何的影子,反而是把男人肩负的责任体现了出来,这样的反差使得曹水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多面。

“滩枣“

“滩枣“是一匹老军马,它似乎与人达成了某种共识,救人、引路等看似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它听得懂汪可逾弹的《关山月》,尽管”空弦“,它也会狂奔过来,细细聆听。对于它传奇的一幕,是它将汪可逾的遗体从溶洞中托出,使其依靠在银杏树下,而后,它倒地身亡。

主要思想

人性关怀

《牵风记》虽然是军旅题材小说,却把笔墨着重放在爱情上。作者把美好的爱情置于残酷战争的背景之下,颂扬了人世间至美至善的人性和永恒柔软的情感。作者通过对三种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现出人性中的复杂特点,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画,并兼有其对封建思想意识的批驳、人类美好天性的肯定,以及对生命永恒性问题的思考,表达作者对人性善恶观念的反思、追问以及对人性当中的自然人性与理性人性能否达到统一境界的深度探索。作者通过对人性多重表现的揭示,完成了对人性的终极拷问,表达了其对人性的关怀。

女性思考

关于女性的思考是《牵风记》带给读者的价值之一,像汪可逾这样一个完美女性在作品中存在的意义清晰可见,故事虽然结束了,而关于“女性的思考”这一主题在未来的作品中仍会继续下去。独立女性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她们的一举一动往往都会受到众多眼睛的关注,她们成了一个先锋性群体。在书中汪可逾就是这样活的太像人又太不像人,纯洁的像是“神”一般的存在,她洒脱不受约束,享受自由,不服从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价值准则。小说中汪可逾以“裸体”姿态三次示人,更显其对生命中最原始样貌的尊崇。在这一现象背后所体现的是作者对人性自由、个性解放的肯定。

艺术特色

超验主义

兴起于19 世纪30年代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后来成为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超验主义”。这场运动以拉尔夫·爱默生为首,强调人与雅威之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解放人性,提升人的地位,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在具体的人的生活中,强调直觉和人的价值,反对权威,主张个性解放。《牵风记》虽然主要写的是战争的背面,但超越了战争的现实。《牵风记》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描写战争,以独特的视角探寻战火中的爱恋与人性。用半玄幻的手法描写汪可逾死后奇特的现象,来彰显其不染尘世的高尚风格。汪可逾的死代表的是另一种意义的“生”,这种“生”象征着大自然的永恒、个体生命灵魂精神的永恒。汪可逾身上所具有的“神性”色彩的自然、永恒之美,证明了美对战争与生命的超越。在作者笔下,汪可逾身上的人性与“神性”之美完美融合,这是作者对于生命价值深入思考的表现。

国风

作者在解释作品名字《牵风记》时这样说道:“风为《诗经》六义之首,而《国风》部分的诗歌,大多是反映周代先人们生活的恬淡浑朴愉意跳脱,或表现青年男女浪漫爱情的,与小说意涵相契合,理解为牵引古老的‘国风之风;‘牵风二字,原本空幻,作其他意象联想也未尝不可。”

在《牵风记》中,展现国风的魅力最明显的是曹水儿,这个勤务兵高大英俊、身手矫健,却痴于男女之事,与众多女子有染。在介绍曹水儿时作者引用了《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齐竞、曹水儿、汪可逾、滩枣,他们三人一马是生死战友,他们的感情非同一般。他们之间的爱与怨,注定了他们的命运悲剧,《国风·秦风·无衣》对于这点可以印证:“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滩枣神驹的故事《国风·秦风·车辚》里有对应:“有车辚辚,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滩枣有灵性、通人性引自《国风·风·击鼓》:“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这是小说极富魅力的地方,《牵风记》里的国风式写作是一个显著的特色,成为题旨里或显著或隐晦的内蕴。

重要获奖

2019年8月16日,《牵风记》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2019年12月6日,《牵风记》获第十届"茅台酒杯"《小说选刊》年度大奖荣誉奖。

作品评价

茅盾文学奖颁奖词如此评价:“《牵风记》闪耀着英雄之美、精神之美、情感之美和人性之美。徐怀中以超拔的浪漫主义激情,在雄奇壮阔的革命战争背景下,深情讴歌山川大地上生命的高贵、勇毅、纯真与飞扬,对人与战争、人与自然、人的超越与升华等文学的基本主题展开了新的诠释。金戈铁马与诗书礼乐交相辉映,举重若轻而气势恢弘。”

解放军艺术学院原院长、文学评论家陆文虎评价《牵风记》:“我认为,《牵风记》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其品质成色不仅是徐怀中创作中的登顶之作,也是整个当代中国军事文学中的上上品。”

参考资料

徐怀中著《牵风记》参评第10届茅盾文学奖背后的故事.中国军网.2023-06-20

徐怀中与《牵风记》丨戎马生涯,笔耕不辍.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06-20

《牵风记》:诗意笔墨,奇幻之美.中国军网.2023-06-20

茅奖系列之徐怀中|《牵风记》:“回返未来”的美学呼唤.腾讯网.2023-06-20

《牵风记》:“有情”的历史,动人的战地浪漫曲.中国青年网.2023-06-20

徐怀中《牵风记》:奇崛浪漫牵大风.中国作家网.2023-06-20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九旬徐怀中以《牵风记》斩获桂冠 .搜狐.2023-06-28

第十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奖在京颁奖.中国作家网.202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