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广仁
康广仁(1867年—1898年),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又号大中,清末维新派人物,维新变法中康有为的得力助手,维新派的出色宣传家和实行者,同时也是康有为的弟弟,“戊戌六君子”之一。
1867年康广仁生于南海区苏村。青年时曾在博济医学堂求学三年,期满毕业。1892年春,康广仁在浙江杭州府巡检司任小官,因不满官场斗争而辞官。1895年康广仁及康有为在广州市创立粤中不缠足会。1897年创办《知新报》,康广仁和何蕙田担任经理,在此期间,他还积极倡导组织不缠足会及不缠足运动。1897年11月康广仁等人筹办的女子学堂成立。1897年11月初,康广仁与梁启超合办大同译书局,康广仁担任经理。康广仁还主张改革科举制度,以实用之学代替八股取士。1898年3月康广仁陪梁启超入京,留在康有为身边代他抄写奏折、招待应酬、奔走联络,替他草拟奏折或改定著作,为康有为等人的变法奔走。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所领导的戊戌变法失败后,康广仁于1898年9月21日在北京南海会馆被捕。9月28日,康广仁与谭嗣同、杨深秀、杨锐等六人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被处决,时年31岁。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67年,康广仁生于南海区苏村。出生后七个月,父亲康达初就因患肺病不治身亡。他自幼跟随兄长康有为学习,少年时期受兄长康有为影响颇深。康广仁青年时曾经在博济医学堂求学三年,期满毕业。
康广仁本就无意科举,一次未中就放弃了科举之路,后经康有为的劝说由康有为给他捐得一个官做,1892年春,在浙江杭州府巡检司任小官,在任一年多,后因不满官场斗争而辞官。
倡导不缠足
1895年康广仁及康有为在广州市创立粤中不缠足会。而后在澳门办报纸期间,他和何蕙田、张寿波等又发起创设不缠足会。一到上海市,他再度和梁启超、汪康年、张寿波、麦孟华、谭嗣同、张伯纯等共同发起创办上海不缠足总会,初设会址于《时务报》馆,会务先由汪康年代理,后因会事迅速发展,会务逐渐移交至大同译书局,由康广仁具体负责。
创办知新报
1896年10月,康有为携康广仁赴澳门创办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报纸。在澳门富商何蕙田的帮助下,办报一事很快确定下来,康广仁被委以办报重任。筹办报务之际,康广仁听说梁启超此时正在家乡新会区省亲,就直奔梁家,邀请他前往澳门共商办报章程。同年11月梁启超由新会来澳,参与筹划,在康广仁和梁启超等人的筹划下,1897年2月22日,《知新报》正式创刊,康广仁和何蕙田担任经理,梁启超、徐勤等人做撰述,撰稿人也多是康有为的弟子。康广仁也曾在《知新报》上发表《联英策》,在外交上主张联英拒俄,内政上宜首废八股,讲求实用之学。
设女子学堂
在1897年11月,中国女学堂成立,康广仁曾在博济医学校习医 3 年,并受其兄康有为的影响,吸收西学,看到西方国家中男女皆享有平等的教育权,且政府在教育的投入较多,因此康广仁对“办女学、“兴人才”抱有强烈的热忱,故在维新运动中积极推动女学堂的成立。康广仁吕振羽经元善一起为创办女学堂策划、协商、经营,可以说女学堂的成立与发展,皆有康广仁从中谋划之功。康广仁作为筹办女学的核心人物,他与夫人黄谨娱为女子学堂创办的准备工作,包括学堂章程、学堂选址、办理资金、学堂经营等各处奔波,并且积极利用《万国公报》《湘报》《时务报》《知新报》等报刊宣传女学。
筹办译书局
为解决维新变法具体参照问题,重点、系统地翻译西方国家政治、法律、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梁启超与康广仁合办大同译书局。1897年11月初,大同译书局在上海开业,康广仁担任经理。大同译书局以翻译日语书籍为主,又以翻译各国变法的书籍为要务,以图振兴国家,挽回利权,并刊印其他报刊不敢刊登的康有为和梁启超二人的文章。译书出版计划如期展开,第一批出版书目就有30多种,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首先在书局问世。大同译书局以出版维新变政的书籍为主,实为维新变法时期的主要出版机构。
筹备医学堂
康广仁常常感慨中国医学的不发达,认为医生草菅人命,国人贫病交加,饱受疾疫之苦的根源在于医学不振,于是他师从美国人嘉约翰学习西医,遂略通西方医术。1898年在上海期间,他计划创办一所医学堂,培养医学人才。经多方奔走,学堂章程及校舍、资金都有落实,后在同年3月,康广仁为了入京照顾大病初愈的梁启超,医学堂计划被搁置。
遇难经过
1898年9 月21日慈禧重新训政,囚禁光绪于瀛台,废新政,捕杀维新派。步兵统领崇礼率兵包围策划变法的中心——南海会馆,康广仁当场被捕。当时康广仁、梁启超等四人正在屋里打牌,清军大队人马向南海馆扑来。邻院有个厨子看到清军,知道是来抓康氏兄弟的,赶紧跑来送信。梁启超得信,立刻起身,把自己的钱塞给厨子,匆匆离去,因而脱险。康广仁也给了厨子钱,并换上了这个厨子的衣服。但是,他临行前又犹豫不决,重新返回院子时被清军抓获。。后在9月28日,未经审讯,谭嗣同、杨深秀、康广仁、杨锐等六人被清军行刑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墓葬迁移
民国二年(1913),结束流亡生活的康有为把亡弟广仁遗骨迁葬家乡南海县苏村之后岗。归葬之日,康门弟子,广仁之旧友挥泪写下挽联、诗词以表哀悼之情。康有为将之辑入《哀烈录》中。1920 年康有为在江苏茅山置地办农场,又将母亲与康广仁墓移至江苏金坛县茅山积峰下青龙山。
人物作品
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初一 (1897年12 月24 日),康广仁在《知新报》第四十一册发表了《吕宋华民托西班牙保护文书后》一文,内容主要涉及到境外侨民的现状、政府应扮演的角色及对策等方面,在此文中康广仁反复强调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及国家对民众的保护。
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年) ,康广仁在《知新报》发表《联英策》,在当时背景下,中国受列强侵略逐步加深,康广仁在此文中发表了自己的外交主张。文中将英国、俄罗斯二者进行对比,指出俄国扩大势力范围的态势不减,纵使与其签订条约,亦遭背弃。面对咄咄逼人的俄国,中国可以“联英”以抗俄,与英国结交后,就可利用英国牵制俄国、德国等国,为变法换得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
人物争议
康广仁死后,时人对于康广仁的评价分为以下三种:称赞康广仁颇具君子之风,从容就义;将康广仁描述为贪生怕死之人,一经审讯便“诬攀”数百人;认为康广仁在狱中听闻行刑,面死如灰、以头撞墙等。
慷概就义说
郑观应在致经元善信中谓:“昨闻京中六君子被逮,康君幼博亦在其中,闻其在狱言笑自若,神气如常,曾不少变。临大节能从容如此者,盖由学有根也”
在赵尔巽等编篡的《清史稿》列传中的康广仁列传对其临刑也有记载:“广仁被逮在狱言笑自若,临刑犹言曰:“中国自强之机在此矣。’”
诬攀数百人说
魏允恭与汪康年的书信往来中,魏允恭称:“幼博已交刑部审讯,·....·有谓幼博在刑部诬禁百数十人。”
以头撞墙说
1905 年《民报》成立后,在《民报》中刊登了一篇名为《记戊成庚子死事诸人纪念会中广东某君之演说》的文章,谈到:“当日临刑的时候,谭嗣同五人都引颈受戮,没有动容,康有为的老弟康广仁却不免悲哭,难道是广东人爱哭的么?”
在刑部监狱,他成天以头撞壁,又哭又叫,说:“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来承当”。狱卒来提牢,他又嚎啕大哭。
人物评价
康有为在《六哀诗》中追忆广仁弟的事迹时写道:“民智哀不开,译书为之钥;民身闵不健西医导先觉。妇女嫉抑压女学绚木铎;恻恻悲裹足开会解缠缚。四者为己任业此日呼吁。”
梁启超在《康广仁传》中说:“六烈士之中,任事之勇猛,性行之笃挚,惟复生(谭嗣同)与幼博为最复生学问之深博?”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锄弃芭蕉
康广仁曾经和康有为一起居住在同一栋楼中,楼前有一丛芭蕉树,入秋以后,芭蕉树枯败,叶子散落一地,康有为不忍心将其锄去,非常爱护。忽然有一天芭蕉树全被康广仁锄走了,康有为责怪他不仁爱万物,康广仁却说那芭蕉树留在这里并没有什么用,只会让人烦忧罢了。
焚烧帖括
康家数代积累,楼阁上所藏前代帖括众多(帖括为当时科举时学子将八股文编成的歌诀),一次康有为让康广仁检查整理阁中旧书,康广仁本就不喜科举,就将其一把火烧掉,康有为责问他,康广仁却反问康有为,为什么区区这些东西都不能放弃,有这些旧书,楼里就不会清静。
抗颜为师
康广仁十六岁的时候因为厌恶帖括而不喜欢学习,被父亲和兄长责怪,于是他严肃认真地说自己要当孩童的老师,父亲和兄长听完后都怀疑他只是想玩闹一场,一定不会成功。康广仁不受干扰,开设学堂,一开始跟随他学习的孩童有八九人,这些弟子上课时坐姿端正,庄重严肃,康广仁自己创立了学规,严整有度,再顽皮骄横的孩子都非常遵守规定。
影视形象
康广仁部分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