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小鸦鹃

小鸦鹃

小鸦鹃(学名:Centropus bengalensis)又名小毛鸡、小黄蜂、小乌鸦雉等,是杜鹃科鸦鹃属鸟类。小鸦鹃属于中等体型的攀禽,体长为30~40厘米,体重85~167克。头、颈、上背及下体黑色,具深蓝色光彩和亮黑色的羽干纹;喉部和颈部前方是橙红色,胸部、腹部和肋部也是同色;肩部和两翅呈栗褐色。在法语中以其羽毛的常见颜色命名,意为“橙红色鸦鹃。雌雄同色,雌鸟比雄鸟稍小。

小鸦鹃主要分布于印度、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主要栖息于海拔较低的丘陵、开阔山脚平原地带的灌丛、草丛和次生林中。食物主要是各种昆虫,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对森林生态系统平衡有积极作用,能消除危害森林的松毛虫属和其他害虫,是农林益鸟

由于创造了新的合适栖息地,截至2016年,小鸦鹃的种群数量趋于上升。2016年10月1日,小鸦鹃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其定级为无危(LC)物种。2021年2月1日,小鸦鹃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命名与分类历史

命名

小鸦鹃以其羽毛的常见颜色命名,在法语中名为“coucal rufin”,意为“橙红色鸦鹃”。

分类

由于该种类营巢和育雏习性明显与杜鹃不同,不具寄生性,DNA结构也不同。2000年英国鸟类学家约翰·马敬能出版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将其单独列鸦鹃科(Centropodidae)。但2020年,中国动物科学库(China Animal Scientific Database)评定物种时将其归为杜鹃科。

小鸦鹃共有6个亚种,分别为C. b. bengalensis 、C. b. javanensis 、C. b. lignator 、C. b. mendius、C. b. philippinensis以及C. b. sarasinorum。关于小鸦鹃的亚种分化,鸟类学家的意见不一。

形态特征

小鸦鹃属于中等体型的攀禽,体长为30~40厘米,体重85~167克。头、颈、上背及下体黑色,具深蓝色光彩和亮黑色的羽干纹;喉部和颈部前方是橙红色,胸部、腹部和肋部也是一样的颜色。肩部和两翅栗褐色。雌雄同色。雌鸟比雄鸟稍小,在骨距长度上少1/3。

成年小鸦鹃的嘴黑色,粗壮,上嘴向下弯曲;嘴缘灰棕色。眼棕褐色,虹膜深红色。飞羽端部色较深呈褐色,羽干硬而成刺状,呈亮黑色;翅下覆羽为红褐色;羽毛中间有一条纵向由浅橙红色变成白色的条纹线;下背和尾上覆羽为淡黑色,具蓝色光泽。冬羽下体呈淡黄色。尾羽较长,呈黑色,具绿色金属光泽和窄的白色尖端,有细小的黑色或栗褐色斑纹,尾羽中间的两根长羽上带横向的棕色斑纹。跗、趾、爪黑褐色。跗骨长而纤细,骨距直,27毫米长。

幼鸟虹膜为黄褐色;嘴为角黄色,仅有嘴基和尖端较黑。头、颈和上背为暗褐色,具有白色羽干和棕色羽缘;腰至尾上覆羽为棕色和黑色横斑相间,尾呈淡黑色,具棕色端斑。中央尾羽具有棕白色横斑。下体淡棕白色,羽干白色,胸和两胁暗色,两胁具横斑。两翅栗色,翼下覆羽淡栗色,并具有暗色细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小鸦鹃主要分布于印度、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中在中国分布于西南、华南和华东地区,例如河南省、安徽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广东省福建省及台湾省等。

亚种分布

栖息环境

小鸦鹃的栖息高度上限为1800米;主要栖息于海拔较低的丘陵、开阔山脚平原地带的灌丛、草丛和次生林中。常见于山边灌木丛沼泽地带、开阔的草地和高草中。

生活习性

活动表现

小鸦鹃为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停栖于芦苇等顶部和地面上,偶见于山村中住家附近。性格机警而隐蔽,很少到空旷处或隐蔽条件差的地方。稍有惊动,即潜入稠密茂盛的灌木丛或草丛中。善于在地面上行走;有时作短距离的飞行,从植被上掠过,不善高飞,迫不得已时才张翼飞行,翅膀在弯折的时候只到尾巴的根部。

鸣声描述

小鸦鹃鸣叫时,雄鸟先发出低沉的“wu~wu~”声;4、5声之后,雌鸟对唱如“ka~da~gu~”,声音渐快渐低。2001年,在中国河北省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记录到小鸦鹃的叫声:鸣叫速度上升,音高下降,像是倾倒瓶中水流的声音。

觅食行为

小鸦鹃多在草丛、灌丛中觅食。食物主要是各种昆虫,如剑角蝗科的种类,还有金虫毛虫甲虫蝼蛄科辣鼻虫白蚁鳞翅目等昆虫,兼吃甲壳亚门节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

生长繁殖

小鸦鹃的繁殖期为3~8月,多在5~6月间。巢多筑在草丛、灌丛及其他浓密的植物间,距离地面的高度大约为1米左右。主要以金钱蒲芒草和其他干草构成。巢大而重,呈球状或椭圆状。

雌鸟一般在树洞产卵,带有枯木和羽毛混合的气味。每窝产卵3~5枚,卵为卵圆形,色淡黄或纯白,无斑,卵壳表面粗糙或光滑而有光亮,大小为25~34毫米×24~25毫米。雌雄鸟都孵卵。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04年,小鸦鹃在中国捕猎现象严重,其数量趋于下降。截至2009年,小鸦鹃的种群数量在中国有1万~10万对繁殖对和1000~10000对迁徙个体,其中在台湾省有1万~10万对繁殖对。截至2016年,小鸦鹃的全球种群数量趋于上升,没有达到种群趋势标准下的脆弱阈值(十年或三代下降\u003e30%),并且随着持续的栖息地退化,创造了新的合适栖息地,因此小鸦鹃的种群数量被估计上升。2022年10月,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首次在园区内记录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鸦鹃和西红角鸮

致危因素

由于人们将小鸦鹃作毛鸡酒原料,对其进行滥捕、乱杀,致使小鸦鹃野外种群数量锐减。

保护级别

1998年,小鸦鹃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卷》易危物种

2004年,小鸦鹃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定级为近危(NT)几近符合易危(VU)物种。

2015年5月,小鸦鹃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定级为无危(LC)物种。

2016年10月1日,小鸦鹃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其定级为无危(LC)物种。

2021年2月1日,小鸦鹃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小鸦鹃作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中国境内主要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其予以保护。例如198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的建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盐城市建立的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主要价值

小鸦鹃对森林生态系统平衡有积极作用,能消除危害森林的松毛虫属和其他害虫,是农林益鸟

物种对比

小鸦鹃与同属的鸟类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在体型和物种分布上较为相似,但翅长及翅下覆羽颜色存在差异,如表所示:

参考资料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27

小鸦鹃.zgbk.2023-04-20

..2023-04-20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iucnredlist.2023-04-20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4-20

..2023-04-20

..2023-04-20

..2023-04-20

..2023-04-20

..2023-04-20

..2023-04-20

..2023-04-20

..2023-04-20

..2023-04-20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 Report.itis.2023-04-20

..2023-04-20

..2023-04-20

Lesser Coucal- Centropus bengalensis.avibase.2023-04-20

..2023-04-20

..2023-04-20

..2023-04-20

物种评估与保护.protection.2023-04-20

广西北海滨海湿地首次记录到二级保护动物小鸦鹃和红角鸮【5】.人民网.2024-05-04

..2023-04-20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3-04-20

..2023-04-20

..2023-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