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头白鹮
黑头白(学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是鸟纲、鹳形目、白鹮属的鸟类。黑头白鹮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近危物种。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今颚总目,体型较大的一种涉禽,体长约70cm。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体大(76厘米)的白色鹮。头黑色,嘴长而下弯,尾为灰色的蓬松丝状三级覆羽所覆盖。虹膜-红褐色;嘴及脚-黑色。叫声通常无声,但繁殖季节发出奇怪的咕哝声。
黑头白鹮(白鹮)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分布于非洲、亚洲西部和太平洋西南部等地,是分布最广的种类,在我国南方为旅鸟或冬候鸟,东北地区为繁殖鸟。
濒危等级
已被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稀有种。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印度、中国华南及华东、日本、东南亚和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在中国,东北地区为其繁殖地,华东和华南地区为越冬地,台湾省为罕见的旅鸟或冬候鸟。目前数量稀少,仅2005年11月在海宁市有一次记录。现在,在台湾西部滨海地区也可看到它们,保守估计应有200余只。
形态特征
全长约75cm。体型中等大小,体羽全白。头与颈部裸出,裸出部皮肤黑色。翼覆羽有一条棕红色带斑。腰与尾上覆羽具淡灰色丝状饰羽。嘴长而下弯,黑色。脚黑色。飞行时双翼张开后边有一道黑色羽毛。雄鸟及雌鸟相似,早成雏呈灰白色,喙较少,颈上有一些羽毛。
栖息生态
栖息于湖边、河岸、水稻田、芦苇水塘、沼泽和潮湿草原等开阔地方。主要以鱼、蛙、蝌蚪、昆虫及其美国白灯蛾、植物病原线虫、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以及小型爬行纲等为食,偶尔也吃点植物换换口味。它们喜欢结群活动,有时也单独外出觅食。在浅水滩中,将长嘴优雅地伸进淤泥里,仔细辨别挑选着食物,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唯恐弄脏那身洁白的羽毛。
繁殖习性
每年春暖花开的3 ~ 5 月份进入繁殖季节。黑头白鹮为“一夫一妻”制,找到了中意的伴侣后,便一起在近水岸边的大树上筑巢。每窝产2~4枚淡蓝色卵,孵化20天左右,幼雏破壳而出,喂养30天左右便能独立飞行。
行为
埃及圣鹮在树上筑巢,会与其他水鸟(如鹭科)一同生活。它们很多时会在猴面包树上以树枝筑巢,每次产2-3颗蛋。
埃及圣鹮在沼泽湿地及泥泞出没,有时会到访农地及垃圾站。它们主要吃鱼类、青蛙及其他水中生物,并昆虫。
埃及圣鹮很静,但有时也会发出一些哇声。
保育
引入到南欧的埃及圣鹮急速破坏了燕鸥等动物的栖息地,且与牛背鹭及白鹭竞争筑巢的地方。它们很能适应环境,在冬天的时候会吃垃圾来补充它们的食物。
埃及圣鹮是《非洲-欧亚大陆迁徙水鸟保护协定》中所保护的物种之一。
神话传说
在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圣鹮倍受尊崇,且会被制成木乃伊,成为托特的象征。希罗多德及老普林尼都指埃及圣鹮可以对抗蛇。另亦有指只要将埃及圣鹮作为祭牲,就可以杀死带来瘟疫的苍蝇。
保护级别
2021年2月1日,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资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