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声字
形声字,由形(形旁)和声(声旁)组成。形旁,也称形符或义符,表达一字之本义属性;声旁,也叫声符或音符,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比如“指”字,形旁为“扌”,表示手,说明“指”字的本义与手指相关;声旁为“旨”,说明“指”的读音与“旨”相同。
汉字起源于以象记事的图画,后由独体而合体地发明了合象会义的会意字,形声字是在表形字基础上的相承乳二度造字。汉字中的形声字式是在表形字已具规模而文字体系尚未形成、在“商朝之前”的上古时期产生的。在商代甲骨文中,形声字所占的比例较少,西周公国以后,形声字的数量越来越多,许多通过象形、指示、会意等方式构成的汉字,经过构字理据的改变逐渐加入到了形声字的队伍之中,到了汉代,形声字已成为汉字的主流。
东汉时期许慎曾将当时文献中所能见到的9000多个汉字收录于《说文解字》之中,其中形声字就占了80%以上。形声字造字便利且字义便于理解;形旁具有感情色彩,能区分性别,有时形旁可以变为声旁;形声字既保持了表义体系的优点,又克服了象形象意造字的缺点。形声造字推动了汉字的大发展,使其进入完全成熟的阶段。至今人们常用的汉字中仍然以形声字居多,而且越是生僻的字,形声的比例越高。
词源定义
定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认为“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形声字,由形和声组成。既为形声下了定义,也指明了形声的优点,即可以根据形符,知道汉字所记事物的属性,比如凡是“鸟”旁的字大多都与鸟纲相关,或从禽鸟引申而来;凡是从“宀”旁的字大多与房屋、建筑有某种联系。形指形旁,也称之为形符或义符;声指声旁,也叫声符或音符。形旁表示此字本义的属性,声旁表示这个字读什么音。“指”的形旁为(手),声旁为旨,“指”的本义与手指有关,读音与“旨”相同。“花”的形旁为艹(草),声旁为化,“花”的字义与植物有关,读音与“化”相同。
文献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将汉字列为540部,唐朝的《开元文字音义》将其简化为320部,《五经文字》将汉字分为160部,而同属唐代的《九经字样》却仅分成76部,后来辽朝的《龙手镜》(242部)、明代的《类纂古文字考》(314部)和《字汇》(214部)都有不同的尝试。在现代,专家们根据汉字检索的需要,将人们所使用的汉字分为200个左右的部首,如《辞海》201部、《辞源》214部、《汉语大字典》200部、《汉语大词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部、《新华字典》189部。这些工具书部首的设立,有着各自的学术依据和历史背景,这些部首虽不能完全等同于形符,但基本上反映了汉字的形符面貌。另外还有1000多个声符。这些形符、声符互相配合,构成了现代汉字的形声字系统。
研究历史
东汉时期
《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列字九千,而形声居其八九。夫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独体多为象形、指事,而合体会意之外概为形声。盖古今有声之字十倍于无声者也。故文字者,言语之转变,而形声者,文字之渊海。
清代
清代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鼎盛时期。清代的徐灏最先指出:“凡古今字有二例:一为造字相承增偏旁,一为载籍古今本也。汇集清代《说文》研究成果的《说文解字诂林》的正编和补遗中,收录研究六书的文章共118篇,其中专门研究形声字的有2篇,占1.7%。
近现代
进入近现代形声字的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甲编),收录晚近到49年前研究六书的论文102篇,其中专门研究形声字的18篇占17%强,很多文字学专著也以极大的篇幅讨论形声字问题。唐兰在《古文学导论》(1934)和《中国文字学》(1949)中,从甲骨文到小篆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探讨了形声字产生的原因和途经深化了对形声字的认识;沈兼士在《右文说在训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1933)一文中,以缜密的逻辑和翔实的材料,从训话学的角度对形声字声符带义现象做了全面的理论总结;杨树达在《形声字声中有义》等一系列文章中,从语源学的角度对声旁带义的形声字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另外,陈兆年在1936至1937年间发表的《形声缘起》、《形声释例》和《形声字之字义与形旁之关系》,甄尚灵在1942至1944年间发表的《说文形声字分析》、《论汉字意符之范围》和《论形声字意符之部位》两组系列文章,反映出当时已经出现了较为系统的形声字研究。
当代研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字学界关于古今字问题的讨论,其实就是从汉字孳乳分化史的角度来讨论形声字的生成与发展。文字学中的古今字是具有孳乳关系的分化字,它具有时有先后、字有承袭(形音义)、职有分工的特点。为音同而益类,因义别而加旁,既分化了古字的兼职以促进了汉字的记词专职化,又类化了字族而加强了汉字的表意性。从文以记言的职能上讲,兼职的古字与加旁字在历时上是初文与分化字的关系,在共时上是声符与形声字的关系。古今字是在单音词大量增加、同音字过多兼职的大背景下分化产生的,它为后来形声字的大批涌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北京师大王宁和华东师范大学刘志基的对于形声字做过相关研究,从研究成果及其成套计量数据,从断代的计量描写与历时比较上,宏观地描述了汉字记词方式形声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两项研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前者侧重于形声字单字数量的增长及其静态占比的提高,其中形音合成与义音合成两类形声字的历时消长反映了汉字的语义化进程;后者侧重于形声字使用频次的增长及其动态占比的提高,其中形声字的历时发展反映了汉字历史发展的表意化趋势。
基本内容
内涵
形声字主要是“以类附声”的分化字;立足其记词方式共时而论,形声字是“形声相益”的合体字。形声字是主要通过“以类附声”的机制而生成“形声相益”结构的合体字。形声字的本质特征与整体优势,在于能够综合利用形义、形音联系而据词构形,既能区别同音语素,又可兼容方言古音,以其义音合成兼表义音的整体优势更加适应汉语需要,从而很快发展成为汉字的主体。
形声字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定性,它在构形构意、记词方式、生成机制上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根据这三个特点可以把形声字与其他字式区别开来。
第一,形声字是以文组字的合体字,它是由两个具有构意(造字理据)的字符所组成的合体字。这是形声字在构形构意上与独体字的区别:象形字、指事字是单符成文的独体字,一旦拆分就没有构意了。
第二,形声字是义音合成的合体字,它一定有一个标音的声符,其义符则提示了整字的类意义,其字义一般就是义符所示类意义的引伸义。形声字与会意字虽然都是合体字,但二者的记词方式是不同的:会意字的字符都是意义相关的义符,或能表音纯系偶然,其字义则如夫妇结合所生之子,是所有义符义在整字层面上意合生成的关系义。
第三,因同源分化面产生的那部分形声字,其声符是兼有表义功能的。这类形声字虽在所有字符都能表义上与会意字相同,但二者不仅在字符参与整字构意时所发挥的作用不同,而且整字的生成机制亦迥异:声兼义的形声字生成于历时相承的“以类附声”加旁分化,会意字则来自共时的“比类合谊”而直接合成。
基础要素
构造形声字有两个条件:义旁的采择要依其事物,声旁的采择要譬其声音。汉字有表音和表意两种表达使用方式。无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就无法准确地使用词语。在形声字中,一半是表示意义的义符,另一半是提示读音的声符。因此,象形字部加上表音字部就组合构成了形声字。早期的形声字,形旁主要是象形字,声旁常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组成。后来的形声字,也有用早前的形声字做声旁的,比如“”字,形旁为“扌”,声旁为“颉”,而“颉”本身就是一个“页”为形旁、“吉”为声旁的形声字。形声字的构字部件本身是表意字,是为了增加字符的意义信息而产生的构形模式。在产生之后,形声字的表意功能更加系统,但仍然是表意文字的一种类型,而不是表音文字。
特点
造字便利
懂一点形、音、义方面的汉字知识,就能按需造字,组合出无数个汉字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人们需要新造汉字来与之匹配,而一般的象形、指事会意这3种造字方法限制颇多、造字繁杂,不符合书写简练、省时的要求,能表达的意思也有局限性,于是形声字自然而然就担当起造字的重任。
容易理解
所造字的字义容易理解。形声字一般只要确定下形旁这个字对应的意思就可以大致猜测出来。
具有感情色彩
形声字的形旁还具有感情色彩、区别性别等特异功能。有的形声字因为在造字时候的表意功能,让人看着就感受出其褒贬意味。比如,“夷”由“大”“弓”组成,高大凶猛的弓不离身,说明“夷”是粗野的;“戎”由“戈”“十(盾牌)”相加,说明“戎”与战争或好战有关。
能区分性别
形声字的形旁能区别性别。比如,五四运动以前,第三人称不管男女都写作“他”,但早在隶书的字库里就有指男性的“他”的身影和本义为女性专用的第三人称“她”了,且秦汉时代已经开始使用“她”了,只是后来两者的含义都被“他”字兼并。直到刘半农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才再次提出用“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她”字因此得以附庸。
形旁能变声旁
形声字的形旁能变成声旁。有时候,形旁在另一组汉字中也会充当声旁角色。比如,“木”在“林”“松”“枳”“枫”“果’中就充当了形旁角色,而在“沐”“某”中却充当了声旁的角色:“目”在“盯”“瞠”“瞅”“瞪”等字中担当形旁的角色,有虎视眈之义,而在“首”等字中担当声旁的角色,意为响于耳旁。
发展演变
关于形声字的源头,1980年代有学者认为形声字主要缘起于为分化古字兼职而加注义符所生成的孳乳字。汉字的形声结构是“在汉字形成体系前”,是在“商朝之前”产生的。从文字发展的规律来看,形声字是在表意字、假借字之后产生的,而且表意字词义的引申和假借的大量使用是形声字产生的直接动因。汉字的形声字有四个主要来源:一是商朝甲骨文时期的右文造字;二是西周公国金文时期的形声造字;三是来自秦始皇“书同文”创造的小篆;四是许慎规范汉字,强行转注加上了相关部首所致。
殷商甲骨文时期
形声字,很多前辈学者也将其称为谐声字。形声造字滥觞于甲骨文系统的右文造字。苏美尔原始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及中国殷商甲骨文,都是人类上古文明中的成熟文字体系,这三种古老文字中都出现了使用假借字的现象,都出现了一些形声字。商朝甲骨文通过大量使用假借字已经能够较为完整地记录汉语了,其形声字中的义音合成字远多于形音合成字。
金文时期
形声字成熟于西周金文。刘志基的计量研究与历时比较,是从静态的单字与动态的字频两个方面进行的,其中的字频数据的认知价值尤为重要。形声字的单字数、字频次在甲骨文中分别仅占14%、6%,到战国时期的楚简帛文中已分别发展到82%、40%。其研究数据客观地说明,周朝尤其是战国时期是形声字大步发展时期。
小篆时期
早期的形声文字,形旁和声旁的位置往往不甚固定。直到秦朝李斯统一文字,对文字的形体加以规范,自此以后,形声字的结构才开始固定下来。篆书隶书楷书中,形声字形和声的位置是固定的。有些字形和声的位置虽然可以互换,例如:鄣又写成障(汉衡方碑),但是这只是一些极其个别的现象。形声字形旁声旁位置的确定,和它们本身的构形有关,例如从竹、、广、穴、髟的形声字,声符都在下面;从皿的字,声符都在上面;从口、行的字,声符都在里面。以金、木、火、土为形旁的形声字,如果是左右组合式,声符一定在右边;如果是上下组合式,声符一定在上边。这样的组织排列充分显示了形声字形和声的位置不是随意安排的,它受着它们本身形体的制约。
规范汉字之后
形声字规范于许慎《说之解字》的转注。典型的史证之一是《说文》的“邑”部首。该部首中有很多字本身就是地名,但是在右部加上偏旁部首“邑”就被转注为同一类地名专用字,例如:穷、扈、、、、郗、、邵、郸、祁等。许慎曾将当时文献中所能见到的9000多个汉字收录于《说文解字》之中,其中形声字就占了80%以上。南宋时期的郑樵曾对23000多个汉字(含大量俗体字)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形声字占到90%以上。至今人们常用的汉字中仍然以形声字居多,而且越是生僻的字,形声的比例就越高。形声字“以类附声”的生成机制,是对“依声托事”的扬弃而不是全面否定,是对据义构形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回归,它在更高的阶段上把单纯的表形或单纯的表音字式发展为义音合成兼表义音的记词方式,形声字因而很快发展成为汉字的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出现了全面复兴的局面,形声字的研究也出现初步繁荣的景象,周有光(1978)、范可育(1984)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声符在现代汉字中的表音功能;史有为(1983、1986)引进模糊理论对声符的表音值进行了统计;费锦昌、孙曼钧(1986)采用抽样测查的方法研究了义符在现代汉字中的表义功能。这些工作为现代汉字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的结构功能的定量描写做了有益的探索。
范围及分类
甲骨文中,形声字仅占20%。到了《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形声字已经占到汉字总数的82%。在《康熙字典》中,形声字约占总字数的90%。汉字系统中有一个最年轻最成熟的形声字群——《元素周期表》中的105个元素字。这些字除了“金”字之外都是形声字,而且大部分是科学家近代以来新造的字。先看声符,104字的声符大多是常用的独体字,声符与形声字声韵调全同者有81字,同音不同调者有3字;其余20字有的可视为省声字,有的声符在标音上明显可以类推。以此推测,历史上的形声字在产生之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其表音功能也是很强的。再说义符,表金属元素的字一律以“气”为义符(唯一例外的“汞”,其繁体“”原也从“金”);表非金属元素的字则按元素在通常条件下的状态一分为三:如“碳”这样的固态者从“石”,如“氢”这样的气态者从“气”,如“溴”这样的液态者从“氵”。这群元素字典型地展示了形声字的特点与优势:用“形声相益”的字式结构以发挥义音兼表的表词功能。
造字方法分类
汉字的形声字可以分成两大类:“声旁有义的形声字”(即“右文说”)和“声旁无义的形声字”。其实,“右文造字”和“形声造字”是分属于不同历史时代的两种造字方法,不能混为一谈。右文造字是甲骨文时期的造字方法,它是由会意造字简化而创造的。右文造字也是由两个意符造字,其中一个意符兼为声符,它的发音即为新造字注音。形声造字则是由右文造字简化而创造的。它由一个意符和一个声符造字,意符代表新造字的本义归类,声符为新造字的直音注音。甲骨文“河”是一个标准的“右文造字”,它从水从何本义是扛着工具治河。这是大禹治水的意思,所以“河”的本义当然是指大禹治理的黄河。许慎的《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中所谓的“以事为名”就是形声字意符的部首,其“取譬相成”就是声符的注音。(注意:在甲骨文中“河”为右文造字,“江”的本字存在与否学界尚未达成共识)。
基本类型
形声字的分类,现在还停留在桂馥的:“若江河之类左形右声;鸠鸽科之类,是右形左声;草藻之类是上形下声;婆娑之类是上声下形;圃国之类是外形内声;衡衔之类外声内形,此形声等有六道也。”这是从形声字的体形结构上分为六种类型,但并没有从形声字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上进行研究分类。从形声字的形成,变化及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应分为六类:加形定义的形声字;加声别义的形声字;定类标声的形声字;换声同源形声字;换声简化形声字;换形异体形声字。
特殊类型
省声字
形声字的声符由于笔画繁多或由于书写不方便而减省笔画的叫省声字。如“秋”字的声符原来是“”,笔画太繁,省去上面的“龜”字,剩下一个“火”字作为偏旁。又如“莹”本来取“荧”字作为声符,与形符“玉”配合书写不方便,就省去下面的“火”字。
亦声字
形声字中有一部分作为声符的同时兼表义类,成为形声兼会意字,《说文解字》分析字形时用“从某从某某亦声”表述,所以称为亦声字。如“栅”,从木从册册亦声;“坪”,从土从平平亦声。“册”既作“栅”字的声符,又兼表编木之意;“平”既作“坪”字的声符,又兼表平正之意。
省形的形声字
形声字的意符(形旁)因笔画繁多或书写不方便而减省笔画的叫省形的形声字。如“星”,本作“”从晶生声,形旁“晶”笔画多,与声旁配合书写不便,就减省为“日”。又如“考”,从老省ㄎ声,意符“老”省去“匕”以安置声符“ㄎ”。
多形多声的形声字
《说文解字》中提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符或声符构成的形声字。如“寶”被分析为三形一声,“从宀、玉、贝,声”。“竊”被分析为二形二声。其实这种分析是不符合形声字结构规律的,从表面看,后来累增的形符或声符确实形成了多形或多声,其实后加了意符或声符,原字就应当看作一个整体。形声字都应当是一形一声,尽管这两部分的内部还可能分析出义符和声符,即形符或声符本身可能是会意字或形声字,但不能把它们统统并列起来,所以多形多声的分析,特别是多声的分析是不科学的。
影响作用
形声化是汉字发展的一种趋势。在现代汉字中,无论是现代楷书,还是印刷古籍时传承的字形,形声字都已经接近90%。形声字只会越来越多,对汉字造字规律的研究是科学地出现新汉字的前提。通过对过去汉字流传不息的原因来看,科学的造字方式也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虽然现在已经不再使用甲骨文、金文那个年代的语音说话,但还是能从它的字形结构推测出它所表达的含义。如今形声字在现代汉字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汉字中所占比例在80%以上。
局限
形旁不能准确表意
有些形声字的形旁不能准确表意。出现这现象的原因大致有几点: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一个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已经发生了变化,相应的字的形旁却没有随着改变。比如“碗”字从石,现在的碗大都由陶土烧制而成,按理应该从土,但现在用的还是从石的“碗”。②同音假借和词义的引申。比如“特”字,原指牤牛,后引申为三岁小兽,再引申出杰出、特别、特效、特殊等含义。③有些形旁的设置原本就不合道理。例如,“玫瑰”两字本来指玉石,但后来借来表达花卉,单看“玫瑰”二字的字形是怎么也联想不到玫瑰花的。
声旁表音不准确
有些形声字的声旁表音不准确。随着时间的流逝,加上古今汉语语音系统的变化,形声字声旁的表音功能逐渐衰减许多用作声旁的汉字(或偏旁)在传播的过程中走了调或错了音。汉字的形声字之所以变化成目前的样子,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最初造字的时候,选形旁相对不难,但找声旁不容易,有时候实在找不到的情况下只好选个音比较近的字替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字的声旁没有发生变化,而社会语言发生了融合和变化,语音也就变化了。有些由同一个声旁组成的字,读音却不相同了;甚至是同一个字,在表达不同的意思的时候,读音也不同了。有时候是人们在阅读的时候,产生了错误的读法,但是错得多了,也就默认成正确读法了,从而改变了原本声旁的读音。另外,声旁和形旁没有固定的位置,即使知道某字是形声字也难以判定哪个是形哪个表声。形旁和声旁没有带上标志性的符号形声字和会意字很难区分。省形、省声造成了形声字难识读。在汉字造字法中,经常会遇到省形省声。
虽然现代汉字中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但又都有各自的重要作用,当二者组合起来时,它们所提供的信息就大大丰富了,这使汉字在表音兼表义的文字系统内找到了一种合适的、能产性高的造字方法,所以形声字占现代汉字的绝大多数。
参考资料
形声字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光明网.202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