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头秋沙鸭
斑头秋沙鸭(学名:Mergellus albellus),是鸭科小秋沙鸭属小型鸭类,别名白秋沙鸭、小秋沙鸭、鱼鸭。体长34-46厘米,体重约0.5千克,虹膜为褐色,嘴接近黑色,脚灰色。雄鸭繁殖羽眼周成斑块状黑色;枕部中央白色,两侧黑色,延长形成羽冠;头部其余部分和颈部为白色;背黑色,上背最前处的白羽具有黑端,相连成两条半圆环狭带;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黑褐色;尾羽银灰色;下体白色;体侧具灰色植物病原线虫状细纹。雌鸭额、头顶、枕至后颈为栗色;背至尾上覆羽为黑褐色;前胸羽毛基部灰色,端部白色;体的两侧为灰褐色。
斑头秋沙鸭为候鸟,繁殖地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北部,越冬地主要分布于中欧、南欧、西亚和东亚,栖息于淡水湖泊、海湾、河流、林间沼泽等环境中,但很少出现在海上。斑头秋沙鸭通过潜水觅食,主要捕食小鱼、软体动物门和甲壳亚门。
2000年,斑头秋沙鸭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斑头秋沙鸭列为无危(LC)。2021年,斑头秋沙鸭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命名与分类
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Linnaeus)在1758年命名了斑头秋沙鸭,将其归为秋沙鸭属(Mergus),学名为Mergus albellus,后来斑头秋沙鸭被归入小秋沙鸭属(Mergellus),学名改为Mergellus albellus。
形态特征
斑头秋沙鸭是小型鸭类,体长34-46厘米,体重约0.5千克,虹膜为褐色,嘴接近黑色,脚灰色。
雄鸭繁殖羽头部为黑色,眼周围成块斑状黑色;枕部的羽毛中央白色,两侧黑色,延长形成羽冠;颈部为白色;背羽为黑色,上背最前处的白羽具有黑端,相连而成两条半圆环狭带,延伸至胸侧;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黑褐色,初级飞羽的羽干在下面呈白色;外侧次级飞羽黑而具白端,部分内侧次级飞羽的外羽片白色或银灰色;其余次级飞羽均乌灰色;大覆羽为黑色,羽端白色,小覆羽也是黑色,中覆羽全为白,在翅上形成一个大而明显的翼镜;肩羽前部为白色,后部为暗褐色;腰羽和尾上覆羽为灰褐色;尾羽为灰色;下体为白色;体侧有灰色细纹。雄鸭的非繁殖羽与雌鸭羽色相似,但眼先的黑色部分不明显。
雌鸭的额、头顶、枕部和后颈为栗色,头顶和枕部较暗;眼先和脸为黑色,有些个体则与后颈同色;背至尾上覆羽为黑褐色;肩羽为灰褐色;前胸羽毛基部灰色,端部为白色,前胸为白色而隐约见到灰色;体的两侧为灰褐色,羽端略沾土黄色。
幼鸭与雌鸭相似,但冠羽相对较短。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斑头秋沙鸭繁殖地主要分布于俄罗斯、中国呼伦贝尔市、挪威等亚欧大陆北部地区,越冬地主要分布于中欧、南欧、西亚和东亚地区,如中国、日本、印度、西班牙、英国等地。
在中国,斑头秋沙鸭分布于除海南省和青藏高原西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区,繁殖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冬季南迁时经过中国大部分地区,在长江流域及华南一带越冬。
栖息环境
斑头秋沙鸭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河岸森林附近的湖泊、河流、林间沼泽等环境中。越冬季节喜欢栖息在湖泊、江河、水塘、水库、河口、海湾和沿海沼泽地带,但很少出现在海中。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斑头秋沙鸭是候鸟,春季,大部分斑头秋沙鸭在3月中旬至4月初从南方越冬地开始北迁至北方繁殖地,少数个体最晚在4月初至4月中旬才迁走;秋季,9月初至9月中开始从繁殖地迁走,10-11月陆续到达越冬地。
觅食行为
斑头中华秋沙鸭主要在白天通过潜水觅食,常常在平静的湖面一边游泳一边频频潜水,潜水深度和每次潜水的时间长短均不及其他秋沙鸭,通常一次潜水时间15-20秒。斑头秋沙鸭的喙有一个钩状的尖端和锯齿状的边缘,有助于其捕捉猎物,斑头秋沙鸭食物大部分为鱼类,也吃少量的甲壳亚门和贝壳类,偶尔吃少量植物。
警戒与飞行行为
斑头秋沙鸭性机警,稍受惊慌就起飞,飞行迅速,振翅迅速,飞行时无声,雄鸭飞行时看起来黑白相间,雌鸭飞行时,可见翅膀上有白色斑块。
斑头秋沙鸭飞行
社群行为
斑头秋沙鸭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通常7-10只组成一群,有时形成数十只的大群,特别是在迁徙季节和越冬季节。通常按照雌、雄性别不同来分别集群。斑头秋沙鸭有时与白眼潜鸭、红头潜鸭、鹊鸭等其它鸭类组成混合群体。
生长繁殖
斑头秋沙鸭通常在冬末或春季迁徙期求偶,到达繁殖地时,多数斑头秋沙鸭个体已完成求偶,组成繁殖对。
斑头秋沙鸭繁殖期为5-7月,繁殖于水生动物众多的水域,尤其喜欢流速平缓的森林河流低地和森林水塘地区。斑头秋沙鸭营巢于林中河边或湖边的老龄树树洞中,有时也会利用啄木鸟科等其它鸟类留下的树洞,也有营于其他洞穴中。斑头秋沙鸭有时与普通秋沙鸭在同一环境繁殖。
斑头秋沙鸭产卵前会在树洞中铺上厚密的羽毛,随后在其中产卵。斑头秋沙鸭每窝产卵6-10枚,通常8枚,偶尔多至11枚。卵皮黄白色或白色。由雌鸭承担孵卵,在孵卵初期,雄鸭守候在巢附近,而孵卵后期,雄鸭则离开雌鸭,独自去换羽。斑头秋沙鸭的孵化期为28天,孵化期内,雌鸭恋巢甚强,即使有人走到其巢前,雌鸭仍坚持守护巢,不轻易起飞。
人工养殖
斑头秋沙鸭在欧洲若干国家已饲养为笼鸟,在人工饲养下进行繁殖较困难,需要大面积而又清洁的水面,但幼鸭易于饲养,但在中国,斑头秋沙鸭为保护动物,私自饲养违法。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90年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中,在中国记录1202只斑头秋沙鸭;1992年再次在中国记录3290只斑头秋沙鸭。
1992年,斑头秋沙鸭全世界总数量约为15万只,其中亚洲地区有1.4万只。2015年,斑头秋沙鸭全世界总数量为13万只以上,其中在欧洲生活种群数量约为1.83万-3.52万只,斑头秋沙鸭的数量在1992-2015年期间整体数量评估减少,欧洲增加。
致危因素
斑头秋沙鸭数量下降,一是因为农业发展、水体改造、伐木等活动减少了适宜其筑巢的老龄树木,也改变了斑头秋沙鸭栖息地的环境;二是因为斑头秋沙鸭容易感染禽流感,易受到传染病的威胁;三是因为在部分地区,适宜斑头秋沙鸭生活的水域被石油泄漏污染;最后,人类的狩猎行为也影响斑头秋沙鸭生存。
保护等级
2000年,斑头秋沙鸭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斑头秋沙鸭列为无危(LC)。2021年,斑头秋沙鸭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在斑头秋沙鸭迁徙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建立了保护区,如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在欧洲,斑头秋沙鸭被列入了欧盟野鸟保护指令,受到保护。
种间关系
物种对比
斑头秋沙鸭与长尾鸭(Clangula hyemalis),同属鸭科,雄鸭头、颈和下体均为白色。
参考资料
Mergellus albellus (Linnaeus, 1758).itis.2024-11-07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1-07
Mergellus albellus.iucnredlist.2023-04-22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5-04-11
斑头秋沙鸭.sciencereading.2024-11-14
Mergellus albellus - Smew.oiseaux.2024-11-14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zoology.2023-04-22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zoology.2023-04-22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5-04-11
Mergellus albellus.beautyofbirds.beautyofbirds.2023-04-22
Smew from Пестовский р-н, Новгородская обл., Россия on April 21, 2019 at 09:40 AM by Ирина Скороходова · iNaturalist.inaturalist.2023-04-22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zoology.202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