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霍达

霍达

霍达(1945年11月-),女,回族,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任北京市园林局、市文物局翻译,国家一级作家、编剧。

1945年11月26日,霍达出生于北京回族富裕家庭,籍贯。霍达曾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她自幼喜爱文学。1976年,霍达调到北京电视制片厂担任编剧。霍达的前期创作以电影戏剧剧本为主,著有作品《江州司马》和《公子扶苏》等。1983年霍达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霍达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梁家三代人在历史背景下命运的起伏变迁,揭示中国穆斯林在华夏文化和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霍达创作的小说和剧本多次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电影、话剧。1988年其作品《万家忧乐》获第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1991年《》获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霍达的作品涵盖影视剧本、小说、报告文学和散文等多种体裁,总字数约达八百万字,成就卓著。她的作品多以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个人宿命为主题,引发人们对于“人应当如何生活”的思考。她的小说中充满了回民特色的语言,不仅体现回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更成为作者刻画民族心理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1945年11月26日,霍达出生于北京市一个回族富裕家庭,籍贯泉州市。她自幼喜爱文学,少年时代便开始尝试写作。1961年霍达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话剧表演专业。后因健康原因就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改学外语。1966年毕业后,霍达曾先后在北京市园林局、文物局担任翻译工作,同时坚持业余写作。在文物局做翻译期间,她师从史学家马非百先生,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秦朝历史,为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976年,霍达调到北京电视制片厂(现更名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担任编剧,开始专职文学创作生涯。从那之后到现在,她共发表戏剧、电影剧本、小说和报告文学共计300多万字,成为当代多产且严谨的中年女作家,其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霍达的前期创作以电影、戏剧剧本为主,多取材于中国历史。1981年,她创作的《公子扶苏》首演,该作品讲述春秋时期楚国阖闾和他的知己之间的友情以及他们为国家团结而奋斗的故事。霍达的另一部作品《江州司马》于1982年首演,该剧讲述晋代名臣谢安的生平和为国家民族团结所做的功绩。

此外,霍达还创作《鹊桥仙》(1981)、《飘然太白》(1982)、《鞘中之剑》(1985)、《战斗在北平》(1985)、《秦皇父子》(1987)等历史题材的剧作。其中《公子扶苏》深刻刻画秦始皇、公子扶苏等历史群像,引起史学界、文学界和电影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多重身份

1987年,霍达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在《长篇小说》杂志上分两期发表。该书书写虽只有四个半月,但书名早已确立了三年。在这三年间,霍达打好“腹稿”并未立即落笔,而是将其一次次讲述给家人朋友听,还录下来放给自己听,并走遍书中主角的路程,确定好时机后才下笔。

1988年,霍达成为政协委员,履行参政议政的责任。同年三月,霍达当选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9年,霍达听闻江苏省某县发生特大旱灾,深感民生疾苦。尽管身体欠佳,她仍然前往灾区现场采访。霍达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全国许多地区,包括新疆、宁夏回族自治区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安徽省河南省等,撰写并发表报告文学《民以食为天》,探讨粮食危机对民族生存的威胁。这篇文章不仅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还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1990年,霍达应邀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交流活动。1991年,《穆斯林的葬礼》获第三届矛盾文学奖。1993年3月,霍达当选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民族委员会委员。同年《穆斯林的葬礼》被改编为电影剧本《月落玉长河》。1997年,霍达创作的长篇小说《》获得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笔耕不辍

1999年8月,霍达被国务院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津贴。2004年,她的作品《红尘》被改编为剧本并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2005年,话剧《红尘》由国家话剧院演出。同年,霍达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搏浪天涯》并在2009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优秀个人奖。

2010年,霍达创作话剧《海棠胡同》并于9月5日至27日在北京民族宫剧场正式公演。这部剧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2015年,霍达的《补天裂》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再版。这次新版是霍达亲自操刀校订的,在香港回归之前,她亲手搜集千万字资料和百人谈话实录,还原十九世纪末“香港拓界”后各方仁人志士奋起抗争的悲壮历史。2020年1月,霍达出版游记作品《听海》。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

长篇小说

小说集

剧本

报告文学、散文

文集

社会职务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霍达的小说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生活,作品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丰富的现实感。霍达的创作风格有时与相似,取材多为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意在揭露病苦,引起人们对于“人应当如何生活”的思考。国家前途与民族未来、爱情与婚姻、人物命运是霍达小说创作的主要关注点。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忧患意识是霍达小说创作最强烈的情感与理念,贯穿于她的文学创作中。霍达的作品大部分展现的是悲剧,但是又不仅仅是为了表现悲剧,铺叙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而是要引起读者对人生、对历史、对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思索。在一个个悲剧故事里,所有人都是悲剧的参与者,无人能置身事外。长篇小说《补天裂》、报告文学《海魂》、话剧《海棠胡同》等作品都流露着浓厚的历史意识、悲剧意识,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

写作手法

霍达的叙述特色体现在多方面,巧妙融合电影结构和蒙太奇手法,使得叙事结构极具张力和节奏感。其作品大气磅礴,具有史诗般的厚重,作品结构宏大、视野开阔、激情充沛。在她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侠义色彩和强烈的社会担当感。霍达擅长心理描写,把人物的复杂心理和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因此人物的悲喜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尽管霍达的创作风格独特、艺术手法精巧,但她认为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很难看到“为艺术而艺术”的痕迹。霍达通过自如的艺术驾驭,创造出充满张力和内涵的文学作品,展现出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叙事结构

霍达的叙事结构精妙而灵活,她的小说通常以小说内容为先导,形式随着内容的显现而逐渐呈现,并与小说内容和情感走向紧密契合,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其中《穆斯林的葬礼》采用了时间和空间交叉进行的叙述方式,两个时空同时进行,用蒙太奇的手法,让三代人的命运悲剧平行进行而又相互交叉。《未穿的红嫁衣》则将小说人物的一生缩为一天来叙述,让故事人物在有限的二十四小时内按照各自命运轨迹转动,完成从冲突到高潮再到结束的整个过程。这样的叙述方式让读者在阅读时有一种紧张感,合起书来又可以回味无穷。而在《补天裂》中,则运用斗争结构模式,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紧凑生动。

人物形象

在霍达的作品中,无论是英雄形象还是一些非英雄人物,都以执着的信念坚守内心的信仰。为此,他们可以为民族大义暂时放下自己的尊严,隐忍地活着。

霍达不仅关注当下,还致力于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男权文化传统,将女性人物置于历史的剧烈动荡和社会的复杂矛盾之中,通过展现女性在历史和现实场景中的生存状态、刻画女性形象、反映女性命运、揭露女性被遮蔽和扭曲的历史,以及展示执着于爱情和婚姻中的女性形象,突显女性的悲剧命运,批判男权文化。由此霍达创作了众多悲剧女性形象,女性意识与作品本身的悲剧意识相结合,使作品的悲剧意蕴更加深刻。除了孤独幽怨的愁妇,霍达的作品中还刻画了赤胆自强的新女性形象、玩弄权势的悍妇形象和天真率性的少女形象。这些充满朝气的女性代表着社会的希望。她们是朝气蓬勃的一代,充满知识、信仰和追求,她们更倾向于为自己而活。

修辞使用

霍达受中国古典文学诗意抒情传统的影响,非常注重语言的音乐性。她善于使用整齐的句式,也常常将整句散句贯穿使用,在清新流畅的语言中回旋着整齐和谐的节奏。霍达善于运用四字结构,简练典雅,节奏平稳,意蕴深刻,让作品散发出浓郁的中国古典文艺味道。

在《穆斯林的葬礼》中,霍达常常将几种句式连续使用或将不同句式结合在一起,在与当时语境相融合的同时,增强句子本身的修辞效果。这种手法使得她的作品既富有抒情之美,又能通过精妙的语言构造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让读者在欣赏文字的音乐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霍达的作品更具有艺术感和感染力,也更符合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标准,展现她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运用。

语言特色

霍达的小说中充满着具有回族特色的语言,这些语言不仅体现回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更成为作者刻画民族心理和情感的重要手段。其中,回族的称呼方式是一大特点,朋友、兄弟常被称为“朵斯提”,这种称呼方式既亲切又温馨,展现回族对亲人朋友的深厚感情。

此外,在小说中见面的招呼语也表现出回民族独特的语言习惯和礼仪规范,例如“按赛俩目而来坤”“吾而来坤闷赛俩目”,这种招呼语清晰明了,显得非常有礼貌和亲切。同时,小说中还出现许多回族的民间谚语和俗语,如“天下回族是一家”、“回回两把刀,一把卖羊肉,一把卖切糕”等,这些谚语和俗语生动形象,富有哲理,并且非常贴近回族人的生活和思维习惯。

人物关系

所获荣誉

影视类

资料源于

文学类

资料源于

个人荣誉

资料源于

人物影响

中国影响

霍达是备受中国文学界瞩目的当代作家,她的作品跨足影视剧本、小说、报告文学和散文等多种体裁,成就卓著。她的文学作品关注人生、历史和民族命运,以史为线索,展现人物的思想内涵和生命意义,将史学眼光融入文学创造的宗旨之中。她从生命意识、爱情婚姻、社会伦理、时代命运等多个角度深入挖掘。

霍达的作品大部分展现悲剧,但她并非仅仅为表现悲剧而铺叙故事,而是希望引起读者对人生、历史、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深刻思考。在她的小说中,所有人都是悲剧的参与者,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以及个人的生命归宿始终是她作品的主题。霍达的创作风格有着鲁迅的影子,她追求引起人们对“人,应当怎样活着”的思考。

国际影响

霍达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她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日、阿拉伯、乌尔都等多种语言版本,受到高度赞誉。她曾应邀担任开罗电影节国际评委和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代表等重要角色。她的事迹和成就被收录在《中国当代名人录》和英、美版《世界名人录》中,在文学创作领域有广泛影响。

人物评价

作家冰心评价霍达撑起半边天,从她的文字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

作家刘白羽评价霍达大气蓬勃、玉洁冰清、慷慨悲壮、撼天震地。

人物轶事

霍达是一位非常珍惜家庭和爱情的作家。她认为自己最不能舍弃的是她的丈夫,对于爱情的看法也非常深刻。在她看来,爱情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承诺,而是一种以命相许、以命相托的深度承诺。她认为青年时期的爱往往是性爱,中年时期是情爱,而到晚年才是真正的爱情。

霍达和她的丈夫曾经探讨过,如果两人不能一起走完人生的旅程,她希望自己先离开世界,让丈夫来料理后事。如果丈夫先离开,她表示自己会很快随他而去,因为没有丈夫,她觉得生命将失去意义。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霍达.北京出版集团.2023-12-02

一个时代的侠骨柔肠.光明网.2023-12-02

霍达:作家就是社会的良心 时代的秘书 3.中国文明网.2023-12-02

霍达.北京作家网.2023-05-02

霍达 .中国作家网.2023-05-02

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务院参事室.2024-03-06

“一切小说都是在写历史”——访霍达.中国作家网.2023-05-02

霍达.中国作家网.2024-03-04

月落玉长河 (1993).豆瓣网.2023-10-27

红尘.豆瓣网.2023-10-27

国家话剧院新春首部大戏《红尘》开排.搜狐网.2023-10-27

霍达.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27

霍达.国务院参事室.2023-10-27

第七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2024-04-18

第八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2023-10-28

作家风采 霍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23-05-05

女性柔肠系民情 明星委员关注什么?.大江网.2023-10-27

霍达.全球人物网.2023-10-27

霍达:写作让我连死都不怕.中国民族文学网.2023-05-02

第八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2024-04-18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名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2024-04-18

第十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2024-04-18

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名单公布.观察者.2024-04-18

话剧《春潮》导演王剑男手拿剧本救场登台.中华网.2023-11-24

周杰打人欲“私了”.海南日报.2023-11-24

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奖获奖作品篇目.中国作家网.2023-10-27

“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征文”评选活动在北京颁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23-10-27

《平凡的世界》等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新华网.2023-10-27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少数民族网.2023-10-27

一个时代的侠骨柔肠.光明网.2023-10-27

补天裂 (1998).豆瓣网.2023-10-27

红尘.豆瓣网.2023-10-27

苍天圣土 (2007).豆瓣网.202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