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尾蝾螈
蓝尾蝾螈(学名:Cynops cyanurus),别名娃娃蛇,是蝾螈科蝾螈属两栖纲。该物种是一种相对较小的蝾螈,雄性体长可达80毫米,雌性体长可达100毫米。皮肤粗糙,体背面布满痣粒;颜色变异比较大,多数个体背面蓝绿色,也有的为黑褐色、黑色或者黄褐色,颜色比较浅的个体有时还有分散的黑色斑点;腹部桔红色;尾部桔红色;尾基侧扁,尾鳍褶平直,尾的末端较钝尖。
蓝尾蝾螈是中国特有种,生活在云贵高原上,海拔在1790-2400米之间。本种在混交林、池塘、稻田和灌溉的麦田里常被发现。适应性很强,能够在干旱和pH6.0的酸性水中正常成长。
2000年,蓝尾蝾螈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0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其对防除农业和害虫有一定的作用;较易饲养,颜色多样,可用作观赏动物;其繁殖期较长,成体以及卵粒(胚胎)、肢体再生研究等均可用作科研和教学的实验材料。
分类与命名
1962年,中国学者刘承钊根据贵州水城的标本,将该物种定为新种“蓝尾蝾螈(Cynops cyanurus)”发表。1983年,中国学者杨大同依据昆明花红洞标本,将俊明、景东彝族自治县标本在《动物学研究》上正式定名为“蓝尾蝾螈云南亚种Cynops cyanurus 云南龙蜥”。1983年寇治通在《两栖爬行动物学报》中把呈贡区标本定名为一新种,即“呈贡蝾螈”。1983年中国学者梁费等人把楚雄标本定名为“蓝尾蝾螈楚雄亚种Cynops cyanurus chuxionggensis”,但后续杨大同等多数学者认为“呈贡蝾螈”和“蓝尾蝾螈楚雄亚种”都是“蓝尾蝾螈云南亚种”的同物异名,故蓝尾蝾螈被划分为2个亚种,分别为指名亚种(Cynops cyanurus cyanurus)和云南亚种(Cynops cyanurus 云南龙蜥)。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蓝尾蝾螈是一种相对较小的蝾螈,雄性体长可达80毫米,雌性体长可达100毫米。皮肤粗糙,体背面布满痣粒;颜色变异比较大,多数个体背面蓝绿色,也有的为黑褐色、黑色或者黄褐色,颜色比较浅的个体有时还有分散的黑色斑点,腹部桔红色。楚雄亚种的前半段肛部色斑为桔红色,后半段肛部色斑为灰黑色,尾腹鳍褶皱为桔红色,通常不达尾末端,在上缘有深色波纹状斑纹;指名亚种肛裂一般全为桔红色,肛后桔红色达尾末端,其上缘没有深色波纹状斑纹。
头较扁平;吻端钝圆形,口裂恰在眼后角下方;唇褶在口角前缘较显著,掩盖下唇后部;上下颌有细齿;枕部呈“V”字形隆起,与背脊棱相连直达体后端;耳后腺不甚明显;眼后角下方以及口角后方有2个较为醒目的桔红色斑。颈部褶皱较明显;咽喉部位有细痣粒;腹部桔红色,散有不规则的深色斑纹,较为平滑;前肢细弱,指细长,略扁,指长顺序为3、2、4、1;后肢比较粗壮,趾长顺序为3、4、2、5、1;前后肢贴体相向时,雄螈的指、趾末端略微重叠,雌螈指、趾或相遇或不相遇;外掌突较明显;有外突,内蹠突较多,不明显;尾长短于头体长,尾基侧扁,肌肉不发达,尾鳍褶平直,尾的末端较钝尖;肛孔呈长裂形。
骨骼特征
颅骨略呈椭圆状,岩枕骨有2个斜向凹陷。犁骨齿“ʌ”状,前端汇合于内鼻孔内侧中央位置。颈椎1个,躯椎16个,肋骨14对,第15和16躯椎肋骨较小,尾椎约18个,第1尾椎似有肋骨痕迹。肩带与前肢骨尾羽第1和第2躯椎处,腰带尾羽第14椎骨处,肢骨骨化完全,腕掌、跗跖骨较为清晰,较易数。椎体后凹型。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蓝尾蝾螈是中国特有种,在贵州省和云南省(昆明市、武定、楚雄、宜良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石屏县等)有分布。
栖息环境
蓝尾蝾螈生活在云贵高原上,海拔在1790-2400米之间。本种在混交林、安静的森林池塘(包括人工池塘)、稻田和灌溉的麦田里常被发现。适应性很强,能够在干旱和pH6.0的酸性水中正常成长。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蓝尾蝾螈一般在水中觅食,主要以小型水生动物和昆虫幼虫等为食,如水丝蜕、蚊、蝇幼虫以及爬人水中的蚯蚓等,也会捕食水蚤、剑水蚤属。蓝尾蝾螈一旦发现食物,则用吻端缓慢接近,嗅3-5秒左右,突然张嘴咬住,然后闭眼吞入腹内。在繁殖季节期间,食量增加,争食现象频繁。
节律行为
蓝尾蝾螈全年分为2个周期活动,4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繁殖期,这时多在水域内及其岸边活动,白天隐蔽在水草繁茂的浅水区或岸边石下、土洞内。夜晚出来觅食。10月至翌年3月是冬眠期,这时该物种通常安静地待在潮湿环境冬眠,例如水域附近的土洞或者石穴。
再生行为
蓝尾蝾螈有较强的生命力以及较强的肢体再生能力,当其不同部位被截断后,基本均可以再生出新的肢体。再生肢的生长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伤口愈合以及再生肢体孕育期,新肢体还没有长出,需19天左右才可以长出;第二阶段是再生肢生长期,即长出再生芽基至再生肢各部结构形成,约需83-137天左右。再生肢与原肢体有明显不同,主要是再生肢较短,另外原肢体蹠部均有蹠突,趾间无蹼,而再生肢体蹠部则没有蹠突,趾间蹼较显著。
生长繁殖
蓝尾蝾螈的性征在非繁殖期不易分辨,在繁殖期内两性差异明显。雄性尾较短,高而薄,显蓝色,肛部呈隆肿状, 泄殖腔内壁有乳突。而雌性尾较长,尾鳍褶较低,一般尾部不显蓝色。
求偶交配
蓝尾蝾螈在水中进行求偶,通常在5-6月。雄螈围绕雌螈游动、追逐,时而用吻端触及雌螈头部、体侧及肛部。雌螈可能会出现无反应、逃避或者离去的情况,但雄螈会继续尾随其后,此现象一般凌晨较频繁,下午较少。一旦雌螈亲近雄螈,雄螈会愈加兴奋,常用吻端触及咬雌螈,并将自身横置于雌螈头前或头侧,尾部向雌螈头部方向卷曲,尾后段轻轻扇动,每次扇动持续2-5秒,以上动作会重复十几次,时长可达20分钟。雄螈身体中部上挑。尾略向上,左右卷曲以“蛇形”缓慢摆动。雌螈尾随其后,肛部略外突,用吻端触咬雄螈尾端,保持这种姿势缓行10-20厘米,雄螈尾部上翘,肛部向外翻出,肛内绒毛状突起明显,一条长形白色精子团从雄螈泄殖孔内产出,长度约3.5-6.5毫米,直径0.5-0.8毫米。蓝尾蝾螈时是体内受精的有尾类,当雌螈肛部经过精子团所在位置时,其肛部粘住精子团,约25-40分钟,精子团即被逐渐纳入泄殖腔内,完成纳精过程,如果纳精未成功会尝试多次。结束纳精后多数雌螈不再继续尾追雄螈,但有的雄螈还会重复求偶动作。
产卵
雌螈平均产卵天数为43-150天。产卵在水中进行,前期较为活跃,产卵时会用后肢抱握水草,体尾向背面弯曲,会将卵产在叶片上。产卵后雌螈不会立即离开,待到卵与叶片粘合在一起才离开。每次产卵约需要2.5-5分钟,两次产卵相隔14分钟以上。卵单生,呈胶囊椭圆形,大小约为4.2×3毫米;卵圆形,直径约2.1毫米,动物极棕黑色,植物极乳白色。
生长发育
在室温19-29°C,水温18-28°C时,受精卵5天左右长出尾芽,8.5天长出外鳃芽和平衡器,约13天长出前肢芽,16天左右即可孵化,约27.5天左右前肢具四指,后肢明显,平衡枝消失,46.5天左右后肢五趾发育完全,111天左右开始变态,164天左右外鳃消失,鳃孔封闭,外部特征基本与成体相同。
幼体要一直在水中发育生长,生活期的长短随水域温度的高低和食物的多寡而定。变态后的亚成体先要越过一个冬天才能生长为成体,这期间生长缓慢。蓝尾蝾螈从受精卵到性成熟需要2年的时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截至2004年,蓝尾蝾螈的种群数量处于逐年减少的状态。一般栖息地的改变和丧失、毁林或伐木相关活动导致的栖息地改变、集约农业或放牧城市化、杀虫剂和化肥等污染物导致死亡、人类过度捕捞用作宠物交易等,以上都是导致蓝尾蝾螈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
保护级别
2000年,蓝尾蝾螈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04年,蓝尾蝾螈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主要价值
蓝尾蝾螈的食性使其对防除农业和危害人体健康的害虫有一定的作用。该物种还可以在室内饲养,并且较易饲养,颜色多样,可用作观赏动物。另外,其繁殖期较长,成体以及卵粒(胚胎)均可用作科研和教学的实验材料,关于蓝尾蝾螈的肢体再生等研究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参考资料
蓝尾蝾螈.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4-29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4-29
蓝尾蝾螈.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