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雷山髭蟾

雷山髭蟾

雷山蟾(食虫类:Vibrissaphora leishanensis),别名角怪,是角蟾科髭蟾属的两栖纲,体型肥壮,雄蟾体长69~93毫米,雌蟾体长70毫米左右。皮肤较光滑,体背及体侧皮肤松弛有皱纹,四肢背面肤棱明显,体侧疣[yóu]多而褶皱显著;腹面满布小白色痣粒;腋部有一对紫灰色腺体。体背面一般为蓝棕色或紫褐色,上有深色网纹,散有不规则黑斑,四肢隐约可见有黑色横纹,腹面紫灰色,咽部色深,散有灰白色痣粒。眼球上半呈浅蓝绿色,下半呈深棕色。指、趾端为浅色圆球状。微具蹼,外侧趾间无蹼,无外突。雄蟾上唇缘每侧各有两枚粗壮黑色角质刺,雌蟾相应部位为橘红色点。雄蟾繁殖季节后角质刺逐渐脱落。

雷山髭蟾于1963年仅发现在中国雷山县,发现时间较晚。雷山髭蟾成体营陆栖生活,主要栖息在海拔800~2100米的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覆盖的山区流溪水源附近。大约经过2~3年才能变成幼蟾。卵变化成成体需要3年时间。其平均寿命为5~6年。

截至2019年,雷山髭蟾在中国境内较为少见,整体种群数量较少,且呈下降趋势。2020年,雷山髭蟾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濒危(EN)。2021年2月1日,雷山髭蟾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成体期

体型肥壮,雄蟾体长69~93毫米,雌蟾体长70毫米左右。体背面一般为蓝棕色或紫褐色,上有深色网纹,散有不规则黑斑,四肢隐约可见有黑色横纹,腹面紫灰色,咽部色深,散有灰白色痣粒;头扁平,头宽大于头长;吻宽圆,吻棱明显,颊部宽,明显向外倾斜;鼻孔位于吻、眼之间,瞳孔纵置,眼球上半呈浅蓝绿色,下半呈深棕色;有耳柱骨,上颌有齿,无犁骨齿。较光滑,体背及体侧皮肤松弛有皱纹,体背部有痣粒组成的网状肤棱;四肢背面肤棱更明显,体侧疣多而褶皱显著;腹面满布小白色痣粒;腋部有一对紫灰色腺体,有股后腺,胯部有一白色月牙斑。前肢较长且壮,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指、趾端为浅色圆球状,趾间无蹼,第三趾最长,其他三趾约等长,关节下瘤间有厚的纵肤棱。后肢短,前伸贴体时胫跗[fū]关节达肩部,趾侧缘膜宽,胫长为体长的40%左右,约与足等长,趾端与指端同为浅色球状,微具蹼,外侧趾间无蹼,无外蹠突,仅有椭圆形的内蹠突,其上有游离刃。

雌雄性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雄蟾上唇缘每侧各有两枚粗壮黑色角质刺,雌蟾相应部位为橘红色点。雄蟾繁殖季节后角质刺逐渐脱落,无声囊,无雄性线。

蝌蚪期

体大而肥壮,全长95毫米,头体长34毫米左右,变态初期的蝌蚪眼下方上唇缘处先出现一较大的乳白色点,并逐渐变为橘红色;即将完成变态的幼体体长38~42毫米,橘红点前方又出现1~2个窄长的橘红点。口位于吻端腹方,唇缘窄,唇周围仅一排唇乳突,上唇乳突较下唇大,中央无乳突,副突少而稀,唇齿强,最外侧的一排唇齿短,唇齿式多为I:5+5/4+4:I,角质颌极强,颌缘的齿突发达,口腔下部第一对味觉器为多指掌状。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00%;背面棕褐色,体尾有小黑点,尾肌强壮,尾末端钝尖;不同时期蝌蚪的体色及斑点有一定差异。小的蝌蚪体尾交接处浅色“Y”形斑不显,体尾均无斑点;大蝌蚪呈棕褐色、体尾有小黑色斑点,体尾交界处有浅色“Y”形斑且明显,吻端钝圆,鼻孔略紧吻端,眼位于头背两侧,眼间距较宽;出水孔位于左侧;肛孔大、斜向尾基右侧。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雷山髭蟾是中国特有珍稀无尾两栖动物,仅分布于中国雷山县

栖息环境

雷山髭蟾成体营陆栖生活,主要栖息在中国贵州省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海,栖息地海拔800~2100米,多见于环境植物丰富、腐殖层厚、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的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下的山区流溪水源附近。非繁殖期栖于林间、溪边、石滩等多为坡度平缓、阴凉、潮湿地带。繁殖期间雷山髭蟾多选择在水体清澈的山涧溪流繁殖,流水缓慢并有大小石头分布, 水深多为3~20 厘米,两岸生长有乔木和灌草丛。水域内有青苔藻类等水生植物,水中有昆虫、腹足纲等分布。山溪底物主要由泥沙、石头和枯枝落叶形成的腐殖质组成。这种水流平缓的环境,既能保证水中有充分的含氧量,也不易被冲掉。其蝌蚪时期多在缓流处水内大小多的石块下。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雷山髭蟾主要以昆虫、蠕虫、蜗牛(Fruticicolidae)等为食。其蝌蚪以苔藓(Bryophyta)和浮游生物为食。

节律行为

雷山髭蟾平时昼伏夜出,白天隐藏在林间树叶下、岩石缝隙中、腐烂植物堆中及土堆内,夜晚才出外活动觅食。每年11月间,成蟾常集群在水流平缓、石块较多的生态环境中抱对产卵。雷山髭蟾有繁殖迁移的习性,其在繁殖期内会进入溪流中大小石块较多,水浅且水流平缓荫蔽处或深水凼内。

生长繁殖

雷山髭蟾繁殖季节与大部分两栖纲动物(Amphibia)不同,繁殖期从9月底开始,12月底结束,繁殖盛期为11月中旬。在繁殖前雄蟾先进入水中,隐于水流平缓、砂底半露出水面的较大石块下筑巢,此处多是水的深浅仅没人类脚背,筑巢时在石块下方挖出一个能容纳其本身大小的圆形小坑,并将石砂推到石块外,筑巢后雄蟾将一直留在水下巢内等候雌蟾。雌蟾后下水,在水中等待雄蟾鸣叫求偶,雄蟾一般在午后和傍晚发出“饿~饿”的鸣叫声吸引雌蟾。雄蟾在鸣叫求偶时是单个个体鸣叫,没有集体鸣叫的行为。

雌雄抱对产卵,窝卵数为162~394粒,卵团粘附在小溪近源处石堆内或石块底部的平整处,刚产下的卵群为中空环状或团状,卵粒呈圆球状,单粒卵如黄豆大小,卵径3.9毫米左右,连同卵胶膜4.8毫米左右。卵粒为动物极灰色,植物极乳白色。雌蟾与雄蟾共同护卵1~2天后即离开产卵场所,雄蟾继续守窝护卵和等待再次抱对。雄蟾第二性征即上颌缘两对角质刺的角质层脱落,被角质层包裹的非角化软组织被吸收和皮肤的褶皱消失后,雄蟾才离开繁殖场所。

雷山髭蟾的卵一般在40天左右孵出蝌蚪。蝌蚪同一时期有长脚形态,有不长脚形态,体型有大有小。蝌蚪需要越过两个冬天才能完成变态过程,越过第一个冬天长出脚,越过第二个冬天才完成退化尾鳍,随后爬上岸,进入林间,大约经过2~3年才能变成幼蟾。卵变化成成体需要3年时间。其平均寿命为5~6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至2019年,雷山髭蟾在中国境内较为少见,整体种群数量较少,且呈下降趋势。

致危因素

人为过度捕食雷山髭蟾成体,过度捕捞其蝌蚪,及人类砍伐木材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在保护区内小规模农业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的污染,因此造成潜在威胁;以及雷山髭蟾行动缓慢,不善于跳跃,对环境依赖性强且要求苛刻,故容易遭受敌害。其分布范围十分狭窄,蝌蚪变态期长等也会对其种群数量造成威胁,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保护级别

2000年8月1日,雷山髭蟾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0年,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濒危(EN)。2021年2月1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正式公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其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主要价值

雷山髭蟾在中国有着重要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雷山髭蟾于1963年被发现,为中国两栖动物又增添了一个新种,对研究中国特别是南方地区两栖动物的演变和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科研价值。其成体喜爱捕食多种害虫,对林区虫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参考资料

雷山髭蟾.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9-06

..2023-04-29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9-06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4-29

..2023-04-29

雷山髭蟾.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4-29

..2023-04-29

..2023-04-29

..2023-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