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灵辄

灵辄

灵辄,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晋国义士。

鲁宣公时期,赵盾在首山打猎时,遇到饿了三天的灵辄,给了他食物。灵辄留下一半想带给母亲。赵盾又给了他一篮食物和肉。后来,灵辄成为晋侯的甲士。晋灵公十四年,晋侯设宴埋伏甲士欲杀赵盾。赵盾在提弥明的保护下脱险,提弥明战死。灵辄倒戟救赵盾,自称是曾在翳桑受赵盾恩惠的饿人,未留姓名便离开,不求回报。

灵辄的事迹被《左传》等史书记载,《史记》将其与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合并成了同一个人。后世人们用“灵辄扶轮”这个典故来比喻受到恩惠后图谋报答的行为。在山西省,有七贤庙、藏山神祠等场所纪念灵辄。

人物生平

鲁宣公时期,赵盾在首山打猎,住在翳桑,看到灵辄饿得不行,就问他怎么了。灵辄回答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就给了他食物,灵辄留下一半没吃。赵盾问他为什么不吃完。灵辄说:“我在外做官已经三年了,不知道母亲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近了,我想把这些食物带回去给母亲。”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并另外准备了一篮食物和肉,装在袋子里给他。后来,灵辄成了晋侯的甲士。晋灵公十四年(前607年)九月,晋侯请赵盾喝酒,暗中埋伏了甲士,准备攻击赵盾。赵盾一边搏斗一边退出,提弥明为保护赵盾而战死。灵辄倒转戟头抵挡晋侯的士兵,救了赵盾。赵盾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灵辄回答说:“我就是那个在翳桑饿得不行的人。”赵盾问他的名字和住处,灵辄没有回答就离开了,也不求回报。最后,灵辄自己离开了。

史籍记载

《左传宣公二年》

《史记三十九晋世家》

相关争议

《史记三十九晋世家》记载“初,盾常田首山,见桑下有饿人。饿人,示眯明也。”但是《史记索隐》认为:

意思是邹诞说示眯就是祁弥,也就是《左传》中的提弥明。提的读音是市移反,刘氏也把祁读作时移反,所以祁和提这两个字的读音是相同的。而在这本《史记》中写作“示”,是因为“示”就是《周礼》古本中的“地神曰祇”,都写作“示”字。“邹”变为“祁”,大概是因为“祇”和“提”的读音相近,所以字就变成了“祁”。眯的读音是米移反。将“眯”写作“弥”,也是因为读音相近。另外,《左氏》中提到的桑树下饥饿的人是灵辄。而示眯明,则是嗾獒的人,这个人在打斗中死去。现在把这两个人合为一个人,是不对的。

相关典故

相关纪念

七贤庙

山西忻州南关有程婴墓、程婴祠和程婴妻子王阿娘娘庙,南关大街立有“韩厥遗风”坊,北关有“程婴故里坊”,城北逯家庄有公孙杵臼墓、忠烈祠,城北二十公里程侯山有阿后娘娘庙。孔子庙内建有“忠义祠”,北关、程侯山的七贤庙将赵盾、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灵辄、锄麑和提弥明尊为祭祀对象。

藏山神祠

山西盂县藏山神祠是供奉赵孟的主要场所,具体始建年代不详,约建成于北宋中叶以后,共有庙宇30余处。八义殿供奉程婴、公孙杵臼、假孤、韩厥、灵辄、鉏麑、提弥明和草泽医人。

扶轮中学

扶轮中学,1918年10月11日成立,同年11月4日正式开学,这是国内第一所铁路中学。1918年2月,国铁集团首位总工程师詹天佑等12人联合发起组织“铁路同仁教育会”,为切实解决铁路职工弟子的上学问题,“教育会”以“扶轮公学”为统一校名,在“四路”沿线筹建员工子弟学校,天津扶轮中学作为其中之一,最初的全称为“天津扶轮公学第一中学”。“扶轮”在汉魏诗歌辞赋中多见,本有“扶翼车轮”之意,而旧时常引申为所谓“大雅扶轮”,用以赞美德望之人,或表示对崇高理想的向往。天津市扶轮中学的命名,据说参考了“灵辄扶轮”(出自《左传·宣公二年》)、“扶轮推毂”(出自《史记·荆燕世家》)的典故,分别体现知恩图报、助人立业之意,以启迪扶轮学子在民族危亡之际,励志笃行,求学报国。

艺术形象

大庆饰演灵辄。

参考资料

祖先崇拜、家国意识、民间情怀——晋地赵氏孤儿传说的地域扩布与主题延展.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25-02-02

「津云调查」扶轮中学——百年风雨路 成才报国情.百家号.2025-02-02

董文军 Wenjun Dong.豆瓣.202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