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杓鹬

大杓鹬

大杓鹬(黑枕黄鹂普通亚种: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别名红腰杓鹬、油老罐子,是鹬科杓鹬属大型涉禽。体长53–66厘米,是最大的杓鹬,体重390-1350克,雄性成鸟平均比雌性成鸟轻110克。雄性成鸟眼睛黑色,嘴长且向下弯曲,呈深棕灰色。上体黑褐色,羽缘白色与棕白色。腿长,脚蓝灰色。两性相似。

大杓鹬在俄罗斯繁殖,东至堪察加半岛,南至滨海边疆区和蒙古东北部。大部分在澳大利亚越冬,其余在中国、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新西兰越冬。繁殖栖息地通常为开阔的青苔、中位沼泽、苔藓地衣沼泽、潮湿的草地以及小湖泊岸边。非繁殖栖息地包括河口、树林沼泽、盐沼、潮间带泥滩、沙滩等沿海地区。为杂食性鸟类,是农林益鸟

2015年,大杓鹬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I。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等级为濒危(EN)。2021年,大杓鹬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命名与分类

大杓鹬,属于鹬鸻形目鹬科杓鹬属,是独立物种。1760年,法国动物学马图林·雅克·布里松(Mathurin Jacques Brisson)根据一个标本在他所著的《鸟类学》(Ornithologie)中对大杓鹬进行了描述。使用了法文名称“Le courly de Madagascar”和拉丁文“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尽管布里松创造了拉丁名称,但这些名称不符合双名命名法,不被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认可。1766年,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Linnaeus)在他所著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第十二版中,添加了240种布里松描述过的物种,包括大杓鹬,赋予其双名“Scolopax madagascariensis”。

形态特征

杓鹬体长53–66厘米,是最大的杓鹬,翼展110厘米,体重390-1350克,雄性成鸟比雌性成鸟平均轻110克。雄性成鸟眼周灰白色,眼先蓝灰色,眼睛黑色;嘴长且向下弯曲,深棕灰色,雌鸟鸟喙是涉禽中最长的,约18.4厘米;下颌骨基部呈粉红色。上体黑褐色,羽缘白色与棕白色。颈部、胸部白色至黄白色,羽缘较,胸部有黑褐色细条纹。背部、翅膀、臀部、尾部棕色,有栗色条纹。初级飞羽外黑褐色,内翈灰褐色,有锯齿状白色横斑;第一、第二枚初级飞羽羽干白色,先端淡褐色,自4-5枚起,外翈有白色横斑,且越内侧越明显。尾上覆羽羽缘较宽,呈棕红褐色,尾下覆羽灰白色。腿长,脚蓝灰色。两性相似,幼鸟的上半身有更广泛的白色边缘,下体条纹更细。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大杓鹬在俄罗斯繁殖,东至堪察加半岛,南至滨海边疆区和蒙古东北部。约75%的大杓鹬在澳大利亚越冬,其余在中国、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新西兰越冬。在中国,部分大杓鹬在东北地区繁殖,部分在台湾越冬。

栖息环境

在繁殖季节,大杓鹬主要栖息在在开阔的青苔、中位沼泽、苔藓地衣沼泽、潮湿的草地以及小湖泊岸边。在非繁殖季节,大杓鹬主要栖息在河口、树林沼泽、盐沼、潮间带泥滩、沙滩等沿海地区,尤其是有大量海草的草地、红树林附近的盐沼或沙滩。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大杓鹬为杂食性鸟类。在繁殖地区,主要捕食甲虫苍蝇美国白灯蛾等昆虫以及甲壳亚门。在秋季迁徙期间,也会吃浆果等植物性食物。在非繁殖地区,它以海洋无脊椎动物为食,优先捕食螃蟹和小型软体动物门,也以其他甲壳类动物、蠕形动物为食。是农林益鸟

大杓鹬在捕食时,鸟喙向下挖洞或从地表啄食,通过视觉或触觉寻找猎物,喜欢在软沉积物潮间带泥滩捕食。进食动作缓慢而慎重。吃大型猎物时,一块一块地吞下,有时会清洗猎物。喙长的差异导致雌雄鸟捕食的差异,通常雌性单独觅食,并会保护觅食区域;雄性集成散群捕食,有时多达100只。

大杓鹬倾向于选择在有水的生境中觅食,甚至对觅食点表现出较高的忠诚,同时取食也表现出很高的专一性。例如在韩国纳东河口湿地迁徙停歇地,螃蟹是其唯一的食物;在英国泰马河(Tamar),螃蟹是其主要的食物。可能是因为大杓鹬喙长,可以取食埋栖更深的蟹,并且具备处理较大螃蟹的能力。

节律行为

大杓鹬为候鸟,常成小群迁徙。秋季迁徙通常在6至11月,沿千岛群岛、库页岛、乌苏里兰、韩国日本菲律宾部分地区、东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沿岸迁徙,一般于11月到达澳大利亚南部。

春季迁徙通常在3月中旬至6月初,但澳大利亚东海岸种群的北行迁徙时间较早,一般在2月至4月,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大杓鹬在迁徙过程中似乎绕过了东海岸,更多的雌性大杓鹬可能会迁徙至更远的南极洲

在中国,大杓鹬通常于4月到达东北繁殖地,9月下旬离开向南迁徙。

社群行为

大杓鹬在夜间栖息地或休息时,常集成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

警戒行为

大杓鹬性胆怯,行动迟缓而宁静,若有人接近,则立刻起飞。

鸣唱行为

大杓鹬声音像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但更平、更深、更长,似“hoo ii nn”。在迁徙时,发出更多单音;在飞行时,鸣叫声比白腰杓鹬更有力刺耳;个体间在活动时联络或受惊起飞时常发出“会儿-会儿”的声音。

其它行为

大杓鹬飞行时两翅鼓动缓慢,但飞行速度快。成群飞行时,常排成“V”字形,降落时常滑翔。其活动时常不断地抬头伸颈观望,长时间地站在一个地方不动。

生长繁殖

大杓鹬繁殖期在4-7月。4月中下旬即已成对,进行求偶飞行。

5月初至6月下旬筑巢,通常以2-3对的小群落形式筑巢,筑巢于沼泽地上的小土丘上,通常靠近生长野生浆果的区域,巢较简陋,周边和底部垫以枯草,内衬干草和树枝。

窝卵数平均4枚,卵为梨形,橄榄褐色或橄榄绿色、被有褐色或绿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66-72.2毫米×45.6-48.1毫米。在西伯利亚地区东北部Shchuchy 山脉观察到其孵化期约12天。大杓鹬发育成熟的时间比大多数滨鸟更长,可能3-4岁才开始繁殖。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菲律宾,1992年有457只大杓鹬,1993年有75只。在中国,1992年有64只,1993年有10只。在澳大利亚,大杓鹬种群数量一直稳步下降,1992年至2008年期间,在摩顿湾以每年2.4%的速度下降;自1950年代以来,塔斯马尼亚州减少了65%以上;1983年至2007年间,澳大利亚49个站点的数量减少了40%,其西北部的种群数量也下降。此外,韩国新万金的种群数量在2006年至2008年期间减少了32.6%(约1800只)。

2006年,国际湿地组织(Wetlands International)预估大杓鹬全球种群数量为3.8万只,2015年,全球数量预计约为3.2万只,其中,澳大利亚有2.8万只。2016年,大杓鹬种群数量预计趋于下降。

致危因素

黄海中途停留地的丧失被认为是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大杓鹬数量下降的原因,因此黄海栖息地丧失可能是大杓鹬面临的主要威胁。1964年至2014年,黄海潮间带栖息地的丧失率预估高达65%,每年的栖息地丧失率可能超过1%。由于黄海周围人口不断增长,预计栖息地丧失将持续存在。除此之外,大杓鹬筑巢与觅食地点受到干扰,韩国迁徙中途停歇点受到污染,导致食物供应减少,这都可能威胁大杓鹬的生存。

保护级别

1981年,大杓鹬被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名录。

1988年,大杓鹬被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

2020年,大杓鹬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I。

2016年,大杓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等级为濒危(EN)。

2021年,大杓鹬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近种鉴别

大杓鹬与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同属鹬科杓鹬属,形态相似。

参考资料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11-06

Far Eastern Curlew.IUCN.2023-05-10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3-05-10

大杓鹬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inaturalist.2024-11-06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ITIS.2023-05-10

..2023-05-10

Appendices I and Il of the 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Migratory Species of Wild Animals (CMS) .cms.2023-05-10

..2023-05-10

..2023-05-10

..2023-05-10

..2023-05-10

..2023-05-10

..2023-05-10

..2023-05-10

..2023-05-10

..2023-05-10

..2023-05-10

..2023-05-10

..2023-05-10

Numenius arquata.ITIS.2023-05-10

Eurasian Curlew.IUCN.202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