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橇
雪橇也称为无舵雪橇、平底雪橇、短雪橇,分单座和双座两种规格。雪橇运动要求运动员仰面躺在雪橇上,头在后,脚在前,通过调节身体姿势操纵雪橇滑行和回转。
雪橇是一项古老的运动 ,早在1480年就已在挪威出现。不过直到19世纪末,才有瑞士酒店业主为了满足游客需求修建了第一条雪橇滑行道。1883年2月12日,瑞士举办了世界上第一场雪橇国际比赛,并带动了这项运动的发展。1889年,世界上第一家雪橇俱乐部在德国诞生。
1913年,国际雪橇体育联合会在德国成立。次年,第一届欧锦赛在捷克举办。1935年,国际雪橇体育联合会更名为国际雪橇联合会并加入了国际有舵雪橇和平底雪橇联合会。1957年国际雪橇联合会独立出来。1955年,第一届雪橇世锦赛在挪威奥斯陆举行。1964年,在第9届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冬奥会上,雪橇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设立女子单人、男子单人和双人3个比赛项目。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上增设雪橇团体接力赛,雪橇奥运会项目增至4个。2026年米兰冬奥会双人雪橇项目将明确分为男、女双人雪橇两个小项。
雪橇项目包括单人(男子和女子)、双人(男子、女子或混合)和团体接力。雪橇的最高组织机构是国际雪橇联合会。中国雪橇协会于2015年成立。除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外,世锦赛、世界杯、短距离世界杯、洲际锦标赛、青少年世锦赛、欧锦赛等也是雪橇的重要国际赛事。在这项运动中,涌现出了乔治·哈克尔、佐格勒、娜塔莉-盖森贝格尔、托比亚斯·文德尔/托比亚斯·阿尔特等传奇人物。
发展历史
早期起源
雪橇是一项古老的运动 ,早在1480年就已在挪威出现。由于雪橇运动极具挑战性和刺激性,因此很快便在欧洲和北美等国家和地区流行起来。不过直到19世纪末,瑞士酒店业主才建造了第一条雪橇滑行道来满足游客的需求。1883年2月12日,澳大利亚、英国、德国、荷兰、瑞典和瑞士6个国家的运动员在瑞士的达沃斯和克洛斯特斯之间长达4公里的公路上参加了世界上第一场国际雪橇比赛,最终来自澳大利亚的学生乔治-罗伯逊和来自克洛斯特斯的邮差彼得-明施双双以9分15秒的成绩赢得比赛的胜利。随后,这项运动在瑞士、奥地利、德国、意大利以及美国等地迅速兴起。1889年,世界上第一家雪橇俱乐部在德国诞生。
组织建立
1913年,奥地利、德国和瑞士的代表在德国的德累斯顿(Dresden)成立了国际雪橇体育联合会(Internationaler Schlittensportverband)。1914年,第一届欧锦赛在当时的波希米亚王国(今捷克)举办,设置男子单人和双人项目,鲁多尔夫-考施(Rudolf KAUSCHKA)和卡尔-勒贝尔/欧文-波塞尔特(Karl LÖBEL/Erwin POSSELT)分别赢得冠军。1928年,时隔14年之后,第二届欧锦赛才姗姗来迟。在该届欧锦赛上,首次出现了女子组雪橇比赛,希尔德-劳帕奇(Hilde RAUPACH)成为首位夺得欧锦赛冠军的女性运动员。
1935年,国际雪橇体育联合会更名为国际雪橇联合会(Internationaler Rodelsportverband),加入了于1923年创立的国际有舵雪橇和平底雪橇联合会(现一般称作“国际雪车联合会”)。1957年1月25日,国际雪橇联合会从国际有舵雪橇和平底雪橇联合会中独立出来,在瑞士达沃斯正式成立了独立的国际雪橇联合会(联邦制 Internationale de Luge de Course/ FIL),来自13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成立仪式,奥地利的伯特-伊萨蒂奇(Bert Isatitsch)当选为首任主席。在当年于保加利亚举行的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大会上,世界雪橇联合会被接纳为国际奥委会成员。
发展推广
举办赛事
为了推动雪橇运动的发展,除了积极推动雪橇项目入奥,国际雪橇联合会还组织举办世锦赛、世界杯、洲际杯等国际赛事以及相应级别的青少年赛事。1955年,第一届人工赛道雪橇世锦赛在挪威奥斯陆举行,来自8个国家的运动员参加了该届世锦赛。1979年第一届天然赛道世锦赛在奥地利举办,来自意大利和奥利地的选手包揽了三个比赛项目的冠军。1982年,第一届人工赛道青少年世锦赛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办。1995年,第一届牛角雪橇世锦赛在奥地利举办。1997年,第一届天然赛道青少年世锦赛在意大利举办。2004年,雪橇世锦赛在日本长野举办,这是雪橇世锦赛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此外,当年还首次在南半球国家(巴西)召开了国际雪橇联合会大会。2012年,国际雪橇联合会决定将每年的人工赛道丰田杯列入世界杯分站赛。
接纳会员
随着雪橇运动的不断发展,国际雪橇联合会旗下的会员也在不断增加。1998年,印度和委内瑞拉被接纳为正式会员,国际雪橇联合会旗下会员达到32个。2年之后,巴西加入国际雪橇联合会,其旗下正式会员达到42个,另外还有3个临时会员。之后,随着塞尔维亚、土耳其以及阿根廷、澳大利亚、汤加等诸多南半球国家的加入,到2013年,国际雪橇联合会旗下会员达到53个。
财政支持
在政策和财政上为各协会和运动员提供支持是国际雪橇联合会的又一举措。在1999年于奥地利萨尔茨堡举行的第47届大会上推出了在人工赛道上进行免费训练的相关项目。2001年,国际雪橇联合会在第49届大会上决定每年投入50万欧元用于支持各协会会员及个人发展计划。在2002年的美国盐湖城冬奥会,在参加雪橇比赛的26个协会会员中,有16个得到了“奥林匹克团结基金”计划的财政支持。在1994年-2004年这十年间,国际雪橇协会不断增加对运动员的奖励和补贴,运动员的奖金和津贴增长了十倍之多。
设立名人堂
除此之外,国际雪橇联合会还采取多项举措积极宣传这项运动。2003年,国际雪橇联合会设立名人堂,1976年奥运会冠军、四次世界冠军得主保罗-希尔德加特纳(Paul Hildgartner)、1972年奥运会双人冠军和1984年奥运会男子单人冠军玛吉特-舒曼(Margit Schumann)、1968年奥运会双人冠军克劳斯-邦萨克(Klaus Bonsack)入选。之后,雪橇运动的知名运动员不断入选。2007年,在国际雪橇联合会成立50周年之际,国际雪橇联合会举办纪念仪式并用三本纪念书籍回顾了雪橇的发展历史,来自国际奥委会的代表、国际冰球协会主席、国际雪车联合会主席等到场参加。
奥运变迁
1954年,雅典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大会决定,雪橇取代钢架雪车成为奥运会项目(钢架雪车曾在1928年和1948年在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出现过,直到2002年才被重新列为冬奥会项目)。1964年,在第9届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冬奥会上,雪橇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设立女子单人、男子单人和双人3个比赛项目。德国选手包揽了男女单人项目的冠亚军,奥地利帝国选手则获得了男子双人项目的前两名。从1976年开始,雪橇开始和雪车共用同一条赛道。最初雪橇运动由东德人主导,在1964至1988年间他们斩获了21枚金牌中的15枚。
1999年在奥利地萨尔茨堡举行的第47届国际雪橇联合会大会上,国际雪橇联合会提出提案,尝试将天然赛道纳入奥运会。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的雪橇比赛中,参赛协会会员达到26个,参赛运动员也达到了110名之多。2008年,国际雪橇联合会提案在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增设团体接力项目,最终在2011年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通过了在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上增设雪橇团体接力赛的决定,自此雪橇奥运项目增至4个。
2018年,国际雪橇联合会关于将更多雪橇项目纳入冬奥会项目的申请没有得到国际奥委会(IOC)的批准。因此,直到目前已经举办的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雪橇在奥运会上依然设立四个项目,即女子单人、男子单人、双人和团体接力赛。在北京冬奥会上,德国女子雪橇运动员娜塔莉-盖森贝格尔(Natalie Geisenberger,女子个人)和男子雪橇传奇组合托比亚斯·文德尔/托比亚斯·阿尔特(Tobias Wendl / Tobias Arlt,双人)继在索契和2018年平昌冬季奥运会上获得个人项目和团体接力金牌后,在北京实现了个人项目和团体接力项目的奥运会三连冠,分别夺得了自己的第5枚和第6枚奥运金牌,创造了新的历史。
2022年7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于洛桑审议通过了2026年米兰-科尔蒂纳冬奥会的项目设置方案,雪橇大项将原设的双人雪橇项目明确分为男、女双人雪橇两个小项。此前,由于双人雪橇项目没有明确的性别要求,而男子运动员在体重、力量、速度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因此这个项目鲜有女运动员参加。
比赛装备
除雪橇外,雪橇运动员需着滑雪手套、雪橇用鞋、雪橇头盔和连身服等服装。
雪橇
雪橇构造
每架雪橇都需按照运动员的身高、体重以及身材比例量身定制。雪橇多为木制,表面为玻璃纤维质地,底部多选用钢等金属材料。雪橇橇体由1对平行的橇刃固体、2个橇刃、座板和2个连桥组成。雪橇全长70-140厘米、宽34-38厘米、高8-20厘米。雪橇前部没有舵板、后部也没有制动闸,运动员需依靠四肢和重心的转移来控制雪橇的转向。
橇刃固体前面翘起部分具有一定的柔韧性,以利于转弯,同时具有刹车作用,在比赛前通常会将其抛光,以减小摩擦,来提升速度。撬刃长度不能超过120厘米;宽度最少1.5厘米,最多5厘米;高度不得超过3厘米。单个撬刃上至少有四颗螺丝钉将撬刃固定到撬刃固体上;两撬刃间距离在任何测量点都不能超过45厘米。雪橇的橇刃和钢体部分在使用前后需要进行打磨,根据气温、冰温和运动员个人习惯调整出合适角度。
雪橇规格
运动员装备
滑雪服
滑雪服衣裤连体,由合成材料制作而成,光滑贴身、富有弹性、吸湿排汗,可在滑行时将空气阻力降至最低。领口采用防风设计,可减少空气进入衣领,避免衣物鼓起。上身拉链采用隐形全开式拉链,顺滑易拉,穿脱方便。裤脚采用包边设计,防止滑行时裤脚上翻,刮伤皮肤。此外,为穿着方便,裤脚外侧附有拉链。
滑雪头盔
雪橇头盔全方位保护头部,采用舒适的优质PVC材料,更贴合头部,并使用低摩擦衬垫,以减小因碰撞对运动员头部产生的冲击。头盔的前部装有盖过运动员下巴的下拉透明面罩,在保护运动员面部的同时便于运动员观察赛道,以便在滑行时及时做出调整和应对,此外还可减小空气阻力。头盔上设有透气通风口,提供循环空气,避免冷空气直接接触头部。
滑雪手套
雪橇运动员佩戴的手套采用防滑超纤维,加大了防护耐磨层,起到防滑减震的作用。手套袖口采用松紧设计,可调整大小,防止寒风倒灌,增强了保暖性。手套指腹部分附有密密麻麻的小钉子,但其长度不能超过5毫米,便于运动员在出发阶段抓住光滑的冰面,获取初始滑行速度。
雪橇用鞋
雪橇比赛用鞋遵循空气动力学设计原则,重量非常轻,大约只有110克重。鞋身表面光滑,鞋底采用防滑的橡胶材质,有利于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操控性。
比赛场地
雪橇比赛场地分人工赛道和天然赛道。
人工赛道
人工赛道与雪车和钢架雪车使用同样的比赛场地,以钢筋、水泥、石料、高科技塑料纤维等材料搭建或拼装而成,呈不同种类的弯道形状,铺设制冷系统,经过浇冰、修型等程序形成最终的比赛赛道。目前全球共有18条人工赛道(瑞士圣莫里茨赛道不采用人工制冰)。赛道形似希腊字母Ω,赛道宽1.3-1.5米,男子赛道长1000-1350米,女子赛道长800-1200米。赛道坡度需专门设计,起点与终点的高度差在100-150米之间,滑道两侧须有护墙,以保护运动员的安全。
整个赛道坡度要求在运动员出发250米左右的距离后,能够达到80公里的时速。从男子起点到赛道较低位置的平均坡度不能超过10%,赛道第二半段的平均坡度不能超过8%。赛道全程设11-18个弯道,弯道半径为8米。体现运动员技术难度的弯道(小弯连接、左-左弯道连接和右-右弯道连接)需设置在整个赛道的前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起点需设有出发把手,出发把手固定在起点外,高出冰面23-25厘米;两个出发把手之间的距离为70厘米。运动员利用出发把手获得最初始速度。
天然赛道
除了人工赛道外,在欧洲和北美洲的加拿大还分布着70条天然赛道。天然赛道的长度为400-1200米(如果受到天气限制,则长度至少需要达到250米,并经FIL批准),宽度不得超过3米。平均高度差为13%,最大高度差不得超过25%。此外,天然赛道需至少包含1个左弯、1个右弯、1个急弯、1个弯道组合以及1条直线滑道。
比赛规则
出发动作
运动员采用仰面背躺姿势,双脚在前,头部微微抬起。比赛开始时,运动员有30-45秒的准备时间,可调整自己的体位来寻找最佳启动速度。出发时,运动员用手在冰面上向后滑行,获得助推力,来提升速度。在加速阶段,运动员通过头部微抬来获知方向,通过双脚或身体左右微摆,来调整滑行路线。制动时,运动员手握滑板产生向后的压力,同时将脚放在冰面上,进行减速。
比赛规则
男子单人可额外增加的重量=〖BW(运动员身体重量)-90千克〗*100%。所得数值如超过13千克,则按照13千克计算。
女子单人可额外增加的重量=〖BW(运动员身体重量)-75千克〗*100%。所得数值如超过10千克,则按照10千克计算。
双人项目可额外增加的重量=〖BW(运动员身体重量)-90千克〗*75%,所得数值如超过10千克,则按照10千克计算。
如果运动员所附加的重量超出规定的范围,则取消该运动员的比赛资格。
比赛项目
比赛轮次
比赛速度
雪橇比赛的平均时速可达130千米,最高速度堪比我国Y字头旅游列车速度,可达到140千米/小时。比赛用时精确到0.001秒,胜负只在毫秒之间。
获胜规则
4轮次(仅奥运会单人采用该规则):4次滑行时长相加,用时最少者夺冠。
先通过抽签分组,分为A、B、C和其他组。
第一轮:1-12(A)、13-24(B)、25-36(C)、37-最后出发号码。
第二轮:12-1(A)、24-13(B)、36-25(C)、最后出发号码-37.
第三轮:根据第二轮成绩的排位逆序出发,即成绩越好,出发顺序越靠后。
第四轮:根据第三轮成绩的排位逆序出发。
2轮次(绝大多数比赛采用此规则,包括单人和双人比赛):2次滑行时长相加,用时最少者夺冠。
第一轮:按照抽签分组依次出发,
第二轮:根据第一轮滑行成绩排位逆序出发。
1轮次:用时最少者夺冠,如成绩相同,则比较参赛团队中任一选手的最短用时。
由1名男子单人选手、1名女子单人选手以及1对双人选手组成。比赛以团体接力赛形式呈现,按抽签决定出发顺序,团体耗时最短的队伍获胜,如成绩相同,则比较参赛团队中任一选手的最短用时。
按抽签顺序出发,用时少者获胜。
主要赛事
人工赛道
冬奥会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全称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Olympic Winter Games),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1994年起与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相间举行。1921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决定于1924年在法国的夏蒙尼举行“1924国际冬季体育运动周”活动,在这项活动结束两年后,国际奥委会正式确认这届比赛为1924年夏慕尼冬季奥运会。
1954年,雅典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大会决定,雪橇取代钢架雪车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1964年,在第9届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冬奥会上,雪橇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设立女子单人、男子单人和双人3个比赛项目。德国选手包揽了男女单人项目的冠亚军,奥地利选手则获得了男子双人项目的前两名。
2008年,国际雪橇联合会提案在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增设团体接力项目,最终在2011年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上通过了在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上增设雪橇团体接力赛的决定,自此雪橇奥运会项目增至4个。在2022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上,德国女子雪橇运动员娜塔莉-森贝格尔(Natalie Geisenberger)和男子雪橇传奇组合托比亚斯·文德尔/托比亚斯·阿尔特(Tobias Wendl / Tobias Arlt)继在索契和2018年平昌冬季奥运会上获得个人项目和团体接力的金牌后,在北京实现了各自两个项目的奥运三连冠,创造了历史。
2022年7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通过了2026年米兰-科尔蒂纳冬奥会的项目设置方案,雪橇大项将原设的双人雪橇项目明确分为男、女双人雪橇两个小项。
FIL-锦标赛
国际杯赛
天然赛道
组织机构
国际雪橇联合会
1913年,奥地利、德国和瑞士的代表在德国的德累斯顿(Dresden)成立了国际雪橇体育联合会(Internationaler Schlittensportverband)。1935年,国际雪橇体育联合会更名为国际雪橇联合会(Internationaler Rodelsportverband),加入了于1923年创立的国际有舵雪橇和平底雪橇联合会(现一般称作“国际雪车联合会国际雪车联合会”)。1957年1月25日,国际雪橇联合会从国际有舵雪橇和平底雪橇联合会中独立出来,在瑞士达沃斯正式成立了独立的国际雪橇联合会(联邦制 Internationale de Luge de Course/ FIL),来自13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成立仪式,奥地利帝国的伯特-伊萨蒂奇(Bert Isatitsch)当选首任主席。在当年于保加利亚举行的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大会上,世界雪橇联合会被接纳为国际奥委会成员。
国际雪橇联合会积极推动雪橇项目进入奥运会、在世界各地举办雪橇赛事、积极宣传和推广雪橇运动,并为各协会和运动员提供财政支持。
中国雪橇协会
2015年6月23日,在中国申办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成功后,中国雪橇协会随之成立,其业务主管单位是国家体育总局,现任主席为赵英刚。中国雪橇协会负责组建雪橇国家集训队、开展雪橇项目运动,填补中国在冬季奥运项目大项中的缺项;积极推广雪橇运动并组织国内雪橇赛事的举办;展开国际组织交流、促进中国雪橇运动的发展。
代表人物
乔治-哈克尔
乔治·哈克尔(Georg Hackl),德国雪橇传奇人物,1966年9月9日出生于德国贝希特斯加登。他自1988至2006年连续参加了六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1994年挪威利勒哈默尔和1998 年日本长野三届冬奥会的男子单人雪橇项目上实现了奥运会三连冠,成为冬奥会历史上第六位在同一项目上实现三连冠的运动员。此外,他还在1988年和2002年冬奥会上获得了男子单人雪橇项目银牌。除了冬奥会,他还拥有9枚世锦赛金牌、8枚世锦赛银牌和2枚世锦赛铜牌。
阿尔明-佐格勒
阿尔明-佐格勒(Armin Zöggeler),1974年出生于意大利,他是雪橇项目的传奇人物。从1994到2014,从利勒哈默尔、长野、盐湖城、都灵、温哥华到索契,每一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男子单人雪橇领奖台上都留下了他的身影,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在同一项目中连续六届冬奥会获得奖牌的运动员。在这20年间,他获得了2金(2002年盐湖城和2006年都灵)1银(1998年长野)3铜(1994利勒哈默尔、2010年温哥华和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共6枚奥运会奖牌。他曾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上担任意大利的开幕式旗手,在索契冬奥会后正式宣布退役。除奥运会外,他还多次获得世锦赛、世界杯、欧锦赛等赛事的冠军,曾担任意大利社会共和国雪橇队的技术总监,也是意大利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的成员。2019年,他入选了国际雪橇联合会名人堂。
娜塔莉-盖森贝格尔
娜塔莉-盖森贝格尔(Natalie Geisenberger),德国女子单人雪橇运动员,1988年2月5日出生于德国,迄今为止共参加了四届冬奥会,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2018年平昌冬季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上连续三届冬奥会获得女子单人雪橇和团体接力共6枚奥运金牌。此外,她还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收获了一枚女子单人雪橇铜牌。除奥运会外,她还拥有7枚世锦赛金牌、数十枚世界杯、欧锦赛金牌。
托比亚斯-文德尔/托比亚斯-阿尔特
托比亚斯-文德尔/托比亚斯·阿尔特(Tobias Wendl / Tobias Arlt),这对德国黄金搭档同年(1987年)出生,生日也只差两周,不是亲兄弟却比亲手足更默契,被冰雪迷们称为“巴伐利亚州快车”。他们自2001年开始合作,迄今为止已经搭档了22年,在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2018年平昌冬季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上连续三届冬奥会获得男子双人雪橇和团体接力共6枚奥运金牌。此外,他们还在世锦赛上夺得男子双人雪橇和团体接力共6枚金牌以及数十枚世界杯、欧锦赛等各项赛事的金牌。
争议事件-意外事故
雪橇又被称为冰上“一级方程式锦标赛”,滑行时速可达到130公里/小时以上,是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速度最快、危险系数极高、专业性最强的项目之一。在这项运动中曾经出现过多起意外事故,甚至引发身亡。
诺达尔-库马里塔什维利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开幕前夕,出生于1989年的格鲁吉亚雪橇运动员诺达尔在一次正式训练中,在惠斯勒赛道第16个弯道处以接近145公里的时速飞出了赛道,撞向了赛道旁边的柱子上,导致身亡。而此时距离温哥华冬奥会开幕式还有不到6个小时的时间。这是雪橇运动35年来,第一次在赛道发生死亡悲剧,撼动了整个雪橇界。
德国选手菲利克斯-洛克在获得温哥华冬奥会男子单人雪橇金牌后将自己的金牌融化成两枚,并飞赴格鲁吉亚将其中一枚送给了诺达尔的家人。在诺达尔离世后,国际雪橇联合会降低了雪橇赛道的速度,以及强制性进行赛道测试,并且设置了运动员需要获得世界杯积分的最低分数线。
此外,在该届冬奥会上,罗马尼亚雪橇女运动员斯特拉马图拉姆的雪橇发生了侧翻,导致短暂昏迷。
伊琳娜-斯科沃尔佐娃
俄罗斯雪橇运动员伊琳娜-斯科沃尔佐娃于2009年11月在德国国王湖训练时发生意外,由于赛道管理人员的失误,没有看到赛道的红灯指示,使得伊琳娜与同伴在训练赛道上与男子双人组合相撞,导致她腿部和脊椎受到重创。事故发生后,伊琳娜接受了50多次手术,不能再继续从事体育运动。
斯基佩齐
1964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开幕前一个月,突然遭遇88年罕见的缺雪气候。该届冬奥会因为缺雪造成了两名运动员在训练中丧生,二人均因在雪量不足的滑道上训练,出现意外而不幸身亡,其中一人是英国男子雪橇选手斯基佩齐。
加拿大雪橇事故
当地时间2016年2月6日,加拿大西部阿尔伯塔省卡尔加里市发生了一起雪橇赛道事故,造成2人死亡6人受伤。8名不满20岁的青年用自己的雪橇在赛道上快速下滑,撞上赛道的一道隔离门,酿成悲剧,最终造成2人死亡,6人受伤,两位死者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当时只有17岁。
参考资料
图解北京冬奥会项目⑬|“雪橇”——以仰面身姿控制滑行速度与回转的惊险运动.新华网.2023-05-12
FIL History.国际雪橇联合会官方网站.2023-05-12
Georg Hackl.中国日报网.2023-05-12
连续6届冬奥会获得奖牌 佐格勒 不老有秘诀.人民网.2023-05-12
Natalie Geisenberger.国际雪橇联合会官方网站.2023-05-12
Tobias Wendl.国际雪橇联合会官方网站.2023-05-12
Tobias Arlt.国际雪橇联合会官方网站.2023-05-12
《冰雪知识微课堂》雪橇运动有多古老,您知道吗?.北京体育广播百度百家号.2023-05-12
2026年冬奥会设项调整 中国冰雪冬奥新周期迎来新挑战.人民科技百度百家号.2023-05-17
International Luge Regulations for Artificial Track .国际雪橇联合会官方网站.2023-05-12
INTERNATIONAL LUGE FEDERATION.国际雪橇联合会官方网站.2023-05-12
中国雪橇协会.企查查.2023-05-12
Rules for Artificial Track.国际雪橇联合会官方网站.2023-05-12
雪橇.国际奥委会.2023-05-12
雪橇.张家口市体育局.2023-05-12
International Luge Regulations for Natural Track.国际雪橇联合会.2023-05-12
Tracks.国际雪橇联合会.2023-05-12
Artificial Tracks.国际雪橇联合会.2023-05-12
Natural Tracks.国际雪橇联合会.2023-05-12
Rules for Natural Tracks.国际雪橇联合会.2023-05-12
雪橇2.张家口市体育局.2023-05-12
盘点历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地.中国网.2023-05-12
冬季奥运会.国际奥委会.2023-05-12
中国雪橇队再次迎来历史性一刻——国际赛场首秀.体育总局.2023-05-12
“全力申冬2022辽宁冰雪运动发展高峰论坛”火热举行.潇湘晨报百度百家号.2023-05-12
IOC运动员委员会竞选结果揭晓 张虹787票排名第四.腾讯体育.2023-05-12
你不知道的冬奥事:这个“躺赢”的项目,为什么运动员谈之色变?.新华社百度百家号.2023-06-08
从悲伤中出发,他站上了北京冬奥会的雪橇赛道.国际在线百度百家号.2023-06-08
12年前,哥哥命丧温哥华冬奥会,12年后,他整装出征北京.光明网.2023-06-08
雪橇属高度危险运动 冬奥历史上已有四人殒命.腾讯体育.2023-06-08
索契开幕式上普京身边姑娘身份揭晓.人民网.2023-06-08
冬奥会死亡报告:四人遭不幸 64年两人意外殒命.搜狐体育.2023-06-08
加拿大雪橇事故案被重审 两人死亡或系赛道所伤.腾讯体育.202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