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石貂

石貂

石貂(食虫类:Martes foina),别名貂、狸狐、岩貂等,鼬科貂属动物。石貂体长45-50厘米,体重1-3千克。耳短且圆,喉胸部有明显“V”字形或不规则的白色斑块,也有的略带棕色的斑点。其体躯粗壮,毛色单一,体背、体侧深褐色,背中部针毛聚集,色调略暗,腹部淡褐色,四肢黑褐色。尾毛蓬松,尾长为体长的三分之二,呈黑褐色。

石貂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北至丹麦,西至西班牙,南至意大利(克里特岛、罗德岛和科孚岛,东至蒙古和马来群岛。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西南等地区。石貂栖息于山地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多种生境中。夏季会出现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

2015年,石貂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2021年,石貂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石貂体长45-50厘米,体重1-3千克。耳短且圆,耳缘白色;头部淡灰褐色,喉胸部有明显“V”字形或不规则的白色斑块,也有的略带棕色的斑点。其体躯粗壮,毛色单一,底绒洁白,体背、体侧深褐色,背中部针毛聚集,色调略暗,腹部淡褐色,四肢黑褐色。四肢短粗,后肢略长于前肢,具5趾,趾短,微具蹼,脚下有毛,掌、趾垫裸露,掌垫3枚,趾垫5枚,爪细且弯曲,尖部较锐。其尾长25-30厘米,尾毛蓬松,尾长为体长的三分之二,呈黑褐色。

夏季,石貂的毛色显灰,底绒沾黄,喉斑淡黄色,冬季,其毛长且密,呈灰褐色。石貂会从4月底开始换毛,新换的针毛较稀疏,可清晰见到灰白色绒毛,一般9月下旬结束换毛,换毛顺序为头、背、尾、体侧、四肢内侧、腹部、鼠部。

解剖学特征

石貂的颅骨颅形狭长,额骨低平,鼻骨狭长,中央略低凹,吻部短。齿式为3.1.4.1/3.1.4.2=38,上门齿排成圆拱形,齿形呈刀刃状向外弯曲,下门齿排列前后不齐,第二下门齿位置略靠后。颧弓略向外扩张,眶间部宽,眶后突尖锐,颧骨突粗壮。矢状嵴在顶骨与额骨接缝处分叉,嵴在顶骨末端形成较突出的弯尖。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石貂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北至丹麦,西至西班牙,南至意大利(克里特岛、罗德岛和科孚岛,东至蒙古和马来群岛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北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华北(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西南(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等。

栖息环境

石貂栖息于山地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多种生境中。夏季会出现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

在中国陕北地区,石貂栖息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通常在沟谷边缘沟头的上部、谷坡扩张较强烈的沟边,以及沟床下切较迅速的支毛沟底等处,多有陷穴产生,有时可见串珠状陷穴,石貂利用这些天然洞穴栖居。

在中国青海高原,石貂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草甸草原、灌丛地带以及针叶林边缘乱石堆里面,或在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山岩峡谷的陡岸上,故名“岩貂”。

瑞士法国东北部、卢森堡德国南部,石貂在郊区和市区较常见,经常在房子的阁楼、谷仓、车库,甚至在汽车盖引擎部筑巢。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石貂食性较广,可食的生物种类较多,但主要为肉食性,以野鼠、野兔、松鼠等小型兽类以及野鸭原鸽、麻雀等鸟类为食,也掠食蛇、蛙、鸟卵、昆虫及家禽,有时还会采食一些野果,例如黑莓、覆盆子等,喜欢饮水。在某些地区,其在夏季还会食用蔬菜。

石貂的觅食地点常为荒沟的灌木林边,在觅食时,会突然扑向猎物。该物种较凶猛,可以捕食比自己重很多倍的草原旱獭[tǎ](Marmota bobak),捕食旱獭时会释放出臭气,然后咬住旱獭的喉咙,直到咬死才会松口。其优秀的攀爬能力可以使其进入鸟类的巢穴捕食。石貂食用鸟卵时会切一个小口,把卵黄吸出来,留下一个中空的卵壳。石貂还会袭击鸡舍和兔窝,并把多余的食物藏起来备用。当食物短缺时,它们还会食用腐肉。

节律行为

石貂白天藏匿在洞穴中,昼伏夜出,尤其在早晨和黄昏活动频繁。但在交配季节,白天也会出来活动。

饲养条件下也是昼伏夜出,冬季比夏季早一些出来活动。

活动特点

气候对石貂的活动有影响,如遇大风、大雪等天气,就较少出来觅食和活动。石貂行动较敏捷,善于在洞穴陡壁上攀缘,但是在平地上奔跑的速度较慢,跑动中多辅以纵跳。活动时,尾巴会拖地,故名“扫雪”。

石貂的步态会随着行进速度而变化:漫步时步态较蜿蜒,前足爪平行,后足爪与前足爪呈轻微角度;当其奔跑时,后足会和前足落在同一个地方。

石貂的听觉和视觉都比较敏锐,当听到响声时,会立即匍匐在地上,朝着发出声响的位置窥视、倾听。它们的排粪地点一般较为固定。

社群行为

石貂除配偶期和哺乳期雌雄成对活动外,其他时间多为独栖生活,成对活动时彼此分散后常回到原来地方寻找。

防御行为

当石貂感受到威胁时,会将头放在后腿之间,并拱起背部。其身体颜色较隐秘,使其不易被天敌发现。石貂在树上时也较灵活,会躲在树上和地洞里躲避威胁。其天敌主要是大型食肉动物,例如赤狐(Vulpes vulpes)、雕鸮(Bubo bubo)等。

石貂的尾部肛门附近有一臭腺,可以释放臭气用来迷惑强敌,当其遇到狼、狐等动物时便会释放易使对方昏迷的气味,然后趁机逃跑。

石貂对蜜蜂属(Apis)和黄蜂(Hymenoptera)的叮咬具有免疫力,这也是一种防御机制,使其能够在不受伤害的情况下获得蜂蜜。

家域行为

石貂具有家域性,活动范围约为12-211公顷。其家域大小会随季节而变化,夏季交配时,其家域范围会比冬季扩大。雄貂的家域变化幅度明显大于雌貂。

穴居行为

石貂的洞穴大多筑在林缘灌丛、山谷草坡、山涧溪流等附近的悬崖峭壁的基部或者乱石堆积处,一般有2-3个洞口。也有的石貂会在村庄附近。没有固定的洞穴,有时会占据其他中、小型动物的洞穴。

感知与沟通

石貂主要通过嗅觉进行交流,会通过气味标记领土边界以及进行繁殖准备。在交配季节会发出叫声。每只石貂的视觉和嗅觉都较为发达,在黑暗中也能发挥较大作用。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石貂属于季节性发情的动物,其性器官发育具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变化,石貂的交配制度为一雄多雌制。

雄性石貂的睾丸于7月份达到最大尺寸,交配通常始于6月-8月,但受精卵要到翌年春天才会着床。主要在夜间交配,交配时还会发出叫声。在寻找配偶时,石貂的嗅觉会发挥较大作用。在寻找未来伴侣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雌貂颈部背面有一层皮下脂肪,雄性在交配时会抓住该处。交配会持续一个小时左右。交配后,雌貂会梳理自己的毛发。

笼养条件下,雄貂在求偶时会在笼中来回走动,烦躁不安,食欲减退,时而发出“gagaga”的叫声,放对后,雌、雄貂均发出求偶叫声,会互相舔舐[shì]头部及阴部。

产崽哺育

胚泡于2月份开始发育,总妊娠时间为230-275天,胚胎的发育时间约为一个月。每胎2-6只幼崽。初生幼崽耳朵、眼睛紧闭,胎毛稀短,呈浅灰色,喉斑毛色更浅,界限清晰,耳部、鼻部玫瑰色,经过10-12小时后毛色逐渐变暗,8日龄被毛变为暗灰色,21日龄有听觉,27-31日龄睁眼。

雌貂负责照顾它们的幼崽,幼崽会在巢穴中被看护和保护一段时间。约2月龄断奶,断奶后,幼崽会跟随雌貂学习狩猎技巧,在夏季结束时,可逐渐独立生活。幼崽在15-27月龄可达性成熟。

在野生状态下,石貂的寿命可达10年,平均为3年;圈养状态下,其寿命可达18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截至2015年,其种群数量较为稳定。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欧和中欧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

致危因素

由于森林被砍伐,石貂的栖息地逐渐向人类居住地靠拢,但有时被人类视为有害物种而受到迫害。狂犬病也是威胁该物种的一个因素。在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其因为皮毛而被猎杀。

保护级别

2015年,石貂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石貂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分布在印度的石貂北方亚种(Martes foina intermedia)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三中。

保护措施

石貂被列入《伯尔尼公约》附录三(Appendix III of the Bern Convention)。

主要价值

石貂可以消灭大量的啮齿动物,对农、林、牧业有益,石貂还能为狐属猫头鹰和野猫提供营养,还有助于森林地区种子的扩散,具有生态价值。

亚种分化

ITIS(国际分类系统)认为石貂有11个亚种:

与人类的关系

石貂的筑巢会给有人居住的房屋造成滋扰,与栖息在乡村的石貂相比,栖息在城市的个体会更多地使用建筑物,而更少使用天然巢穴,并且有人居住的建筑在冬天使用得更广泛,因为其更温暖、保温效果更好。

物种对比

石貂与松貂(Martes martes)有时为同域分布,二者区别如下:

参考资料

石貂.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1-13

石貂.IUCN.2024-11-1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5-16

..2023-05-16

..2023-05-16

Martes foina.ADW.2024-11-13

石貂.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16

..2023-05-16

..202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