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腿雕鸮
毛腿雕(食虫类:Bubo blakistoni),别名毛腿渔鸮,鸱鸮科鵰鸮属大型鸮类,体重约2.5千克,体长67-77厘米。雌雄体色相似。上体橙棕色具黑褐色纵纹。头顶中央有一块白斑。面盘边缘不明显,虹膜橙黄色;喙灰色,尖端淡黄色,耳羽长且尖。颏部灰色,具黑色羽端。喉白色,胸、胁、腹暗褐色,具黑色羽干纹。尾下覆羽棕白色。跗全被黄棕色绒羽。趾不被羽。
毛腿雕鸮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亚洲(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沿海山脉、朝鲜、北海道、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栖息在河流边茂密的森林和针叶林中,靠近水域。为食肉动物,主要以家鱼为食。
截止2012年,全球毛腿雕鸮数量估计为1500-4000只。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毛腿雕鸮列为濒危(EN)。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毛腿雕鸮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毛腿雕鸮可用于驱赶蚊虫、食用和贸易,对维护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
分类及命名
1884年,Seebohm将毛腿雕鸮命名为Bubo blakistoni 和Kelupa blakisioni。“Bubo”源自拉丁文“bubo”,意为鹰;“blakistoni”源自英国博物学家和探险家托马斯·赖特·布莱基斯顿上尉名“Thomas Wright Blakiston”;“Kelupa”源自马来渔鸮的马来西亚名“Ketupok”。
1976-1985年,毛腿雕鸮归为褐渔鸮(Ketupa zeylonensis)的一个亚种K. z. doerriesi;因其体形较褐渔鸮大,跗跖全部被绒羽,而褐渔鸮跗跖仅前缘上端四分之一处被羽,且二者的分布区相距甚远,将其归并到毛腿渔鸮(Kelupa blakisioni)中。
形态特征
毛腿雕鸮体重约2.5千克,体长67-77厘米。雌雄体色相似。
毛腿雕鸮上体橙棕色具黑褐色纵纹。额、头顶至上背黄褐色,具明显的黑色羽干纹。头顶中央有一块白斑,由数枚白羽构成。额基和眼先具白色须状硬羽,尖端为黑色。虹膜为橙黄色;眼下外侧有灰褐色呈放射状排列的羽毛,形成边缘不明显的面盘。面部羽毛松散,呈灰褐色,羽干和羽端黑褐色。喙灰色,尖端淡黄色,喙深2.78厘米,喙长5.23厘米。耳羽长且尖,黑色,长约9-11厘米。肩、背灰褐色,具较宽的黑色羽干纹。外侧尾羽白至黄棕色,杂以稀疏的褐斑。中央尾羽橙棕色,有宽褐色横斑。颏部灰色,具黑色羽端。喉白色,杂以稀疏的黑褐色细羽干纹。胸、胁、腹暗褐色,具黑色羽干纹。尾下覆羽棕白色,端部具黑色羽干纹。跗跖全被黄棕色绒羽。腋羽棕白色。趾蓝黑色,不被羽,底部有刺突;爪较钝。
毛腿雕鸮翅膀是栗色的,有许多浅黄色的条纹,两外侧有白斑;飞羽黑褐色,外翈有棕白色横斑,内翈有橙棕色横斑。
度量衡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毛腿雕鸮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亚洲,见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沿海山脉(包括萨哈林岛、南千岛群岛和阿穆尔盆地,北至马加丹)、朝鲜、北海道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和黑龙江省。
亚种分布
毛腿雕鸮的亚种分化曾有不同意见,有的学者认为仅有指名亚种(B. b. blakistoni)和东北亚种(B. b. doerriesi),1931年命名库页岛亚种(B. b. karafutonis),1933年发现并命名大兴安岭亚种(B. b. piscivorus),认为该物种是东北亚种的同物异名;截止1991年,英国动物学朱尔斯•霍华德等认为大兴安岭亚种和东北亚种是不同的物种,将该种分为4个亚种,其中中国分布2个亚种。
栖息环境
毛腿雕鸮栖息在河流边茂密的森林和针叶林中,靠近湖泊、多渠道河流、泉水和冬季不结冰的湍急河流和溪流沿岸,多见于水生猎物丰富且隐蔽性较好的林区河流附近。冬季进入开阔水域,通常只出现在水流足够快或有暖泉水上涌的地方。
生活习性
毛腿雕鸮可被欧亚猞猁(Lynx lynx)和熊瞎子(棕熊属 thibetanus)捕食。
觅食行为
毛腿雕鸮为食肉动物,主要以家鱼为食,也吃海鱼、小型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昆虫和蜊蛄、虾、蟹等甲壳亚门。常单独在水域旁树上或石头上窥视河中的食物,一旦发现迅速捕获;也会在浅水中趟走捕食水生猎物。通常会将青蛙和其他小型猎物直接带回栖息地以供食用,鱼和水禽等较大的猎物在河岸或冰边吃掉部分后带回栖息地。
节律行为
毛腿雕鸮为留鸟。常单独活动,很少成群,飞行时翅膀扇动快且无声。常贴水面或地面低空飞行,每次飞行距离不远。
毛腿雕鸮白天多藏匿于河边树干或沿河悬崖上,多在黄昏和夜晚活动。叫声为短促、深沉的“boo boo uoo”声。
生长繁殖
繁殖
毛腿雕鸮2-3年达到性成熟,繁殖期为3-4月。繁殖对的密度通常为每6-12千米水域范围内有一对。
从2月初开始,毛腿雕鸮通常在日落后20-40分钟出现,求爱期间雌雄鸟会通过短而深沉的呼呼声二重唱,也可能一方发出很长、响亮且含糊不清的“peeeeer-peeeeer-peeeeer”声。东北亚种二重唱由四个不同、高度同步的音符组成,雄性发出第一和第三个音符,雌性发出第二个和第四个音符;指名亚种二重奏是三个音符,其中雄性发出两个音符的呼叫,紧接着是雌性发出一个音符。二重奏偶尔会颠倒过来,雌性发起呼叫而雄性响应。夜间发声从2月第一周的3-5分钟增加到3月中旬的30-50分钟,间隔14-55秒不等,平均间隔27秒。
毛腿雕鸮的巢多筑于树洞或倒木下地上,巢可多年利用。巢树多是日本杨树,巢在离地2-18米的树洞中,巢树高度为18米左右。筑巢地点周围通常具有鹅卵石基质和滑流浅滩的浅水、快速流动的河流等。雌毛腿雕鸮每窝产卵1-3枚,通常2枚。卵灰白色,光滑无斑。
生长
毛腿雕鸮早成雏依赖双亲鸟喂养照顾,喂养期间,雌鸟白天在巢中,雄鸟白天在落叶松树冠上的巢穴附近度过,亲鸟每晚会回巢4-5次,雌雄鸟一起寻找食物和捕猎需要40-60分钟,用杜鹃和河鳟(18-30厘米长)等喂养幼鸟。亲鸟在巢穴附近度过午夜。幼鸟在孵化后35-40天离巢,幼鸟离巢后在亲鸟带领下四处游荡。在繁殖地停留长达18个月,直到第三年才开始繁殖。
毛腿雕鸮平均寿命7龄,最长寿命30龄(2020年数据)。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毛腿雕鸮为世界上最稀有的鸮类之一。截止2012年,滨海边疆区的毛腿雕鸮种群数量为250-400只(最多80对),全球数量估计为1500-4000只。2016年,日本的种群数量为140只。截止2016年,毛腿雕鸮的数量非常少,呈下降趋势。
保护级别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毛腿雕鸮列为濒危(EN)。
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毛腿雕鸮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毛腿雕鸮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
致危因素
毛腿雕鸮面临栖息地丧失(如砍伐沿河森林、将森林转化为农田、沿河岸道路、修建水坝、人为干扰、河流污染)、气候变化影响、狩猎和诱捕四大威胁。
自1980年代以来,道路建设数量增长了17倍以上,猎者、非法伐木者和松子采集者等进入森林更偏远的地方,这些入侵者可能会对毛腿雕鸮和其他濒危物种构成严重威胁,如用车辆撞击或引起意外的野火。伐木工人经常砍掉毛腿雕鸮筑巢的老树,在森林中搭建临时桥梁;2009年报道,在北海道,毛腿雕鸮因与电力线和交通相撞以及在养鱼场的网中溺水而死亡,亦有近亲繁殖现象;截止2016年,滨海边疆区的许多栖息地都没有受到保护,很容易受到不可持续的资源利用等威胁。
气候变化可能会改变春天到来的时间,毛腿雕鸮的猎物青蛙出现过早或过晚,导致饥饿的幼鸟无法养活,最终导致种群数量下降。随着西北太平洋海面温度升高,破坏性越来越大的风暴和台风袭击滨海边疆区,如2016年台风“狮子山”对原始森林造成了巨大破坏,摧毁了东北榆树、柳树和果子松,只留下河岸边被冲刷掉的砾石,导致毛腿雕鸮部分栖息地丧失。
2009年报道,在俄罗斯和日本,过度捕捞鱼类,尤其是三文鱼,减少了毛腿雕鸮的猎物供应。
保护措施
毛腿雕鸮有明确的系统监控方案;在整个栖息范围内有确定的保护地点,已建立多个保护区(如中国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滨海边疆区最大的保护区锡霍特-阿林生物圈保护区)。
1986-2016年,日本一直在实施补充喂养、提供巢箱和鸣叫早成雏的计划,以促进个体识别并进行种群估计;俄罗斯于2005年启动毛腿雕鸮项目,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协会和阿穆尔-乌苏里鸟类生物多样性中心之间的一项合作研究,旨在对栖息地利用、巢穴监测、建设科学能力和提高保护意识等各种问题进行研究。2013年,滨海边疆区的合作活动包括与伐木公司合作,以避免对毛腿雕鸮栖息地森林斑块造成干扰,关闭不需要的伐木道路以减少干扰,以及在缺少大树的地点建造人工巢箱。在库里尔斯基保护区,研究人员也在架设巢箱并手动加宽树洞开口以允许毛腿雕鸮进入。
主要价值
毛腿雕鸮可用于驱赶蚊虫、食用和贸易,且对维护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
历史上,满洲、比金和玛纳斯河流域的原住民乌德盖人在冬天猎杀毛腿雕鸮作为食物。伊曼河沿岸乌德盖猎人在马鹿(Cervus elaphus)狩猎期间使用干燥的毛腿雕鸮翅膀作为扇子来驱散叮咬的昆虫群。
参考资料
Bubo blakistoni.gbif.2023-05-15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18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08-18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23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08-18
Bubo blakistoni.avibase.2023-05-15
Bubo blakistoni.birdlife.2023-05-15
Bubo blakistoni.ADW.2023-05-15
The Blakiston's Fish Owl (Ketupa blakistoni) at north- eastern limits of its range.ResearchGate.2023-05-15
Bubo blakistoni.nationalgeographic.202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