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尾绿鸠
针尾绿鸠(黑枕黄鹂普通亚种:Treron apicauda),别名绿斑鸠,鸠鸽科绿鸠属中型鸟类。体长34~39厘米,体重180~257克。虹膜内圈浅蓝色,外圈红色;眼周淡紫色,喙蓝绿色。体羽主要为淡黄橄榄绿色,后颈和上背为橄榄绿色而沾灰色,形成一条带状;躯体下部分为淡黄绿色,胸部有不清晰的粉橙色横带。第3枚初级飞羽内中部变宽无凹入状。尾羽暗粉灰色,尾中羽特别长,呈灰蓝色针状尾,尾下覆羽桂红色,两侧白色;脚紫红。雌鸟羽色较暗,胸浅绿色,不具胸带,中央尾羽较雄鸟短,尾下覆羽白色并具深色纵纹。雌雄鸟的主要差异是体色、胸带有无及尾中羽长短。
针尾绿鸠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东南亚,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和四川省。栖息于海拔0~1800米的热带和亚热带山地丘陵带阴暗潮湿的原始森林、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为食草动物,以榕树果和浆果为食。可用于观赏及贸易,但在中国受到保护,禁止滥捕及私人饲养。
201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针尾绿鸠列为无危(LC)。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针尾绿鸠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发现及命名
针尾绿鸠模式标本采自喜马拉雅山脉东南地区,1846年由英国自然学家布赖恩·霍奇森命名为Treron apicauda。绿鸠属“Treron”一词出自希腊语“τρηρων”(trērōn),“trērōn”意思是鸽子,害怕时飞走。
“apicauda”一词出自拉丁语“apex、apicis”与“cauda”,“apex、apicis”意思是点,“cauda”意思是尾。
形态特征
针尾绿鸠为中型鸟类,体长34~39厘米。体重180~257克。雌雄鸟的主要差异是体色、胸带有无及尾中羽长短。
针尾绿鸠雄鸟体羽主要为淡黄橄榄绿色,上体以灰橄榄绿色为主,头、颈及腰羽沾黄,虹膜内圈浅蓝色,外圈红色;眼周淡紫色,喙蓝绿色,喙长2.1厘米。后颈和上背为橄榄绿色而沾灰色,形成一条带状;翅上有两道明显的乳黄色翼斑。躯体下部分为淡黄绿色,胸部有不清晰的粉橙色横带,腹及尾下覆羽栗棕色,初级飞羽黑色,第3枚初级飞羽内翈中部变宽无凹入状。翼覆羽具乳黄色缘,构成二道明显的翼斑。翼长10.2~16.4厘米。尾羽暗粉灰色,尾长15.4~19.0厘米,尾上覆羽灰色,尾中羽特别长,呈灰蓝色针状尾,尾下覆羽桂红色,两侧白色;脚紫红。跗长2.34~3.44厘米。
针尾绿鸠雌鸟羽色较暗,胸浅绿色,不具胸带,中央尾羽较雄鸟短,尾下覆羽白色并具深色纵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针尾绿鸠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东南亚,见于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和中国。
在中国见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四川省西部至南部和西藏自治区东南部。
栖息环境
针尾绿鸠为树栖型,栖息于海拔0~1800米的热带和亚热带山地丘陵带阴暗潮湿的原始森林、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针尾绿鸠为草食动物,以榕树果和浆果为食,喜食无花果。常站在高树的枯枝上,很少下到地面喝水或捡沙子。头紧贴在树枝上,长长的尾巴也紧贴在树枝上,沿着长满果实的树枝如鹦鹉一般敏捷地爬来爬去取食;入侵者或捕食者靠近时,针尾绿鸠会立刻假装一动不动,因体色与果树不易区分而得以躲避;大雨过后,针尾绿鸠可在短时间后回到同一棵树上继续觅食。针尾绿鸠飞行快速且飞行轨迹直,受惊时立刻高飞或躲入密林中。
社群行为
在印度,针尾绿鸠群体通常由五六只鸟组成,很少有超过十来只的群体。在喜马拉雅山脉,常见10~30只结小群活动觅食,有时也成对活动。
鸣叫行为
针尾绿鸠常在高树枝头栖息鸣叫,鸣叫声为富有变化的口哨声,音韵感强,悦耳动听。针尾绿鸠常成对二重唱,一只鸟发出低沉柔和的“kuu-koo”,另一只鸟发出高音“hoi-oi-oi”,不断重复和加速,呈现为“ko-kla-oi-oi-oioili-illio-kla”。
生长繁殖
针尾绿鸠约2龄可达性成熟,繁殖期为5~8月,在繁殖期中成对生活。雄鸟和雌鸟3~4月间发情相互追逐,雄鸟求偶行为有点头、挺胸、张翅、弯腰、展尾和围绕雌鸟跳来跳去,并发出“咕咕”声和不时佯作在地面啄食状。雌鸟求偶行为较少,偶尔旋转身体。
针尾绿鸠营巢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大多筑巢于开阔地或河岸边的乔木上的小枝杈上,离地面2~8米。也在岩石缝隙中或建筑物上筑巢。通常在早晨或晚上筑巢,约1周完成。巢呈平台状,直径12~20厘米,深2~5厘米,由新鲜树枝或枯枝构成,较为简陋。
雌针尾绿鸠每窝产卵1~2枚,通常1枚,卵椭圆形,白色,表面粗糙多孔,长径2.76~3.5毫米,短径2.21~2.61毫米,每枚卵重约9.2克。孵化期为15~16天,雌雄鸟轮流孵卵。
针尾绿鸠雏鸟属晚成性,孵出时被以稀疏的毛状绒羽。亲鸟由囊中分泌“乳汁”,雏鸟以嘴伸入亲鸟口中取食。幼鸟和成年雌鸟形态相似,长尾羽在1龄左右长出,每次换羽时长度会增加,到3龄时尾羽不再变长。
针尾绿鸠最长寿命10.8龄。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97年,针尾绿鸠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很常见。2010~2020年,种群数量减少约8%,三个世代以内种群数量减少约9%。
保护级别
2016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将针尾绿鸠列为近危(NT)。
201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针尾绿鸠列为无危(LC)。
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针尾绿鸠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致危因素
保护措施
针尾绿鸠的主要保护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如云南省永德大雪山自然保护区。
主要价值
针尾绿鸠可用于观赏、捕猎及贸易,但在中国受到保护,禁止滥捕及私人饲养。
针尾绿鸠对传播种子、维护生态平衡有一定作用。
亚种对比
参考资料
针尾绿鸠.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2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22
针尾绿鸠 Treron apicauda Blyth, E 1846.世界鸟类数据库.2023-05-22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22
Pin-tailed Green-Pigeon / Treron apicauda.worldbirdnames.2023-05-22
针尾绿鸠指名亚种 (zhēn wěi lǜ jiū zhǐ míng yà zhǒng).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22
Treron apicauda.gbif.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