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长鳍金枪鱼

长鳍金枪鱼

长鳍金枪鱼(学名金枪鱼属 alalunga),别名长鳍,是一种金枪鱼属鱼类。其最大体长140厘米,最大体重60千克。长鳍金枪鱼身体为纺锤形,被细小圆鳞,体型肥壮,横切面近似圆形,末端偏侧扁。其头部无鳞,有11-14个背棘,12-16个背部软鳍条;第一背鳍黄色,有硬棘,第二背鳍灰黄或灰白色,后有7-9个暗色离鳍;两侧有一微弱亮蓝色侧带。该物种显著特征之一是极长的灰黑色胸鳍,胸部鳞片较大形,腹部银白色,没有臀棘,臀鳍呈镰刀形。尾柄较细,尾鳍呈新月形,颜色为灰黑色且有白缘𫚐。长鳍金枪鱼寿命为9-13年。

长鳍金枪鱼的栖息地范围很广,其广泛存在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中,分布在除北纬10°至南纬10°之间的热带温带水域中。长鳍金枪鱼是一种大洋中上层洄游性鱼类,栖息范围为海底深度大约0-600米的范围内。

长鳍金枪鱼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作用。长鳍金枪鱼在商业上也很重要,可作生鱼片以及用于各种烹煮调理,是世界各地渔业的主要目标,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长鳍金枪鱼于202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形态特征

长鳍金枪鱼的长度最大可以达到140厘米,该物种个体之间体重差异很大,未成熟的长鳍金枪鱼重量不到14千克,成熟的长鳍金枪鱼重量超过14千克,重量最大可以达到60千克。其身体为纺锤形,体型肥壮,横切面近似圆形,末端偏侧扁,体被细小圆鳞

长鳍金枪鱼头部无鳞,上下颌各有一列细小的尖齿,舌头有2个纵脊。鳃耙正常,第一鳃弓上有25-31个鳃耙。有11-14个背棘,12-16个背部软鳍条;第一背鳍为黄色,有硬棘,第二背鳍灰黄色或者灰白色,第一背鳍与第二背鳍起点距离很近,其后有7-9个暗色离鳍;两侧有一条微弱的亮蓝色侧带。长鳍金枪鱼显著特征之一是极长的灰黑色胸鳍,可延伸至第二离鳍的下方;胸部的鳞片明显更大,形成胸甲。腹部银白色,肝腹面有横纹,裂片长度大致相等。其有11-16个臀部软鳍,没有臀棘;臀鳍颜色与第二背鳍相同,短于胸鳍,不特别延长,呈镰刀形。尾柄较细,两侧均有发达的中央隆起脊,尾鳍基部每侧还有两条小隆起脊,尾鳍呈新月形,颜色为灰黑色而且有白缘𫚐

长鳍金枪鱼雌性雄性在颜色模式或外部形态特征方面没有明显的性别二态性。雄性在外观和颜色上与雌性相似,但由于生长速度不同,性成熟后体型开始变大。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长鳍金枪鱼的栖息地范围很广,其广泛存在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中,分布在除北纬10°至南纬10°之间的热带温带水域中,在大西洋,其广泛分布在北纬60°至南纬50°之间。西太平洋的长鳍金枪鱼分布在北纬40°和南纬40°之间,并延伸到东太平洋。东太平洋的长鳍金枪鱼分为两个分支。北部分支分布于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延伸到北下加利福尼亚州的顶端,南部分支分布于从秘鲁南部延伸到智利南部。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分布在北纬10至50度的地区。在印度洋,长鳍金枪鱼分布在北纬50度至南纬40度的整个地区。

长鳍金枪鱼在多数国家或地区的海域的均有分布,包括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智利、中国、法国日本韩国英国美国等。

栖息环境

长鳍金枪鱼是一种大洋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分布于海下0-600米深度范围内。其适宜生存温度为10°至25°C,常见于15.6°至19.4°C的地表水中,大型个体也见于13.5°至25.2°C的深水中,可在9.5°C的低温下短时间存活。在热带地区,长鳍金枪鱼常于夜间生活在海洋混合层上方较浅的温暖水域,白天则生活在海洋混合层以下较深的低温水域。温带地区的长鳍金枪鱼则几乎一直生活在海洋混合层上方的浅水区。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长鳍金枪鱼有机会主义摄食习惯,成年长鳍金枪鱼的食物包括各种鱼类、甲壳亚门头足纲,而幼鱼的食物主要为鱼类,如孔雀花鳉(Poecilia reticulata)、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等。此外食物种类也取决于季节和栖息地,通常在热带水域主要以鱼类为主,在温带水域以甲壳类为主。长鳍金枪鱼一般在海底0-200米深度的海域觅食,有时也到500米深度觅食。长鳍鲔鱼通常避开与其他金枪鱼物种的食物资源竞争。

节律行为

长鳍金枪鱼是高度洄游的。在其整个分布范围内,长鳍金枪鱼进行远距离迁徙,并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形成独立的群体,每个种群都有不同的产卵区和产卵季节。如北大西洋长鳍金枪鱼和东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在夏季向东北大西洋的生产区进行觅食性迁徙。北太平洋的长鳍金枪鱼迁徙地包括墨西哥下的加利福尼亚州外海和俄勒冈州华盛顿州的外海。随着长鳍金枪鱼在整个北太平洋的不同栖息地之间移动,其行为在区域和季节上也有所不同。在墨西哥下的加利福尼亚州外海,幼年长鳍金枪鱼白天频繁潜至200米以上的深度,夜间仍停留在海洋混合层,而在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外海,其白天和夜间都停留在表层附近。气候变化很可能也会影响长鳍金枪鱼的迁徙,1967年至200年间长鳍金枪鱼到达比斯开湾提前约8天。

社群行为

长鳍金枪鱼鱼群较小,较大的鱼倾向于形成更紧凑的鱼群。其也可能与鲣鱼(Katsuwonus pelamis)、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蓝鳍金枪鱼(Thunnus thynnus)形成混合鱼群,有时会围绕马尾藻(Sargassaceae)等漂浮的物体。

生长繁殖

繁殖

长鳍金枪鱼是雌雄异体生物,在热带亚热带水域,当海面温度为24°C或更高时产卵;在台湾和菲律宾附近的热带海洋水域,从3月到9月产卵,时间超过7个月;在地中海,从6月到8月产卵,为期三个月。其繁殖方式较独特,通过将卵子和精子释放到水中进行繁殖。长鳍金枪鱼是批量产卵,卵发育异步。在西印度洋,长鳍金枪鱼在11月至1月的产卵季节平均每1.7-2.2天产卵一次;在南太平洋,10月至12月期间平均每1.3天产卵一次;在地中海,平均每天产卵一次。一只20千克雌性每个季节可以产生两到三百万个卵,至少分两批释放。繁殖力随其大小增加,与卵巢重量和卵子数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生长

长鳍金枪鱼生长缓慢,成熟较晚,体型更大。其生长阶段包括未成熟的幼鱼、未产卵的成熟成鱼和产卵的成熟成鱼。初熟年龄估计在2-5岁之间。约50%成熟度的长鳍金枪鱼其长度估计为90厘米。直到4岁前雄性和雌性之间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但之后,雄性体型越来越大于雌性。长鳍金枪鱼性成熟的典型年龄为5岁,寿命为9-13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至2021年,长鳍金枪鱼的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21世纪以来其全球总量下降约3%-19%,世界范围内共有六个主要种群:

太平洋种群在1994-2018年间下降了23%;南太平洋种群在1992-2016年间下降了不到3%;印度洋种群在1994-2017年间约下降33%;北大西洋种群在1995-2019年间增加70%;南大西洋种群在1994-2018年间保持约40%的增长;地中海种群在1993-2015年间下降45%。除印度洋种群外,其他种群都未发生过度捕捞。

致危因素

一些地区仍存在使用漂网捕捞长鳍金枪鱼的非法捕捞活动。此外约占全球长鳍金枪鱼总数11%的印度洋种群正面临过度捕捞。

保护级别

长鳍金枪鱼被列入1982年《海洋法公约》附件一的高度洄游物种。

长鳍金枪鱼于202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保护措施

欧洲共同体国家自2002年起禁止漂网捕捞长鳍鲔鱼,养护大西洋金枪鱼国际委员会的所有地中海国家自2004年起禁止漂网捕捞长鳍金枪鱼。

在大西洋,养护大西洋金枪鱼国际委员会对主要捕捞船的捕捞量进行限制。在地中海,养护大西洋金枪鱼国际委员会限制捕捞船只数量,实行两个月禁渔期。在北太平洋,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于2019年通过的管理措施将捕捞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船只限制在2002-2004年的平均水平。在南太平洋,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通过了一项管理措施,将捕捞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船只数量限制在2000-2004年的平均水平。

物种价值

长鳍金枪鱼是许多水生物种的顶级掠食者,可自上而下控制食物网,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作用。长鳍鲔鱼主要作为金枪鱼罐头销售,其作为全球金枪鱼渔业的主要商品种类之一,在商业上也很重要,是世界各地渔业的主要目标,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渔业资源。长鳍金枪鱼全世界年捕获量在10万吨-50万吨,可作生鱼片以及各种烹煮调理皆可。

参考资料

Common names of Thunnus alalunga.fishbase.2023-05-23

Thunnus alalunga.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5-23

..2023-05-23

Thunnus alalunga Ahi pahala.Animal Diversity Web (ADW).2023-05-23

Thunnus alalunga.台湾鱼类资料库.2023-05-23

Albacore Tun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3-05-23

Albacore.fishider.2023-05-23

..2023-05-23

..2023-05-23

..2023-05-23

..2023-05-23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itedNations.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