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
中国舞是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间舞的泛称,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与现代舞蹈的结合,历史悠久。中国舞起源于民间,定型于现代专业舞团,起源自上古时期,定型于20世纪50年代,融合了民族特色和审美观念,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情感和美学追求。。
中国舞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上古时期——秦汉时期以前)、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明清时期)和新发展时期(明清以来——至今)三个阶段。从最初的宗教和宫廷舞蹈,到与戏曲融合的发展阶段,再到现代舞蹈的开创和创新,中国舞蹈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成为独立的、专业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多样性。
“中国舞”的舞姿具有鲜明的风格性,是极富表现力的舞蹈动作。中国舞的舞姿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独特、节奏鲜明。此外,中国舞具有手势和身段的独特表达、饱满的意境和情感传达、历史和文化的传承、符号和装饰的运用、动与静的对比和平衡,以及多样性和创新的特点,善于使用旋转、翻身、弹跳等经典动作。这些特色使得中国舞蹈成为一种独具魅力和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多元的艺术魅力。
中国舞目前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工作已经取得了不错成绩,极具文化传承、情感表达、美育教育和国际交流的重要价值,正在以具有中国独特形态的东方舞蹈艺术的形式逐步呈现在世界的舞台。
命名与定义
中国舞是我国古典舞、民族舞蹈、民间舞的总称,是融合了传统舞蹈、戏曲以及杂技的一种舞蹈艺术,现已成为我国民族音乐舞蹈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40年代,戴爱莲从海外回到祖国,辗转中国各地,深入寻访和挖掘中国民间传统舞蹈艺术之根,创办育才学校舞蹈组,通过舞蹈创作、教学及拉班舞谱推广等推动中国民间舞蹈发展,引领中国民族舞蹈登上世界舞台。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专业歌舞团——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团成立,标志着整个转轨工作的开始。
1952年9月1日,中央民族文工团成立,这标志着全国少数民族专业艺术院团中央级别的建团工作正式展开。
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间,大部分艺术舞蹈团队均从“文工团”体制改为“歌舞团”体制,中国舞由此而诞生。
历史沿革
萌芽时期
在中国舞的萌芽时期(上古时期——秦汉时期以前),舞蹈形式主要表现在古代祭祀、礼仪和娱乐活动中。这个时期的舞蹈具有宗教性、神话性和宫廷性质。关于舞蹈的起源,最早是在五帝时期,也就是华夏文明开始时期,这个时期是半神文化的开端。早期的舞蹈目的是通过舞蹈来祈求丰收、祈祷好运、敬畏天地 ,歌颂神灵,赞美贤德,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特色一”信仰为本,道德为尊”,也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敬。宫廷舞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它在古代宫廷仪式和宴会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舞蹈形式以精致的手势、优美的身段、华丽的服饰和具有象征意义的动作来表达故事和情感。
在古代中国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祭司和祭祀官担负着重要的职责。他们负责组织和领导仪式,其中包括舞蹈表演。舞蹈在这些宗教仪式中扮演了连接神灵和人类的媒介角色,通过舞蹈表达敬意、祈祷和祝福等情感和意义。在古代中国的宫廷中,宫廷舞蹈家起到了舞蹈艺术的守护者和传承者的作用。他们负责创作、编排和表演宫廷舞蹈,这些舞蹈常常在宫廷宴会、宴请外国使节和重要庆典等场合中展示。宫廷舞蹈的表演形式和风格受到了宫廷文化的影响,强调优雅、庄重和高贵。在古代中国的民间信仰和乡村生活中,民间舞蹈艺人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通过舞蹈来祈求丰收、驱邪、祛病和庆祝节日等。这些舞蹈通常由普通百姓自发组织和表演,传承和演绎了许多与自然、神灵和民间传说相关的舞蹈形式和动作,这些人物在古代中国舞蹈的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通过组织和领导宗教仪式、编创舞蹈、传承舞蹈技艺以及将舞蹈与宗教和民间信仰联系起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古代宗教舞蹈文化。
发展阶段
进入发展时期(秦汉时期——明清时期),中国舞蹈开始与戏曲艺术融合,并逐渐丰富了其内容和形式。自秦汉时期以来,舞蹈表演成为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舞蹈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方式。在戏曲舞蹈中,舞者通过精湛的舞技、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动作来诠释剧中角色的情感和故事情节。不仅限于宫廷舞和戏曲舞蹈,发展时期的舞蹈还包括身段舞、手技舞和道具舞等多种形式,丰富了舞蹈的艺术表达。
现有史料表明,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以后,阶级划分开始,出现了专门供给统治阶层用以取乐的表演性质的乐舞。至周代(1046 BC - 256 BC)时期,乐舞的政治教化进一步强化,加上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乐舞理论得到极大的丰富,中国舞逐步形成。至汉代(202 BC - 220 BC),专门的乐舞机构成立。
秦汉至明清是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上最主体的部分,涵盖了漫长的时间跨度,见证了舞蹈的演变和发展。
秦朝(221 BC - 207 BC):
在秦朝时期,中国舞蹈还处于初兴阶段,主要以宫廷舞蹈为主,出现了一些舞蹈的基本理论和技巧,为后世奠定了基础。同时,秦朝的宫廷舞蹈在宴会和祭祀仪式中得到广泛应用。
汉朝(202 BC - 220 AD):
汉朝是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在汉朝晚期,舞蹈迅速发展,形成了多种类型的舞蹈,并出现民间私学性质舞蹈教育活动和自娱性舞蹈教育活动。著名的宫廷舞蹈家蔡邕提出了舞蹈"内应外合"的原则,强调舞蹈动作和情感内涵的统一,舞蹈称赞了皇帝的英明治理,同时也展示了宫廷文化的繁荣。西汉时,六代乐舞合用说已成为一种影响颇大的经学理论,到王莽时,更进一步成为实际制度,所以《后汉书》卷七十九《儒林·孔僖传》载章帝元和二年(85)“东巡狩,还过鲁,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是完全有可能的。
唐朝(618 - 907):
唐朝是中国乐舞发展的高峰时期,民族之间互相交往和融合,舞蹈风格逐渐多样化,乐舞达到了较为繁荣的阶段,成为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朝,宫廷舞蹈以花鼓舞、街舞、宴会示威舞等为代表,舞蹈形式更加繁复多样。同时,民间舞蹈中出现了盆景舞、楚舞、广场舞等多种类型,人们的舞蹈热情也得到了进一步释放。
宋朝(960 - 1279):
宋朝的舞蹈艺术形式更加丰富,特点更加鲜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宋朝,舞蹈继续发展,注重舞蹈的表演技巧和精细动作,形成了更加独特的艺术风格,以舞蹈传达深层的情感和意义。大宋舞蹈平民化和商业化特征更加明显,舞蹈表演讲究柔美抒情,作含蓄。同时民间舞蹈中出现了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形式,如宫廷队舞、文武二舞、舞蛮牌、三台舞、扑旗子、讶鼓、七圣刀、抱罗舞、舞鲍老、腰鼓舞、扇子舞等等,舞蹈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宋元以后,中国的舞蹈艺术逐渐与戏剧艺术融合,呈现为诗、歌 、舞、剧的综合形式,即为戏曲。
明清时期(1368 - 1911):
明朝时期,宫廷舞蹈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舞蹈程式和艺术特点发生了一些变化,更加注重舞蹈与武术的结合。与此同时,民间舞蹈也得到了进一步繁荣,表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风格和地方特色。明清时期戏曲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 而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舞剧更是直接继承了唐歌舞大曲传统舞蹈的古代艺术, 经过了艺术家创作的处理、创造等, 当前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和表演方法。在明清戏曲的剧目当, 保存着十分丰富的舞蹈遗产,清代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年间 (1736年至1820年) , 在民俗音乐和大量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基础上形成了很多丰富且多彩的地方戏, 例如, 花鼓戏、采茶戏均是在民间的歌舞、采茶过程中所形成的, 还有由花灯发展而来的花灯戏等等。
新时期发展阶段
进入新发展时期(明清以来——至今),中国的舞蹈艺术逐渐与时俱进,融入了现代舞台艺术的特性与要求,形成了独特的现代舞蹈风格和表现形式。中国舞逐渐以自由、多样和前卫的风格闻名,逐渐接受外来的艺术形式和现代舞蹈的影响,积极寻求更多的可能性。
首先,中国舞蹈在技术层面上进行了创新。舞者们突破了传统形式的束缚,结合中国武术、传统戏曲、民间杂技等技术技巧,注重个性的表达和审美的创新。他们摒弃了固定的舞蹈规范,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和表达方式,追求独特的舞蹈语言和风格。舞者们结合了现代运动科学和身体技巧训练的理念,使用更加灵巧、轻便的舞鞋和舞服,运用音乐、灯光和舞台效果等技术手段,舞蹈动作更加流畅且舒适,使舞者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得到提升,也为中国舞的演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增强了观众的视听享受。
其次,中国舞在舞台布置和舞美设计方面进行了创新,注重舞台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塑造。舞台灯光设计的进步使得舞者的形象更加凸显,情感表达更加丰富。舞台背景的多样化和立体感的营造也为舞蹈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舞台装置和舞美元素的运用使得舞蹈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和戏剧效果。中国舞蹈开始逐渐融合当代艺术、国际交流和现代科技等元素,探索与时代相契合的表达方式,开始探索将技术与舞蹈相结合的可能性。通过投影、互动装置、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舞者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舞台效果和舞蹈体验。例如,通过投影技术,在舞台上创造出虚拟的舞台空间和图像,与舞者的动作进行互动,呈现出令人惊艳的视觉效果。
此外,中国舞在舞蹈程式方面进行了创新。舞蹈程式创新包括对传统舞蹈元素的重新演绎和新的编舞形式的探索。舞者通过对传统舞蹈的研究和创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舞蹈语言相结合,使得舞蹈作品既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展现了现代舞蹈的独特风格。同时,舞蹈编舞形式的创新,如使用更多的群舞、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的运用等,使得舞蹈作品更具现代感和创造性。
不仅如此,中国舞在艺术追求方面也进行了一定变革。现代化定型的中国舞致力于打破传统观念和束缚,追求个性化、创新性和表达性的艺术风格。舞者在舞台上更加注重个人的表达和情感的传达,展示自我独特的舞蹈语言和风格。舞蹈作品也更加突破传统题材和表现形式的限制,探索多元化的主题和表现方式。这种艺术追求的变革使中国舞更具现代气息,与现代社会和观众产生更好的共鸣。
最后,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中国舞蹈开始与其他地区和文化的舞蹈进行融合,创造出独特的风格和形式。例如,现代舞和中国传统舞蹈的融合,将西方舞蹈的技巧和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舞蹈的气质和动作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舞蹈风格。舞蹈创作和演出日益活跃,中国舞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国内外的舞台上赢得了更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舞蹈类别
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的艺术渊源来源广泛,既有宫廷舞的庄重典雅,又有民间舞的欢快活泼。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精湛的舞蹈技巧和艺术表达,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在舞姿造型和动作的连贯性方面,中国古典舞都表现出了圆的理念,遵循了“终点回归起点”的规则,符合走圆运动的规律。中国古典舞讲究要“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韵动作则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比如《丝路花语》《踏歌》《书韵》等作品都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舞“圆”的特点。
中原地区古典舞同时受到文学、绘画、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影响。舞蹈与文学相互借鉴,舞曲多借用诗词歌赋的内容,将文字意象转化为舞蹈动作。舞蹈与绘画互为表现手段,舞蹈动作和形态常以绘画为依据,追求雅致的造型和姿态。舞蹈与戏剧相互渗透,借鉴戏曲的表演技巧和表现手法,丰富了舞蹈的舞台表达。
中国民族舞
中国面积辽阔,民族多,民族之间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族特色等,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族舞也有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这正是中国民族舞的魅力所在。民族舞种类非常多,比如有新疆舞、朝鲜族舞、蒙古族舞、傣族舞、彝族舞、瑶族舞等。不同的舞蹈种类表现出了自身的独特性。
民间舞
民间舞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服务于人民,中国各民族各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的民间舞,而且民间舞是很多专业舞蹈创作主要素材来源。民族舞与民间舞拥有很多共同的特点,都是载歌载舞,多用道具,表演形式自由生动,很多还会借助故事传说,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内容与形式结合紧密,比如著名的地秧歌、狮舞、潮汕英歌舞、各地的扇子舞等都深受中华民族的喜爱,可以形成成千上万人的大型舞会。
艺术特色
手势身段
中国舞注重手势和身段的表达,舞者通过精致的手指动作和身体的优雅姿态来传达情感、描绘形象和展示故事。手势在中原地区舞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每个手势都可以代表不同的情感或含义。身段的表达则注重舞者的姿态、身体的曲线和空间利用,通过优美的身体动作来展示舞者的技巧和舞蹈形象。
身韵的运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身韵 ”是 “身法 ”与 “韵律 ”的总和 。身韵指的是人的神情和心意要表达的东西,身法属于外在技能,包括外形动作和韵律,两者需要同时兼备。中国舞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形、神、劲、律”进行了高度的融合。
形
“形”是指形体外部的动作。在人体形态上,中国舞强调的地方是肢体该倾斜就要倾斜,手胳臂该呈现圆形就要表现出圆形,脚该弯曲就要弯曲,每个部位的动作都要达到要求的标准。例如,秦朝和汉代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湾”,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拧麻花”,中国民间舞“胶州秧歌”的“辗、拧、转、韧”、“海洋秧歌”的“拦、探、拧、波浪”和“花鼓灯”的“斜塔”,武术中的“龙形猿步”“八卦”等,都体现了中国舞的“拧、倾、圆、曲”的美。
神
“神”,指的是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中国舞身韵讲究内在的气蕴、呼吸和意念,讲究神韵,强调内心情感。通过眼神的“聚、放、凝、收、合”,使舞蹈的内在被表现出来。
劲
“劲”指的是对外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中国舞运动时“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劲”的运用都体现了力度处理。
律
“律”指的是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照的规律。中国舞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同时还有“不顺则顺”的“反律”,也让中国舞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国“舞律”精奥之处,是因为有了“圆、游、变、幻”的美。
意境情感
中国舞强调对意境和情感的深层次表达。舞者通过舞蹈的动作、音乐和面部表情,传达丰富的情感,包括喜悦、愤怒、悲伤和欣喜等。通过细腻的动作和形象展示,中国舞能够唤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而要营造好的意境,第一步就是“形式要美”。舞蹈的形式由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构成。内在形式是舞蹈的结构安排,舞蹈要想有好的内在形式,需要合理地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和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相符合。中国舞的意境最重要的一点是内心真实的活动。营造中国舞的意境应该“境生象外,意发其中”,这一点可以借鉴书法、国画等艺术。但是营造意境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更好更好地在中国舞中表达情感。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多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生命的炽热与高贵,才能创作出更有意境,更优秀的中国舞作品。
舞蹈最动人之处,是观众和舞蹈之间产生的情感共鸣,而且是内在的情。中国舞所要表达的意念,要舞者先在自己的内心里体会,感受,再通过舞蹈时的肢体和眼神表达,这样观众才能真切地被感染。而抒发舞蹈作品中的感情就离不开作品中的情境。有了情景,演员和观众在中国舞蹈作品中才可以做到情境交融,所以说设置或创造一些利于表达的感情景是必须的,这些景,可以是假设的,但是需要舞者通过动作去呈现,这些景虽然不是真实的,但其可以帮助观众感受表演者所处的真实的环境。
文史传承
中国舞蹈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舞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通过舞蹈形式传承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中国传统舞蹈如古代宫廷舞蹈、民间舞蹈、京剧舞蹈等,都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为核心,传递着人们对祖国、自然、人民生活和情感的深刻理解。因此中国舞蹈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许多经典的中国舞蹈作品都源自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戏曲剧目。舞蹈通过表现中国古代文化的美学理念、价值观和哲学思想,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舞蹈中广泛使用符号和装饰来丰富舞蹈的艺术表达。舞蹈服饰、头饰、面具和道具等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色彩、图案和材质的选择,烘托舞蹈的氛围,展现角色的身份和情绪,同时体现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
动静相生
中国舞蹈追求动与静的对比和平衡,舞蹈中动态的身体动作和静态的姿势相辅相成,创造出舞蹈的韵律和美感。舞蹈中的动作既注重瞬间的力量与爆发,又注重静态的凝固与平衡。舞蹈中的动感表现出舞者的力量、灵活性和节奏感,而静态的姿势则强调舞者的优雅、内心表达和舞蹈形象的凝固。舞者通过高度掌握舞蹈的节奏感和呼吸感,能够在动与静之间创造出动人的艺术效果,使得中国舞蹈更加丰富和独特。
多元创新
中国舞致力于多样性和创新。除了古典舞蹈和戏曲舞蹈,中国舞在现代舞的影响下,也涌现出许多具有新颖和前卫特色的舞蹈形式。尽管中国舞蹈承袭了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但在当代,中国舞蹈也积极探索创新路径。舞蹈艺术家运用现代舞蹈技巧和思维,结合传统舞蹈元素,创造出全新的舞蹈形式和语言。他们引入新的艺术概念、主题和表现方式,通过不同的舞蹈语言、风格和主题,将中国舞融入当代艺术的潮流,同时注重保留传统的精髓和美学推动中国舞蹈的发展,并与当代社会和文化相契合。这种创新使得中国舞蹈在国内外舞台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舞蹈动作
舞姿
“中国舞”的舞姿具有鲜明的风格性,是极富表现力的舞蹈动作。中国舞的舞姿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独特、节奏鲜明。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舞进行了革新发展,慢慢形成了拥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的美学体系。中国舞的神韵特征则在于其“形、神、劲、律”的美学原则,基本舞姿对腿部、躯干、手臂、头和眼睛等动作有特别的要求,身体必须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经典动作
旋转
旋转动作最基本的内容,主要包括虚体垂直,实体垂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头,肩,腰,胯的要求,胯尖两点与肩峰两端这四点的要求以及踝关节的重要性和脚趾的重要性。旋转动作是舞蹈艺术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旋转中的舞姿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国舞中“转”的动作千姿百态,同时其也是极富表现力的技巧动作。如:碾转,行进转,旋转,空中转及跳转。“转”不仅可作为独立的艺术表演,也可以在表演中起到巧妙的衔接作用,具有中国的风格特色。
翻身
翻身是中国舞独具特色的艺术动作,也是中国舞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上体呈倾斜状态下,以腰为轴做“翻转”的动作,或者可以说成是带弯腰的“转”。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采用徐缓和急促的不同速度和节奏,表现出抒情和激情等不同情感,实际的应用范围十分宽广。
翻身的种类很多,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基础翻身、舞姿翻身、移动翻身和复合翻身。
中国舞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实践、探索,它吸取了芭蕾舞训练的有益经验 ,同时借鉴其他艺术种类舞蹈的特长,以 “以我为主 ,博采众长 ” 为旨 ,使中国舞在传承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成为具有浓厚民族性,形象性和表现力的传统舞蹈。
所谓民族性,是指这种技巧形式充分展现出中国舞的民族审美特点,它与身韵相结合,继承了身韵中的拧,倾,圆,曲,使动作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近年来,翻身有了新的发展,结构形式更加丰富,流动性和复合性得到加强,对比性也更加突出,在性格刚柔、急缓、大小、快慢等方面,它都有进一步的发展,进一步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
所谓形象性,是指它在空间运动中,给人的视觉效果十分鲜明 。无论是慢节奏的探海翻身 ,还是快节奏的点步翻身,都不会因为舞蹈动作的快或慢,而让人看不清动作的运动路线 。
所谓表现力,是指它在不同的演奏速度和音律节奏下,与一些动作连接组合而产生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它集民族性与形象性于一体,更好地展现出翻身这一技巧,具有柔中带刚、刚中带柔且变化多端的特性 。
弹跳
中国舞舞姿跳跃技巧有着鲜明的特色,在“闪、展、腾、挪” 和“拧、倾、仰、俯”“旁提”等方面都是比较鲜明的特色体现。中国舞舞姿的跳跃和其他类型舞蹈的跳跃有着一些区别,如果将跳跃的特色丢掉,也失去了传统舞蹈的美,不是真正意义的中国舞。
中国舞舞姿跳跃当中的“闪”是最常见的, 也就是动态上的一闪而过,这也是中国舞姿当中比较重要的艺术风格。这一闪就是运动节奏,动作是在极短时间内发生的,在动作上瞬间快速地经气息间提屏,连接上下闪身动势。中国舞蹈当中讲得比较多的是反式规律,在遇到跳跃中闪的动作时,是起跳前预动,是迅速的,表现为左右晃身,是连接动作间比较常用的预动。预动的步伐是一个个左右小而细腻的晃身,通过迅速蹬地起跳来形成空中仰胸的形态动作,将舞姿当中的点以及线进行连接,形成大线条延伸舞姿。
在跳的过程中,将不同的舞姿加入到大、中、小跳中,能够更好地表现“拧、倾、翻、闪、展、腾、挪”的身法特色。这不仅将舞姿中的身法韵律得以充分展现,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强了难度。在其不断发展的同时,将地面的身法动作向空中发展,也可在空中进行变方向的训练,使舞姿弹跳,起伏跌宕,对比鲜明。由于弹跳技巧的爆发力量,为弹跳技巧复杂性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了条件。
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概览
近年典型作品《只此青绿》
《只此青绿》是对传统文化的优秀改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经验,也是一部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精致的舞美艺术以及向科技致敬的优秀舞蹈作品。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形成了非常巨大的轰动效应,是一场艺术与科技的相互成就之作。《只此青绿》进行了一场跨媒介叙事的有益尝试,它以《千里江山图》为故事核进行改编,先后登上《国家宝藏·展演季》、哔哩哔哩跨年晚会《最美的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等多个平台,火爆全网。中华美学博大精深,一花一世界,《只此青绿》像众多精美的艺术品一样,不仅以极其凝练的形态塑造了宋制美学的高峰体验,还通过与最新舞台科技元素相结合,突破了古代美学的限制,并穿越时空栩栩如生地立体呈现在今人眼前,唤起了观众对于中华文明的共情与自信心,让优秀的中国传统美学在科技时代焕发出了新生机与活力。
价值和影响
文化传承与情感表达
中国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舞蹈的形式,中国舞能够传承和表达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戏曲剧目等丰富的文化遗产。它帮助保留和传递中国独特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和美学理念,同时展示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中国舞承载着舞者和观众的情感寄托和情感表达。通过舞蹈的形式,舞者可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体验,同时观众也能够通过观赏舞蹈作品而获得情感共鸣和心灵的满足。中国舞的艺术表达能够唤起观众的共情和情感共鸣,给人们带来欢乐、悲伤、希望等多种情感的体验。
中国舞是一种全面的身体训练形式,要求舞者具备优美的姿态和协调的动作。通过长期的舞蹈训练,舞者可以获得良好的身体控制能力、柔韧性和协调性,同时培养身心的平衡和和谐。中国舞也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提升体力和耐力,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发展良好的体态有积极的影响。
美育教育与国际交流
中国舞在学校、艺术机构和社会组织中广泛开展舞蹈教育和培训活动,促进了美育教育的发展。舞蹈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念、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了一批有才华的舞蹈艺术人才,增强了舞者的心肺功能、提升了其体力和耐力,发展了其良好的体态,为中国舞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中国舞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艺术性的表演形式,能够通过形象展示和演出来提升中国的形象和文化影响力。中国舞蹈团体和舞者经常参加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和国际比赛,展示中国的艺术才华和文化魅力。通过中国舞的表演和传播,加深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中国舞在学校、艺术机构和社会组织中广泛开展舞蹈教育和培训活动,促进了美育教育的发展。舞蹈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念、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了一批有才华的舞蹈艺术人才,为中国舞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中国舞承载着舞者和观众的情感寄托和情感表达。通过舞蹈的形式,舞者可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体验,同时观众也能够通过观赏舞蹈作品而获得情感共鸣和心灵的满足。中国舞的艺术表达能够唤起观众的共情和情感共鸣,给人们带来欢乐、悲伤、希望等多种情感的体验。
传承与保护
整理研究
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强了关于历史文献和文物的整理和研究。通过研究历史文献、舞谱、舞曲和舞蹈手稿等资料,还原了中国舞的历史演变过程,理解了舞蹈的创作背景和内涵。同时,通过对舞蹈相关的乐器、舞服和舞台道具等文物进行保护和研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中国舞的原始形态和特色。
教育
在中国,对中国舞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涵盖了基础教育、社会舞蹈学校以及高等教育中中国舞专业的培养。这些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果体现了中国对于舞蹈艺术的重视和支持,为舞蹈艺术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在基础教育中,政府进行了教育课程改革,鼓励学校将艺术教育纳入常规的教学计划中。这意味着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中国舞,学习舞蹈的技巧和文化内涵。同时,舞蹈教师培训得到了加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传授中国舞的技巧和艺术理念。许多学校还建立了舞蹈团队或舞蹈社团,为学生提供参与中国舞表演和培训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舞蹈兴趣和才能。
在社会上的舞蹈学校,中国的舞蹈培训市场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专业的舞蹈学校和培训机构,为广大舞蹈爱好者提供系统的舞蹈培训和表演机会。同时,各种规模的舞蹈比赛和展演活动也在社会上蓬勃发展。这些活动不仅提供了展示舞蹈学生才华的舞台,也激发了更多人对中国舞的兴趣,推动了中国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而在高等教育中,中国舞专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许多大学和艺术学院设立了中国舞专业,提供全面的舞蹈技巧培养,包括舞蹈表演、编导、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教育。高等院校聘请了一批优秀的舞蹈教师和艺术家作为教授和指导,他们具有丰富的舞蹈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教学和指导。此外,中国舞专业的学生还有机会参与各种专业演出和研究项目,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为舞蹈艺术的创新和传承做出贡献。
不仅如此,政府也组织了大量的舞蹈艺术节目,资助和支持各类舞蹈团体开展演出和培训活动,展示和推广中国舞蹈艺术,鼓励优秀的舞蹈家和编导执教,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学习中国舞,并推动中国舞蹈的发展。同时,政府和学术机构提供经费和资源支持中国舞的学术研究,促进舞蹈理论的创新和学科的发展。
非遗传承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舞,培育和支持专业的舞蹈团体以及一些非遗传承人做出了很多努力。这些舞蹈团体逐渐成为了中国舞艺术的重要阵地,通过演出、培训和研究等活动来传承和发展中国舞。与此同时,政府、文化机构和社会组织也为有关团体提供了经费、场地、专业培训和管理的支持,帮助舞蹈团体开展舞蹈创作和演出活动,促进人才培养和艺术成果的输出。
中国舞蹈作为多样而丰富的艺术形式,其中许多代表性的分支类型已入选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代表性的舞蹈包括京剧舞蹈(又称为京剧身段)、西安鼓乐舞、茂县皮影艺术舞和漳州脚尖舞,它们各具特色,并以不同的传承方式得以保护和传承。京剧舞蹈作为京剧演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师徒传承、学院教育和专业演出团体的培养方式传承。西安鼓乐舞结合了西北的鼓乐和舞蹈元素,传承方式包括口传心授、师徒传承和通过社区、学校等组织机构的培养传承。皮影艺术舞利用皮影戏的剪纸制作技艺,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展现了浓厚的民俗风格,它通过家族传承和民间学校的培养方式得以传承。通过多样的传承方式,这些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得以传承和保护,使其能够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展和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科技支持
现代科技的应用为中国舞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通过舞蹈录像、舞台灯光和舞蹈动画等技术的应用,将中国舞的经典作品保存和展示给更广大的观众。同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舞蹈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中国舞的传播和交流。
参考资料
歌舞剧《戴爱莲》:为祖国和人民而舞.中国新闻网.2023-07-13
吐蕃时期的宫廷舞蹈 .中国西藏新闻网.2023-08-29
中国的宫廷舞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8-29
雅俗共赏的宋代舞蹈-河南大学新闻网.河南大学新闻网.2023-08-29
民间舞蹈“跳五猖”-民间,舞蹈,郎溪,跳五猖-中安在线-新徽商.中安在线.2023-08-29
展现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今日头条.2023-08-29
秦朝时期乐舞发展作为汉代乐舞繁荣发展的基石——以山东地区为例.中国知网.2023-09-06
汉代乐舞教育研究.中国知网.2023-09-10
舞动盛世——汉朝的舞蹈教育研究.中国知网.2023-09-06
横有戏·横影说剧丨唐朝的舞蹈有多惊艳,这部大片带你探索古典舞的魅力…….今日头条.2023-09-06
科技与舞台完美融合.今日头条.2023-09-06
舞典华章2019年度舞蹈巡礼,一起感受舞蹈的魅力.今日头条.2023-09-06
任冬生:将传统美学构图融入现代舞台设计.今日头条.2023-09-06
高科技舞台水秀演绎八仙故事 山东首台大型高科技舞台演艺水秀.今日头条.2023-09-06
科技与舞台完美融合.今日头条.2023-09-06
冯双白开讲当代舞蹈创新.中国新闻网.2023-09-06
天地自然与中国古典舞教学的有机融合.今日头条.2023-08-28
提炼中国舞元素与芭蕾相融合 辽芭积极探索中国芭蕾走出去.今日头条.2023-08-28
文学与舞蹈关系研究——用舞剧的方式解读文学作品.中国知网.2023-09-06
舞蹈诗剧的诗性、结构与意境分析——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谈起.中国知网.2023-09-06
从绘画与舞蹈中汲取灵感 她的每一“瓶”插花都独具风姿.中国知网.2023-09-06
戏曲表演之美为中国舞所用——以作品《新·贵妃醉酒》、《戏中人》、《图腾祭》为例.中国知网.2023-09-06
翻身人看翻身戏 新歌剧唱新中国——《白毛女》的辉煌与传奇.光明新闻.2023-07-12
博采众长 再造经典——从民族舞剧《宝莲灯》说起.中国作家网.2023-07-12
经典舞剧《宝莲灯》.中国歌剧舞剧院.2023-07-12
新排昆剧《窦娥冤》.戏曲文化网.2023-07-13
不朽英雄花 |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诞生记”.云南网社会频道.2023-07-12
红色娘子军.豆瓣.2023-07-12
丝路花雨.豆瓣同城.2023-07-12
大梦敦煌.豆瓣.2023-07-12
十面埋伏.豆瓣.2023-07-12
主创揭秘《龙门金刚》视效:航拍AR相结合令石刻“活”起来.财经头条.2023-07-12
河南卫视七夕节目《龙门金刚》从传统文化里找观众共鸣点.新华网.2023-07-12
专访《唐宫夜宴》导演陈琳:创新,让“大唐盛宴”活色生香 .搜狐网.2023-07-12
央媒集中评论盛赞《唐宫夜宴》.河南省政府官网.2023-07-12
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春晚《只此青绿》惊艳众人.央视网.2023-07-12
只此青绿,绝.今日头条.2023-08-30
舞蹈培训.昭通新闻网.2023-09-10
理论学习|在推进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中落实美育教育.今日头条.2023-09-10
滨州市文化馆京剧+舞蹈”双专场让市民过足戏瘾饱够眼福.今日头条.2023-09-10
大型鼓乐舞诗《大河之东》亮相古城.今日头条.2023-09-10
山西皮影 千年艺术.今日头条.2023-09-10
千年光影灯下舞 非遗传承待后生.今日头条.202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