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海南长臂猿

海南长臂猿

海南长臂猿(学名:Nomascus hainanus),隶属于长臂猿科冠长臂猿属。海南长臂猿体长40-50厘米,体重7-10千克,头发在两侧向外生长,胸腹部黑色,后肢明显比前肢短,无尾和颊囊,毛发短而蓬松;雌猿全身金黄,头顶有黑色的冠斑呈菱形或多角形,成年雌性个体头顶的黑冠较窄且不与面盘相连接,背部为灰黄、棕黄或橙黄色,面盘和吻部有一细的白色面环;成年雄性通体黑色,头顶有短而直立的冠状簇毛,具发冠;海南长臂猿刚出生时全身金黄随后转黑,6-7岁性成熟毛色产生性别差异。

海南长臂猿主要分布于中国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面积不足20平方千米的孤岛状区域,栖息于海拔650-1200米的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内。海南长臂猿是高度树栖的昼行性猿类,以成熟果实、嫩叶、嫩芽为食。该物种实行“一夫二妻制”,生殖间隔一般为两年。

海南长臂猿具有传播种子以及作为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标志的作用。1950年以后,受人类活动影响,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极速缩减。201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极度濒危(CR)物种;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估其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分类历史

1892年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Thomas Geissmann(托马斯吉斯曼)认为来自中国海南的长臂猿科标本是一个新亚种,并命名为Hylobates hainanus(海南长臂猿);1905年英国自然博物馆动物部R.I.Pocock(波考克)通过形态学分析将Hylobates concolor(黑长臂猿)、Hylobates nasutus(东部黑冠长臂猿)、Hylobates hainanus统一归入Concolor种;1951年又认为其属于Hylobates nasutus的一个亚种,随后将其更名为Hylobates concolor hainanus;1986年将其列入Hylobates concolor Harlan三个下属亚种之一;1988年认为其是中国Hylobates concolor四个亚种之一;1996年Geissmann将其拉入东部黑冠长臂猿三个亚种之中,直到DNA测序技术的应用,根据中国黑冠长臂猿数个个体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海南长臂猿由亚种提升到种的地位,即认为其可作为一个独立新种;2001年世界权威分类学家Colin P.Groves(科林·格罗夫斯)指出海南长臂猿属于黑长臂猿五个种之一;之后海南长臂猿与东部黑冠长臂猿的分类争议长久存在;根据最新研究和分类系统,利用线粒体基因序列分析、声讯行为、皮毛颜色、解剖学特征等,认为海南长臂猿是一个有效种,隶属于冠长臂猿属。

形态特征

海南长臂猿体长40-50厘米,体重7-10千克,头发在两侧向外生长,使脸部呈圆形;胸腹部黑色,胸部两侧毛色浅黄,偶尔有一小块浅黑色块出现在胸部区域但不延伸至腋窝;前肢明显长于后肢,无尾和颊囊,毛被短而蓬松;雌猿需一年时间逐渐转变为全身金黄,头顶有黑色的冠斑呈菱形或多角形,成年雌性个体头顶的黑冠较窄且不与面盘相连接,背部为灰黄、棕黄或橙黄色,面盘和吻部有一细的白色面环,眶脊以下和嘴上方较宽呈车轴草属形状;成年雄猿头顶的冠状簇毛短而直立,具发冠,全身为黑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海南长臂猿主要分布于中国海南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面积不足20平方千米的斧头岭及南崩岭孤岛状区域。

栖息环境

海南长臂猿栖息在海拔650至1200米的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内,高度树栖。食物丰富度及可获得性、环境适宜程度、天敌等因素综合影响其夜宿地的选择,食物资源丰富易得、环境适宜如半阴半阳坡,乔木密度较大,胸径较宽且枝下高,距道路、居民点、水源地距离较近的生境、天敌较少出现或能很好隐蔽的环境是海南长臂猿更倾向于选择的。

生活习性

社群行为

不同于其他长臂猿科,海南长臂猿是“一夫二妻制”的家庭结构,通常包含由4-9只个体,其中一只雄猿两只雌猿以及它们的子代,这是不断适应生态压力进行选择的结果,因为适宜的生境面积狭小且破碎化程度高,即将成年的雌性个体只能留在家域范围内所形成这样的社群结构。同一群体中的两个雌性可以同时抚养同一雄性的后代,雄性后代成熟即被驱逐出群体;其最大家域范围可达200-500公顷/个体,然而由于栖息地退化,该范围将有所扩大。海南长臂猿两个家族群相遇时,群体中的成年雄性和未成年个体互相追逐,追逐对象较固定。

觅食行为

海南长臂猿选择高大粗壮、结果率高的植物为食源植物,达一百多种,其中樟科植物居多,豆科植物较少,几乎不会下到地面寻找食物。桑科、樟科和番荔枝科植物在海南森林群落中较为丰富,是其较为喜欢的食物。其中取食乔木果实的有129种,约占食源植物总种数的70%,柴龙树、陆均松、鸡毛松和百日青取食果实的肉柄,其次取食藤本果实的有15种,灌木果实的有9种,取食部位是嫩叶的有17种,均是取食乔木嫩叶,黄桐、岭南山竹子、南酸枣等8种植物的果实和嫩叶2个部位被取食,取食部位是花的有木棉、火烧花、海南梧桐、楠藤。

其主要以肉厚多汁的成熟果实为食,形态学上为浆果核果、聚花果,食嫩叶和花部位的植物种类较少,根据季节变化又存在些许差异,7-12月的雨季较少采食叶、花部位,偶然采食动物性食物;1-6月的旱季不吃未成熟的果实,相对于雨季其采食嫩叶和花的植物种类和数量更加丰富,除植物性食物外,还有几种动物性食物。

幼年猿偏爱食嫩叶,较大果实仅食果肉,吞咽或食用整个小型果实。

鸣叫行为

海南长臂猿的鸣叫行为主要发生在黎明后4小时内,日鸣叫1-4次不等。

合唱:声音频率不超过2千赫兹,成年雄性起始音节是2-3个简单的调频音节然后是3-4个短单音节,持续2-3分钟后成年雌性加入,开始也是短单音节然后大声鸣叫约7.5秒,最后是成年雄性以简单调频音节伴唱。伴随海南长臂猿行为改变是家族中雌性个体以及青年个体先后向成年雄性个体靠近。

雄性独猿鸣叫:只有简单的调频音节,持续时间短只有4-5秒。

报警和示威鸣叫:常年个体首先发出“gou-gou-gou”简短音节,频率低于800赫兹,持续7-10分钟;然后所有家庭成员都发出这种叫声后迅速集合,随后发出“jier-jier-jier”鸣叫,由频率逐渐降低的长而简单的音节组成,频率低于3440赫兹,一般持续5-9分钟左右。

召唤鸣叫:只有成年雄性发出,只有简单的较长时长的调频音节存在。鸣叫几分钟后可见家庭群其他成员均移动到同一植被上。

成年个体独唱:简单的调频音节一般为3-7个,短单音节少了0-3个。可能是在召唤成年异性个体。

交流行为

海南长臂猿通过肢体语言进行交流,雌性个体、雌雄个体、父子或母子之间联络感情维持稳定家庭关系的理毛行为,兄弟姐妹间的玩耍行为与等级建立、感情交流、增强体质有关。

移动行为

海南长臂猿群体中有刚出生的幼猿时,最先移动的是携幼雌猿,然后是群主雄猿和亚成年猿,最后是成年非携幼雌猿;幼猿1岁左右时,首先移动的是群主雄猿,然后是携幼雌猿和幼猿、亚成年猿,最后是成年非携幼雌猿;无幼猿时,最先移动的是群主雄猿,然后是亚成年猿,最后是成年雌猿。

生长繁殖

交配繁殖

雌性发起并将后躯呈现给成年雄性,展示自身处于可受孕和排卵状态,快速摇晃整个身体似机器人般的舞蹈来寻求交配,雄性个体开始有畏惧的表现,交配姿势分三种,一为面对面的悬于空中,后肢相互搂抱,腰部下腹部相贴,臀部不断颤抖,二为雄后雌前的面对背“蹲坐式”,三为通常所说的“爬胯式”,雌性在交配时会发出兴奋的叫声,交配持续时间非常短,雌性在怀孕期间仍能主动邀请雄性进行交配,交配次数可以从1次到9次不等,交配行为总是发生在午前的一段时间。海南长臂猿性成熟较晚(一般7-8岁),生殖间隔一般为两年,比其他大多数种类长臂猿周期短,孕期至少为173天。生育高峰期在每年雨季,食物最为充足,有利于后代成长。

生长发育

刚出生的海南长臂猿幼猿全身金黄,只有一道黑线位于头顶正中间,6个月后逐渐转变成黑色的毛发,6-7岁性成熟后雌猿和雄猿毛色产生性别差异。幼猿出生后要到一岁半才能完全离开母猿独立活动。生长至5.5岁左右雄猿会离开家族群。

种间关系

天敌

在中国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南长臂猿缺少自然天敌,仅存在人和蟒蛇等大型猛禽。未携带幼猿的海南长臂猿在面对潜在捕食者时首先发出"gou-gou-gou"预警,家族成员之间相互提醒,成年雄猿不断攀爬跳跃观察入侵者情况,雌猿留在原地并调整位置隐蔽自己,十几分钟后整个家族群离开入侵者所在区域。携带幼猿的海南长臂猿在面对人时,雌猿抱着幼猿或自行离开或寻找雄猿一起离开;当面对鹰类猛禽时,雌猿会攀援到树冠层顶端挥动双肢进行驱赶;面对蛇时,雌猿逃离到不远处,雄猿快速抱起幼猿离开此处。

竞争

海南长臂猿的竞争者有巨松鼠、海南猕猴等,当与竞争者相遇,成年或青年个体会追逐或将它们驱赶至数米远。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世纪60年代初,海南长臂猿分布于中国海南岛斧头岭、雅加大岭、七差大岭三个地区,数量达200只;70年代其栖息地极速缩减,该物种种群数量迅速减少,调查仅有2群7只;80年代设置中国海南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种群数量逐年增加,2015年调查有超过25只个体,2022年种群数量5群36只,只出现在中国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中国唯一一种特有长臂猿科,也是世界上受威胁最严重的灵长目物种之一,面临灭绝高风险。

致危因素

用步枪和陷阱偷猎、人工林逐渐取代森林,栖息地日益退化,1991-2008年间,栖息地减少35%、近亲繁殖效应、配偶可用性差以及人为或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一度下降。

保护级别

2015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极度濒危(CR)物种;

2021年海南长臂猿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估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海南长臂猿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

保护措施

2007年保护国际(CI)将海南长臂猿列为全球25种濒危灵长类物种之首;2015年被列为“零灭绝联盟”(AZE)的濒危目标物种,视为全球性的重点保护对象,2016年将其纳入世界上最稀有的哺乳动物之一;2019年中国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成立,世界各地300余名专家学者就海南长臂猿保护开展联合攻关;2020年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海南长臂猿保护国际研讨会,发布《海南长臂猿保护行动计划纲要》,中国国家林草局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中心获批成立。

物种价值

海南长臂猿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其一种子传播的载体,其二指示生态健康和稳态,其三作为旗舰物种促进分布区生态保护,其种群数量和食源植物的动态变化预示着生境质量的优劣,对保护区进行针对性修复和管理,有助于其种群恢复。

参考资料

Nomascus hainanus (Thomas, 1892).物种2000.2024-10-09

Nomascus hainanus.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3-05-25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25

Nomascus hainanus.CITES.2023-05-25

海南长臂猿 Nomascus hainanus.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4-10-25

Nomascus hainanus. 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5-25

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海南长臂猿.2024-10-25

..2023-05-25

..2023-05-25

..2023-05-25

..2023-05-25

..2023-05-25

..2023-05-25

..2023-05-25

..2023-05-25

..2023-05-25

..2023-05-25

..2023-05-25

..2023-05-25

..2023-05-25

..2023-05-25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保护工作提速增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