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伯端

张伯端

张伯端(公元984年-公元1082年),北宋时期著名高道,丹学的集大成者。汉族,字平叔,号紫阳,后更名为用诚(成)。金丹派南宗始祖,天台(今属浙江省)人。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写成《悟真篇》,另有著作《金丹四百字》等。

张伯端自小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三教经典,以及刑法、算数、医术、卜卦、战争阵法、天文地理、治国方略等术。嘉祐二年(1057年),因涉案被戍至岭南,从此踏上求仙访道之路。治平初年(1064年),陆诜授予张伯端桂林市知州机要一职,并一路随行至成都市,后张伯端改任成都知州,陆亦随之赴任。熙宁二年(1069年),在成都天回寺,张伯端邂逅一僧人,得知炼金术火候之要诀。熙宁三年(1070年),陆诜逝世。张伯端退居台州筑室山居住,并于熙宁八年(1075年)创作了《悟真篇》。之后他离开了居处,前往陕西甘肃一带的秦陇地区,并在汉阴县的山中修炼。他结交了来自河东的马处厚(名默,字处厚),元丰三年(1080年),马默受诏要回京师,分别时,张伯端将《悟真篇》托付于马默。晚年,张伯端回到台州市,居住在桐柏山崇道观,广泛传道,元丰五年(1082年)于百步岭逝世。

张伯端被认为是北宋时期内丹学的集大成者,师承真人刘海蟾,另有弟子王邦叔、石泰等。他深研内端诀学,主张以内丹为人修行的途径,强调“性命双修”是其内炼的核心。他认为,人体是炼制的炉灶,身心中的精气是药材,神是火候,通过内在炼制,将精气凝聚不散,形成“金丹大药”。张伯端高倡儒、佛、道三家所同之处归于“性命”之学,坚持“三教(儒释道)合一”,试图将儒释道三教与道教修炼性命的理念融合在一起。

人物生平

生卒年考据

张伯端的出生年月未确定,历史上出现了翁葆光和《历代真仙体道通鉴》论述的两个不同的生卒年月。首先由南宋翁葆光的《悟真篇直指详说·序》记载可知,张伯端“于元丰五年三月初五尸解...它已经读世96年了”,与《历代真仙体道通鉴》中记载所谓的“九十九岁生活”不同。张伯端治平年会邵雍时在与《三教同原录》中自称82岁的情况下证实,与《历代真仙体道通鉴》中记载日期完全一致。因此,99岁的张伯端住世得到了道教界和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中国道教协会主编的《道教大辞典》、任继愈主编的《宗教大辞典》等多项文献中包含的“张伯端(984年-1082年)”,即由“元丰五年(1082)”羽化,然后按住世99虚岁计算,根据逝世日期倒推计算得出的,故推断张伯端于宋雍熙元年(984年)出生。

籍贯考据

籍贯争议有两个说法分别是:临海和天台。临海和天台为相邻的两个县,同属于台州市。天台说是因为张伯端自己在其《悟真篇·序》中直接落款“天台张伯端平叔”,自称自己为天台人。临海说则是任林豪2009年在《台州道教考》中以“天台齐召南将张伯端改为临海人”为依据,主张“张伯端是临海人”。《张伯端籍考试鉴别几个关键问题》等考试鉴别论文曾公开发表,支持张伯端籍贯为临海的学说。道教典籍《南五祖宝高》中有记载“九皇降落在天台”,印证天台学说。 2014年,台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在《张伯端籍贯考试的原始来源》中对张伯端籍贯专列进行了研究认可了“张伯端是天台人”的结论。

早年经历

根据张伯端自述,少年时期阅览群书,学习儒、释、道三教经书,学习天文、地理、医术、数术。年轻时一直想考取功名,一直未考取。为谋生,张伯端便在台州市担任一名普通府吏。由于台州的州治在临海,所以张伯端在临海任职。

谪官岭南

赵祯景祐(1034年-1038年)年间,张伯端大约50岁时,因火烧文书罪被发配岭南军籍(即充军,岭南为现广西壮族自治区辖地级市桂林市)。在桂林充军期间,张伯端和北宋道士施肩吾(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刘景(白龙道人,字仲远)交往,一同游历学习。在桂林期间,张伯端遇到了陆诜(字介夫,杭州市人),跟随其学习修道,辗转多处,最终在成都遇真人得道。嘉祐八年(1063),张伯端在桂林赠歌白龙洞刘道人。

遇师得道

北宋赵顼熙宁元年1068年,陆诜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辗转成都市任职。于是张伯端跟随陆诜到了成都,任职四川节度制置使安抚司参议。北宋神宗熙宁己酉岁二年,即1069年, 张伯端在成都天回寺偶遇一位真人,两人雅致大发,互相探讨道家理论,理念融合。张伯端自序真人传授他了金丹药物火候之秘诀。真人身份未明示,据说“真人”为刘海蟾。

张伯端成都受到真人传授内丹秘诀之后不久,熙宁三年(1070年)八月,59岁的龙图公陆诜亡故。自陆诜卒后,张伯端隐居于汉阴县山中(即现在紫阳县),专心修道。

弘法传道

道成后,张伯端开始了秦陇传道之旅。张伯端在《悟真篇·后序》中写道:“伯端在成都遇到了自己的老师,被授予了丹法。自后三传非人。”最后,他激怒了凤州知府,被发配边疆。在押送的路上,张伯端遇到了石泰,石泰帮助张伯端脱困,张伯端则传道金丹诀学给石泰。熙宁七年(1074年)春,传道石泰后,张伯端告别了石泰,踏上了回家的路。

元丰二年(1079年),96岁的张伯端得知马处厚兖州区任职后,即携书前往拜访。元丰二年(1079年)。张伯端在马默处传道,直至元丰三年(1080年)马默被召赴京任职。临别时,张伯端将《悟真篇》郑重交给马默保管,嘱咐其流布。传书既毕,张伯端即循大运河返回天台。元丰三年(1080年)94岁的张伯端州传书后沿途游历,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回到了天台桐柏宫安心修炼,会友论道。张伯端从兖州回到天台桐柏宫一年多,直到去世,再也没有出过远门。

卒于天台

赵顼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初五日,张伯端在天台百步岭去世。张伯端飞升前留有《尸解颂》一首。

著述

张伯端著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玉清金青华秘方》《紫阳真人语录》等。

《悟真篇》

《悟真篇》是张伯端的代表作,由上、中、下三卷及附录组成。张伯端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撰写完成,是内丹术的主要著作之一,与《周易参同契》齐名。其成书结构采用了《周易参同契》中使用的易学象数模式。以诗歌的形式阐述内丹修行之道,弘扬三教归一之道。《悟真篇》总结了宋代以前的内丹理论和方法,融合了儒家和佛家的精神修养,有效地促进了道教的发展,被誉为“千古丹经之祖”。

《金丹四百字》

《金丹四百字》收入《道藏·太玄部》和《修真十书·杂著·指玄篇》。《金丹四百字》全篇正文共四百字,每五字为一句,每四句一韵,可分为二十首五言绝句,详细讲述了张伯端的内丹修炼思想。以元精、元气、元神为根本,使三者互相融合,让心肝脾肺肾之精气神三花聚顶,化为一气,称为虚无。张伯端认为从虚无中炼就元神,结成金丹,是为成就金丹大道的关键。

《玉清金笥青华秘方》

《玉清金笥青华秘方》全称《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简称《青华秘文》。收入《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也收入《道藏辑要·奎集》。张伯端撰写,其门人王邦叔编辑摘录。全书共有二十四小节,有图有论说,有诗有口诀,详细记载了内丹理论和功法。将青华真人所授内丹修炼诀学可视为图画,展露金丹秘旨。强调必须用元精、元气、元神为金丹大药,用以元神修炼金丹。主张心为神之根本,是修性修命的关键。

《读周易参同契》

《读周易参同契》收入《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卷八。主要讲述乾坤、阴阳五行与八卦之间的关系,阐明设想忘言之旨。

《紫阳真人语录》

《紫阳真人语录》是《御选语录》中的第八卷,全称为《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语录》。《御选语录》是清代雍正帝选编收录的禅师、禅僧、居士的禅语的合集。《御选语录》收录内容为《悟真篇》后所附禅宗诗曲杂言32首。

传承

师承

张伯端在成都天回寺遇到了“真人”刘海蟾,授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 张伯端自述真人指出了“龙、虎、坎、离”等字所隐喻的对象具体指什么,语一悟百,得到真人的传授后,张伯端掌握了金丹大道。

弟子

王邦叔

青华秘文》中有记载桂林市时期,有位年方19岁的青年王邦叔,仰慕神仙之学,苦无门路,便求张伯端收己为徒。张伯端认为王邦叔年轻向道且意志坚定,是为可造之材,便收起为徒,教授其修炼的入门方法,等待机缘。

马处厚

韦处厚(1020-1100),名默,字处厚。单州成武人。张伯端修道既成,将《悟真篇》赠与马默,说:“他日必有由此达道者,子其流布之。”

石泰

张伯端在完成修道的心愿之后,三次收徒传道皆以所传非人失败告终。随后在其90岁时,即熙宁六年(1073年)遇到了石泰(字得之,号杏林,又号翠玄子),张伯端触怒凤州知府,石泰帮助张伯端脱困,张伯端遂传道金丹诀学给石泰。石泰得张伯端所传,苦志修炼而道成。

此后张伯端,广收道徒,建观立靖,刊印道书,使南宗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宗派

南宋后至清代,内丹派别纷呈,主要的是东、西、南、北、中五派,另有五柳派和隐仙派。张伯端在世时并没有亲自创建学派或者教派,后世按照张伯端-石泰-薛式-陈楠白玉蟾的传道顺序,最终形成以《悟真篇》为理论经典的重要内丹流派,称为“金丹南宗”。由于张伯端号“紫阳”,故南宗也称为“南宗”,与王重阳所创的全真道并列金丹南北宗。金丹南宗与全真道一样,以性命内丹之论为主,以修炼成仙为目的,并具有三教合一的色彩。张伯端所传嫡系弟子属于金丹南宗一派,金丹南宗派所尊奉的五位祖师分别为:张伯端、石泰、 薛道光、陈楠、白玉蟾。

贡献及影响

张伯端的《悟真篇》总结了宋代以前内丹的修炼理论和方法,融合了儒家和佛教的精神修养,结合了隐藏在金丹术中的内丹妙道,是道教南宗派的重要著作。

悟真篇》高举“三教归一”的大旗,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同,张伯端高倡“三教归一”思想成为三教的共同财富。清帝雍正崇禅贬道,唯独对张伯端推崇有加,原因就在于其“三教归一”思想的“深契”。于是雍正下旨重修天台山紫阳道场崇道观并御笔亲书《崇道观碑文》,人称“圣旨碑”,敕封张伯端为“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将其《悟真外篇》收入《御选语录》,并亲自为之作序。

张伯端高倡“三教归一”,援禅入道,秉承内丹道“性命双修”为功法特征的道教南宗,领导了中国道教的发展方向,促进了全真道的形成和完善。

思想

性命双修

张伯端主张“性命双修”,先修命,后修性,是道教内丹命术与禅宗禅修的双修,是禅宗影响道教的产物。南宗道教奉紫阳真人张伯端为始祖,以其《悟真篇》为修炼祖经。张伯端用外丹的术语来描述内丹修炼的过程。将人体比作“炉鼎”,以人体的“精、气、神”为药,以神为温度,在基础(补充精神)的基础上,修炼三黄及四神,使元神凝结成内丹,实现从零开始的转变。筑基使人增加元气,然后进行“精神气”的合炼功能培养,身体进入阳神,逐渐达到“虚无”状态,然后实现自然与人的统一,“精致的形状和神,与道合真,成就金丹大道。内丹修炼的过程与宇宙衍化的过程正好相反,即仙家所说的“顺行生人,逆行成仙”。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精、气、神”,是指先天无形的“元精、元气、元神”。而后天的交感、呼吸、意识之神,需要修炼回归为“元精、元气、元神”,才能成为内丹之药。

内丹学思想

张伯端为南宗始祖,是内丹学说成熟和集大成者。张伯端丹法有四步:第一步筑基;第二步炼精化气;第三步炼气化神 ;第四步炼神还虚。他认为,人由阴阳化生而来的,在他的内丹学说中,认为心灵的解脱是道教文化中所追求的最后的解脱。在清净安静的环境下才能获得解脱。在保持心的清净灵明,万事万物将显现出其本性。

筑基

丹法的筑基阶段具有普遍意义。筑基的诀窍主要是:一、静心守窍。窍,丹学中玄关一窍。张伯端认为,玄关是产药的地方,是乾坤阴阳二气在虚空中交合之处,神气和融是修炼的关键。意清心静才能气定神闲。

炼精化气

炼精化气即通脉,通八脉。调整呼吸推动真气,体内真气集中于丹田。

炼气化神

运用丹田积蓄的真气,冲通督脉,直达脑海。这一阶段叫做炼气化神。

炼神还虚

高级阶段。功夫更加纯熟,由于经络已经畅通无阻,真气可以运行自如,称为炼神还虚。

高倡“三教合一”

除了内丹修炼法诀以外,张伯端前期道教思想以内丹为中心的“三教合一”说,张伯端思想不仅继承了五代十国宋初钟吕特别是陈团创造的儒家、佛教、道教的融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儒佛道三教合一”思想和理论的更新和发展。金丹派南宗祖徒思想倾向各不相同,但均倡导“三教合一”,张伯端坚持但不保守,在紧跟时代进步潮流的根本上加以创新。一方面,他积极整合儒道,改造儒家心理理论供自己使用;另一方面,援禅入道体现在佛禅“明心见性”形成先命后性、逐步修炼顿悟的道路修炼上。张伯端对于三教融合思想适应了道教乃至中国传统哲学内向、心性化发展的逻辑进路。

评价

元代内丹家戴起宗在《悟真篇注疏·序》中评价张伯端:“钟吕之后,一人而已。”钟吕指钟离权与吕洞宾的并称。

名言章句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和生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悟真篇·七言绝句第十二》

大道修之有易难,也知由我也由天。若非积行于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悟真篇·七言绝句第五十六》

恍惚之中寻有象,杳冥之内觅真精。有无从此自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 ——《悟真篇·七言绝句第四十四》

要知西南之乡乃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气根产铅之地”。——张伯端《八脉经》

幻丹者,未静心田,采一阳。——《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决》

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 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 只贪名利求荣显,不觉形容暗悴枯。 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悟真篇

后世纪念

紫阳县

陕西省安康市辖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大巴山脉北麓、汉江上游,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置县,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伯端(道号“紫阳真人”)曾在此修行悟道而得名,意为“紫气东来,阳光普照”,是全国唯一以道教名号命名的县。

轶闻典故

窃鱼烧书

康熙编写的《临海县志》记载,一天张伯端在衙门办事未回家吃饭,家人遂派一婢女将饭菜送去衙门,饭菜里有其最爱吃的鱼,他的同僚因想与其开个玩笑,便将鱼藏到了房梁上。张伯端见没有鱼便怀疑是其婢女偷藏,几日后,便传来婢女上吊以死明志的消息。张伯端想到在他管理的文书档案中,类似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刀笔随身四十年,是非非是万千千。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有人问我蓬菜路,云在青山月在天。” 后便将其管辖的案卷全都烧了。

相关作品

中国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节目于2017年06月28日播放了一则名为问道传奇——紫阳真人张伯端的节目。

央视《国宝档案》节目于2017年06月28日播放了一则节目讲的就是公元1732年,即清朝雍正十年,雍正皇帝命人草拟了一份圣旨,圣旨中提到要为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今天的浙江省临海市)一位道教真人修建道观,同时还要修缮他的故居。这位真人就是紫阳真人张伯端。

参考资料

悟真紫阳真人张伯端 南五祖之一.线在道教.2023-07-06

县情概述.紫阳县人民政府.2023-08-08

《国宝档案》 20170628 问道传奇——紫阳真人张伯端.国宝档案.2023-07-10

雍正皇帝为张伯端修建道观.国宝档案.20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