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谢应芳

谢应芳

谢应芳(1295-1392年),字子兰,号龟巢,元明之际武进区(今属江苏省)人,中国元末明初著名学者。

谢应芳自幼笃学好治,潜心性理,以道义名节自励;中年时期,谢应芳隐居于白鹤溪上,构一所形如元龟的小房,称为“龟巢”,此后他便以龟巢居士为号,并以教授为业,终身未仕;元末时天下大乱,谢应芳携全家于吴中避难,颠沛流离十八年;晚年时期,谢应芳返回武进,栖居于芳茂山南麓。其主要著作有《辨惑编》《龟巢稿》等。

隐居白鹤溪时期,谢应芳教书育人二十余年,成为当地兴教办学的先驱。他遵奉程朱理学,对宗教宗教迷信进行揭发和批判,对后来的无神论思想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明史》认为谢应芳“诗文雅丽蕴藉”。杨镰评价他“作为真正的隐士,身处江山易代,秩序倾倒之际,几十年岁月安然以对,得享高寿,谢应芳可以作为一类人的典型”。

人物生平

元贞二年(1295,有争议),谢应芳出生于江苏武进。他从小勤奋好学,尤其热衷程朱理学,并以道义名节勉励自己。

中年时期

元顺帝至正初(1341-1345),谢应芳隐居在白鹤溪。他建了一所外形如元龟一般的房子,并将其称为“龟巢”,自己也以龟巢居士为号。隐居期间,他在乡间讲学兴教,乡里子弟尊称他为“龟巢先生”,常州府聘他为教授。因为他教学有方,所教学生都十分出众,有人推荐他出任三书院院长,但谢应芳没有就任。

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社会动荡,江南同样陷入战乱。为躲避灾祸,谢应芳携家人到苏州市一带避居,此后谢应芳颠沛流离十八年。

晚年时期

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新政权建立后,江南也日趋安定,谢应芳携家人回到武进区,投籍到横山桥镇,居住在芳茂山南麓。在当地乡人的帮助下,谢应芳搭建了一幢山间小院,仍沿用“龟巢”的名字。安居之后,他招收乡里子弟进“龟巢”就读,教书育人以回报横山乡情。在此期间,他勤读写作,毫不懈怠。从这里经过的官吏也都亲自登门拜访他,但谢应芳仍穿着布衣接待他们,并且言谈间必定谈及民生和劝善问题。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6),谢应芳八十岁,官府邀请他编撰《毗陵续志》。虽年事已高,他仍然完成了《毗陵续志》十卷和《常州府志》十九卷的编工作。

朱元璋洪武十六年(1383),谢应芳八十七岁,季札谢森被人陷害,谢应芳回到昆山市。再次回常州后,《思贤录》出版。

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谢应芳逝世,终年九十七岁。

主要作品

谢应芳的主要作品有《辨惑编》《龟巢稿》等。

创作特点

词作

语言散曲化

散曲化语言给读者的第一感觉就是运用大量俗语和口语,他的词中正是存在大量口语化的词汇。如“比年时、消瘦些儿”(《风入松·梅花》),“谁慈误”(《摸鱼子·早春作》),其中的“些儿”“慈误”都是市井里巷人的家常话。

和诗词比较起来,散曲的句法比较完整,句子与句子之间经常用虚词和语助词相联系,语意比较连贯,在精炼含蓄方面不太讲究。谢应芳的词也具有这一特点,无论是短调作还是长调作品,多用散文化的句式来写词。比如“把十年、湖海旧相知,从头说”(《满江红·送马公振》)。这里的“把”“从”都是虚词,谢应芳运用这些虚词,使句与句之间联系更为紧密,语意更为连贯。

从总体上看,谢应芳词作还具有散曲式的刻露尖新,多用直说,诙谐机趣,通俗流利。《西江月·秋暮简友人索酒》写秋来无酒对花的尴尬,他用夸张的戏语,苦中作乐,自我解嘲,极有风趣。

表达方式议论化与叙事化

不同于唐宋词多用描述性语言着重于对某具体事物进行细致的描摹,谢应芳多用议论性和叙述性语言,因而他的词表现出明显的议论与叙事倾向。

谢应芳经常在词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人生理想,如他在作品《点唇·和林韵》《水龙吟》中就表达了对功名利禄地蔑视和不屑。他认为所有的名利都是过眼云烟,总有一天会消失,人生应该追求闲适的生活态度。

谢应芳还以叙述性语言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状态。仍以《西江月·秋暮简友人索酒》为例,在此诗中,他用形象的语言讲述了他没酒喝的苦恼和家童赊酒未成的情形。没钱买酒本是一件令人窘迫的事,但他也并不感到愁苦,体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诗歌

清正雅丽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茶是雅致风尚的代表,谢应芳同样爱好茶,尤其好“惠山泉”和“阳羡茶”,因而他创作了大量描写二者的诗。这些诗歌体现了其诗选物之雅,内容纯洁、词句精工的特点。其著名的茶诗有《阳羡茶》《题无锡钱仲毅煮茗轩》《寄赠岳陈斋二首》等。

在《题无锡钱仲毅煮茗轩》中,谢应芳描绘了一幅煮茗轩里知识分子们的清淡生活:取来三百小团月,自汲来普通的惠山泉水,小童们烧起火,火星四处飞溅,青烟袅袅,飞上青林,像一只冲天的白鹤。茶客们“茶轩春睡足”,梦醒时松风阵阵,竹炉边茶汤正好沸扬,已是饮茶闲聊的好时机了。

在《寄赠岳陈斋二首》中,他还询问阳羡溪山是否安然无恙,那里所栽植的茶树是否仍好?谢应芳还将阳羡茶作为待客之物,《寄南宗僧纲》中,他认为以阳羡茶待客,既赏心悦目,又别具品味。

善于用典

谢应芳多年的读书经历和教书授学经历,使他对于经史典故较为熟悉,善于在诗歌中运用典故。

以《送侄僧德无言归灵隐》为例,在本诗中,他专注于对字句的锤炼打磨,并多处引用典故。如在“鸿鹄之志飞冲天,鲲鲸入海方悠然”一句中,“鸿鹄之志”源自司马迁所作的《史记·陈涉世家》,“鲲鲸”则来自《庄子·逍遥游》,后面的诗句也用了颇多典故。此诗用典虽多,但非常贴合创作实际,有助于抒发情感。

主要思想

无神论思想

谢应芳从无神论立场出发,在《辨惑编》中摘录古书中有关反对宗教迷信的材料,分十五类,依类编撰,从而对封建迷信做了广泛的批判。

谢应芳无神论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首先是反佛、反道,他认为佛事既浪费钱财,还耽误农耕生产;其次,他反对敬神祭祖。他认为死生是生理的必然现象,鬼神并不是超人的独立存在。鬼神既然不存在,当然不用膜拜神像;第三,谢应芳反对巫师,反对驱鬼治病。他认为疾病发生的原因是生活失调和不讲卫生,人生病了应该延医服药。世上不存在疫鬼,求神驱鬼不但无知,反而误事;最后,谢应芳将反对迷信陋习与宗教哲学联系起来,将封建迷信和老庄、神仙方士、佛教斥为“异端”,而释、道二教在元代都是官方教义。

理学思想

谢应芳笃信程朱理学,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重伦理、尚德行是程朱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谢应芳也十分注重伦理、维护传统道德。例如,他将孝视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并在生活中践行孝道,将其作为教育后代的重要内容。这在他的《慈乌》《冬至前一日写怀二首》《钱孝女》等诗中均有体现。

他认为忠孝同等重要,因此他虽然一生没有出仕,但同样关心百姓疾苦。《踏车妇》《谩兴十一首》《伤田家》等诗反映了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从中可以体会到当时农民辛勤劳作但贫苦交加的状态。他还写作了《上奉使宣抚书》等文,就民生问题向当权者谏言。

教育思想

谢应芳重视教育。在白鹤溪隐居期间,他招收乡里子弟进“龟巢”就读,学生只需自带口粮和被褥就可入学,不需要交学费。如果学生家中实在贫寒,他还为他们提供食宿。

谢应芳授课注重学生对课文意思的理解,因此他从不强行灌输;撰写文章时,他不要要求学生追求辞藻文采,他认为学生在求学打基础阶段,”质朴“更为重要,基础打扎实后,再讲文采也不迟。

他也注重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他把尊师修德看得很重,推崇有才德的人,当时常州杨龟山先生祠中的一副对联:”卓彼(杨龟山死后谥号)温经公,早立程门雪“就是他写的。他认为学生不仅要学知识,还需要有坚强的体魄以及自食其力的习惯,为此他安排学生在学校周边垦荒种地。

成就影响

隐居白鹤溪时期,谢应芳教书育人二十余年,成为当地兴教办学的先驱。谢应芳也教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如陈济、陈洽兄弟。陈济主持编撰的《永乐大典》是中国最早、最大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陈洽则官至兵部尚书

谢应芳对宗教宗教迷信的揭发和批判,对后来的无神论思想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明代中叶的顾亮仿照他的《辨惑编》,编了一部《辩惑续编》,其目的、内容及形式与此书多有相似。清代熊钟陵的《无何集》同样受其影响。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明史》评价他“诗文雅丽蕴藉”。

明代学者卢熊评价他“其所著述有不期于传而自传者也”。

明人王昂曾评价说:“其景贤誉髦有周公胡瑗之心,其卫正玉貔貅有韩子欧公之力,其砥砺顽钝、表正风俗有严陵隋光之操。”

清代诗人学者沈德潜评价他“所著诗文雅正醇茂,荟萃经史之腴。凡夫崇论仪,长歌断谣,多有裨世教”。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镰教授曾评价他“作为真正的隐士,身处江山易代,秩序倾倒之际,几十年岁月安然以对,得享高寿,谢应芳可以作为一类人的典型”

负面评价

文献学家吴则虞认为谢应芳的无神论思想不够彻底。例如,他虽然指斥占卜为“妖妄”,但还是相信有“龟之灵”。同时,他对宗教哲学和迷信的批判多借用前人陈说,且摘引古籍抉择不精,既庞杂见闻又不广博。因而吴则虞认为他缺乏独到的阐述和系统的理论。

谢应芳有众多反映其隐者生活风貌的词,黄拔荆认为他的这类作品多数沿袭传统的表现手法,所用的语言、词汇、典实缺乏新意。此外,作品也存在意境相同或相似的问题,虽然有一些佳句,但名篇寥寥无几。

元诗史》评价其文章“多为应酬而作,缺乏特点”。

人物轶事

对”龟“的喜爱

谢应芳喜爱“龟”。据统计,在《全元诗》所收录的1294首谢应芳诗歌中,有83首都用到了“龟”字。谢应芳还曾专门写作《龟巢记》《龟巢后记》两篇文章,详细叙述了自己对龟的行为的观察总结、对龟之文化的深入思考、对龟的形象的钟情热爱。

谢应芳认为,龟具有小心谨慎的特点,隐居避世的行为就像如龟蛰伏躲避祸患一般,这种生活不仅安然恬静,还有风景可观,有诗酒相伴。他之所以将其隐居的住所命名为“龟巢”,自号“龟巢老人”,为自己诗文合集取名《龟巢稿》,也正是出于对”龟“和”龟藏“生活的喜爱。

以实际行动反对“有神论”

谢应芳关注儒学在民间的流传,遇到民间信仰与儒学存在矛盾之处时,他一方面采取现实行动取缔民间淫祀,另一方面著书辨析,从理学角度引经据典,驳斥民间信仰的基础。在实际行动方面,影响较大的有请求官府黜退吴江三高祠(纪念战国时期越国范蠡、晋代张翰、唐代陆龟蒙)中的范蠡、重修宋名臣邹浩墓与恢复墓田、重修晋名臣顾荣祠堂等事迹。在著书方面,《辨惑编》就是为破除愚昧而作。

参考资料

毗陵续志辑佚.ancientbooks.202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