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扇子舞

扇子舞

扇子舞,又称“扇舞”,是中国传统自娱性集体舞蹈,因以扇子作为表演道具而得名,因流传区域不同故在称谓上也有所不同。云南红河南岸哈尼族地区称其为“白舞”;内蒙古地区称其为“耍花扇”或“花扇舞”。它在中国的汉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云南红河的哈尼族聚居均有流行,其中吉林延边的朝鲜族扇子舞较具民族特色。

相传扇子舞的起源、形成与巫俗活动有着紧密联系,是民间巫俗活动的产物,起初它作为一种祭祀仪式,由专门的巫人与神灵沟通,以达到上祈民愿,下传神旨的目的,后来又融入一些其他的舞蹈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表演性质的舞蹈形式,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该舞蹈动作细腻、节奏变化多,舞者在节奏舒缓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随着队形的不断变化,舞者将手中的扇组合成丰富多样的图案和造型,呈现出了浓郁的民族特色。扇子舞有宫廷扇子舞、教坊司扇子舞、民俗扇子舞、巫俗扇子舞四种类型,同时有单扇舞 、 双扇舞、双人扇子舞三种表现形式。

扇子舞经过民间艺人不断传承与发展,不断创造出纷繁多姿的舞蹈动作、节奏律动,以及图案造型,这加强了扇子舞的立体性,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同时也使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得到较好的统一。

历史沿革

起源

相传扇子舞的起源、形成与原始社会巫俗活动有着紧密联系,是民间巫俗活动的产物。古代文献《旧唐书》中便记载了汉代时就有扇舞的称谓,唐朝时期便已消亡,而从汉代的石画像上,仍然能看到类似巫师形象的人物造型手持扇子起舞的情景,这应是一种宗教仪式性的巫舞。

发展

汉族发展

中国的汉族的民间舞蹈中,扇子很早就应用到乐舞艺术之中,并发展成为一种表演性的乐舞形式。汉代时,宫廷歌舞之风盛行,已有扇舞的称谓;魏晋时期,崇尚褒衣博带,扇子舞也的风格具有轻盈飘逸、 抒情宛转的特点;刘宋、齐、梁时,出现了“扇舞”,但表演道具不是扇子,而是一种有柄的单面鼓;后来的历朝历代中,人们对于扇子舞也较为喜爱,在诗词文献中均出现过关于扇子舞的描述;时至今日,扇子舞不断发展创新,将扇子形、 神、意、趣的特点与舞者相融合,丰富和发展了扇子舞的语言形式。

朝鲜族发展

据传朝鲜族人在祭祀神的仪式中,会有专门的巫人与神灵沟通,以达到上祈民愿,下传神旨的目的。最初在仪式上是巫人手持长矛而舞,后来演化成右手持扇,左手持铃,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这便是扇子舞的雏形。后来,扇子舞又融入一些其他的舞蹈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表演性质的舞蹈形式。此时,扇子舞也开始流传至中国其他地区。

15世纪后期,一些流浪艺人为了谋求生存,经常出现在村落中进行绳上杂技、地面技艺、扇子舞等多种形式的表演,被人称之为“歌舞百戏”,扇子舞的表演也逐渐从巫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社会生活的习俗性舞蹈,此时的扇子舞通常由女子表演,通过舞动扇子来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扇子与执扇造型有机融合,在舒缓、轻快的节奏中给人以优美典雅、欢快活泼的感受;19世纪末,朝鲜族扇子舞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开始走向了全盛时期。

哈尼族发展

哈尼族的扇子舞历史也较为悠久,起源于古代对图腾崇拜的祭祀舞蹈。起初,哈尼族先民把棕榈树叶当作扇子,后来逐渐将棕榈树叶改为折扇,用以模拟鸟类动作,以、鼓等打击乐器进行伴奏,在祭祀或送葬时表演,其节奏缓慢,深沉凄楚,舞者表情显得呆板;新中国成立后,扇子舞经过哈尼族人民的传承和发展,增加了模拟生产劳动、杂耍动作、人物故事情节等内容,不仅用以传统祭祀,还用于对新生活的赞颂,其节奏也变得欢快了。

舞蹈特点

表演道具

扇子是主要的表演道具,按其形式可将其分为折扇和纨扇,因为折扇能够开合自如,所以使用较多,也是常见的扇子形式;按照表演形式可将扇子分为单扇和双扇两种形式,舞时可以手持一把或两把。不同的民族所使用的扇子也有所不同,朝鲜族的扇子舞按照材质有纸扇、绸扇、沙扇等种类,通常扇子的荷叶面均会附有绸边,舞动时飘荡飞扬,具有较强的美感;哈尼族的扇子舞按照材质有芭蕉扇、笋叶扇、粽叶扇、纸扇等种类;汉族的扇子舞则用扇子、手帕、彩绸来进行表演。

动作特点

术语

扇子舞表演时按照扇子所处位置有5中术语。全开扇是扇柄完全打开,将扇面所有部位展露出来;半开扇是扇柄没有完全打开,扇面打开一半;合扇是扇柄合起,扇面完全合上。立扇是扇面向前,扇头部对于身体侧面;平扇是扇面向上,扇头部对于身体上方。

基本动作

扇子舞的动作灵活、优美、舒展,其关键是由手腕、躯干、上肢和下肢部位动作的协调配合来完成。手腕动作能够决定舞蹈动作的好坏,所以手腕动作需要较强的灵活性和较大的幅度,持扇时既要发力控制和固定扇子的位置,又不能影响扇子的活动范围,基本的握扇技术有自然握、固定握、两手握扇、一手合扇等;上肢动作主要由手臂和胸部来完成,手臂动作要伸展,肩部要打开,用前臂的力量来控制扇子开合的节奏,胸部动作要求展胸、含胸分明,能够充分体现扇子舞动作舒展、优美的特点,基础动作有绕摆扇、横摆扇、侧摆扇、扣扇、上举扇、落扇、上送扇、侧送扇、挽扇等;躯干主要是起到辅助作用,基础动作有向左、向右转,向前、向后送髋,反摆髋等;扇子舞的动作效果主要以扇子来体现,而下肢主要起到辅助作用,舞时要求下肢动作移动速度快、步伐准确,能够带动重心到准确的位置上,基础动作有脚尖侧点地、反摆髋、小崴、反崴、跳颠崴等。

组合动作

扇子舞的组合动作是由简单的基本动作相互连接组成的,舞者只要熟悉动作之间的连接方式和变化节奏,就能够为后期的独自创编奠定坚实的基础,扇子舞基本的组合动作有四种。头颈动作组合,如右手正握扇,扇面向前头部转向右侧,或反手握扇,扇面向前,头部转向左侧等;上肢动作组合,如右手正握扇,扇柄一侧紧贴前臂,扇面向前,头部转向右侧,或反转扇面,荷叶边向下,头转向左侧等;髋部动作组合,如两手握扇于胸前,团扇,髋部向左侧摆动,或右脚向右后方拉步,脚尖点地,髋部向左侧送出,两手握扇于体前等动作;下肢动作组合,如右脚在左脚前方内扣,脚跟点地,或脚尖外展向右侧,身体随之转到侧面等的动作,除了下肢动作组合有五个8拍,其余的组合动作均为四个8拍。

表现形式

单手扇子舞

单手扇子舞是由单手握扇,另一只手配合握扇手臂,通常为右手握扇,少部分动作需要两手配合,能够展现出单侧方向和一把扇子的动作优美性,有女子单扇舞和男子单扇舞等类型。女子单手扇子舞的动作由简单到复杂,共分为八个组合,其舞蹈动作能够体现出细腻、优美的特点;男子单手扇子舞动作简单,共分为两个组合,每四个8拍为一个组合,其舞蹈动作能够体现阳刚之美。

双手扇子舞

双手扇子舞是由双手握扇完成的动作组合,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可分为女子双手扇舞和男子双手扇舞两个部分。女子双手扇子舞动作重点突出双手扇的摆动特点,体现了双手扇的复杂、多样性,舞蹈动作分为三个组合,每组4个8怕;男子双手扇子舞动作重点突出男性练习者使用双扇时手腕的力度和上肢的控制能力,下肢动作较简单,共分为两个组合,每组4个8拍。

双人扇子舞

双人扇子舞是通过两人的跑位和身体位置变化来展现舞蹈的多样性和优美性,这需要两人舞蹈时候具有整齐划一的动作,也充分体现了双人扇子舞与单人扇子舞的区别,以及两个扇面展示的艺术性。

艺术特色

扇子舞擅长模仿孔雀开屏,通过舞者惟妙惟肖的表演,将扇子缓缓打开,舞动扇子与执扇造型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舒缓的节奏中给人以优美典雅的感受,在轻巧的节奏中则显得欢快活泼。

艺术家们利用扇子舞基本的开、合、晃、绕等动作,与人体律动相统一,舞者通过舞动扇子,在舒缓的节奏中,用肢体语言表达了自己情感, 而给人以优美典雅的感受;艺术家通过晃扇、开扇、合扇、绕扇等动作表现出内心的喜悦之情;用简单的几个舞蹈动作,不断的创造出纷繁多姿的舞蹈动作和律动以及图案造型,这加强了扇子舞的立体性,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同时也使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的得到较好的统一。

舞蹈种类

宫廷扇子舞

宫廷扇子舞,朝鲜族又称“呈才”,是古代王室宴会上的音乐、舞蹈的总称,有学者认为它是为了敬贺统治者在位、生辰、寿福、迎宾等仪式而产生的,是一种用来赞颂王室善政、善治、宣扬王室的繁荣而推行出来的歌、舞、乐的综合艺术形式,有50多个种类。它始于三国时期,经过历代统治者系统化的整理、记录,最终编制出著名的《乐学规范》。作为一种仪式舞蹈,它具有严格的要求,内容上主要以赞颂祖宗功德、君王福寿、国家安康为主,情感上主要以民族情感为主,其样式华丽而壮观、动作优雅而端庄、容颜严肃而平和,具有严谨的形式与内容。宫廷舞蹈节奏缓慢、动作曲线柔美、情感节制、形态端庄、服饰华丽,与表演道具构成的形式上呈现出宫廷舞蹈的规范之美、节制之美、教养之美,内含着阴阳五行说的哲学思想。

教坊扇子舞

教坊扇子舞以单扇舞、锚音、手巾舞、碟子舞为结合,包含礼仪等多种要素的,需要能力出色的艺妓才能进行高水准且独特的表演。单扇舞手持带有诗画的扇子、服饰色彩艳丽、以较为节制的情感表现与灵活轻快的下身动律,呈现出优雅的舞蹈姿态,较好地体现了严谨、谦让、包容的礼仪修养与美德,同时也充分体现出朝鲜民族女性体态的优雅 美、动作的精致美、情感的节制美、道具的文化美等艺术特征。

民俗扇子舞

民俗扇子舞是在各种祭祀动和民众的岁时风俗中自然萌发的,经过长期的演变而发展起来的舞蹈形式。其主要内容是表现平民阶层素朴的生活情感与故事,具有朴素、土俗、乡土风情浓郁的游戏性、自娱性等特征,种类也较多,较具代表性的是假面舞、强白龙江越来、闲良舞等各具地域特色的扇子舞,均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情趣。

巫俗扇子舞

巫俗扇子舞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祭祀仪式,它与人类同步发展,是古代人类的精神支柱,同时与政治也保持一定的关系,形成“祭政一致”的社会形态。巫党扇子比一般的扇子稍大,上面绘有神灵或佛的图案,其舞蹈与宫廷、民俗、教坊司的扇子舞有所区别,舞蹈中用手背抬起直接到耳边的动作居多,多数动作重心在于脚尖,大致的动作有跳与转,跳有双腿跳、单腿跳、双腿交替跳起等动作。在舞蹈动作上,舞者的动作在静、中、动的变化较为剧烈,全身都在抖动,扇子随着舞者跳跃的动作不断起伏;在服饰上,带有红、蓝、黄三色丝绸布,象征着天、地、人,或是将单色的丝绸布系在腰间,还有马甲、胸带和带有羽毛的帽子等,体现出巫俗舞蹈特有的特性,呈现出神明性、宗教性、娱乐性、祝祭性、现场性等特征。

各民族特色

汉族

扇子舞在中国各地区均有流行,中国古代汉族的扇子舞多为女性表演,现在多在多在喜庆节日随着秧歌队伍在行街、广场表演。舞队人数不限,通常以方阵或矩阵队形出现,表演者或为女性,或男女各半。男性手拿霸王鞭配合表演,具有较强的自娱性。其动作轻缓柔和、典雅流畅,不仅表现出扇子舞的阴柔含蓄之美,也能够表现出阳刚与豪放之情,在轻快的音乐节拍下,舞者挥动扇子和红绸,队形整齐划一、瞬间变幻, 动作干脆利落,让入目不暇接。

朝鲜族

朝鲜族扇子舞起源于巫俗活动,后来又融入一些其他的舞蹈形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表演性质的舞蹈形式。它有巫党扇子舞和聂氏宗祠牌扇子舞两种类型。巫党扇子舞属于宗教舞蹈,因为是一个巫跳扇子舞,且舞蹈动作较为狂乱无序,所以有很多的即兴表演的成分,它由两段舞蹈部分组成,第一段为迎神,舞蹈动作缓慢,流动较少,由巫党右手持扇,左手拿铃,在舞蹈中把神迎来;第二段是神灵附体,代神发旨,舞蹈动作变换较为剧烈,由巫党手持扇子蹦蹦跳跳、边唱边跳、边说边跳,来回疯狂地跑,用跳跃动作和登得空的长短来表现神灵附体的气氛。

祠堂牌扇子舞是巫党扇子舞的分支,两者之间存在着传承关系,不过祠堂牌扇子舞属于民间艺人舞蹈,是为了表演给观众们看,其舞蹈动作干净利落,舞蹈中运用了难度技巧较大的跳转动作。舞者用扇子遮住脸颊,用碎步跑至表演场地中央原地转圈,把扇子合起来向观众们致礼,它由三段舞蹈部分组成,第一段利用了朝鲜族舞蹈中顿的特点,幅度较大的舞蹈动作凸显出慢板的节奏;第二段舞蹈动作变化较多,以梗劲为特征,运用节奏的变化、跑大圈等大幅的位置变化来表现热烈火爆的场面;第三段是演员合起扇子向观众们谢礼、退场。

哈尼族

云南红河地区哈尼族的扇子舞,源于古代图腾崇拜的祭祀舞蹈,历史较为悠久,舞蹈技巧性较高,动作古朴、细腻,多以单腿为重心,以空中跳跃为主,并配以稳重有力的鼓声。整个舞蹈恬静优美、语汇丰富,具有较强的完整性和表演性,舞时男性以模拟动物或鸟类为主,女性则手持棕扇模拟白鹇鸟的动作,各自起舞,虽然舞姿不统一,但在均匀的鼓点中均表现出白鹇生活的各种姿态。经过艺人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哈尼族扇子舞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演变,表演道具也从最初的棕树叶到纸扇,再到稠扇,不断的变化与进步。

价值与影响

扇子舞的历史较为悠久,在中国各地区均有流行,已经发展成为各地区各年龄阶段一种喜闻乐见的舞蹈。其中扇子与舞者一起舞动,它所具有的形、 神、意、趣,已被广泛而深刻地融入到乐舞艺术表演中,这丰富和发展了乐舞艺术的语言形式。扇子不仅丰富了乐舞艺术的文化意蕴,也提升了其文化品味。 21世纪以来民间扇子舞的舞扇技巧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并在街头、广场、公园的群众性自娱、健身活动中广为普及,因而具有舞台、广场双重表演特点。

中国的民间乐舞中也喜爱用扇子作道具,各具地域特色。如秧歌是北方汉族民间一种较具代表性舞蹈形式,多在聚会时表演,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彩绸、手帕、扇子等道具进行表演,形式热烈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云南省的花灯表演时,男舞者手执彩调剧,女舞者手执花扇、花灯,在舞动中灯扇交错,纯朴自然、优雅洒脱;江西省赣州市采茶舞,舞蹈动作中有男女通用的单扇花,和多用于女性的双扇花,并形成了扇花变花在于手,力在手腕不在肘,左甩水袖右摆扇, 十指牵着两臂走的基本要领。可见,扇子舞对这些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及对舞蹈的编排和表演有着深刻的影响。

代表作品

20世纪50年由崔承喜创作,90年代由白焕英改编的群女舞《扇子舞》,以朝鲜族传统扇子舞为素材,以朝鲜民族固有韵味的长短节奏与优美韵律,将其舞台化、艺术化,通过将花儿与树叶融合交融,营造出美丽和谐的气氛。舞蹈的结构为A—B—C—D形式,在体态、形态、队形上都具有明显的朝鲜族特色。

1954年由金白峰创作的群舞《扇子舞》,以宫廷扇子舞为素材,将其丰富化、表演化、艺术化,用宇宙观和太极馆来表现世间万物遵循自然规律的现象,通过盛开的花朵来展现出生活的喜悦与浪漫,象征着民族的繁荣。舞蹈的结构为A—B形式,它的节奏为古格里长短,扇子上绘有莲花图案,其舞蹈造型较为突出,每个单一舞者的造型、群体组合型的造型,不论是静态造型、动态造型、技巧性造型,都是朝鲜民族对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内涵和朝鲜民族对“美”意识的完美演绎。

传承与保护

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50年代,表演性质的扇子舞已经开始在民间出现;20世纪50年代以后,朝鲜族扇子舞全面发展,自娱性舞蹈、舞台表演性扇子舞同步发展,专业的舞蹈工作者对扇子舞进行改编与创编,这使得扇子舞的发展较为迅速;进入21世纪后,艺术工作者利用扇子基本的开、合、晃、绕等动作,与人体律动相统一,创造出较多优雅、玄妙的扇子舞作品。同时扇子舞不仅在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区的朝鲜族族、云南红河哈尼族中流行,它也迅速在中国各地普及,在广大群众中普遍流传。

扇子舞在中国广大地区普遍流传,且对北方的秧歌、云南省的花灯、江西省的赣南采茶舞有着积极的影响,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哈尼族扇子却处于传承困难的窘迫境地。哈尼族扇子舞虽然内容丰富,但是受众面较小,这使得人们对扇子舞的关注、研究和利用相对薄弱;它具有特定的时空性,只有在特殊的场合才能看到,这让它难以探索;因为传承受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思想的限制,只选择为人正直、 善良且品行端正、身体健壮,各个方面都优秀的青年男子进行传授, 这导致了扇子舞传承人较少,发展传播空间狭窄;完整的扇子舞舞蹈动作繁杂琐碎,律动性较为复杂,有七十二套甚至更多的舞蹈套路,但传承下来的只有十六套,缺乏相应的收集、归纳和整理,这些因素是哈尼族扇子舞传承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让它今后的传承与发展岌岌可危。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哈尼族的扇子舞,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关部门及专业人士加工、整理、创新,排演扇子舞;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羊街乡组建了43支集棕扇舞保护传承与全民健身活动为一体的展演活动队伍,培养棕扇舞保护传承与全民健身活动带头人,利用哈尼十月年、苦扎扎节、新米节等重大哈尼民族节庆日进行表演;哈尼族文艺工作者倪伟顺整理、改编《棕扇舞》,并组建专业舞蹈队伍,在中国各地参加各种节庆演出,20年间共演出200多场次,扩大了哈尼族棕扇舞的影响力,成了广为人知的民族民间文化;2007年,哈尼族棕扇舞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更好的传承与保护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

民间传说

在云南红河哈尼族聚居地区流传着两个关于扇子舞的传说。

第一个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哈尼族人被异族排挤而被迫南迁,在迁徙的过程中异常辛苦,有一天一位老人抬头看见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不禁对着迁徙的族人感慨道,我们要是能够像空中飞翔的鸟一样自由就好了,说罢顺手从路边的树上摘下两边粽叶当鸟的翅膀,模仿起鸟的形态动作跳起舞来,后来经过人们的不断改进,就形成了扇子舞,世代相传。

第二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一只白鹇救助了一位饥寒交迫的老人,老人心怀感恩,每当想起时便会手持两片芭蕉当做翅膀,模仿白鹇的形态动作跳起舞来,这就是扇子舞的雏形。后来哈尼族人民为了感恩祖先和鸟类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族中凡是有老人过世,哈尼族的男子会手持两片棕树叶,模仿鸟的形态动作为过世的老人跳扇子舞,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缅怀和敬重。

参考资料

..2023-06-13

..2023-06-14

..2023-06-14

..2023-07-15

..2023-06-14

..2023-06-14

..2023-06-13

..2023-07-05

..2023-06-13

..202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