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穿山甲
印度穿山甲(学名:Manis crassicaudata),是鲮鲤科鲮鲤属的动物,又名粗尾穿山甲、鲮鲤。印度穿山甲体长60~75厘米,体重为10~20千克,它们体型为流线型,头尖细似圆锥状,眼睛小,耳廓小,口无牙齿,舌细长可达30厘米,体表被有鳞片角质11~13行,尾侧缘有鳞片14~15枚,共有280~305片,尾巴长而粗,前足5指。
印度穿山甲分布在南亚的巴基斯坦东部、印度大部分地区、尼泊尔南部、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常栖息在热带雨林开阔地以及草原,栖息地可延伸至海拔7600米。
2008年,印度穿山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列为近危(NT);自2014年起,保护级别变为濒危(EN)。2021年2月5日,印度穿山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名录》,评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印度穿山甲主要食物为白蚁,因此其在控制白蚁对森林危害、保护森林和维护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形态特征
印度穿山甲体长60~75厘米,尾长33~45厘米,体重为10~20千克,雄性通常比雌性更大、更重,雌性有一对乳房。印度穿山甲体型为流线型,头尖细似圆锥状,眼睛小有浓密的睫毛,耳廓小,口无牙齿,舌细长,可达30厘米;尾巴长而粗,且肌肉发达,尾背面呈弧状,腹面扁平,尾巴末端有用于感受的肉垫前肢粗壮,前足5指,指上有爪,爪长而弯曲,第三指爪尤为发达,用于撕开蚁巢和挖洞。后肢较短但同样发达,后爪也同样较短,肛门处有肛门腺。
体表被有鳞片角质11~13行,尾侧缘有鳞片14~15枚,共有280~305片,从头部沿着身体向尾部移动时,鳞片的大小逐渐增大,数量逐渐减少,鳞片相互重叠呈覆瓦状,鳞片间有细毛,这些鳞片由角蛋白组成,占印度穿山甲体重的1/4~1/3。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印度穿山甲分布在南亚的巴基斯坦东部、印度大部分地区、尼泊尔南部、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少量分布在东亚中国的云南云龙和腾冲市。
栖息环境
印度穿山甲栖息在热带雨林开阔地以及草原,栖息地延伸至海拔7600米,也可在靠近村庄的地方生存,当蚂蚁、白蚁等食物以及淡水充足时,对于栖息地的适应力较强。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印度穿山甲为夜行性动物,白天,它们通常躲在自己的巢穴深处或阴暗的角落或树上休息。在睡觉期间,印度穿山甲会长时间保持静止的盘绕姿势,较少活动。夜晚,印度穿山甲变的活跃,开始觅食或挖掘洞穴。
觅食行为
印度穿山甲主要吃白蚁和蚂蚁的卵、美国白灯蛾和成虫,但也会吃甲虫。鳞甲目没有牙齿,它们通过食用少量植物材料以及沙子、粘土和石头,以在砂囊中形成胃石,用砂囊中的胃石和角质棘磨碎食物。
印度穿山甲主要在地面上觅食,但也会到树上追捕树栖蚂蚁。它们用前肢上的三个中间爪子挖蚂蚁和白蚁丘,用后肢清除挖掘处的泥土。这会将蚁丘或白蚁巢分解成小块,迫使昆虫离开。然后,印度穿山甲会用它们长而有粘性的舌头舔食猎物,具有粘性的唾液可粘附昆虫。
社群行为
印度穿山甲通常营独居生活,只有交配期间,成年雄性会和雌性共同生活在同一洞穴一直到后代出生。
穴居生活
印度穿山甲为穴居动物,洞穴通常在大岩石下,入口被泥土掩盖,洞穴可挖到1.5~6米深。洞有2种类型:一种是生活洞穴,深2.80~3.09米;另一种为捕食洞穴,约0.37米深,在春季出现的频率更高。印度穿山甲有时候会搬回旧洞穴生活。
防御行为
印度穿山甲会缩成一个“装甲球”,只有身体和尾巴的鳞片暴露在外,以保护自己免受掠食者的侵害,它们的角质的鳞片,使得“装甲球”非常坚固。如果印度穿山甲的尾巴被抓住,它们会向两个方向旋转以挣脱。它们还会从肛门腺中排出难闻的气味来吓跑捕食者。当受到压力或受到攻击时,它们也可能发出嘶嘶声以威胁对方。
交流行为
印度穿山甲发出的声音是响亮的嘶嘶声,常在被捕食者捕捉、交配或早期母子互动过程中发出。它们会通过在树上撒尿来标记自己的领地,从而留下气味标记。
生长繁殖
繁殖
印度穿山甲性成熟年龄为3岁,交配期在7~10月,交配持续3~5天。雌性印度穿山甲有五个发情周期,每个周期持续11~26天,雄性印度穿山甲会跟随异性展示四足运动,追逐速度比正常行走快。在追逐之前,个体之间会进行长时间的嗅探。在追逐过程中,雄性鳞甲目会用后肢站起,前肢分开,两足行走几步骑上雌性穿山甲,用前肢的爪子抓住雌性的身体完成交配。雌性穿山甲的妊娠期平均为65~70天,但有时可超过80天,一般在11月下旬和12月生产,一般每胎产1仔。
生长
幼崽出生后一般由雌性单独抚养,但有些雄性也会留在同一个洞穴中共同抚养幼崽。印度穿山甲幼崽前六个月是靠母乳喂养,断奶后会开始吃蚂蚁和白蚁。幼年阶段,印度穿山甲的鳞片很软,背上的鳞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硬。觅食时,幼崽会挂在母亲的尾巴上,如果母亲受到威胁,它会蜷缩成一团,将幼崽保护在身体下面。大约6个月后,幼年印度穿山甲重约2.5千克,体长为30~43厘米。圈养环境下的印度穿山甲寿命为19岁,野外环境下寿命为20多岁。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保护等级
2008年,印度穿山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列为近危(NT);自2014年起,保护级别变为濒危(EN)。
2021年2月5日,印度穿山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名录》,评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印度穿山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一中,完全禁止国际贸易。
保护措施
印度穿山甲分布的较多地点在保护区域内,例如巴基斯坦的马加拉山国家公园(Montes de Malaga Natural Park)、印度的巴达拉马-卡拉苏尼(Badarama-Khalasuni)野生动物保护区等、斯里兰卡的亚吉拉拉(Yagirala)森林保护区、尼泊尔的皇家素拉哈塔(Suklaphanta)国家公园等。
印度穿山甲被列入 CITES 附录 I,在其分布范围内都受到保护。
2008年,印度布巴内斯瓦尔的南丹卡南动物园(Nandankanan Zoological Park)成立了穿山甲保护繁育中心(PCBC),旨在对印度穿山甲进行科学管理和繁育。
致危因素
印度穿山甲主要受到的威胁为非法捕获,遭到猎杀和偷猎其肉和鳞片,次要威胁为农业扩张、栖息地丧失和退化、杀虫剂的使用以及公路交通事故。在印度,印度穿山甲的肉会作为食物,鳞片会以整片或粉末形式制备呈传统药物,在巴基斯坦印度穿山甲的鳞片被用作古玩。从2000年代初开始,印度穿山甲就在中国被贩运用于消费用途,国际贩运主要是交易鳞片,大部分运往中国。据估计,在2011年~2017年,至少有1724只印度穿山甲被国际贩运。
生态价值
印度穿山甲主要食物为白蚁,因此在控制白蚁对森林危害、保护森林和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由于它们常使用爪子挖土来建造洞穴,因此可使得土壤变得肥沃。
物种区别
印度穿山甲与中华穿山甲相似,一般人难以区分。
参考资料
印度穿山甲.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6-07
Indian Pangolin.IUCN.2023-06-07
印度穿山甲.ADW.2023-06-07
ITIS.itis.2023-06-07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forestry.2023-06-07
Indian pangolin.edgeofexistence.2023-06-07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印度穿山甲.forestry.20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