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文字
蒙古文字,是蒙古族人民所使用的文字。作为蒙古族语言的书写系统,蒙古文字融入了蒙古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民族情感、民族经验和民族智慧,融合了蒙古族的历史集体记忆,成为当代蒙古族文化特征显著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凝聚。
成吉思汗时代,蒙古族借用畏兀尔族(今为维吾尔族)文字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回鹘体蒙古文。在回鹘体蒙古文的发展过程中,以它为基础形成了阿里嘎里文、瓦金达拉文和托忒文等多种形式的文字。蒙古族还在藏文的基础上创制了八思巴文和苏永布文。蒙古文字是一种以音素为单位的、纯粹的拼音文字,同时其笔画和结构造型又有着丰富的象形特征,字形修长、结构挺拔。
目前全世界蒙古族人口大约接近900万,主要居住在中国、蒙古和俄罗斯三国,并分别使用着不同的文字。1946年之后,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蒙古族全部转用了新蒙古文,近年来又出现了转为回鹘式蒙古文的趋势。中国境内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以及俄罗斯地区的蒙古族人民仍采用传统的回鹘式蒙古文字,中国新疆地区的部分蒙古族人采用的是托忒蒙古文。
发展历史
蒙古族发祥于鄂嫩河流域,在其民族共同体形成之初并没有文字,和其他民族相似,蒙古族在这个阶段也利用“刻木、结绳”的方式来记事。在成吉思汗时期,蒙古族开始逐渐崛起,利用游牧的方式进行持续不断的征服。在这个过程中,蒙古族人民接触到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明、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等,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随着蒙古族不断地壮大,没有文字和符号对于人们的交流产生了巨大的阻碍,文字符号的创制和使用成为了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创制文字符号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行研制,另一种是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字符号。当时蒙古族的文化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采取了相对而言更简单快捷的第二种方式。
回鹘式蒙古文(胡都木蒙古文、旧蒙文)
13世纪至16世纪末期的蒙古文字主要是回鹘式蒙古文,这是改良自回鹘文字的传统蒙古文字。
1204年,成吉思汗攻伐乃蛮部的时候,俘获了乃蛮部的掌玺官,回鹘人塔塔统阿。塔塔统阿即使被俘虏仍坚守着国家的印信,这种对国家忠心耿耿的精神令成吉思汗非常赞赏,于是命令塔塔统阿创造蒙古文字,掌管蒙古国的文书印信,并让他教授诸王子弟们学习学习畏兀儿文,这才使得蒙古国有了第一代文人。
从此开始,蒙古族人便开始采用畏兀儿字母书写蒙古语,这个时期的蒙古文字中的字母读音、拼写规则、行款等均与回鹘文非常相像,正字法中的部分原则也直接来自回鹘文,故学界称之为回鹘式蒙古文。回鹘式蒙古文字母表至今尚未发现直接的文献记载,根据学者分析研究,回鹘文字母数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先为18个符号,后发展为21个,最后发展成23个。在23个字母中,5个用来表示8个元音,18个用来表示21个辅音。目前可考证的最早的回鹘体蒙古文见于约刻于成吉思汗二十年(1225年)的也松格碑(成吉思汗石碑)。
回鹘式蒙古文字在历史发展中逐渐积淀下来,已成为了蒙古族生命力最长的蒙古文字,同时也成为了世界上仅有的竖写体文字。
八思巴文
1269年,孛儿只斤·忽必烈颁布并施行“蒙古新字”,现今统称为八思巴文。这种文字源自于藏文字母,是由当时的蒙元帝师,吐蕃人佛教萨迦派领袖八思巴所创造。忽必烈当时希望能够有一种新的文字,可以与庞大统一的蒙元帝国相匹配,用它来译写帝国内一切语言,因而命人创造了这种文字。同时为了将八思巴文与回鹘式蒙古文相区分,元世祖忽必烈总是以“畏兀字”来称呼八思巴文。尽管忽必烈努力推行蒙古新字,八思巴文在元朝的使用还是仅限于官方使用的狭小范围,始终没能得到广泛的运用。
目前发现的用八思巴文拼写的语言有汉语、蒙古语、回鹘语、波斯语、梵语等,但由于这些语言之间的差别非常之大,用一种字母很难表示每一种语言,因此在元朝被推翻之后,八思巴文作为文字失去了正式使用的场合,在蒙古族之中逐渐消失,但作为藏文艺术体保存了下来,在喇嘛寺院中一直使用到近代。现存的有关八思巴字的文献记载主要是元代的诏令。后来,八思巴文转用来拼写他族语言,它在藏族地区比蒙古族地区保持的时间更长,后来被藏族的学者加以改造,作为一种花体字用于西藏地区的公文、印章装饰中。
阿里嘎里蒙古文(阿力伽力蒙古文)
旧蒙古文在书写和传播的时候存在部分缺失的问题,在历史发展中经过数次改良。改良者将藏语、梵语引入取代蒙古族人以往使用的词汇,同时为了方便表示藏语、梵语的语音,还另外创造了变体字母加以使用。
1587年,为正确传播黄教名词,准确转写藏文和梵文的文字,喀喇沁翻译者阿尤希固什修改蒙古文字中旧有的字体,借鉴藏文、梵文字母,自创了阿里嘎里文。阿里嘎里文可以表示所有的藏语、梵语语音,且可以表达所有的蒙古语中没有的辅音群。从这时开始,部分的旧蒙古文字逐渐不再使用。学界将此时的书面蒙古文称作为古典蒙文。在清朝的时候,满族借鉴了蒙古字母创造了满文和满语,古典蒙文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之间得以充分的发展。
托忒蒙古文
托忒蒙古文在1648年冬季由卫拉特和硕特部高僧咱雅班迪达创造。咱雅·班第达(1599-1662)是卫拉特蒙古高僧,是当时17世纪蒙古族中有名的说话学家、翻译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作为早期的宗教活动家,咱雅班第达推动了藏传佛教在西蒙古的传播,是卫拉特蒙古人信仰藏传佛教的重要传播者。
旧蒙古文中存在着不能区别o和u,ö和ü,t和d等音的问题,托忒蒙古文在分析旧蒙古文的基础上,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并规划化、口语化了一些写法。其中,“托忒”意为“明了”。但是由于这些改进大多是在卫拉特方言的基础产生的,导致托忒蒙古文难以传播并推广到其他地区。最终,托忒蒙古文成为了卫拉特方言文字,并沿用至今。今天的新疆蒙古族地区仍有人在使用托忒蒙古文。
托忒蒙古文能够较为准确地展示卫拉特方言的语音系统。托忒蒙古文的字母表中有31个字母,其中有7个元音,24个辅音,4个圆唇元音分别用不同字母表示,o与u、ö与ü的写法有区别。
苏永布文字
1686年,喀尔喀高僧,一世咱那巴咱尔在梵语兰札体字母的基础上创制了苏永布文字。这种文字中共有九十个字母,因其精巧美观而主要用于宗教和装饰,但也因字体繁琐复杂,书写不方便而没有在民间得以传播。如今可见于蒙古国国旗上的国徽。
瓦金达拉文字
1905年,布里亚特喇嘛阿旺多吉(德尔智)创制了瓦金达拉文字,这种文字是以回鹘式蒙古文为母型,参照托忒蒙古文、阿力伽力字母、满文和俄文书写规则而创制的拼音文字。其书写形式同回鹘式蒙古文,从上到下竖着写。共有47个符号,其中有8个元音字母,28个辅音字母,四个附加符号,7个标点符号。瓦金达拉文字只在俄罗斯境内布里亚特蒙古地区使用过,主要用于寺庙宗教领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东欧文字拉丁化发展及后来的文字斯拉夫化影响而被废弃不用,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拉丁蒙古文字
外蒙古独立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苏联的影响下,蒙古国开始尝试改革蒙古文。在改革之初,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的蒙古族试图创立拉丁蒙古文字,并已确定了文字方案。但随着苏联把文字拉丁化方针改为斯拉夫化,蒙古文字的改革方向也不得不发生改变。
西里尔蒙古文(斯拉夫蒙古文、新蒙文)
使用拉丁蒙古文字的方案在公布两个月后就被撤回。政府重新颁布法令,改用西里尔字母拼写国内最主要的蒙古语喀尔喀方言,并将这种文字作为国家的官方文字。这种文字于20世纪40年代被创制,现今被称为“西里尔蒙古文”,俗称“新蒙文”。新蒙文推行的过程中,老蒙文逐渐退出日常使用。除了俄文中原有的字母外,还加入了Θ和Y两个字母来表示西里尔字母中所没有的元音ö和ü。
与传统蒙古文相比,西里尔蒙古文能够清楚的区分传统蒙文无法区分的语音,且每个字母的形状区别较大,在连写是不容易误读或混淆。同时,西里尔蒙古文为从左到右横写,方便排版和科技文献。但同时,西里尔蒙古文也失去了传统蒙文书写迅速、集各地方言之长等优势。
1945年开始,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的蒙古族转用了这种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蒙古文字。1946年之后,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的蒙古族全部转用了西里尔蒙古文,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则仍采传统蒙古文字。
文字特点
全音素特点
蒙古文字是一种以音素为单位的纯粹的拼音文字,属于表音文字。蒙古文字的音素分元音和辅音两大类,包含 7 个元音字母和 24 个辅音字母,在实际运用中不论实际发音的区别,将元音和辅音音素字母都采用线形的方式从上往下进行拼写。
字形特点
蒙古文字虽为表音文字,但其字形结构又有着丰富的象形特征,其字形修长、结构挺拔、形态自如、线条流畅、具有很强的律动感和装饰性。目前通用的传统蒙古文字是目前语言文字中现存的唯一竖写文字。它的形状通常由一根坚固而垂直的主干线支撑,也可称为字干或字脊,类似汉字的笔画“竖”,一般位于蒙古语汉字的中间位置,作为支撑和稳定整个字体结构的基线。蒙古文字的其他部分由若干字母连接起来,字头、字牙、字肚、字尾等字母围绕字干从上到下连接,同一字母在不同位置会有不同的形态变化。
结构特点
蒙古文字从横向来看可以分为左侧、字干和右侧。所有文字在左侧均有笔画,右侧时有时无,且左侧的笔画数量远大于右侧,这就使得蒙古文字的视觉中心集中于文字的左侧;从纵向来看,蒙古文字可分为字首、字中和字尾。各个字母在不同的位置均有不同的变体,整个蒙古文字就是由这些变体从上至下连接起来,类似于中国汉字的单一结构或上下结构。
使用主体
蒙古文字的使用主体为蒙古族人。其地理分布主要为蒙古族人的主要聚居。目前,蒙古族人口大约接近900万,主要分布在蒙古国、中国和俄罗斯三国。中国境内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及和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云南省等地区。
文字价值与意义
1.蒙古文字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和文明,在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蒙古文字及相关文献记录了蒙古族同其他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交往,对研究蒙古族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蒙古族生活和居住的区域和范围非常广大,但是共同的语言,使得他们虽然相隔千里之外,初次见面也可以直接交谈;而统一的文字,对于蒙古族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保持长期的稳定和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蒙古文字对其他民族产生巨大影响。满族在初期没有自己文字的时候曾一度使用蒙古文字进行书信往来,努尔哈赤深感借用蒙古文的不便,在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命大臣额尔德尼和噶盖二人在回鹘式蒙古文的基础上创制满文。
3.蒙古文字是中国文化、蒙古族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文字凝聚着民族的智慧,记载着民族的历史,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财富。
4.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竖写文字,蒙古文字对语言文字历史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蒙古文是世界上唯一竖着书写的文字,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蒙古族通用的回鹘式蒙古文,以及蒙古国主要使用的西里尔蒙古文。
文字保护与标准化
中国
文字标准化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致力于回鹘式蒙古文的规范化发展。1975年全国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小组在呼和浩特市成立,并统一了15个汉语借词的书写形式,规范了外国国名(地区)及首都名称的回鹘式蒙古文写法;1977年规范了回鹘式蒙古文标点符号的使用;1991年开始试行回鹘式蒙古文的缩写和略写法:1996年规范了回鹘式蒙古文的字母顺序;1997年开始着手回鹘式蒙古文的正字法工作,将3000多条不规范的基本词条规范为1500余条,并统一了其派生词的书写形式。
2004年11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为促进蒙古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21年9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2004年11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文字工作条例》同时废止。
文字保护
同时,蒙古文字的保护工作也在积极进行,包括蒙古文古籍文献的保护与抢救。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时指出:“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总书记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征集研究室加快推进国家民委重点整理出版项目,积极规划开展整理出版工作。编完成《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 • 蒙古族卷》,整理出版《蒙古文献丛书》、《内蒙古民族古籍丛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藏蒙古文古籍影印丛书》等书籍。同时,通过举办展览、会议、培训等系列活动,广泛开展少数民族古籍宣传推广工作。2019年,呼和浩特市成功承办国家民委“民族遗珍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全国巡展(内蒙古站)。同年,会同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蒙古语言文学系在中央民族大学成功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蒙古文文献国际研讨会”。2020年,成功承办“蒙古文古籍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暨全区少数民族古籍业务工作会”。
蒙古国
20世纪中期,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的蒙古族在苏联的迫使下转而使用俄文字母,但历史证明这样的沙文主义做法会遭到民众的强烈抵制。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的解体,各国相继独立,许多民族和国家,如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等在苏联解体后又恢复使用自己原有的文字。
1992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正式更名为“蒙古国”,掀起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浪潮。在此推动下,蒙古国政府决定从1994年开始将所有的官方文字和出版物全部改用为传统蒙古文。并在1995年审议通过《蒙古文字国家纲要》,确立了为期十年的恢复传统蒙古文字的计划。
2008年,蒙古国政府颁布了《蒙古文字国家纲要》(二期),向教育文化科学部等部门下达任务,要求恢复和扩大回鹘式蒙古文的使用。2010年,蒙古国总统查希亚·额勒贝格道尔吉颁布命令,宣布进一步恢复和扩大传统蒙古文字(回鹘式蒙古文)的使用。2020年3月,蒙古国政府会议通过了《蒙古文字国家纲要》(三期),要求自2020年至2024年,各级政府部门以及文化、艺术、科学、媒体等领域共同合作,提升传统蒙文(回鹘式蒙古文)的应用水平。同时,根据2015年生效的《蒙古语言法》相关条文,自2025年1月1日起,蒙古国官方拟恢复使用传统蒙文,政府公文同时使用西里尔蒙文和传统蒙文,有望进入两种蒙古文字并用时代。
截至2018年,已有接近一半的蒙古人开始书写或能够认识基本的传统蒙古文字,这对传统蒙古文字的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
衍生文化
书法艺术:
蒙古文字出现之初,就形成了硬笔和软笔两种书法艺术形式。其中,软笔是用毛笔书写的,硬笔也被称为蘸刻笔,通常由竹子、羽毛和骨头制成。笔尖的扁平决定了笔画的宽度,这是蒙古文字横细竖粗的原因之一。清代中后期,由于长期受到文言文书法艺术的影响,蒙古书法已与今天的汉文书法几乎一模一样。连笔画的特点与草书的特点非常相似。笔画有轻笔画和重笔画之分,强调反笔画、拖笔画、卧笔画、抹笔画等笔法的运用。字的长度适中,整体造型非常美观。
蒙古文字文献博物馆:
2017年6月10日,全国首家蒙古文字文献博物馆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新区成立。和林格尔蒙古文字文献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718.24平方米,是由内蒙古民间收藏家博·格日勒图提供主要藏品、呼和浩特市盛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而成的一家民间博物馆。博物馆主要展出包括清爱新觉罗·颙琰满蒙文亲笔手书在内的360余件蒙古文献档案、古籍经文、蒙古文字演变史、蒙古族绘画印章等藏品。
蒙译版《西游记》
在蒙古族聚居地区,四大名著以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广为传播。自1721年清代文人阿喇衲蒙译《西游记》以来,《西游记》以汉、蒙两种版本和抄本形式广泛流传于整个蒙古地区,目前蒙古国现存《西游记》蒙古文抄本七十余种。这些抄本分属4种蒙古文译本,主要分藏于蒙古国国家图书馆、策·达木丁苏伦私人博物馆和蒙古国国立师范大学图书馆。
参考资料
死文字八思巴文变形体研究尚存空间(图)——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7-04
蒙古族语言文字与史籍经典.中国民族文学网.2023-08-28
少数民族文字:满文.中国国家图书馆.2023-09-23
竖写蒙古文“走进”联合国——察哈尔文化魅力展向世界.今日头条.2023-09-23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青山区人民政府.2023-07-05
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2023-07-06
内蒙古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蒙古文古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多伦县人民政府.2023-08-17
蒙古国拟于2025年恢复使用传统蒙文 有望进入两种蒙文并用时代.今日头条.2023-07-04
蒙古文字文献博物馆在内蒙古建成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9-23
托忒文《西游记》:四大名著在蒙古族地区传播的缩影丨文物中的三交史.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3-09-23